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晋灵公被杀是恶狗惹的祸?晋灵公是怎么样的帝王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明王朝开国名臣刘基()著有一部寓言小品集《郁离子》,文风犀利遒劲,于诙谐幽默中针砭时弊,颇见胆识与功力,史家誉其“明乎吉凶祸福之幾,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

《郁离子》中有一篇《晋灵公好狗》,讲的是时期晋灵公“好狗”的故事。

晋灵公喜欢狗,在曲沃建造了狗圈,给狗穿上锦绣狗衣。

颇受晋灵公宠爱的权臣屠岸贾,常常就用夸赞狗的种种好处以取悦灵公,使得灵公更加喜欢狗了。

有一天晚上,一只狐狸窜进绛宫殿里,惊吓了襄夫人,襄夫人大怒。

灵公就让狗去咬狐狸,但狗没获胜。

屠岸贾就让看山林的虞人抓了一只狐狸献给灵公,还说:“狗最后还是抓住了狐狸。

”于是,灵公十分高兴,用给大夫祭祀时盛供品的礼器来喂狗,并通令全国说:“谁胆敢伤害我的狗,我就砍掉他的脚。

”从此以后,全国的老百害怕狗。

狗窜到集市上吃羊、猪,吃饱后就将剩余的拖到屠岸贾家。

屠岸贾由此大得其利。

网络配图 凡是想向灵公汇报国事的大夫,要是不经过屠岸贾允许,屠岸贾就放出群狗咬他。

执晋国政的赵盾打算进谏,恶狗直扑过来,将赵盾挡在门外,不能进宫。

有一天,狗窜进御苑吃了灵公养的羊,屠岸贾就欺骗灵公说:“这是赵盾的狗偷吃的。

”灵公大怒,派人去杀赵盾。

国人救了赵盾,赵盾逃到了秦国。

赵盾的堂弟赵穿借着众怒,带领近卫军攻打屠岸贾,将其杀死,接着又在桃园杀了灵公。

晋灵公的狗在四处逃散,国人把它们全部捕获并煮了。

由此,“君子曰:‘甚矣,屠岸贾之为小人也,绳狗以蛊君,卒亡其身以及其君,宠安足恃哉!’”刘基评说:“人之言曰:‘蠹虫食木,木尽则虫死’,其如晋灵公之狗矣。

”(君子评说:“太坏了,屠岸贾真是小人啊,他别有用心地称誉狗来蛊惑君心,最终丧命并祸及君王,凭荣宠怎么可靠呢!”刘基评说:“人们常说这样的话:‘木头里的蛀虫食木为生,木头吃完了蠹虫也就死了。

’这就如同晋灵公的狗下场一样啊。

” 这段历载很有名,史称:“狗咬赵盾”。

《左传·宣公二年》对此记载是这样的。

晋灵公不行君道,,大臣赵盾等多次劝谏,晋灵公非但不改正,反而感到讨厌。

晋灵公就派鉏麑去刺杀赵盾。

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吨儿。

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

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

这两条当中占了一条,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

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

”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

晋灵公唤出猛犬来咬赵盾。

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

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虽然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

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赵盾逃亡后,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

晋灵公被臣子所弑的事件,在历史上也很有名,曾为此有过评论。

那么,晋灵公被弑是否因晋灵公“好狗”以及“狗咬赵盾”而起呢?应该讲,“好狗”是晋灵公被弑的导火索,但晋灵公“不君”引发的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和统治集团内部冲突恶化才是主要原因。

网络配图 晋灵公被弑,是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和统治集团内部冲突恶化的结果。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第一次激烈变革的时期,即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社会。

周室衰微,诸侯兴起而大国争霸,卿大夫扩展实力而执政柄,私有制有所发展。

统治阶级一方面仍然保有传统的淫逸暴敛的贪贿方式,无论旧贵族仰或新贵族均肆其贪欲;一方面“政以贿成”,各国统治集团与别国和在国内以财贿作政治交易为常事。

晋灵公“厚敛以雕墙”,长期用沉重的赋税来满足自己的奢欲,使百姓积怨已久的愤怒被引爆。

晋灵公被弑,与他荒淫暴虐,不听忠言并欲加害忠臣,致使赵盾出走他国以避杀身之祸有关。

大臣赵盾与士季多次劝谏晋灵公,由此有过至今闪烁政治智慧的名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然而,昏庸无道的晋灵公绝对听不得忠臣劝谏,反而恼羞成怒,加害忠臣。

当然,这也与赵盾的特殊地位有关。

赵盾是当时各国有较高名望的政治活动家,家族也是晋国颇有势力的官宦集团,迫害赵盾无疑激化了统治集团的冲突。

历史上的晋灵公自幼骄纵,行为邪僻,生活糜烂,毫无仁爱之心。

主政以后,更加荒淫暴虐,穷奢极欲。

尤其纵宠屠岸贾,言听计从,国家更是。

无怪乎,《左传·宣公二年》开篇第一句便是:“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了晋灵公两件的残暴之事。

一日,晋灵公和屠岸贾在御苑桃园的高台上嬉戏,晋灵公用弹弓打鸟,屠岸贾说:“打鸟不如打人有趣!”于是,晋灵公便用弹弓打人。

台下的行人被打得,狼狈逃窜。

晋灵公却开心地哈哈大笑,连称“痛快!” 有一次,晋灵公与屠岸贾饮酒作乐,催促御厨炮制熊掌,呈上来后,晋灵公让屠岸贾先尝。

屠岸贾抱怨厨师上菜太慢,故意说:“不够熟烂!”灵公发怒,当场就杀了厨师,将尸体放入畚箕,让侍女背下去扔掉。

网络配图 侍女背着厨师的尸体走过朝堂,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死人的手臂掉了出来,问明原因,深感忧虑。

赵盾要去进谏,士季说:“您是执政大臣,如果劝谏不被采纳,别人就不能再进谏了。

请让我先去,若君主不听,您再接着劝谏。

”士季去了三趟,晋灵公只看了他一眼,很不耐烦地说:“寡人知道错了,准备改正。

”士季闻听,赶紧磕头,顺势说:“谁没有过错呀,知错能改,就是圣人了!《诗》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如果君王能够纠正错误,始终如一,那就更让臣民高兴了。

” 当然,晋灵公“好狗”无疑是这个无道昏君被弑的导火索。

“好狗”作为个人爱好,无可非议。

但是,作为君王,个人爱好就并非是个人小事,如果过了头,甚至影响到了国事,就可能祸害国家百姓乃至自身性命。

载于古书《尚书》中的“五子之歌”第二首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先贤视为亡国的“二荒”之一,便是“禽荒”。

所谓“禽荒”,就是迷乱禽兽、田游的意思。

古代君王嗜好宠物,玩物丧志的例子不在少数,晋灵公喜欢养狗而不问政事,致使朝纲混乱百姓遭殃,奸佞当权陷害忠良,即为最典型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朝最后一个帝王:先投降,再出家,后被杀

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是7岁,所生的4岁,俞修容所生3岁。谢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是年长当立,但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赵显被立为帝,是为恭帝。恭帝此时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宋室江山是太祖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后人写诗讥讽道:赵显即位之时,宋室江山处于之中。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局势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瘫痪状态。 元朝的强大军事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的社稷存亡。而朝廷里却是一个昏庸的宰相当道,他就是国舅爷贾似道。他为着自己的乌纱帽,秘密封锁元军的进攻消息,以至于襄阳城被围困六年,朝廷却不知晓。直到1273年襄阳城破,南宋已经门户大开,1274年二十万元军,横扫江南。而正在此时,去世,四岁的赵显即位,就是恭帝,因为年纪太小,所以由谢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此时贾似道已经无法遮掩秘密了,被迫引兵十三万应战元军,结果一败涂地,后来在被贬的途中被杀。南宋经过这次战役,实际上正规军已经打完了。朝廷只好向各地颁发“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的“捧诏涕泣”,组织了一万人左右的军队和一同进驻临安。但毕竟实力相差悬殊,加上当时大批的大臣、官员都投降元军。元军很快就杀到了临安城下,作为政治恐吓,元军在常州实行了大屠杀,全城只剩七个人幸免。1276年,谢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到元军大营谈判媾和,谈判破裂后,眼见临安实在守不住,只好向元军献城投降。元军统帅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廷?冕、圭璧、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而此时的赵显还不满六岁,就莫名其妙的随着母亲、祖母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一同送到了北京。至此,南宋朝廷灭亡。 赵显到了北京,很快,召见了他,被封为瀛国公。全皇后、谢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南宋不同于金国。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所灭后,完颜皇家宗室被全部杀死,一个也没留。但南宋、皇亲投降了元朝后,基本都没有加害。这从蒙古人从蒙宋之战开始以来就不断招降南宋可以看出。有人说,正是蒙古人在这点的仁慈,100年后的反元时,让元顺帝以及宗室能以安全的从北京退回大漠。 赵显和他的母亲在北京虽然仍然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处处被监视着,时刻得不到自由。而且,南方的局势并没有稳定下来,文天祥死活就是不肯降元,在谈判中被扣留时,偷偷逃回江南,并再次举兵反元,一时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应。元军派遣四十万大军进剿。2年后,文天祥在广东被元将张弘范俘虏。鉴于此人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先后派张弘范、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招降都不成,第三次,把在北京的赵显叫去劝降,当文天祥看到八岁的“先皇”来到,昔时互为君臣,今日同为阶囚。感于此,,北跪于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赵显一看这情形,“噤不得语”,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不了了知。后来元朝丞相孛罗、忽必烈本人都无法劝降文天祥,最终,也就只好成全他的一片忠魂烈志。 可以肯定,在北京的幽禁生活必然是枯燥而单调。而在赵显被俘之后的历史记载又十分的少,只有些零零散散。据记载,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1288年,忽必烈“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但忽必烈此时不打算再养着他们娘俩了,正谋划着给他们找个“有前途”的职业。十天后,决定出来了。“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其母全皇后被令出家为尼。一对母子都被元朝安排出家了,从此骨肉分离,天涯各自。 赵显出家学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其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赵显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昨日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何况赵家的人就是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不数年,赵显已经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后来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段历史奇事。 后来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成立,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赵显长的相似。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呆了几个月,与赵显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阴错阳 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后来朱元璋就让元顺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一定要剿灭他。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有人因此认为:“瀛国公是英宗至治三年被赐死于河西的。”但也有人以“赐瀛国公”是独立成词的,不是被赐 死的意思。至少从文字上,看不出宋恭帝是暴死,后面“诏僧儒金书藏经”,更是渲染朝廷的礼遇之意。无论如何,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结束他作为喇嘛的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这一年他54岁了。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三十五个春夏秋冬,在混合着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见异同的诵经日程里,故国的回忆是否会偶尔袭上心头?是否一如当年李后主凭栏小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怅然潇凉?是否一如先祖在五国城独覆冰雪“踏花归去马蹄香”之黯然追忆?当年幽禁李后主的可曾料到他的子孙竟也有此归宿?一个在北海风霜,一个在西藏诵经?莫不是冥冥中李后主的刻意之为?的喇嘛寺庙里,席地端坐的僧侣,可知当年西湖的荷叶,临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灯下捻动佛珠的母亲,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风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周历史上最命苦的大义公主:数次改嫁终被杀!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和亲公主中,大义公主可以说是最命苦的公主了。大义公主是赵王宇文昭的女儿、北周武帝的侄女,只是那时的她名叫千金公主。她出生时,正是宇家族与争夺黄河流域而激烈交锋的时候。虽然生于战乱年代,千金公主的童年却是在安逸中度过的。再加上天资聪颖,从小饱读诗书,千金公主也算得上一位小才女。时期的北周武帝也算是古代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他通过一系列战争,终于在公元577年结束了当时北方的战乱,建立北周。只是这位皇帝由于过度劳累,于公元578年不幸病逝。 宇文邕死后,继位。周宣帝虽然继承了周武帝的皇位,却一点没继承周武帝的文治武功,反而把好色发扬光大,国家的长治久安都被他抛在了脑后。公元579年,突厥他钵可汗派使节到大周求婚。周宣帝认为,和亲好啊!这省了大周与突厥的冲突,少了他带兵平定突厥的麻烦,于是开开心心的就同意了。选来选去,周宣帝把堂妹千金公主推上了两国和平的“前线”。哪位公主愿意远嫁番邦啊?可不同意就是抗旨,那可是满门抄斩的大罪,千金公主只能接受。没过几个月,他钵可汗突然病死了。可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还没让公主高兴多久,新即位的沙钵略可汗就派人来迎亲了。看来千金公主就是一位和亲公主!还好,千金公主的丈夫沙钵略可汗很疼爱她,这也算是千金公主不幸中的大幸了。 ,多次改嫁还不足以构成大义公主的悲剧,爱情给了她最后的沉重一击。当大义公主平安回到大漠后,她想明白了一个问题——就算突厥灭了,那天下也是突厥的,她的复国梦想也还是个梦想。所以要想复国,就必须找到北周宇文家族的后人才行。于是大义公主派人四处暗访,两年后终于在一个穷僻之处找到了一位幸存的北周皇族的王子。为了实现复国梦,大义公主暗中在沙漠里建立了一个秘密基地,组织了一支精锐部队,只待有一天能够攻入中原,灭了! 可就在大义公主的计划逐步展开的时候,她的丈夫沙钵略可汗突然病死了。按照当时突厥风俗,大义公主转嫁给继位的叶护可汗。可没多久,叶护可汗也去世了,大义公主又转嫁给继位的都蓝可汗。公元588年,隋朝大军攻下周陈,统一了南方。为了表示对突厥及大义公主的恩宠,杨坚将从南陈缴获的一面华美的屏风赐给大义公主。在塞外生活多年的大义公主,见到如此华丽的中原之物,心头不禁五味杂陈,颇有文采的她在屏风上题了一首诗:盛衰等朝露,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也许在常人看来,这是一首抒情诗,可在政治神经极其敏感的杨坚看来可没那么简单。尤其是那句“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这虏廷指的是谁?是突厥还是隋朝?大义公主竟然敢把隋朝说成“虏廷”,这说明大义公主的心里还是装着国仇家恨的!杨坚决心除掉这个可能挑动突厥与隋朝战争的隐患!公元593年,突厥来了一位流浪的汉人,他自称是大义公主的姑母派来的心腹。还说,大义公主的姑母想与丈夫一起发兵灭隋复国,请求突厥派兵助其一臂之力。先不说这位流浪汉人的身份是真是假,反正杨坚没多久就知道了这事,并借此机会下诏废除了大义公主的公主封号。 就在大义公主被废除封号的时候,统治突厥北方的突利可汗为了争取隋朝的支持,请求杨坚赐婚。可杨坚说,赐婚没问题,但要先杀了大义公主!虽然大义公主失了公主的封号,可这么多年来,她在突厥传授文化,教会突厥人修筑房屋、制作陶器,在突厥民众中拥有很高的声誉。想杀大义公主谈何容易?为了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杀死大义公主,突利可汗买通了大义公主的仆人,竟然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大义公主与安遂家的小官私通!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大义公主贵为突厥皇后,但以利益为基础的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幸福。 抓住了大义公主的“小辫子”,突利可汗派人四处散布大义公主私通的丑事,消息慢慢地传到了大义公主的丈夫都蓝可汗的耳朵里。都蓝可汗派人得到了安遂家的供词,然后地冲入牙帐,亲手刺死了公主。可怜年仅33岁的大义公主最终客死他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