首页 > 历史

贞观名臣的愤青之路:布衣宰相马周有何过人之处

时间:2025-03-2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2
贞观时期的名臣马周是苦孩子出身,史载他“少孤,家窭狭”,就是说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家中穷得一塌糊涂。

不过从他“嗜学,善《诗》、《春秋》”来看,他父母健在时的家境大约还是不错的,否则的话他父母拿什么去供他“嗜学”? 马周是博州茌平(今山东茌平县马庄)人,生于仁寿元年(公元601年)。

父母双亡时,马周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其孤苦和凄惨无助就不用说了,但这却没有影响他的好学向上,他的学问和见识也在一天天增长。

不过由于缺少亲人照顾,他经常是浑身脏兮兮的,偶尔饿极了,还会去邻居家蹭吃蹭喝。

这种形象和行为,当然不受众人欢迎,所以“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一 因为父母早死,自己动不动就要挨饿,马周的心中免不了充满怨恨,对他所处的环境抱着一种仇视的心态。

但马周读过很多书,怎么说也是个知识青年,自然不屑于去干、坑蒙拐骗这种勾当。

不过他心中的怨气还是要发泄的,做不成混混可以做“愤青”,于是马周便行为散漫,肆意酗酒,常常是喝得酩酊大醉。

所以在勤劳朴实的乡人眼里,马周无疑就是一个败家的玩意儿,大伙背地里都叫他“酒鬼”、“穷马周”。

但锥在囊中,早晚会有出头的一天,马周的博学和才华还是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唐高祖武德年间,博州刺史达奚恕听说马周精通经史,学识渊博,才思过人,就聘请他出任本州助教之职。

自此马周也算是步入仕途,穿上了官衣。

但这个家伙的职业道德显然有问题,“日饮醇酎,不以讲授为事”,拿了工资却不好好干活,只知道喝酒,整天一副醉醺醺的样子。

贞观元年(627年)的一天,马周又喝多了,醉卧博州街头,拦住了一顶官轿讨要酒钱。

坐在轿中的县令,掀开轿帘,正待发作,一看原来是满腹才华的博州助教马周,县令也算是敬重知识分子,一改怒容,掏出一把碎银子塞到马周手上,走了。

但博州刺史达奚恕当然理解不了马周的这种行为,他把马周提携上来,是指望他好好做事。

贞观初年的还很贫穷,博州的财政当然也不会宽裕,他不能拿国家的钱去养活一个酒鬼,何况这马周身为助教却不好好教书,简直是嘛,是可忍孰不可忍。

有一天,马周又一次喝酒误事,达奚恕,再次斥责了他。

这一次的责骂应该是很重的,马周的面子当场就挂不住,于是一怒之下,脱下官服,交给门生,托他代还刺史,然后仰天大笑,离开博州。

二 离开博州,马周先到曹州(今山东菏泽)晃了一圈,跟着又到了汴州(今河南开封)。

在汴州浚仪县,担任浚仪县令的崔贤狠狠地侮辱了马周。

在汴州受了一肚子气后,马周又跑到了密州(今山东诸城),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赵仁本。

赵仁本是个有钱的主儿,他见马周才华出众,不知是出自慈善的考虑,还是出于投资的意图,总之他资助了马周一大笔钱财,帮助马周西入关中,到京城长安谋取仕途。

这当然是个好选择,货虽好还要找对买家,马读经、史、子、集,酿的是安邦定国策,自然要货卖帝王家。

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找对“销售渠道”,只在州县间转悠,哪里能卖到什么好价钱。

马周携资西行。

“愤青”就此变成了“奋青”。

他千里迢迢来到了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投宿于一家旅店,旅店生意比较好,旅店掌柜王老汉忙着招呼一群商贩,不免怠慢了马周。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像程咬金那样的粗人,大概就要一掀桌子,大叫“店家怎么还不拿酒?”马周是个文化人,掀桌子有失体面,但他此时不过二十六七岁,正处于年轻气盛的年龄。

怎么着也要做出一些举动表示一下心中的不满。

顺便也吸引吸引眼球。

于是,马周便要了一斗八升酒,就着几碟菜,自斟自饮,旁若无人,引得旁人惊异不已。

这一段故事,后来被小说家发扬光大,在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马周所要的酒已涨至五斗,三斗用来洗胃,二斗用来洗脚。

据说岑文本还曾就此画过一幅《马周濯足图》,写过“西塞山前白鹭飞”的唐代诗人张志和又在画上题诗称赞。

三 到长安后。

马周做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

常何本是玄武门的守将,因为在“玄武门事变”中,帮助夺位有功。

所以官升到中郎将,虽只是四品,但以他的才能来看,已算是重用了。

贞观三年,关中大旱。

六月,李世民诏令京中五品以上官员都要上书,畅言为政得失。

而马周也在这一年开始正式登上初唐的政治舞台。

常何是一介武夫,大字也许识得几个,但文章却写不来,于是接到的诏令后,就找来马周,让他代写一篇。

马周胸有成竹,洋洋洒洒地替常何写了一篇包含20多条建议的奏章。

李世民处理奏章时,正为那一大堆观点平庸、歌功颂德的官样文章皱眉不已。

忽然,一篇文辞优美、建议有根有据、观点切中时弊的奏章映入眼帘。

李世民不由得惊喜万分。

又一看落款人是常何,他知道常何的老底。

断不会有此等神来之笔和此等政治眼光,于是立即召常何入朝。

问奏章是何人所写。

那常何倒也诚实,立即据实回答:“此非臣所能。

家客马周为臣具革耳。

” 李世民立即命常何回府,请马周入宫见驾。

李世民前后派了四批使者,方才把马周寻着,于是领入宫中。

“及谒见,与语甚悦。

令值门下省”。

这一趟长安之行,马周果然没有白跑。

四 因官有定额,门下省编制已满,马周初到时无官职可任,李世民就专门为他设置了一个“监察御史里行”的官职。

“销售渠道”终于打开,马周从此不再愤怒,开始踏踏实实地经营起来。

在此后的时间里,马周宦途平坦,步步高升,令人称羡不已。

所谓“平步青云”的,就是给他这种人准备的。

这样的境遇当然需要出众的政绩做支撑。

马周是个卓越的政治家,他不但明于大势,而且亦擅实务,既明白应该如何做,又知道怎么做才能收到效果。

《新唐书》里记载:“先是,京师晨暮传呼以警众,后置鼓代之,俗日‘冬冬鼓’;品官旧服止黄紫,于是三品服紫,四品五品朱,六品七品绿,八品九品青;城门入由左,出由右;飞驿以达警急;纳居人地租;宿卫大小番直;……皆周建白。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城门入由左,出由右”,这应该是交通史上的一大创举,与现在交通法中的行人车辆靠右走有异曲同工之妙。

贞观一朝。

人才济济,马周官能升得这么快,除了确有才能外,在为人处世上也有他的过人之处。

马周是个聪明人,他在进谏时比较讲究艺术,不像那样直来直去。

贞观六年,他上疏反对李世民去九成宫避暑,但他不直接说你就知道跑去图凉快,政事交给皇太子,分内工作不好好干。

太不像话了。

他以“孝”的名义劝阻李世民:“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宣朝夕视膳。

今九成宫去京师三百余里,太上皇或时思念陛下,陛下何以赴之?”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请李世民立即颁布回朝之期,“以解众感”。

马周要求李世民尽孝,李世民总不能因为这个而处罚他吧,所以只能是一点脾气没有,“深纳之”。

马周的聪明还表现在他对李世民心思的揣摩上。

李世民征辽东时,下旨命马周等人辅佐皇太子,留在定州(今河北定州)监察国事。

等到李世民征辽东归来,李治安排留在定州的平日里很受父皇恩宠的嫔妃前去迎接。

李世民自然非常高兴,问李治怎么想起来这么做,李治说:“这都是马周教导儿臣这么做的。

”李世民道:“这个山东人总能窥知我的心意。

” 如果说马周那些治国的策略属于大智慧,那么这些琐碎的细节也许只能算是小聪明,但正是这种小聪明润滑了他与李世民之间的君臣关系,所以李世民对他始终很好。

贞观十二年,马周迁为中书合人,要调到中书省去办公,李世民对左右的侍臣说:“我一会儿见不到马周就想他。

”贞观十八年。

李世民曾品评朝中重臣,他这样评价马周:“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

”为了表彰马周勤劳国事,李世民还用飞白书题写了16个大字“鸾凤冲霄,必资羽翼。

股肱之寄,诚在忠良”,赐予马周,足见其对马周的倚重之深。

五 贞观二十二年年正月,“中书令兼右庶子马周病,上亲为调药,使太子临问”。

但终因病情严重,医治无效,几天后马周就离开了这个他曾愤懑的世界。

马周病重前,曾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来给皇帝上的奏章取来,亲手烧掉,并说:“管、晏彰君之过求身后名,吾不为也!” 他这样为李世民考虑,李世民自然不忘他的情。

马周死后,李世民非常悲痛,亲自为马周举哀,追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即位后,又恩赐马周之位配享高宗庙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日本最臭名昭著的甲级战犯土肥原贤二

1948年12月23日,臭名昭著的7名日本甲级战犯: 、、武藤章、坂垣征四郎、广田弘毅、木村兵太郎、被执行绞刑,恶魔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按照抽签顺序,第一个被绞死的就是土肥原贤二,而他也正是炸死张作霖的元凶。

土肥原贤二 1883年,土肥原贤二出生在日本冈山县的一个军人家庭,先后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

1913年,30岁的土肥原贤二被派往北京。

从1913年至1927年的14年间,土肥原贤二深入中国。

利用自己的特务本领在各派军阀和势力之间游走,建立了广泛的人脉。

1928年3月,土肥原贤二被“东北王”张作霖聘请为自己的顾问,负责指导奉军的训练。

事实证明,土肥原贤二的军事才能确实突出。

他先是帮助张作霖打败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后又打败了叛变张作霖的郭松龄部队。

当然,他这么做都是有原因的。

张作霖 土肥原贤二这么帮助张作霖,目的无非是希望将来张作霖能听日本人的话。

可惜,土匪出身的张作霖在民族大义面前丝毫不为所动,土肥原贤二恼羞成怒。

1928年6月4日,当时相当于中国元首的张作霖在回奉天的路上被炸死,而这起谋杀的幕后主凶就是土肥原贤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沦陷。

可是,面对诺大的东北,日本人一时不知道如何治理。

这时,又是这个土肥原贤二跳出来请回了“末代皇帝”溥仪,并在东北成立了伪满洲政府。

溥仪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成了日军第十四师团的师团长(中将军衔),他的军事天赋再次得到证明。

1938年,土肥原贤二的师团被名将薛岳的12个师围剿,结果却全身而退。

因为这一站,蒋介石军法处决了自己的嫡系将领,黄埔一期毕业的中将师长龙慕韩。

薛岳 同年5月,为阻止土肥原贤二的师团。

蒋介石不惜掘开黄河花园口的堤岸,数十万百姓被淹死。

1200余万人流离失所,史称“花园口决堤”,蒋介石也因此背上一世骂名。

土肥原贤二还干了一件臭名昭著的事,那就是诱降了当时的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

汪精卫 在此之后土肥原贤二便渐渐销声匿迹。

直至1945年8月12日,土肥原贤二出任日本第一军总司令,3天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土肥原贤二被捕。

土肥原贤二受审 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熟悉英美法律的土肥原贤二一言不发。

因为这样会造成证据不足的情形,所以土肥原贤二的审判持续了两年多。

最后在中国的强烈要求并出示证据下,才被判处绞刑,按照抽签顺序,他被第一个执行死刑。

全程他只说了四个字“主张无罪”。

而取自他的名字的“土肥圆”则成了现在的网络流行语。

随机文章自然界神奇形成的风动石,小身躯支撑200吨的巨石(屹立不倒)美国土星5号运载火箭,长110米起飞重量3000吨(冯布劳恩设计)销售28法则是什么意思,8成的利润来自2成的客户揭秘黄种人是所有人种的祖先吗?晒的少变白种人/暴晒变黑种人揭秘国外天体浴场,十个天体浴场让您找到目不暇接(宅男好去处)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宋代的弩手为什么这么重要?甚至只会用弩而不会用弓

在之前,弩是中原王朝军队的利器,但也只是重要武器之一,而到了宋代,弩与弩手的地位急剧上升,甚至有种弩在宋代出现分野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游戏中威风八面的王八弩 我们先来说一个故事:北宋熙宁年间,和一干大臣在裕陵后苑玩儿射箭。

轮到殿帅林广时,林广说皇上别难为我,真射不了。

宋神宗不解,问为?林广说:我是弩手出身…… 在宋神宗,乃至现代人看来,弓、弩本是同类兵器,但在“本出弩手”的武人林广心中弓、弩天差地别。

这就很值得推敲一下了。

《武备志》记载“中国之利器曰弓曰弩,自汉唐以后虏弓日强,遂不可复及。

唯弩之用为最”。

在宋以前,弓手弩手并不分野,不论是武举考核还是实际编制,弩手都不是专职射箭的单位,而是多功能战士。

弩手不但弓弩并习,而且随身携带双手握持的武器,“将刀棒自随”。

甚至,当敌人骑兵冲至二十步时,“即与战锋队齐入奋击”。

古人说的“一步”是两只脚一前一后各走一步(两跨为一步)。

大约是1.5米一步。

也就是说,敌人进入三十米这个距离,这些弩手就要发起反冲锋。

这和后世线式战术时代,排枪过后战列步兵们发起反冲锋的距离差不多。

而宋代弩手则更偏向专职。

时,尹洙批评弩手“更不学枪刀,虽各带剑一口,即元不系教习”,一旦短兵相接,只能“束手就害”。

而且,如之前文章所说,宋代之前的弩兵虽然重视白刃战,甚至要参与冲锋,但在军队里的分量并不算太重要。

这在《大唐卫公兵法》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李靖的设想中,2万人的大军中取“战兵”1.4万人,弩手40 队,计2000人。

弩手在“战兵”中的比例仅占到百分之十四多一点。

具体到每一军,弩兵的比例甚至要更低一些,如中军4000人中弩手只有400人,加上400弓手也就800人,而中军的骑兵高达1000人。

再加500“跳荡手”和500奇兵,就构成中军四千人中的两千八百“战兵”。

而一直到盛唐,在整个关中地带,大唐的核心经济区内,李靖的构想都得到了贯彻。

在前的几次重要会战中,都是骑兵和步兵白刃战解决战斗。

比如征突骑施,就是利用骑兵获胜。

接战时,苏定方命令步卒在原野列枪阵,自己率领骑兵在北原列阵。

敌人冲击苏定方的步兵方阵,连续三次都冲不破。

这时苏定方亲率骑兵发起冲击,对手迅速溃败,被苏定方追逐了三十里地,杀伤数万人马。

在这场会战中,不论是胜利的一方还是失败的一方,都不会把胜利或者失败的原因归到己方弓弩够不够强力上。

然而在宋代则不然。

赢了,那是上天保佑皇上万岁,输了就是硬弩没有充分发挥威力。

事后的追责和改进方向都绕到如何让弩更强,发射阵地更稳固的思路上来。

比如公元986年的君子馆之役,宋军战后的胜负总结就是“会天大寒,我师不能毂弓弩”,所以失败。

而成功的经验则是征讨李继迁,军中“多设强弩,及遇贼布阵,万弩齐发,贼无所施其技。

矢才一发,贼皆散走。

凡十六战而抵其巢穴”;,选“劲弓强弩,分番迭射,号‘驻队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激战三天,大破金兵。

另外,在初年,金军进攻四川,刘子羽提醒金州(今陕西安康)守将王彦要在军中多备弩手。

但王彦喜用短兵决战,未能采纳这个建议,结果很快就被金军击败。

总之,不论这些战斗或攻或守,或胜或败,决策者最后都将胜负关键归结于强弩的使用与否。

这和唐代步兵坚守、骑兵决胜的战术思想有根本区别。

但宋初军队中装备的黑漆、黄桦、跳蹬、木弩等大都沿袭前代旧制,其性能与唐弩并无很大差别。

大宋名片——神臂弓要到宋神宗时代才出现。

可见从装备本身是找不到这种远程武器依赖依赖症的线索的。

所以还是要把目光回到晚唐和五代。

假如李靖再世,在残唐五代的环境下,他还能靠骑兵和重步兵打遍天下吗?恐怕不一定。

比如想要复刻灭东的阴山之战,至少一万精锐的骑兵总得有。

退一步,像李世民打的战斗,不但要求己方有强力的骑兵,步兵也得非常坚韧,扛得住对手正面压上来的压力才行。

可安史之乱后到五代,中原政权的部队既缺乏强力的骑兵,步兵也不够坚韧。

说到这里,要特别说一下气候的因素。

中国两千年来温度变化有明显的三个温暖期和三个寒冷期。

唐末五代就是第二个寒冷期。

当时从气候条件来说,是整体农业是偏丰阶段中,出现了偏欠的时段。

这个寒冷期一直延续到到宋初,表现为北方降雨线南移,畜牧区扩大,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边界南移至39.24N~32.3N。

在地缘政治上,西北地区的优良产马地逐渐为吐蕃蚕食;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又将拱手送与契丹;之后,契丹曾短期内占领了中原,在北归时掠走了数万匹战马;宋初,党项又夺取了西北的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等地。

也就是说,即使李靖再世,他面对的就是农耕区缩小,产马地丧失的状况。

这就导致己方没有足量骑兵,即使有坚强步兵也独木难支的现实。

那依赖远程武器,据城自守,或者寄希望于打对手一个埋伏就成了无奈的选择。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契丹大举南下进攻幽州,总兵力达三十余万。

后唐大将李存审对战局十分悲观。

他说,平原交战,在契丹人数万骑兵的冲击下,我没有任何把握守住阵地,怕是要呀。

这时大将阎宝说:我们可以用强弓硬弩打他个埋伏。

当时参会的所有的将领都同意这个做法。

于是后唐在幽州城下“万弩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

这一次战斗和唐代的几次弩手作战的不同之处在于,证明了用弩阻拦大规模骑兵冲锋是有可能的。

还有我们熟悉的,在陈家谷战役前,曾请求主将潘美在谷口多设劲弩,待他败回时一定要“以步兵强弩夹击救之,不然者,无遗类矣”。

这语气和李存审当年面对契丹骑兵时。

可见,这种把战斗胜负的最后希望寄托于弩手埋伏战的思路,是五代的战场环境所决定的。

到了两宋,骑兵不振,因此不得面对以步制骑的军事难题。

所以五代以弩取胜的“新近经验”被直接效仿,最后成为思维惯性,甚至产生路径依赖,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随机文章萨尔贡二世简介三国志英雄一分高下!是拥有皇室血统的刘备胜出还是以实力决胜负的曹操?中国ufo视频震惊世界造谣,画面看起来连三岁小孩都骗不了!战斗机最快飞行速度3马赫,广州到北京仅需36分钟导弹是谁发明的,冯.布劳恩在二战期间为德军发明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