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密慈禧太后的饮食:逃亡西安途中竟花费20万两白银

时间:2025-03-2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仓皇出逃。

本来人在囧途,应该随遇而安,但是太后毕竟是太后!在西逃53天中,她却大把花钱,大口吃喝,遍尝了山西乡土特色,品尽了山西美食味道。

从老百间地头的玉米秆到聊以充饥的窝窝头小米粥;从普通农户家常菜肴到地方风味的特色小吃;从的高档宴席到奢侈靡费的满汉全席,她深切地感受了一次超级吃货的最高境界,深度体察了一次山西各地的乡土美食滋味。

在她亡命山西闻喜县的两天时间中,竟然花掉了20万两白银,相当于这个县三年钱粮赋税总和。

真可谓是“日用斗金”!如此铺张靡费,不能不让人咂舌。

一、人在囧途,以玉米糊糊和绿豆面条充饥。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打扮成一个老村妇的模样,只带了些散碎银子,混入流民逃出了紫禁城。

在进入山西境内之前的半个月,可谓是颠沛流离,连慈禧本人也说“我已完全成一乡姥姥。

”困顿窘迫到此,一碗小米粥,半个窝头便足以让这位整日锦衣玉食的皇太后心满意足。

网络配图 吃,满足生存所求,人生之大欲,需求之根本。

当生存受到威胁时,什么都是浮云,填饱肚子最最要紧。

西行这一路,这位被称为的太后最开始的日子就是在先满足基本需求中奔波着。

1900年8月30日三乘小轿抵达大同府天镇县,当时的銮驾也不过如此而已。

天镇处于晋、冀、蒙三省的交界,也是河北进入山西的必经之路。

慈禧一行人在一个叫慈云寺的寺庙休息了一晚,当时给慈禧准备的吃喝非常潦草,据说只喝了一碗玉米糊糊类的素粥。

9月1日慈禧抵达大同阳高县的聚乐堡,借宿于村东路北的一,即王官屯李家。

此时,小米粥、窝头已经难以交代这位老佛爷了。

李家给慈禧准备了本地特产绿豆面条,还配了山蘑、木耳、香草、黄花等野菜做的卤。

可是这碗面还没进口,门外有人来闹事。

当地几个后生上山采摘野菜时摔断了腿,来讨要医药费。

原来,为了讨好慈禧,暗令当地行营,逼着村民们上山采集。

慈禧一怒斩了这太监。

第二天一早,慈禧不敢久留,吩咐立即程。

估计由于受了惊扰,那碗绿豆面条也没吃出个啥滋味,因此绿豆面条也没能受到太后夸赞,没能捞到什么知名度。

二、避忌讳将山西名菜“凤趴窝”改名“金凤卧雪”。

隔天,慈禧光绪一行便到了大同府,大同府的准备工作充分,物品供应也比较丰盛。

当时大同府有名的酒楼就是已打出知名度的凤临阁,地方官员找来了凤临阁的名厨,做大同最有名的菜品给慈禧和光绪享用,其中有一道菜叫“凤趴窝”,是这家店的招牌菜。

末年开始在民间流传,其做法是将一只鸡经过烹制后放在大盘内,下面再放些油炸干粉条,旁边放10颗油炸煮鸡蛋和油炸豆腐。

慈禧吃了这道菜后,忙问周围侍从菜名。

侍从马上到门外向候着的官员打听,官员们寻思,慈禧太后此行名为西狩,其实还不就是逃跑啊?“凤趴窝”三字怕会招来杀身之祸,于是绞尽脑汁,想出个“金凤卧雪”的名字,让一个含落魄之意的菜名变得优雅起来。

这道菜从此得名“金凤卧雪”。

凤临阁的厨师还特地精心制作了9笼“百花烧麦”,透明晶亮的薄皮中,包着鸡、鸭、鱼、虾、蟹、牛、羊、猪、兔9种肉馅,烧麦上端制成牡丹、荷花、玫瑰、芍药、玉兰、月季、秋菊、杜鹃、梅花9种花形,如此精致的“百花烧麦”同样得到了慈禧的赞赏。

网络配图 直到此刻,慈禧及其一路奔波的朝廷官员和随从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摆脱了玉米糊糊果腹的窘境之后,慈禧的胃已经开始挑剔起来了。

三、忻州赏月,一餐品尝24道山西美食。

慈禧继续前行,沿途官府各地听闻消息后,纷纷派人送粮草、送礼物,成群结队,络绎不绝。

慈禧西逃恰逢阴历八月,原计划赶到太原过中秋,无奈雨季路难行,只能走在忻州过节了。

虽然是在逃难途中,但皇家过节不能不讲究。

慈禧太后在忻州下轿不久,就住进忻州贡院内。

院子大而敞亮,四角扫得,贡院内瓜果飘香,锣鼓喧天,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慈禧的贴身侍女回忆:“过去一个多月有时吃得好,有时吃得差。

这一餐,大小官员吃的是一路上最丰盛的:四个冷荤压桌,四个炒菜,四个小碗,四个中碗,四个大海,四个大盘,末后一大碗公汤,这桌菜叫‘四四到底’。

”慈禧太后在的雅座里由皇上和皇后侍膳,吃得比这更高级。

晚饭后仍按着宫里的习惯,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

在贡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插上供香。

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

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

还有两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

慈禧太后一行因逃难在外,更加迷信,惟恐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

中秋佳节更是如此。

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个个争着参加。

他们虔诚拜月,祈求上苍保佑。

虽说慈禧在忻州也仅仅休息了一日,不过在地方官敬献的贡品中,还是有一地方名吃脱颖而出。

当时的州官许翰度敬上由麻会镇王凤龙师傅制作的瓦酥,慈禧食后赐名“龙凤瓦酥”。

忻州的瓦酥也因此与皇家沾了边,此后名气日盛,成为一方名吃。

网络配图 四、太原小店打尖,两小时就花掉了上万白银。

9月10日,阴历的八月十七,慈禧终于到了太原。

在太原,巡抚衙门布置了慈禧和光绪的行宫,所用陈设器件,都是年间给皇帝巡幸五台山准备的,当年没派上用场,这次招待慈禧正好用上。

她的贴身宫女说,在太原大家都觉得像是在皇宫里一般。

慈禧太后的饮食之奢侈是有名的,曾在慈禧身边任职的女官德龄,在她所著的《御香缥缈录》一书中,对慈禧有下列评语:“皇太后的一生,可说是为‘吃’而生存的……”在太原,慈禧的饮食用度标准已经大幅提高。

半月有余之后,慈禧一行继续前行,曾在太原小店打尖歇息,两个多小时就花掉了上万白银,那么这位太后住一晚的费用就更加高昂了:据记载,在徐沟的一晚,当地支用白银五万两。

10月2日,慈禧一行进入了晋中祁县,受到了隆重接待,乔家更捧出了珍馐美味。

据清人刘大鹏记载,当时晋商商号内部的饭菜水准相当高:“此间生意奢华太甚,凡诸客商,名曰便饭,其实山珍海错,巨鳖鲜鱼,诸美味也。

习俗使然,并无以此为非者”。

晋商的员工食堂标准已近奢华,面对当时最高统治者驾临,认为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自然会想方设法在这位太后的饮食上大做文章,标准高不算啥,关键是更注重精致程度。

当年恰逢闰八月,慈禧到祁县时,适值第二个中秋节前后,乔家给慈禧奉上了一款名为“雪莲酥”的月饼。

这款月饼是当时祁县著名的老字号糕点铺“是盛楼”烤制的。

这家店制作的糕点鲜美精致,“雪莲酥”又是给乔家特供的,一般人享用不上。

除了味道口感令人叫绝外,这款糕点如其名字一般,那叫个肌肤赛雪,莹润滑腻。

不用吃,光是看着就让人心情大好。

慈禧这个在吃上很挑剔的美食家,也忍不住。

慈禧太后到西安后,还特命人到乔家取“雪莲酥”供其尝用,并赐予随行的大臣、王爷、格格们品尝。

之后,乔家每到中秋就派人赴京奉送“雪莲酥”。

网络配图 五、侯马迎驾摆出满汉全席,闻喜在两天花掉20万两白银。

当慈禧一行至侯马时,侯马地方官一个月之前就开始了准备工作,当地特招聘了80名厨子。

日夜操作,精心配置,满汉全席108道菜,尽数保证供应。

曲沃、闻喜等地也。

闻喜在两天内花掉20万两白银,相当于全县三年钱粮赋税总和。

按照的制度规定,各级官员的食宿供应标准须依照职位的高低分别执行。

且不说太后、皇上的标准,只是王公大臣,每日就要供应“上八八”一席,包括八碟八碗鸡鸭鱼肉及山珍海味;中下级官员每日一席“中八八”,碗碟数目不变,质量稍逊“上八八”;就连随员护卫,也不能低于“下六六”标准,鸡鸭蔬菜皆不可缺。

一个多月内,慈禧一行已经从吃窝头、青草,发展到了彻底地让山西晋南地区成为了标准的御膳房。

如今,侯马当地还有“海底捞月”“蛟龙献宝”的地方名菜,都是由御膳房厨师传到民间的,也算是慈禧西行对山西地方名菜做出的一次贡献吧。

慈禧这次出行,恰逢山西大旱,庞大的接待费用无疑对山西地方经济是。

不过在饮食方面,却是顺利地完成了一次皇家与民间的亲密交流。

紫禁城里的御厨们学会了做窝头、谷垒,皇家的满汉全席做法以及菜式也流落民间,丰富了三晋菜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开国帝王明太祖朱元璋——亡国奴的救世主还是暴君?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杀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全家的真实目的

把太子叫到跟前,往地下扔了一根长满了刺的棍,让太子捡起来。太子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就说,这棍上有刺你不敢捡是吧?我替你把刺去干净了。我杀的这些都是天下的坏人,我把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好当家啊。朱元璋和太子的这番对话,就暴露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真实动机。网络配图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实现了从放牛娃到至尊的华丽转身,登基之后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这些跟随他征战四野的开国元勋,哪一个不是、功勋卓著,、、、胡大海,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即便是在600多年以后,依旧在被世人熟识和传诵。而在朱元璋的功劳薄上,排在最前列的就是韩国公,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一度身居宰相高位的头号大功臣,最后却被朱元璋满门抄斩,76岁已经年逾古稀的李善长,至死也许都没弄明白,压在他脊梁上诸多罪名的虚实与真假。曾几何时,李善长可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不止一次地称赞李善长是自己的“在世”,就是这位“在世萧何”形影不离地跟在朱元璋的身后,把朱元璋从一个草莽一步一步地推上了权力的顶峰。朱元璋每一步成功的背后,都能看到李善长的身影。网络配图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位列众人之首,荣耀至极。朱元璋之所以如此信任李善长,除了在关键时候,李善长忠贞不二地站在朱元璋一边之外,他还做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竭尽全力地帮助朱元璋一步步地登上了皇帝宝座。从投靠到朱元璋的队伍中,到大明建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善长与朱元璋之间都配合默契,相互信赖,对朱元璋交办的事情李善长无不,不敢有丝毫怠慢。然而,就在李善长受到皇帝给予的莫大荣耀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朱元璋不太信任李善长了。因为李善长权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到了朱元璋皇帝的权力。所以朱元璋就撤了李善长的丞相职位,而李善长也对朱元璋不像以前那么谦卑和恭敬了。洪武九年,朱元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封他为驸马都尉。朱元璋这个女儿虽然是皇帝的女儿,却根本没有大小姐的脾气,特别守妇道,对李善长尊敬如父。李善长荣誉达到了极致。可是这一下,就遭到了同僚们的嫉妒。有人弹劾李善长,说他儿子娶了皇帝的女儿,他就从此不知道天高地厚了。陛下病了十几天不上朝,你连问都不问一句?朱元璋也觉得,李善长也太不像话了,一生气,就扣了李善长18000石奉禄。史书说,“帝始微厌之”(《李善长传》),也就是皇帝开始有点讨厌李善长了。网络配图在小编看来,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定罪依据,无论是参与谋反,还是擅自带兵,如果其中有一件是真的,都是灭门的大罪,然而通过推理,却发现其中漏洞百出,无法令人信服。对于这样的无力指控,甚至连朱元璋都无法说服自己,于是,他需要更为充足的理由。就在朱元璋不知如何处理李善长的时候,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来报,说观测到了“填星犯灵台”。所谓“填星”就代表大臣,“犯灵台”就是要遭灾了。意思是说,将要有大臣遭灾了。这一下,朱元璋心想,杀李善长可是天意。朱元璋终于找到了杀李善长的借口。就这样一声令下,把李善长一家70多口人满门抄斩。当李善长被杀之后,太子对父亲朱元璋说,父皇啊,您杀人太多太滥,这会有伤和气的。他说这个和气,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气,而是大自然之间和社会中的生命的能量。朱元璋听完之后没吱声。第二天,他把太子叫到跟前,往地下扔了一根长满了刺的棍,让太子捡起来。太子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就说,这棍上有刺你不敢捡是吧?我替你把刺去干净了。我杀的这些都是天下的坏人,我把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好当家啊。朱元璋和太子的这番对话,就暴露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真实动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