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70年,前秦一举摧毁了慕容家族的前燕帝国,前燕的疆土和财富尽数落入的掌握之中。
庞大的战利品中,有一对皇族姐弟:十四岁的和十二岁的。

慕容家族是鲜卑人,皮肤非常白皙,被敌人称为“白奴”。
鲜卑女人在当时是非常抢手的美人,贵族家里多半都有鲜卑族的姬妾,鲜卑族的男子相貌自也不差。
金庸在《》里把写成一个非常俊美的男子,这是有历史依据的。
慕容冲和清河公主虽然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四岁,但绝对是鲜卑人中的极品。
不然苻坚对数万鲜卑俘虏看都不看,唯独对他们姐弟兴趣盎然,进而一起抬进后宫不分白天黑夜地宠幸起来。
当时偏爱八卦的长安百姓就此编了两句歌谣:“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
”网络配图 作为享受方的苻坚是舒服了,但是另一方感受如何呢?从日后的举动看,慕容冲是个性格刚烈、容易冲动的人,最大的消遣方式就是杀人放火。
这种性格的人天生就是进攻者,喜欢别人听从自己的意志。
而苻坚却全然不顾他的感受,凭权势强迫他做性奴,并捎带拉上了他的姐姐,这样的奇耻大辱如果还能当午餐一样轻松消化了,那他就不是慕容冲了。
所以,从被强迫入宫的那天起,仇恨的种子就埋在了慕容冲的心里。
一旦有机会,这颗种子将会长成威力惊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后来,苻坚所倚重的宰相看不下去了,规劝一番,才使苻坚极其不舍地把慕容冲放出皇宫,做了平阳太守。
在这段时间,慕容冲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复仇。
十四年后,机会终于来了。

苻坚兵败淝水,各族人借此机会纷纷反叛前秦帝国。
慕容冲此时二十五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他身为前燕皇族,很容易地纠集了一支强大军队,围攻苻坚。
慕容冲的军队包围了长安城,如今这个白皙秀丽的青年要为那段屈辱的生涯算个总账。
苻坚在城上大骂慕容冲:“你们这些奴才只配放牛牧羊,怎么敢来送死?”慕容冲回答说:“我受够了做奴才的痛苦,如今再也不愿做了。
我要取代你。
”苻坚派人送给他一袭锦袍,也许是他们以前共同用过的,希望慕容冲能记住那段“恋情”。
慕容冲答道:“孤家以天下为任,怎能看这一袍小惠。
如果你束手来降,我们慕容家对待你也不会比你从前待我们家差。
”苻坚气得几乎吐血,大叫:“后悔不用和阳平公(苻融)之言,使白虏敢猖狂如此!”网络配图 长安城内,犹有鲜卑数千人在大宅子里住着,时刻不闲,秘密招集族人准备埋伏人马袭杀苻坚,其间消息泄露,苻坚大惊,这才诛杀慕容暐父子及其宗族,城中鲜卑不论少长及妇女全被杀光。
自此之后,灭人国者如果不忍心对亡国家族下绝杀令,劝谏者往往以苻坚为“柔仁邀名”的首例,致使后代亡国之皇族少有保全者。
慕容冲在长安城外围成日久,城中乏粮,以至于出现人吃人的惨剧。
苻坚倾最后家底设宴款待群臣,打仗的将军也分不到几片肉吃,塞进嘴里不敢咽下,回到家“吐肉以饴妻子”。
数月之间,烟尘四起,百姓死亡无数。
慕容冲率众登长安城,苻坚全身甲胄,亲自督战,飞矢满身,血流遍体。
最后,苻坚听信谶言“帝出五将久长得”的鬼话,从长安出奔,只留太子苻宏守城。

慕容冲纵兵大掠长安,死者不可胜计。
网络配图 苻坚逃到五将山,首领派兵包围了他,秦兵溃奔,身边只剩下十余个侍卫。
苻坚此时帝王之度不改,坐而待之,召厨师进食。
姚苌大将吴忠驰马赶到,把苻坚捆起来送到新平,继而姚苌又派人向苻坚索要传国玉玺。
苻坚张目喝道:“小小羌胡竟敢逼迫天子,五胡的历数次序,没有你这个羌人的名字。
玉玺已送到那里,你得不到的了!”姚苌于是又派人提出苻坚禅让给他,苻坚大骂:“禅代,是圣贤的事,姚苌是叛贼,有什么资格做这事!”苻坚自以平生都待姚苌不薄,甚至在前将“龙骧将军”这个祖父曾受以及自己杀夺位时有的将军号珍而重之的封予姚苌,现在姚苌反叛并逼迫他,于是屡次责骂姚苌以求死,并为免姚苌凌辱两名女儿,于是先杀苻宝和苻锦。
八月辛丑日(10月16日),姚苌命人将苻坚绞死于新平佛寺内,享年四十八岁。
张夫人及苻诜亦跟着自杀。
姚苌为掩饰他杀死苻坚的事,故意谥苻坚为壮烈。
而苻坚去世同年,得知其死讯,便即位为帝,谥苻坚为宣昭,上庙号世祖。
征西域后回到凉州的得知苻坚去世,亦谥其为文昭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帝王在位时间最长?他平时是怎么样保养的
爱新觉罗.是第四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满语发音:Hiowan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在位61年(1662-1722),年号。他在位时间最长,一是福临死的早,他8岁就继位了。再就是他一生生活习惯健康,寿命较长,69岁在当年算是长寿了。 注重养生,不滥用补药 古之帝王,大多偏爱补药,而康熙对补药则有所戒。对补药,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服补药大无益。药性宜于心者不宜于脾;宜于肺者不宜于肾。朕尝谕人勿服补药。药补不如食补。夫好服补药者,犹人之喜逢迎者。天下岂有喜逢迎而可为善乎?先年满州内老人皆不服药,朕也从不服药。太皇,皇太后一生皆不服药,尔等当以是为法。”这段话,虽不无偏激,但从药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无病“好服补药”之弊,十分中肯,而且从人生哲理加以发挥,确实难能可贵。他57岁时,颏下有几根白须,曾有大臣晋献滋补肝肾的乌须丸,而康熙认为乃,笑而拒之。 书法以“宽怀”,运动强体质 一个人的健康标志,体现在心理和体质上。对于心理的调节,康熙多通过练书法以求得“宽怀”(舒心)。他曾亲自总结了一条经验,叫做“宽怀只有数行字”,“数行字”就能得到“宽怀”之效。按现代医学解释,练习书法可对脑神经起到调节、放松、消除疲劳的作用,还可锻炼人的耐心,培养人的意志,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康熙在《仿二王墨迹》诗中说“案上露凝铜雀润”——虽然书案上和铜雀(香炉)上凝聚了欲滴的露珠,但仍然是“象管(象牙笔杆)挥时在正心”。 这“正心”二字,体现了他练书之专,养志之诚,娱心之深。对于个人体质,康熙一生勤于治理朝政,深悉体质的重要,他认为“恒劳而知逸”,在日理万机之暇,还在宫内种植蔬菜。在之时,则到木兰围场,急马奔走,狩猎骑射,以舒展筋骨,增强体质。 接受西方医学,推广西医西药 对于西药,康熙对治疟药金鸡钠有着特别的兴趣,原来康熙32年,他患了疟疾久治不愈,众医束手无策,恰逢法国的传教士洪若翰、刘应入京闻知,特进献金鸡纳,康熙服之而愈,大喜,给予重赏,赐广安门内广厦一所。此后康熙视金鸡纳为奇药,并把它作为“御制圣药”转赐患疟的大臣,以示恩宠。为了研究推广西药,康熙还恩准在宫中开设了实验室,供传教士制西药用。有时康熙还亲自给官员问病开方,中西药并用。他在宫内试种牛痘预防天花,效果较好。其后下诏推广,让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蒙古人也种牛痘。“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康熙“坚意为之”。 禁止吸烟 康熙从不饮酒,也厌恶抽烟。但是,大臣史贻直和陈元龙,却嗜烟如命,成天烟袋不离手。康熙打算让两人把烟戒掉。一年,康熙去江南出巡,史、陈两人也随行。皇帝御车在山东的德州驻跸。 康熙当面赏赐两人各一枝水晶杆的烟袋,让他俩当众抽吸。俩人闹不清康熙的真正用意,还有些,马上装烟点火抽起来。谁想,刚一用力吸,隔着透明的烟杆清楚地看到了火星顺杆直往上冒,劈啪作响,直到唇边,还发出更响的爆裂声。史、陈二人到这时才明白康熙的真正用意。这时,俩人再也不敢吸烟,并且从此戒了烟。 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其在位期间大清帝国几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来崇祯皇帝是个好帝王:只可惜大明已病入膏肓!
十七年,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年。 平心而论,崇祯不是个坏。甚至可以说,崇祯是个好皇帝。无奈,形势大过人。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了,纵然崇祯再能干,也无济于事,只能徒增痛苦。这也正是后来自杀的根本原因。试想,如果他是个那样浑浑噩噩的皇帝,怎么舍得自杀呢? 崇祯十七年,内忧外患,纷纷扰扰。内有的起义军,眼看着京城难保;外有满清铁骑,。事实上,自从崇祯十五年的大败,蓟辽总督投降满清后,东北边关就已经城门洞开了。网络配图 这两大忧患,即便只有一个,也够大应付的,何况是双管齐下。但是,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崇祯皇帝却还没有屈服,他依然在殚精竭虑。恰在此时,上天也来凑热闹,送给了崇祯两个不祥之兆。 崇祯十七年的正月初一,按照惯例,京城的大臣们要参加早朝,为皇帝恭贺新春。也许是由于烦恼失眠,也许是为了冲冲喜,反正,崇祯在这天早晨起得特别早。他早早地来到大殿上,端坐在龙椅上。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大臣们前来。 崇祯有点着急了,他命人敲钟。按照惯例,这钟敲响后,大臣们将闻钟而至。可这天邪了门了,连续敲了几遍钟,就是没有大臣前来。直到许久之后,大臣们才匆匆而至。而此时,崇祯已经等了半天了。他责问臣下,大家们都说:没听到钟声啊,真的没听到。所有人都这么说,显然不是撒谎。网络配图 崇祯心中咯噔一下。在他看来,君召唤而臣不至,那么,君已非君,臣已非臣,不祥之兆也。而朝堂下的那些大臣们,也在窃窃私语,至于说的什么,当然也是。 事实上,大臣们听不到钟声的原因,可能是当天正刮沙尘暴,风沙呼啸,难闻余声。但在当时的气氛下,这种科学解释是很难让人信服的。就在此事发生后不久,崇祯皇帝又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一个神仙,眼含深意地望着他,但没有说话,而是在他的手心里写了一个“有”字。 崇祯一琢磨,“有”“无”相对,“有”总是好的吧?于是,他在朝堂之上,很高兴地跟大臣们分享了这个梦。大臣们看到崇祯兴致颇高,也就跟着拍马屁,说些什么“吉兆也,大明有希望了”等话语。但有一个大臣,却突然放声大哭。 众人皆问:哭啥嘞?此人说道:啥吉兆啊?“有”字,上边是“大”字少一半,下边是“明”字少了一半,大明江山,危矣。于是,崇祯心里又是咯噔一下。网络配图 崇祯十七年的这两个不祥之兆,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只是的两个小细节。但它反映出来的,却是王朝末日那种人心惶惶的不祥气氛。 对了,上面痛哭的那个人,后来陪着崇祯一块自杀了;而拍马屁的那些,后来大都投降了李自成,或者满清——这也是个小细节,它反映出来的,是人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