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隋炀帝“三下江南”去干了什么?隋炀帝为什么执意下扬州?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三下江南”去干了什么?隋炀帝为何执意下扬州?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王朝中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二世而亡天下。

然而,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联通南北的大运河、沿用一千多年的考试、建筑史上的瑰宝赵州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提到隋朝,就不得不提起一位颇具争议的君主——隋炀帝,他既是一位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聪慧帝王,也是个、行苦民苛政的亡国暴君。

隋朝皇室出身自,杨广可谓是个地地道道的西子。

但是,我们却看到这个西北汉子居然对千里之外的江南情有独钟。

隋炀帝非常爱好南方文学,诗文风格与南朝相近,也常和南方的文人诗文唱和。

隋炀帝的钟爱的皇后便出自江左大族亦是南朝梁皇室的南,他的妃子中亦有很多为江南才女。

隋炀帝对南方喜爱的表现最突出的一点,是他在位期间,三次下江都(扬州),最后竟然埋骨江都,永眠于此。

据《》卷185《唐纪一》记载,隋炀帝在江都的最后时光里,曾对萧后说:“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乐饮耳!”“长城公”指的是南朝最后一位、被隋朝俘虏的,沈后指的是陈后主的皇后。

隋炀帝居然以自己的阶下囚陈后主自比,可见其对南方的热爱深入骨髓。

那么,隋炀帝杨广为什么会对南方如此喜爱呢? 1 膏腴上地:六朝以来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隋炀帝在位期间,曾建设的三大工程——营建东都、开凿运河、游幸江都。

这三大工程所覆盖的地域看似不同,实际上却是前后连贯,形成一组有规划、有目的性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走向,正是由关中指向东南。

这套系统工程的落脚点在南方,反映出隋炀帝对于南方的重视与喜爱,探求这份喜爱的来源,可不是单纯的个人偏好,而是出自对南方经济发展形势的呼应。

众所周知,自王朝灭亡后,神州大地在近四百年中处于长期分裂、短暂统一的状态,统称为魏晋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先后建立起六个范围较广、存在时间较长的政权——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一般称之为六朝。

与北方常为胡人统治不同,六朝均为所建立,政权执政者多为从中原地区迁来的,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与农业生产方式带入南方,延续了东汉以来的经济治理政策,加之大规模战乱较少,故而南方逐渐走出原本“刀耕火耨”的状态,农业经济开始迅速发展。

上图_ 隋五铢钱 《宋书》卷五十四中记载了江南社会经济的盛状,“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刘宋时期江南的一些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甚至超过了富饶的关中。

到了隋朝,南方更是户口增,田野辟,因此隋炀帝开始了大型系统工程。

首先营建东都,将政治中心从交通不便的关中移到较靠近东边的洛阳,进而开凿大运河,使得华北、洛阳、南方水运贯通,最后数次巡幸江都,宣示对南方的重视。

上图_ 隋唐大运河 由于隋朝速亡,大运河和南方工程一时未见成效,反倒被认为是隋炀帝追求享乐的象征。

但我们把目光投向,就能看到这一系统工程的效用。

唐朝时仍将洛阳定位为东都,、、等诸帝均多次在关中粮食紧张时移驾东都就食。

唐朝南方经济延续历史脉络发展,在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即人们常说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朝中央政府的运行,全靠大运河转运江淮赋税,正所谓“天下赋税仰仗江淮”。

由此可见,隋炀帝重视江南,开凿大运河,并非出自个人享乐,而是富有远见的政策。

当然,隋之速亡也与隋炀帝的大型工程脱不了干系,隋炀帝的战略目标正确,但实施操之过急,三大工程连续开展,毫不体恤民情,恨不得“”朝夕而成,极力压榨民财与民力,故而使得国之不国。

上图_ 杨广(569年-618年),即隋炀帝 2 观省风俗:隋炀帝巡幸江都的政治动机 关于隋炀帝三次巡幸江都,很多人将其看为是久居深宫的皇帝外出“找乐子”,甚至是赏琼花、搜刮江南美女。

但我们将下江都纳入六朝隋初以来的政治环境中思考,可以看出这一举措背后有强烈的政治动机。

隋朝皇室杨家与前朝一脉相承,均出自西北地区的关陇集团,这一集团的政权领域基础在于关中,而对江南较为陌生。

隋朝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朝,将南方纳入了王朝版图,因而在这片新领土宣示正统、巩固统治显得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扬州对于隋炀帝的政治生涯,又有着特殊的意义。

上图_ 隋灭陈之战形势图 隋炀帝杨广青年之时曾担任灭陈主帅,旋即又出任扬州总管,坐镇江都长达十年之久,对南方相当的熟悉,诸多南方士人为之效力,因而扬州可谓是杨广的政治基本盘。

在杨广还不是太子,在策划阴谋夺嫡时,便把江南作为自己的后路,一旦事败便逃到江都,割据东南。

隋炀帝即位后三次巡幸江都,第一次在大业元年(605年),巡幸的同时大赦江南,并在一定年限内免除南方赋税徭役,以体现对自己“政治出身地”的感恩与怀念。

第二次巡幸江都在大业六年(610年),将江都的地位提升到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平齐,以显示对南方的政策性重视。

第三次巡幸江都则在大业十二年(616年),此时的隋朝已,北方民变四起,隋炀帝在此时巡幸江都,已有放弃两京、偏安江南的打算。

最终隋炀帝也没有回到长安,既是主动亦是被动地选择了在自己的政治发迹地长眠。

上图_ 隋炀帝集 3 好学庾信:隋炀帝对南方文学的崇尚 隋炀帝对于南方情有独钟的一大表现在于其对南方文学的崇尚,这一崇尚之情则来源于南方文学的繁荣。

南北朝时期,北朝文风相对于南朝保守,不如南朝文学绚丽多彩,因而在南北朝后期,北方士人纷纷学习南方文风,形成风尚。

隋炀帝杨广在担任扬州总管时,充分地接触到了南方文化,“食吴馔”,“言习吴音”,“好为吴语”, “属文为庾信体”,表现出对南方文化的高度喜爱。

其所信任的谋臣虞世基、裴蕴、柳辩等均为南方文人,隋炀帝常与他们诗文唱和。

隋炀帝自身文学造诣也很高,自称与文人比试文采,也能当选为皇帝。

由此可见隋炀帝对南方文学的高度崇尚。

上图_ 隋朝疆域 综上所述,来自关中的君主隋炀帝杨广对南方情有独钟,源自于经济背景、政治需要和文学喜好,并非是单纯地迷恋享乐。

不过,或许是隋炀帝过分地喜爱南方,以至于养成了高傲不羁的性情,从而刚愎自用,施政残暴,以至于亡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大才子纪晓岚为什么变成“纵欲狂”

整个的有清一代,可以算是在文化方面屈指可数的几位代表性人物之一。综括他的一生,除了在做官方面表现不凡,一直做到了协办大学士的职位之外,在文化方面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在的授命下,领导编篡了当时最具有想象力的“形象工程”——《四库全书》,并著有一部以谈鬼怪故事为主的《阅微草堂笔记》。网络配图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家未必熟知的则是纪晓岚超乎寻常人的“纵欲”。 具体而言,纪晓岚的“纵欲”主要表在“食”和“色”两个方面。就“食”的一面说,他的癖好是只吃猪肉,不吃米、面,而且饭量奇佳,动辄每顿吃掉十数盘猪肉。而相对于“食”的一面,纪晓岚在“色”方面的表现,则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以至于不免使今人怀疑他老先生是不是染上了“性欲亢进”的毛病。网络配图 堂堂的一代文宗,竟然好色到了近似于“色情狂”的病态程度,甚至在堂堂的面前也丝毫不加掩饰,这一现象到底是一种单纯的生理现象,还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抑或是两者?似有进一步解析的必要。 在这个问题上,我以为前人的野史笔记都将其归之于一种单纯的生理现象,说他是“奇人”,具有这个方面的特异功能,云云,都是一些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了的“”的泛泛之谈。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作为一位才情的大知识分子,纪晓岚的“好肉”与“好色”,不只是一种纯粹的个人生理现象,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因此,必须到纪晓岚精神世界的深处寻找原因,才能够切中肯綮,找到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网络配图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纪晓岚在文化方面乏有真正的大建树,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学不足以达此。恰恰相反,纪晓岚是具备成为“一代宗师”的才情、阅历和精力的。而且,他本人也具有强烈的发表欲和表现欲,酷爱出风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野史上也不会留下那么多关于他妙语解颐、当众挖苦别人的段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虞允文是什么样的人?以德报怨:“千古一人”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宰相: 以德报怨 “千古一人”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南宋宰相虞允文身材高大,相貌雄伟,,胸怀大志,特别是他待人宽厚,以德报怨,因此很得人心,前后出将入相近二十年,勋绩卓著。 一次,御史萧之敏为某事弹劾虞允文,虞允文特别作了一份深刻的检讨交给孝宗,然后自行停职,听候处理。孝宗一时拿不定主意,遂去拜见太上皇高宗,高宗十分平静地说:“采石大捷时,萧之敏在哪里?不要听从他的意见,将萧之敏罢官赶走。”所谓“采石大捷”,指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宋、金在长江边的采石矶进行的一次水战,担当将领的正是虞允文,宋朝以少胜多,击败了金军,使宋朝。 孝宗听了高宗的一席话有了定见,他先是以妄奏之罪罢黜萧之敏,然后在一把折扇上亲题御诗赐给虞允文,以示宠眷和信任,慰留他继续为国鞠躬尽瘁。虞允文立刻上书谢恩,接着明确表示萧之敏是个品行端正的君子,他弹劾我是其职责所在,请求孝宗将其召回宫中以。虞允文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怀让孝宗深为感动,命人将此事记载在《时政记》里,以旌表贤臣,遗泽后世。 为当时名儒,在南宋士林中颇有影响,但是他对坚持抗金、力主北伐的虞允文颇有微辞,说他是“轻薄巧言之士”,又说他“缪为恭敬,未必真有信用之实”。显然,朱熹所论有失公允,虞允文作为主战派的领袖人物,其一生的盛德巨才、文治武功已经说明了一切。但即使朱熹对他有许多误解,他还是对朱熹非常敬重,当孝宗向他询问朱熹的情况时,虞允文给予高度评价,说朱熹的才华不在程颐之下,于是朝廷召朱熹入京。 其实,虞允文与人为善、以德报怨的事例还有很多。令人不能理解的是,受到虞允文恩惠的人,常常以怨报德,不是排挤他,就是弹劾他,以至让其他人看不过去。但虞允文对此似乎毫不在意,即便身为宰相,依然“我行我素”。 如官至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的王之望,曾受虞允文的推荐,但王之望却屡次在朝堂中排挤他。后来,王之望因罪丢官,虞允文请求朝廷循以往重臣罢官之例,授以资政殿学士,虽无吏守、无职掌,仅出入侍从以备顾问,但毕竟表示朝廷对其尊宠之意。 又如有一个叫章服的官员,平素与虞允文无冤无仇,却联合其他官员弹劾过虞允文。后来,章服被放逐到边远地方很长一段时间,虞允文念及过去的功劳,为他请求在地方授予一个兼职。 虞允文毕其一生,宽厚善良,以德报怨,虽每每受伤而不悔。这首先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人并非是心术不正的恶劣“小人”,在某些方面还是有过人之处的能臣干吏,身为宰相要有肚量,要善于发现和发挥别人的长处。另一方面,这也是他与生俱来的博爱天性使然,正所谓“道大能容,厚德载物”。《》称赞虞允文“慷慨磊落……为任重之器”,毛泽东的评价更高“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虞允文去世后,朝野上下痛惜怀念,孝宗下诏追赠虞允文太傅,赐谥“忠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