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姚广孝怂恿朱棣造反后,为什么会不要封赏?

时间:2025-03-2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怂恿造反,可自己不要封赏,临终前只提了一个请求,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永乐16年(公元1418年),朱棣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步走向了庆寿寺。

3月的北京城还非常冷,寒风吹来,让人总是忍不住打个冷颤,朱棣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是为了见他的良师益友最后一面,人称“黑衣宰相”的姚广孝。

之所以朱棣把他当做自己的“良师益友”,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姚广孝的怂恿,在朱棣身边的煽风点火,朱棣是不会造反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姚广孝,也可能就没有这位“永乐大帝”,没有“”。

但同样的,因为朱棣的残忍“暴政”,都憎恨永乐,同样的憎恨这个让朱棣造反的姚广孝。

在床上躺着的姚广孝,是一个84岁的老人,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但他苦苦的吊着一口气,迟迟不肯死去,他是在等人,等朱棣来见他,他想在自己临终前提一个请求。

姚广孝和朱棣之间的交往,在朱棣反前是非常频繁的,两个都有野心,有都需要对方的帮助,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鱼儿和水。

但是朱棣成功之后,姚广孝却一个人孤单了起来,朱棣封了他官做,但是他却都不喜欢,他还是喜欢寺院,喜欢做和尚,喜欢一个人孤独。

朱棣多次封赏他,可他不要封赏,拒绝了很多次的封爵,他一个人生活在寺院中,过着不属于他的清贫生活。

姚广孝这样做,不是为了别的企图,而是他感受到了孤独,他被人抛弃了,但不是朱棣抛弃他,而是他的亲人朋友们抛弃了他。

和天底下的老百姓们一样,姚广孝的亲人们也是想过着安稳的生活,虽然平静平凡,但是却自得其乐,可在靖难之后,许多的家庭因此,人们有怨言,有不甘,他们都将这些情绪推到了朱棣身上,推到了姚广孝身上。

那是永乐2年(公元1404年),姚广孝时任“太子少师”,他高兴的回家探亲,不同于曾经的衣衫破烂,他这回一副光鲜亮丽的样子,心中也是非常的自豪,在一路上,官员们屁颠屁颠的跑来热烈欢迎,拍马不止。

姚广孝事业有成,可是回到家乡后,自己的姐姐却没有来欢迎自己,他感觉很奇怪。

小跑来到了姐姐家,可看到了家门紧闭的情况。

姚广孝冲着门内开始呼喊:姐姐!姐姐!…… 可姐姐还是没有开门,他从邻居的口中得知,他的姐姐就在家中,而且大家也都知道,他的姐姐为何不给他开门,姚广孝也知道,自己是一个“助纣为虐”的人。

姚广孝曾经要好的朋友——王宾,他也不想姚广孝见面,家门紧闭,他托人带来了话,跟姚广孝解释,大概就是在说——“富人和穷人不相交”,这背后的意思姚广孝也看出了,自己的富贵来得“不正”,王宾说自己贫穷,不敢和他交往,但话中何尝不是在说,姚广孝不配和他交往呢? 贫穷的时候,姚广孝虽然没有富贵,但是却有亲人和朋友,可到自己有了富贵,他发现,自己竟失去了一切。

朱棣在执政的时候,因为稳固自己的位子,不惜打开杀戒,灭了很多人的族,姚广孝劝过他,可是没有,这是姚广孝的过错吗?姚广孝劝他不要杀方孝儒,可朱棣灭了方孝儒十族,这难道也是姚广孝的过错?姚广孝劝朱棣反,可是却让朱棣成功后杀了很多的人,这还是姚广孝的错吗? 姚广孝想了很久,他越来越不明白,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 回家受到打击之后,姚广孝开始回到了自己吃斋念佛的日子里,他白天上朝,晚上吃斋念佛。

这件事没过过久,朱棣来找他了,他希望借助姚广孝和尚的身份,到寺院中查找建文帝的下落,朱棣相信,建文帝没有死,传闻当时的“主录僧”溥洽秘密的把他藏身于寺院之中,朱棣知道,能够安全庇护建文帝的人必然是得到的高僧,借助修缮《》中的佛家著述,他希望用姚广孝的身份将天下的高僧都请来,查找建文帝的下落。

可等到了修缮完,朱棣也没有发现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帝去了哪里?这成为了朱棣心中的一根刺。

朱棣坐在姚广孝的病床边上,马上就要相隔阴阳了,但朱棣和姚广孝还是在谈论这国家大事,和往常一样,朱棣询问当今国家的一些事情,姚广孝平静讲述,为朱棣解惑。

在之前的几十年中,两个人也都是这样。

眼见姚广孝要逝去了,朱棣也不愿在叨扰他,两个人就此停下了谈论。

姚广孝看着朱棣,有些疲倦的说:“能答应我一个请求吗?把溥洽放了吧!” 朱棣也看着姚广孝,他的心中五味陈杂,脑海中思绪起伏,一时间没有了言语。

朱棣不知道,溥洽是不是真的知道建文帝的下落,他心中非常的不愿,他害怕,建文帝来反对他,害怕出现另外一个建文帝,他的皇位,得来的名不正言不顺。

姚广孝像是知道朱棣的想法,他看着朱棣,两个人目光相交,姚广孝貌似在说,放心吧。

其实姚广孝真的去单独见过溥洽,两个人谈论了很久,具体说来什么,姚广孝没有告诉任何人。

朱棣心中不忍心拒绝,况且作为自己造反导师的姚广孝都也相信了“溥洽”,他望着姚广孝,终于是点了点头。

姚广孝看到后,闭上眼睛。

永乐16年(公元1418年),这一年姚广孝永远的成为了历史,他有过梦想,也曾经去追求,他终得如愿,却又悔恨其中,他拒绝要封赏,只是在临终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请求,他明白,能够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在死后,他的心,会好受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棣为什么要造反:只是不服气侄子继位?

造反的事件就是历史上的“”。1389年,驾崩,因为太子早逝,皇位由皇太孙世袭。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为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听取大臣、黄子澄的意见,开始采取“削藩”政策。 朱棣率领靖难之役绘图 先帝朱元璋为了抵御外患,巩固疆土,将他的几个儿子分封到各地,成为“藩王”。藩王势力日积月累,成为朱允炆登基后的巨大阻碍,其中燕王朱棣的力量一直是朱允炆的心头之患。 建文帝朱允炆毫不手软地向他的叔叔们举起了屠刀,几位势力较小的藩王先后被削,被贬庶人。与此同时,朱允炆和亲信大臣密谋逮捕燕王朱棣。采取逮捕行动的张信是朱棣的旧部,将消息偷传与朱棣。 朱棣得知,装疯以自保,并训练死士,积聚力量,准备反攻。1399年,朱棣起兵反抗,打着“诛齐黄,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攻占金陵,而朱允炆也在皇宫大火中不知所踪。朱棣即位,江山易主。 建文帝书生气十足,毫无治国经验,并不具备一国之君的才能。相反,朱棣,与朱元璋颇像。《奉天靖难记》中记载,太祖谓“异日安国家,必燕王也”,朱元璋一直对朱棣寄予厚望。朱棣在看到侄子朱允炆登基后,心有不甘,一直隐忍,在封地培植自己的力量,等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机会。总而言之,朱棣造反,就是为了自己登上皇位。 朱棣是个好吗 在史学界,朱棣是位有争议的皇帝。他的皇位有违祖制,引起了不少非议。1399年,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打倒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江山易主。朱棣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朱棣像 朱允炆书生气十足,软弱无能。相比之下,朱棣有勇有谋,更具备一国之君的才能。 放观朱棣在位的22年里,他的功是大于过的。 朱棣在的外交、文化、政治、经济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支持下西洋,与海外诸国来往密切,明朝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局面,弘扬了国威,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此可见,朱棣具有开阔的眼界和大国君王的风度。 朱棣被后人更为知晓的称号是“永乐大帝”。他笼络了一批知识分子,编纂了《》。这是一部涉及经、史、子、集、医学、工技、农艺等各方面内容的百科全书,比《大英百科全书》早了三百余年,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 朱棣在位之初是在金陵。但是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统治,巩固统一局面,朱棣将都城从金陵迁到了北京,奠定了北京在此后五百多年里首都的地位。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朱棣在对边疆管理上,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女真地区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在贵州设立了布政使司,亲自北征,巩固北部边防。在统治期间,朱棣甚至还加强了新疆地区的控制。 朱棣在位期间勤政务实,功绩显赫。他的雄才大略,继往开来,为明朝的建设立下了。 朱棣传位 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可以说他在位时间是比较长的,整整有二十多年。他在位期间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国家昌盛百足。所以历史上把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称为。对于明成祖朱棣来说他的成就并非只是治国有方,同时他培养出的后代皇子中有两位也颇有他的才智。 像 明成祖朱棣后面培养的两位皇颇有才华,他们两位一个名为朱高炽,还有一个是朱高煦。但这两位皇子当中性情却大不相同,但是两人都很有才能。对于朱高煦来说他是一位十分能干的将领,和明成祖一样善于行军打仗,有勇有谋。他为明成祖打下江山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朱高煦一直与明成祖在外面特别是在靖难中曾立下大功。对于明成祖朱棣来说,最像他的儿子也就是朱高煦。 而另一位皇子朱高炽则与朱高煦完全不同,他的性情宽厚,善于读书谋政之事。朱高炽是一个谦恭有礼,性情稳重的文人,算是一个有谋略的读书人。当时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一直行军在外,朝中的一些行政事务都交由皇子朱高炽管理。当时朱高炽管理朝中事务也是很有成效,朝中大臣个个对他赞赏有加。这为后来朱高炽继承皇位也埋下了伏笔。 朱高炽的贡献不仅仅是帮助明成祖管理朝中行政事务,他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贡献,就是在靖难当中为明成祖保下了北京城。靖难之役明成祖命令朱高炽留于京城,朱高炽当时以自己的才智仅以万人击败建文帝五十万大军,这在靖难之役当中朱高炽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至于明成祖朱棣最后为什么传位给朱高炽而不是朱高煦,这里面因素很多。朱高炽不仅性情稳重善于朝中政事,同时他还是先皇朱元璋最喜爱的,继承皇位无可厚非。并且朱高炽与朱高煦相比他为人谦善,虽然他属于文人,但是对于军事管理他也有一定的天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亲手剥桔子给朱棣,碽妃为什么要让他逃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