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率领燕国、秦国、韩国、赵国、魏国这五国的大军联合进攻齐国。
在济西之战后,五国大军大败齐军。
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
在此基础上,封乐毅为昌国君。
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
当时齐国仅剩莒、即墨仍在坚守。
不过,乐毅率军围困了齐国最后仅剩的莒、即墨等城池,多年却没有攻打下来。
之后,燕惠王中了齐将的反间计,撤掉乐毅,由骑劫掌军攻城。
而这,为田单恢复齐国提供了有利的机会,更导致乐毅伐齐之功尽失。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乐毅彻底灭了齐国,那么燕国能击败秦国,进而一统天下吗?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即便乐毅彻底消灭了齐国,促使燕国获得了齐国的疆域。
但是,即便是此时的燕国,也无法和秦国相抗衡,更难以和秦国争夺天下了。
一方面,在秦国、韩国、魏国、赵国等诸侯国的帮助,乐毅率领的大军得以在济西之战击溃了齐国的主力,从而攻占了齐国70多座城池。
即便乐毅之后又攻破了莒、即墨等城池,从而彻底消灭了齐国。
但是,由于燕国和齐国之间的巨大实力差距,前者是中最弱小的诸侯国,而后者则是和秦国并称为东西二帝的诸侯国。
二 在此基础上,对于燕国来说,长期占据齐国无疑是具有极大难度的。
更不用说将齐国的力量转化到燕国身上,也即消灭和占领齐国,表面上让燕国的疆域面积、人口数量和秦国、楚国相提并论。
但是,齐国上下并不会真心臣服于入侵的燕国。
对此,燕国因为自身兵力有限,需要将主力用来平定齐国各地的叛乱。
不过,对于战国七雄中的其他诸侯国,显然不会坐视燕国一步一步地消化燕国。
为此,不管是和燕国长期交手的赵国,还是想要一统天下的秦国,都可能对燕国发难。
三 同时,在战国七雄中,齐国虽然土地相对平坦,拥有相对密集的人口,而且还存在山海鱼盐之利,促使齐国的商业非常繁荣,是战国七雄中经济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但是,齐国也存在一个致命缺陷——整个疆域几乎无险可守,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
由此,对于燕国来说,能够连续攻克齐国的70多座城池,也是利用了齐国的地理特点。
不过,在彻底消灭齐国后,燕国为了防止其他诸侯国的进攻,自然需要做好齐国疆域的防御工作。
但是,无险可守的地形,很可能会让燕国,甚至可能因此而拖垮燕国。
四 最后,更为关键的是,在齐国和燕国之间,还存在赵国这一强国。
在胡服骑射后,赵国在战国中后期不断崛起,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对于赵国来说,只要出兵切断燕国和齐国之间的交通要道,就能让燕国首尾无法相顾。
换而言之,燕国真的彻底消灭和占据齐国的话,反而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所以,乐毅在进攻齐国的过程中,优先将齐国的财物运回了齐国,就是为了避免的结果出现。
总的来说,即便乐毅彻底消灭了齐国,也无法已经强大起来的秦国相抗衡,更不无法取代秦国来一统天下。
对此,你怎么看呢? 随机文章为什么商朝要一直迁都呢?古代日本的骑马者理论隋开皇年间,隋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探讨传说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其实从来没有跟刘备上过战场现在世界上真的有龙吗?传闻中国龙袭击美飞机致其坠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如果楚霸王项羽肯过江东,最后的结果会不会改变?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如果项羽肯过江东,后,相争结果会如何?项羽不愿过江东,真是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还是另有隐情?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写过一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这首诗写于之难后。李清照之夫赵明诚靖康二年三月出任江宁知府。建炎三年(1129)二月,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此事被下属察觉,并做了汇报,但赵明诚似乎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没有指示应对措施。于是下属自行布阵,以防不测。是夜,王亦果然造反,被有所准备的下属成功击败。到天亮时,下属前去找寻赵明诚报告,却发现他早就利用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当权者及其丈夫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想当年,项羽遭遇垓下之败,本来有机会逃回江东,重聚义兵东山再起的,但是,他却将生的机会白白丢弃,重返战场,杀敌力竭自刎而亡。 项羽不愿过江东,是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样的选择,换作与他同时代的是肯定做不到了。刘邦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谓是不择手段的:为了逃命,不惜将女儿踢下战车;为了避战,不惜要与项羽分食自己父亲。 另外,如果换作是刘邦摆的,刘邦肯定不会对项羽手下留情的,因为,想成大事,就得不拘小节。项羽最终之所以有垓下之败,也是因为刘邦毁约,撕掉“鸿沟协议”,召集诸王突袭东归的项羽所至。 如果项羽放下虚名,听从乌江亭长的建议,重返江东为王,那天下格局又将如何呢?据在《》中记载,项羽是有机会过江的——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重返战场后的项羽,又斩杀数百汉军,最终因身负重伤,自刎献首以酬故人。有人说,项羽此举有沽名钓誉之嫌,所以,老人家才在诗中说“不可沽名学霸王”。如果项羽能像刘邦一样,能屈能伸、应时而动,坐上亭长的小船,逃回江东,召集江东才俊,依托长江天险,积蓄力量,再待机东山再起,,,亦未可知? 虽然项羽在征战的过程中,杀孽太重,以致,但是,当时的天下并未全都归心刘邦,项羽仍拥有许多铁粉。比如鲁地在项羽自刎身亡后,仍坚持对抗刘邦,誓死不降。鲁地是项羽的发迹地之一,当初,项羽被封为鲁公,所以,鲁地军民才对他如此忠诚的。 另外,史上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叫“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说明楚人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而的灭亡,楚人之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说,项羽能重返江东,那天下格局最终如何,还真难料定。 大家可以脑洞一下,项羽不愿过江,真的是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还是另有隐情?如果项羽果真返回江东了,刘邦还能笑到最后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果帖木儿东征明朝没有半路病死,他和朱棣谁会赢?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帖木儿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十四世纪末,帖木儿突然停止了对欧洲和埃及的征服,让欧洲和埃及避免了覆灭的灾难。早在以前,帖木儿对也是很有畏惧之心的,能把建立的大蒙元推翻,其实力怎可小歔?因此早在1387面,帖木儿第一个派出使臣到南京拜见,称臣纳贡。朱元璋高兴坏了,把他当作番邦小国对待,给了他很多赏赐,以后便年年朝见纳贡。其实帖木儿对明称臣纳贡,一来示好,二来也是为了窥探明朝虚实。他早有东征大明的志向,多次专门派人到南京了解明朝国力和朝政形势,还派人勘探东征路线,标注哪里有水,哪里有路,哪里有城堡,并制成地形图。1395年,帖木儿觉得他开创的帝国和明帝国疆域实力差不多,就扣留了明使傅安等,不再向明朝纳贡,筹备东征大明事宜。 他征集大军二十多万,每个人配备可供七年吃食,于1404年11月开始东征。木儿知道,东征路途遥远,先要征服今天的新疆及以西地区,沿途汗国,与他多年交好,一定不会帮助大明,他可以在征服地征集补充兵源,到达大明边界,他要率大军先击败甘陕明军,再击败河南明军,接着以建文帝的名义兴师讨伐,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灭大明,实现己志。从要木儿的思路看,他也确实为东征作了充分准备。大军开拔后,也正如他的计划,迅速跨过锡尔河、伊犁河,占领新疆大部,前锋直指大明西北边疆哨所。然而,68岁的木儿进入新疆后感冒了,但他喜欢新疆的葡萄美酒和白酒,就整日饮用,感冒加饮酒,使他高烧不退,围在他身边的帝国一流医生们,也是一筹莫展。就这样,有雄心壮志的后木儿病死了,他的东征大业也就半途而废。为了争夺汗位,他的子孙们互相残杀,内斗不断,帖木儿帝国也就此瓦解,后来继续成了臣服大明的。 那么木儿如果不死,能否征服大明呢?当时对贴木儿有利的形势也是不少的。大明经朱元璋残杀功臣,能统兵驭将的功臣名将基本没有了,与朱棣一起反叛的将领们,也很少帅才。其三大明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做充分防御。大明总是把贴木儿帝国看作西域一般的小国,贴木儿东征,因保密做得好,明朝没有觉察,就是木儿前锋打到大明哨所,虽有警觉,敕令边将提高警惕,做好边防,但也只将其作为一般小国骚扰,没有探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其四与大明邻边的蒙元国家,因与大明有灭国之仇,不会主动帮助大明,甚至可能会支持帖木儿。其五大明西北边境防守不严。防边的兵丁有不少是蒙古人和人,他们经常轻以放过来往的西方商人出入境,这些兵丁里有可能有帖木儿安插的内奸,攻关打寨有可能会里应外合。其六帖木儿为东征大明做了充分准备,也考虑了很多有可能发生的变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防范措施。 虽然木儿有诸多有利因素,但也是有很多不利因素的。首先比较明显的就是帖木儿劳师远征。帖木儿虽作了充分准备,但几千里的远征,也让他的军队疲惫不堪,粮草供给也成了很大问题,到新疆境内后,无水无粮的情况就已突显出来了,士兵偷逃的也很多。帖木儿虽名义上说有大军二十万,但实际可能仅有十多万。其次帖木儿残暴,对征服地人民残酷屠杀,必会激起征服地人民反抗。其三大明边军虽没充分防御,但甘陕边军达十五万之多,再不济也能抵抗一些时日,为大明筹军募粮赢得时间。其四大明军队大多都经历了元末战争洗礼,又刚刚经过了,身经百战的士兵应当不少,具有很强战斗力,与贴木儿的百战之军也是有一拼的。其五朱棣是一个从战争中锻炼出来的好统帅。 朱棣在边疆与北方的蒙元打过不少仗,更是指挥了靖难之役,具有很高的组织指挥能力,当与帖木儿在伯仲之间。其六明军以逸待劳。帖木儿大军远征数千里,自然会非常疲惫,而明军,自然可以逸待劳,对抗帖木儿军。同时明军即使初期不敌,也会在短时间内组织更多的有生力量对抗帖木儿军的。帖木儿如果不死,远征大明,熟胜熟败,真的不好妄测。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幸亏帖木儿死在远征路上,如果不死,大明人民无论胜败,都要经受比靖难之役更惨痛的灾难。一旦帖木儿远征大明的圣战成功,中华文明的毀灭无疑会比元蒙灭华更惨,因为元蒙统治还主张宗教信仰自由,没有限制;而如果被贴木儿统治后,无疑中华大地都将成为穆斯林世界,中华文化也将被伊斯兰所代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