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如果单论统兵数量,五子良将当中谁最多的呢?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是指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这五人,战绩都是非常厉害的,如果单论统兵数量,他们当中谁最多呢?如果排序,怎么排? 首先可以肯定,统兵最多的,不是,也不是。

第一名,。

张郃是很能活的,一直活到了北伐,那时,曹魏都死得差不多了,张郃依然威猛不减当年。

,张郃率军击败了诸葛亮的先锋,打了一个漂亮仗,让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彻底失败。

在这次大战中,张郃的兵力差不多是五万,因此,他是五子良将中,统兵数量最多的。

《 张郃传》中,并未记载张郃的兵力,但是在《魏书》中记载: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

”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

当时,曹军主力是,在箕谷和军作战,而张郃在街亭,将马谡军围困在山上,切断水源,一战击溃马谡军,将诸葛亮大军逼回了汉中。

第二名,于禁。

于禁是五子良将中,地位最高的,唯一的一个假节钺,本来是五子良将之首,外将第一人。

但是,因为于禁在襄樊之战中,败给了,投降后晚节不保,因此,地位和名誉一落千丈,并被羞辱至死,非常可惜。

于禁统兵的数量,在襄樊之战中,督七军救援樊城,大概是三万多人,因此,排名第二。

《三国志 于禁传》中,并未记载记载于禁的兵力,但在《三国志 吴主传》中记载:二十四年,关羽围於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

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这里面,关羽击败了于禁之后,俘虏了于禁三万多士卒,因此,可以推断于禁兵力是三万多人。

第三名,。

也是在襄樊之战中,于禁七军之后,立即派徐晃率军救援樊城,徐晃率军和关羽作战,将关羽击退。

这里面,徐晃统兵的兵力,大约一万多人,因此,排名第三。

当时,曹操派徐晃救援樊城时,大约给了徐晃五千人马,当时,还大都是新兵,没有来得及训练,很难取胜,后来,又派将军徐商、吕建等人支援徐晃,因此,徐晃总兵力大约有一万多人。

《三国志 徐晃传》记载:羽围仁於樊,又围将军於襄阳。

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

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贼屯偃城。

正是因为徐晃有一万多兵力,加上指挥得当,最后将关羽击败。

关羽当时率五千人马与徐晃作战,被徐晃一战击溃。

第四名,张辽。

张辽是五子良将中首屈一指的,五人合传中,张辽名列第一,但是,张辽统兵的兵力,一直不多,张辽镇守合肥时,总兵力才七千。

当时,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合肥守将三人,张辽、和,最终,三人合力击败了孙权,当然,张辽起到了主要作用。

《三国志 张辽传》记载: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

张辽在此战中,表现最为勇猛,杀得孙权,差点活捉了孙权,江南小孩晚上听到张辽的名字,吓得都不敢哭了。

第五名,乐进。

乐进在五子良将中,是唯一一位一生没有打过败仗的人,史书记载,他容貌短小,但是,作战非常勇猛,经常冲锋陷阵,勇不可挡。

乐进死得很早,是五子良将中第一个去世的,而且,乐进的官职很高,乐进去世时,官职是右将军。

乐进因为死得早,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就去世了,因此,他统兵的兵力应该不多,大概在五千人左右,那时,曹操还不是最强的时候,也没有更多的兵马给乐进指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永乐大帝曾办八次海陆大阅兵,是噱头还是另有目的?

永乐大帝曾办八次海陆大阅兵,是噱头还是另有目的?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从1406年至1430年6月的24年间,永乐大帝共搞了八次海陆大阅兵和军事演习,既震慑了帖木儿帝国反明复元的企图,疏通了海运通道,惩治了海盗,又威服了亚洲40多个国家与中国友好相处。 第一次大阅兵始于一四零六年 大明天子第一次大阅兵是由三保率领的240多艘海洋战船和27400多海军陆战队员,他们从江苏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驶向了南洋,对东南亚沿海各国起到了震慑威服的作用。另外,对于当时想从陆路进攻大的帖木儿帝国也是个很大的震慑,他们非常害怕明朝海军陆战队从西南海岸线登陆阿拉伯半岛抄了帖木儿帝国老窝后路。这是因为:1370年,西察合台汗国权臣帖木儿发动政变,推翻西察合台汗国,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在击败控制阿拉伯半岛后,随即开始了远征中国的准备,派间谍到北京活动,并在接待埃及使臣时当众羞辱被扣押8年的中国使臣郭骥,随后在撒马尔罕高举起“反明复元”的大旗。但蒙古本部的鞑靼/">鞑靼以及瓦剌反而派使者至南京通报消息。 永乐四年,帖木儿大举东征,号称50万大军,实际兵力20万,而此时,明王朝在河西以及哈密早已严阵以待。另外,又在海上用兵准备抄他们的后路。后来有人说:帖木儿病逝于东征路上,正是被海陆夹击计划吓死的,这才让一场大战烟消云散。 第二次大阅兵始于一四零七年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9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威服天下远航准备。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渤尼(今文莱)、(今泰国)、(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仍然有200多艘战船并27000多名海军。 第三次大阅兵始于一四零九年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郑和再次带领庞大的无敌舰队从太仓刘家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郑和船队离开暹罗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坡、满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国。 第四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一二年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宣威式远航。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天带领浩浩荡荡船队再次南巡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 第五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一六年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奉命率领浩荡的海军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为基地,开展对非洲的宣威探索行动。据载,郑和最远到达莫桑比克海峡。起初先是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二一年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根据时局的需要明成祖命令郑和再率无敌舰队护送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陆军大阅兵始于一四二一年 永乐十六年,明朝以陈诚为使,出使中亚,随后,中亚、西亚国家均组使团随使团回访。永乐十八年七月,这支云集了20个中西亚国家、人数多达600人的使团抵达嘉峪关,朱棣派遣6000精锐一路护送,沿嘉峪关经明朝九边军镇“参观”。 在每个军镇,明朝都特意派遣在明军中的蒙族、军官接待,介绍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明朝虐待蒙古和回回人”的谣言。而明朝“九边”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在各国使臣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永乐十八年,朱棣在北京皇宫接见各国使臣,诸使臣皆行叩拜礼,唯独帖木儿国使臣以“我国无此风俗”为由,坚持行鞠躬礼,朱棣却并不在意。外交礼仪后,朱棣安排使团先是在山东、河南、江苏“旅游观光”,游览包括山东孔庙在内的诸多名胜古迹,亲眼见识中国内地城市的富庶繁华,两个月后,各国使团接到通知,朱棣将在北京周边开始大规模的“狩猎”,邀请各国使团前往观览。 永乐十九年三月,“狩猎”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正式开始,共调军队10万人,朱棣精心挑选的明朝“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了明军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骑兵专用火枪)、安南铳(抬枪)、“”(火箭炮)、“火龙车”(火焰喷射器)等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大规模的“狩猎”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这一次,帖木儿国使臣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全然不顾“我国无此风俗”。帖木儿使臣更奉承说,这次帖木儿进献的名马,正是当年帖木儿国王的父亲生前南征北战专用的“御用坐骑”,赠送给朱棣,正是为了表达“最崇高敬意”。朱棣则手书信札托使臣转交帖木儿国王,在信中表示“愿两国臣民永享太平安乐之福”。 这次声势浩大的阅兵无疑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次“观礼”的各国使节来自27个国家。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单是帖木儿帝国,终明一世向中国派遣使节的次数就有60多次。 第八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三零年 随着陆军骑兵大检阅之后,所带来的另一个“连锁反应”是,观览阅兵的埃及使臣回国,随即解除了在红海对东方商船的禁令,而此时,最后一次下西洋的郑和,于1430年6月29日带领庞大舰队也终抵红海沿岸,不但结好了红海地区国家,更实现了他作为一个穆斯林信徒终生愿望的麦加朝觐。 总之,通过海洋无敌舰队和如狼似虎的陆军骑兵操练狩猎等多种形式的大阅兵,使得永乐年间的明成祖朱棣成了当时真正能够威震天下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羽是带兵打仗的将军,为什么被称为“剃头匠的祖师爷”?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