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同是亡国投降之君 为什么说刘禅比李煜聪慧

时间:2025-03-2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清朝最抠的一个帝王,打仗要花钱便急忙投降

的政治特点非常值得一提,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给予了无上的责任与权威。无论是汉唐的外戚、宦官干政,还是的内阁、内监斗争,全在清制度下无以发展。当然这也有不好的地方,国家命运全系在皇帝身上,明君还好,一旦出现昏君就不可收拾。可奇特的是,三百来年的清朝没有出现昏君、暴君,但也基于这种原因,庸君的破坏力被无限放大。 ,庸君一枚,且看他如何庸怠天下。 一、附庸风雅我爱书法 当皇子的时候,谁都想当皇帝;可当了皇帝,未必不会后悔。道光羡慕自己老爹的风光无限,等真正坐上龙椅时发现一朝天子的工作是真忙啊,忙的自己有时竟应付不来。 作为新君,、积极纳谏是必须做的,但堆积如山的奏折几乎把皇帝埋了,道光一阵阵头大,每天忙到深夜也看不完。被逼急的他拿着朱笔在奏折旁边画圈,也不批复,最多就写个“知道了。” 这下大臣们慌了,皇帝的行为完全没脉络可循,大家想破脑袋揣测,慢慢发现红颜色的圈圈都是在写得不好的字附近。众所周知,道光的书法在里是的。于是乎大臣们开始着重练字,实在写不好的就招写字好的幕僚。 这样皇帝其实并没有认真看多少奏折,光顾扣卷面分了,不少治国良策就这样白白耽误。那一个个红圈圈保持了深不可测的威严,唯一的好处就是大臣们的奏折都写成了艺术品。网络配图 二、庸君选庸太子 帝作为四皇子出生之前,他的二哥、三哥早夭,仅剩大哥奕纬这一颗独苗。本来太子位是皇长子的,可这哥们结婚八年也没生出个带把的,一度让皇阿玛非常不满。不仅如此,他又懒又笨还爱惹是生非。有次把道光逼急了,忍不住教训了一下。 原本当爹的打骂几下也是人之常情,可道光上来就是一脚,正中儿子的下体命门!奕纬就在父亲的大力金刚脚下一命呜呼了。 大哥挂掉,下面的弟弟们就有机会。储君的位置由老四和老六奕訢竞争。从历史发展的走势来看,奕訢的能力要甩咸丰帝半个城,可为什么最后的天下权柄会交到奕詝这庸才手中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年,道光领着皇子们外出打猎,实际是考察孩子们的骑射。奕詝的好命在于有个的老师,知道自己武艺上不如奕訢,索性一箭也不发。 皇帝看到老四两手空空非常生气,冷地问道:“为何你一无所获?”, 奕詝答曰:“春天正是万物繁衍的时节,我不忍杀之。” 皇帝被儿子的话震慑住了,这也太仁义了吧!不禁惊呼:“此真帝者之言。”网络配图 这个故事看着眼熟不?没错,的继承人也是这么上位的,可曹魏是什么结局有目共睹。 当然这只是一方面之词,也可以说是。不过,道光驾崩之前对继承人的选择还是比较犹豫。他将老四老六叫到病榻前进行最后一轮面试,面对皇阿玛抛出的一个个治国问题,聪慧的奕訢对答如流,完全具备太子的实力。 而奕詝凶残的老师再度发威,教授了绝地反杀的招数——哭!四皇子什么也不说(其实他也不知道怎么说)就是哭。皇帝一看,我都快病死了,老六的思路还是如此清晰,根本没拿我当回事;可老四就悲伤到失态,真有人情味,是大孝子啊。再想到那场围猎,接班人就定“仁君”奕詝了。 事实证明,这只是帝王以庸君思维选择另一个庸君的故事。 三、腐败的乞丐 可是说起道光,就不得不提他俭朴的生活作风。作皇子的时候,他每天叫从大街上买烧饼,夫妻二人就靠这个充饥省下王府开销。当了皇帝,每到皇后生日,全宮上下都是一碗长寿面,也只有一碗长寿面而已。 当时皮衣的里子要比外边多出一圈,叫做“出风”,有一次,道光发现自己袍子上的出风被老鼠啃坏了,便找内务府修理。内务府的太监太贪婪,张口便要一千两银子(相当于现在30万人民币)的修理费。 皇帝觉得太贵,干脆让皇后把出风剪掉。这下引领了“时尚”。得知此事的大臣们怕僭越,纷纷将自己完好的皮衣袖子剪下一圈。 皇帝勤俭,衣服破了都是靠皇后打补丁,有心机的大臣为了恩宠,就在自己裤子上打补丁并故意露给皇帝看。道光观之,龙心大悦,大赞。 群臣纷纷将上好官服打出洞洞,然后用破布补上。道光朝,一帮衣衫褴褛的“叫花子”来回出入紫禁城,成为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每次上朝,就像丐帮召开诸省集会一般。有需求就要有市场,那时一件打满补丁的旧破官服比新服要贵出好几倍。而衣衫破旧的背后却是谄媚迎上,哗众取宠。 后来,这样的乱象被搬进了《宰相刘罗锅》的剧情中,简直是一场人性虚伪的重口味表演。道光出发点本是想以身示范,靠节俭来净化社会风气,扭转国家命运,事实上这是行不通的。原因在于他顽固保守,只看表面文章。 四、扼杀人才网络配图 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那皇帝呢?是不是应该“装江河”? 别看道光积极引导社会风气,其实他心胸狭窄,完全听不了不同的意见。 嘉道两朝敢于直言进谏而被罢黜革职、坐牢、流放充军和被杀的官员将近500多人。这样严重抑制和扼杀了大批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官场得志的大多是一批安于现状,或只图升官捞钱的奴才。 有一次,工部尚书载铨为了显示自己没有架子,拍着嵩曜的肩膀,亲切地说他是家里人。这下捅了马蜂窝,载铨是满洲贵族,嵩曜是大臣,这么说话有种歧义是家奴的意思。 深感受辱的嵩曜向皇帝告了一状。道光决定各打五十大板,嵩曜扣九个月工资,载铨罚一年俸禄。这样的判罚听上去有失公允,身为言官的汤鹏看不过去,认为嵩曜没有错,于是上书请求皇帝赦免。 “你让我改变主意,不就是说我错了吗?!”道光觉得言官挑战了自己的权威,直接将汤鹏的职位给撸了,踢到户部当会计。丢官的汤鹏郁郁寡欢,只能在好友的宴会上发泄。 席上有人提起大黄药性猛烈不可轻易尝试,一身不爽的汤鹏非要较劲,让人买来了数两大黄当场吃下。有人要请郎中救他,汤老兄还破口大骂,闹得酒局不欢而散。 友人们不放心,第二天跑来探望,却得知头天夜里,汤鹏因为服食过量大黄腹泻而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商朝的兴衰灭亡:末代君主商纣太喜欢折腾致亡国

据记载,最后一个王叫,是传说中的著名暴君,荒淫无度,,估计比萨达姆、有过之而无不及,老百姓们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于是约公元前1600年,起兵,把桀给了结了,传说中历时五百年的朝宣告灭亡。 网络配图 随后建立,开国君主叫汤,商汤。不知道他这名字是怎么起的,因为商朝国君的名字,一般都跟天干有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都用这个起名,比如戊丁、中丁之类。所以商朝的这个开国君主,名字起得比较奇怪。作谥法,其中有一条“除残去虐曰汤”,看商汤的作为,倒是符合,不知是不是谥号? 这个朝代爱迁都 商朝取代夏朝成为新的中原王朝,它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为统治中心,起初以亳①3为都城。商朝中期的时候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因此商朝又叫殷朝。好端端的干嘛要迁都呢?有一种说法是躲避水患。当时黄河经常泛滥,黄河不是咱们的母亲河嘛,但咱们的母亲脾气不太好,老放水淹孩儿们。当时咱们驾驭母亲河的能力又很低,所以她老发大小姐脾气,都城老得避让迁徙。这种说法现在看来比较牵强。如果母亲河老泛滥的话,你为什么迁到那里它就不泛滥了?两百年都没发过大水?显然这种从客观上找原因、避重就轻的说法,不是特别可靠。 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迁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商朝的王位争夺比较厉害。商朝也是采取王位世袭制来交接权力,但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哪种形式更好呢?明显父死子继矛盾少,兄终弟及矛盾多。比如说我挂了,传给我弟弟,我弟弟挂了传给他儿子还是我儿子?他肯定想传给他儿子,那我儿子就不干了,凭什么?我爸给你的椅子你应该还给我,然后我坐完了再给你儿子坐,你儿子再给我,应该是这么轮。 网络配图 谁占着王位不想往下传了,另一方肯定不肯罢手,管它是椅子还是沙发,就开始明争暗抢。因此,王室的内斗就很厉害,造成迁都频繁,因为这个王把那个王杀了,都城就得换个地方。刚换了地方,他又被别的王做掉了,都城还得再换个地方,所以频繁迁都,养成了一个为了抢家具而搬家的好习惯。 据说汤建立商朝之前以部落的形式就迁徙过八次,都城则至少迁了五次,那时候也没有专业搬家公司,自然是每次都大动干戈,估计也累得够呛,所以最后迁到殷就不再迁了。 纣王很有干坏事的天赋 殷商历经几代发展之后也走向衰落,和夏朝一样,商朝的最后一任君王纣王,也是出了名的暴君,这个纣王比起夏朝的桀王更有干坏事的天赋,所以历朝历代但凡提及古圣先王,大家就自然想到尧、舜、禹、汤,一说到暴君昏王,就会想到桀纣。实际上比桀纣坏的帝王有的是,只不过桀纣干坏事起家起得早,历史一悠久就成了坏蛋的代名词,一块儿稳坐头号坏蛋的金交椅。通常评价帝王时,如果这个帝王无道的话,就可以说他犹如桀纣;要是贤明的话,就说他可比尧舜。如果出填空题,尧舜跟桀纣是可以当反义词用的。 公元前1046年,周,牧野激战之后,武王民心所向、一路披靡地打到商朝都城朝歌。纣王一看没戏唱了,连戏台子一起烧了吧,于是在鹿台一把火,自封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焚的人。他这个不环保的举动也宣告经过将近600年发展的商朝彻底灭亡。 网络配图 纣王的名字叫帝辛,“纣”是周朝给他上的谥号。当时造谥法,国君死后,后人用一个字或两个字来概括他一生的功过是非,这个东西就叫谥号。除了觉得子议父、臣议君这种做法不能取,从而废弃谥法之外,从周朝开始一直到,都在用这个制度,所以几乎哪个朝代都有文帝、武帝。文,经天纬地曰文;武,克定祸乱曰武、刚强直理曰武。 谥号一共就五十几个字,帝王的评价不能出了这个圈,就得在这五十几个字里找,纣是周朝给他上的谥号:残义损善曰纣。 谥号一般分成三类:表扬型、批评型、同情型。多半都是表扬型,文、武、德、景,这都是表扬型。批评型就像纣、炀,如。同情型的谥号一般就是给那种两岁继位、三岁退位,或三岁继位、四岁被杀的,这种情况一般叫殇:短折不成曰殇。或像那种:慈仁短折曰怀。刚一继位,还没有什么作为,结果他爸爸一缺德,把外族给引进来了,小皇帝身死国灭,这种情况就比较令人同情,但为数不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