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隋炀帝视斛斯政为心腹股肱 最后为什么会将他杀害呢

时间:2025-03-2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斛斯政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残忍好杀,对待叛臣尤其残酷,但凡落到他手里的,没一个不受尽折磨而死的,其中结局最惨者,当属斛斯政。

斛斯政被逮捕后,不仅被乱箭射死,连身体都被同僚吃掉,简直令人毛骨悚然。

斛斯政出身于鲜卑族斛斯部,曾祖父斛斯足是斛斯氏的鼻祖,但真正让这个姓氏闻名于天下的,则是斛斯足之子斛斯椿。

斛斯椿生于北魏末年,从投靠大将平定河西叛乱起身,历事尔朱荣、元悦(北魏汝南王,被立为魏帝)、(尔朱荣之侄,权臣)、(北魏孝武帝),官至侍中、仪同开府,死后被追封为常山郡王,赠大司马、录尚书事,一生极为荣耀。

斛斯政的祖父斛斯椿是个反复多变之人 斛斯椿生前喜好投机、数度易主,是个典型的趋炎附势之人,毫无忠诚度可言。

不仅如此,斛斯椿还喜欢进谗诬陷良善,并经常与同僚争权夺利,名声非常不好,以至于《魏书》斥责他“奸佞为心,谗忒自口,取譬苍蝇,交乱四国,投于豺虎,天实弃之”,评价是相当的负面。

作为权臣的政敌,斛斯椿鼓动孝武帝“跑路”到关中避难,最终造成北魏,犯下严重的分裂国家罪。

斛斯椿生有四子,除幼子斛斯演被高欢所杀外,其余三子皆随其入关。

长子斛斯悦事迹不详,次子斛斯恢官至散骑常侍,封新蔡郡公,三子斛斯征官至太子太傅,以精通三礼(《仪礼》、《周礼》、《礼记》)、善解音律闻名于世。

本文的主人公斛斯政,便是斛斯恢之子。

斛斯政出身于官宦世家,加之自幼聪慧,所以非常有才干,政治悟性极强。

斛斯政起初担任身边的侍卫,逐渐凭借才干和军功屡获提升,被授予仪同三司(高级散官),深受太尉等人礼遇。

隋炀帝大业中期,斛斯政担任尚书兵曹郎,因精明强干、,每次向皇帝奏事时,都能让炀帝大为满意。

炀帝很欣赏斛斯政的才干,逐渐将部分军国重事交给他处理,视其为心腹股肱。

斛斯政极有才干,深受隋炀帝信任 在前两次征伐高丽期间,斛斯政作为军事计划的主要制定者,因筹划有力、办事高效,备受炀帝称赞并升为兵部侍郎,成为兵部实际上的首脑(“辽东之役,卒,侍郎明雅复以罪废,帝弥属意,寻迁兵部侍郎。

于时外事四夷,军国多务,斛斯政处断辩速,称为干理。

”见《·卷七十·列传第三十五》)。

斛斯政不仅跟杨素关系交好,而且还与其子杨玄感等人关系密切,是杨家在朝堂上的重要盟友。

隋炀帝即位后猜忌大臣,位极人臣的杨素担心遇害,所以生病后都不肯求医问药,只求速死免祸。

杨素病死后,杨玄感袭爵公,并担任柱国、的职务。

杨玄感虽然身居高位,但依旧深受炀帝猜忌,为求自保,终于在大业九年(613年)利用炀帝第二次出征高丽的机会,在黎阳发动兵变,并率军围攻洛阳城,但不久便兵败自杀。

杨玄感发动兵变,不久被杀 杨玄感的叛乱让炀帝愤怒异常,在班师回国前下令穷究、严惩其党羽,逐渐查到斛斯政跟杨玄感兄弟通谋的证据。

斛斯政感觉形势危急,便赶在炀帝下令逮捕他之前,从前线跑到避难,一躲便是一年有余。

次年(614年),炀帝以高句丽不肯称臣并容留斛斯政为名,第三次起兵东征。

高句丽疲敝至极,无力再抵御隋军的进攻,只好遣使请降,并将斛斯政囚送回朝,令炀帝大为满意。

此时,由于连年征伐高句丽,天下兵变、民变四起,大隋帝国已处于之中。

为了震慑残存的民心,显示帝王的威压不减,隋炀帝在大将宇文述的建议下,决定用最残忍的方式处置叛臣斛斯政,以儆效尤。

隋炀帝穷究杨玄感同党,迫使斛斯政叛逃 隋炀帝不仅让群臣乱箭杀斛斯政,而且还要求他们吃掉同僚的肉,以此来考验他们是否忠心。

慑于皇帝的淫威,忍着极度的恶心,这些昔日衣冠楚楚的公卿百僚们,争先恐后的吃起同僚的肉来,吃的同时还不忘记发表一番对叛臣“食肉寝皮”的演说词,活脱一副像主子摇尾表忠心的哈巴狗形象,令人作呕。

事后,炀帝又将斛斯政焚骨扬灰,彻底一泄心头之怒。

一代能臣斛斯政,最终竟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毛骨悚然。

斛斯政被高丽遣返后,被隋炀帝残忍处死 (大业十年),帝复东征,高丽请降,求执送政。

帝许之,遂锁政而还。

至京师,以政告庙,左翊卫大将军字文述奏曰:“斛斯政之罪,天地所不容,人神所同忿。

若同常刑,贼臣逆子何以惩肃?请变常法。

”帝许之。

于是将政出金光门,缚政于柱,公卿百僚并亲击射,脔割其肉,多有啖者。

啖后烹煮,收其余骨,焚而扬之。

引文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隋炀帝杨广杀父乱母的历史真相如何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根本不像历史书写的那样,本来真正的隋炀帝是这样的

,的最后一位,是和的儿子。公元600年被立为太子,在任太子期间勤勤勉勉协助隋文帝处理政事,也做出了不少政绩。但历史上的被记载为是一个的昏君,历史上昏庸的帝王也不乏少数,为什么单单隋炀帝臭名昭著?只是因为他败在输掉了一个国家,所以就遗臭万年了。 隋炀帝只能说有功亦有过,功过参半吧。杨广在位期间,做了太多功在千秋,罪在一时的事情——他征战四方,为了长久的天下和平,必须真正消灭如狼似虎的敌人,可在当时,百姓看到的是年年征战,尸骨累累;他开凿运河,疏通南北交通,促进经济繁荣,可百姓看到的是大运河边河边骨,全是深闺梦里人。 这些,如果不是杨广,其他帝王也总有一天要做,只有如此才能发展国家,而其他人,未必有他做的的果敢决断,到时候,耗费的可能更多,可当时,太多人不懂。而且,有的人即使懂,也要装作不懂,因为他们需要利用大多数的不懂,来有借口起兵。 隋炀帝杨广如果不是生在了帝王家,历史对他的评价会更好,人们对他的印象会更好,可惜的是,他生在帝王家,心有天下,却没能等到时间证明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功大于过,隋朝就灭亡了。而李唐或许是害怕有一天,真相被时间揭开,所以急急忙忙让史官抹黑他,于是就有了为看琼花开凿运河;性情暴虐,战争四起;而后宫情事,更是传的不堪,甚至杜撰出奸淫母妃宣华夫人…… 为了更好地控制江南,开运河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事。 隋炀帝如此急迫地开运河,说明他早己认识问题的严重性。显而易见,隋炀帝开运河的目的之一是加强控制江南地区。 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需要有充足的经济来源做后盾,尽管隋的经济中心己经南移,但政治中心却不能随之南移。因为隋而临的主要外敌不在南方,而在北方,因为南亚诸国皆远隔大海,不会给隋土朝造成危害,而北方而临的是彪悍的游牧民族。所以隋在加强对江南控制的同时,还必须把军事力量的重点放在北方。这样隋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就被割裂开来,巩固隋的统一,必然要开通南北运河。 当然,运河开通后,场帝曾多次到江南巡幸,能否据此就把巡幸断定为隋场帝开运河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呢?我认为不能。运河开通后,马上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炀帝南下是理所当然的。而且隋造船业相当发达,炀帝主要精力还在营建东都及附属工程上,兴趣还不在江南。并且炀帝多年任扬州总管,对江南风光并不是没有欣赏过。至于他为何至死不返回洛阳,也不是他留恋江南风光而死于江南,不能据此就说场帝开运河的直接目的是巡幸。 隋炀帝开运河不仅仅在当时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更是造福了一代代华夏人民,哪怕时至今日,好多人仍然以大运河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