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君权神授中国和西方有什么分别?又有哪些相同点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中国的君权神授 神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

认为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

据记载,在中国,奴隶主已开始借宗教进行统治。

《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

” 这是君权神授最早的记载。

殷商奴隶主贵族创造了一种“至上神”的观念,称为“帝”或“上帝”,认为它是上天和人间的最高主宰,又是商王朝的宗祖神,因此,老百该服从商王的统治。

西周时用“天”代替了“帝”或“上帝”,周王并被赋予了“天子”的称呼。

周代的铜器“毛公鼎”铭文记载:“丕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明确地宣传“君权神授”的思想。

君权神授的理论在汉代有了系统的发展,董仲舒提出了“天意”、“天志”的概念,并且提出了“天人相与”的理论,认为天和人间是相通的,天是有意志的,其是最高的人格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天按照自己的面目创造了人,人应按天的意志来行动。

从“天人相与”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的命题。

他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是奉天之命来统治人世的,人民应该绝对服从他们,凡是君主喜欢的事,老百姓应该无条件去做。

君权神授的理论,强调君权的天然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

这种理论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帝王以至造反的农民领袖,无不假托天命,自称“奉天承运”,或者说“替天行道”,把自己的活动说成是受上天的指使,从而达到神化自己及其活动的目的。

西方的君权神授 中世纪时期,查士丁尼皇帝竭力歌颂君主的权力,第一个提出君权神授思想,竭力将世俗君权和宗教神权结合起来,从而使东罗马帝国(拜占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神权君主国,实行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

奥古斯丁对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 与地上之城(the City of Man) 的描写,无疑是当时混乱局面的反映。

他说,“上帝的选民”才有资格成为上帝之城的居民,地上之城只能是“上帝的弃民”居住之所,但两者都由上帝控制;地上之城的君主职位是上帝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设立的;由谁登基为王也受上帝的意志支配。

奥古斯丁的论述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君权神授的理论基础。

同时他还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区分不出谁是选民,谁是弃民,但是到末日审判时上帝自会区分。

这一理论充分表现出奥古斯丁作为思想家的狡黠和机智,既为当时的社会混乱作出了解释,又给无奈中的人们一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理论看似合情合理,实际上是画饼充饥;上帝看似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实际上什么具体事情也没做,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靠实力树立权威。

160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指定詹姆士为其继承人后驾崩。

詹姆士即位为英格兰国王,自封为大不列颠王国,史称詹姆士一世,时年36岁。

1625年,詹姆士一世驾崩。

詹姆士一世不了解英国议会,看不起议会下院,鼓吹君权神授论。

1611年,他第一次解散议会。

西欧的封建王权是在民族大迁徙,野蛮对文明的征服,日耳曼人迁徙和建国等混乱状态中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权威。

正像基佐描述的:“众雄逐鹿,风云莫测的时代,或者出于无知、残忍、腐败,一些人私欲横流,社会沦为个人意志角逐的战场不能自拔,因为社会缺乏一个自由结合而成的广泛的共同意志,这时候,人们会热烈希望出现一个平息天下的君王。

任何一种具有绝对统治权特征之一的制度在这时出现,向社会提出安邦定国之计,社会就会群起支持,热诚拥护,就像逃亡者奔赴教堂寻求避难一样。

”也说过:“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

随机文章被误读千年的“白痴皇帝”司马衷眼看要成功!司马懿营前来一白发老人诸葛亮叹:吾命休矣请问明朝是被谁所灭?李自成还是清朝?中国和美国的科技差距,中国正缩短和美国的科技差距(引美嫉妒)佐助通灵外道魔像为何没出现,鸣人和佐助谁更厉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原日本陆军航空兵少佐 中国空军之父林弥一郎简介

林弥一郎(1911年9月2日 - 1999年8月14日),中文名林保毅,日本大阪府南河内郡人,日本陆军航空兵少佐。1945年日本投降后,林弥一郎率部投降八路军,后在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担任教官。他和他属下的第二航空团第四教练飞行队培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代飞行员。 从军经历 林弥一郎,1911年9月2日生于日本大阪府南河内郡。1932年被征招入伍,成为一名航空二等兵。1932年9月到1935年,林弥一郎经历了三年多的刻苦训练,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和飞行教官,并晋升为航空兵曹长军衔。由于技术出色,1938年5月,林弥一郎成为一名少尉候补生,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受训。当年年底,以优等成绩结束了陆士的学业,正式以陆军少尉飞行员的身份被分派到飞行第54战队担任战斗机飞行员。爆发前不久,54战队进入中国战场参战。 1942年8月,在桂林上空,林弥一郎驾驶的97式战斗机曾经与陈纳德的P-40展开过激战,并且飞机被打了34个窟窿却成功的从战场脱离,飞回日军占领下的广州白云机场。太平洋战争中后期,54战队长期驻守北千岛的占守、幌筵岛机场,负责防御从北方来袭的美军轰炸机。日本军事力量最早的在本土防空作战中的的战绩和最早的空战损失都出在54战队。林弥一郎在54战队期间,由少尉逐级晋升为大尉,并担任第3中队的中队长。在与美军的B-24、B-25轰炸机的苦战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战争经验。1944年11月,林弥一郎晋升为少佐。一名普通士兵出身的军人能够晋升到校级军官,这在非常强调科班出身和论资排辈的日本陆军中属于相当少见的例子。随后,林弥一郎调往中国东北担任驻沈阳的第101教育飞行团第4练成飞行队队长,扎在沈阳东南的奉集堡机场,负责新战斗机飞行员的战斗训练和中国东北地区的防空任务。 率部投降 日本宣告投降后,林弥一郎所在的关东军第2航空团第四练精飞行队不愿向苏军和中国军队投降。9月9日,大队长林弥一郎带领300余人,遗弃机场和40多架飞机,向南逃跑,于9月29日流窜到本溪以南凤凰城以北摩天岭山区。这时,八路军第16军分区21旅政委刘光涛率领一支部队,正在向凤凰城连山关一带追击敌人,他们在凤凰城西大约5公里的山中发现了林弥一郎飞行大队,于是迅速将他们包围。刘光涛政委向曾克林和唐凯报告了这一情况,曾克林随即向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作了报告。“东总”指示21旅组织精干的谈判小组,上山劝降。 中方谈判小组由5人组成,由12团12连指导员聂遵善带领,凤城县伪县长三桥(日本人)带路并兼翻译。谈判开始时,林弥一郎等深感侵华罪行严重,对向八路军投降顾虑重重。聂遵善先是指出,日军兵败军散,退路切断,下山投降是唯一出路。接着,又向日军交代了八路军宽待俘虏的政策。他说:你们虽然参加了侵略战争,但那不是你们的意愿。过去你们是我们的敌人,现在战争结束了,只要你们放下武器,我们就把你们当作朋友,以礼相待。谈判过程中,日方几次探询中方代表官衔,聂回答:“我是旅政治委员特命全权代表,官衔不大,但言必有信。”这番话使林弥一郎解除了顾虑,他召集几位日军军官商量后,决定接受我军提出的条件,下山投降。于是,聂遵善对林弥一郎说:你们愿意和平投降,我们表示欢迎,并尽可能为你们提供方便。我们为你们选定了一个离这里不远,条件稍好的宿营地,请你们明天把队伍带到那里,交出武器,八路军将举行受降仪式。 第二天,21旅派出一部分干部战士提前到达受降地点作了准备,在那里摆了一张6尺多长、3尺多宽的桌子。当林弥一郎带队来到指定地点,21旅的代表对林弥一郎说:“请你们把飞行装具放在桌子上,武器放在地上,军官的指挥刀不愿交出来的可以不交,这是对你们的诚意作出让步。”于是,日本航空队员一个接一个走到桌子前把飞行装具和武器交了出来,受降仪式就在这平静的气氛中结束了。40多年后,林弥一郎在《我与中国》一书中回忆此事时感慨地说:“以前,在新闻片中看到的有关缴械的描述和画面,都是在对方刺刀威逼下被迫交出武器,那场面难堪之极。但在这里,我们没有看见一个端着刺刀的八路军战士,我当时最强烈的感受是:第一,一言为定的事情,对方百分之百地守信用,这使我非常感动,我钦佩这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第二,尽量回避使用‘解除武器’这这个词,而用交出武器,为了不使我们感到难堪和悲哀,甚至为我们考虑了接受武器的方式。他们想得多么周到啊!” 日本航空队被解除武装后,分散居住在当地老百里。这时的东北因遭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奴役达14年之久,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八路军官兵和老乡一样吃高梁米和玉米,但为了照顾日本人爱吃大米的习惯,部队到老乡那里筹买一部分大米给日军飞行大队送去。 10月上旬的一天,曾克林和唐凯在本溪16军分区司令部举行了一个欢迎会,由刘光涛政委将林弥一郎大队的十几名代表请到司令部。当林弥一郎等被带进一间教室模样的房间时,只见桌上已经为他们摆好了丰盛的中国菜。曾克林和唐凯、21旅旅长杨树元及刘光涛等打着手势请他们入座。席间,曾克林发表了简短的讲话,重申了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并表示一定保证日军的生命安全,要他们安下心来,变敌为友,与我军合作。开始,林弥一郎等担心吃了这顿饭,中国人会处置他们。听了曾克林的讲话,看到八路军干部又说又笑,不断地向他们劝酒,他们也就敞开喝酒吃菜了。 饭后,曾克林和唐凯找林弥一郎等人进行了坦率的谈话,一方面指出他们过去为日本军国主义效力,犯下了侵略中国的罪行;一方面对他们放下武器表示欢迎,要求他们回到辽阳奉集堡机场,看管和维护好飞机,随时听候我军的处置。当天,还留林弥一郎等人在凤凰城住了一夜。第二天在他们回去之前,曾克林又对林弥一郎说:这次没能请大家都来吃饭,所以给你们准备了点肉,带回去给大家吃。当林弥一郎看到是5头牛和50只羊时,惊讶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在八路军优待俘虏政策的感召下,林弥一郎及其部下觉得生命有了保证,人格也受到了尊重,深受感动,地回到了奉集堡机场。 10月中旬,曾克林和唐凯将日本航空队受降的情况,向东北局书记彭真、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伍修权报告后,林弥一郎和航空队的主要人员被召到沈阳“东总”,彭真和伍修权接见并同他们谈了话。彭真说,我们共产党人一贯认为,日本侵略战争的责任,应由日本帝国主义去承担,不是一般日本军人的责任,中日两国人民都身受战争之害。这使林弥一郎等深受教育。为了表示诚意,伍修权还将长征以来一直就随身佩带的伯朗宁手枪赠送给林弥一郎,希望林弥一郎少佐能够带领尽可能多的部下加入东北民主联军。 这次受降,八路军共接收林弥一郎飞行大队各式飞机46架及各种器材和配件,此外还有17名飞行员,24名机械师,27名机械员,180多名各类地面保障人员。这些飞机、人员和装备器材,为以后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此后发生通化事件,参与暴动的大量日军战俘被击毙或处决,林弥一郎等人也受到怀疑,中国共产党中央曾经三次下令要求中共东北局处决林弥一郎。但是当时中共[日军反战联盟]的主任前田光繁(又名杉本一夫,1938年在河北被八路军俘虏,成为了八路军第一名日军俘虏,后一直担任中共[日军反战联盟]的责任人)坚定反对,并且中共[日军反战联盟]的政治委员黄乃一出面做保,林弥一郎才免于一死,但是中共原本对于日军技术人员的宽容政策也有所改变,东北航空总队的人事权转移到了前田光繁的手中。同年3月1日,中共东北局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林弥一郎再次被任命为主任教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三大家是哪三个人?中国画史上三大画家的简介

北宋三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董源、李成、三大画家。开创了唐人所未开拓新画风,较为完善了中国山水画面貌。 北宋三大家另指中国书法史上的、、米芾。 董源字叔达,人称董北苑。五代南唐时曾为后苑副使,后入北宋。他的山水画承荆浩、关仝的传统,变更方法,创用 披麻皴 ,建立一种平和秀雅的风格。水墨学,着色学李思训,墨气淋漓,放纵活泼。工秋岚远景,大多画江南真景,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平淡天真,表现出江南山水的特有情趣。 董源不仅以画山水见长,也能画牛、虎、龙及人物。作为山水画家,董源也是不专一体的。宋人称许其大设色山水景物富丽,宛有李思训风格。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笔墨技法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景色充分适应的。 沈括称他 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所画山形,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丘陵,大都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崭绝之状。这与较早于他的荆浩所表现的气势雄伟的北方山形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董源很重视对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秾古之趣。其传世作品还有《龙宿郊民图》等。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一般论者对董巨的评价并不高。到了,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汤垕认为: 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 ,对董源有了新的认识。元末四家和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 南北宗 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 南宗画祖 ,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黄公望说: 作 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王鉴说 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 。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据画载,善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开创南派山水。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 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 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五代的《画鉴》里记载: 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 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 ,又称 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 。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所无。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近于李思训格调,而较放纵活泼。兼工龙、牛、虎和人物。 传世作品: 《潇湘图》卷,现藏博物院; 《夏山图》卷,藏上海博物馆;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 《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二轴,均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 北派 与 南派 两支。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 南派 山水的开山之作。董源现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龙宿郊民》等图。《潇湘图》卷,五代,纵50厘米,横141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家范宽 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 宽 ,遂以范宽自名。据《宣和画谱》记载,他 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 。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来他觉悟到应当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因而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观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被后人称为雨点皴),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浑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范宽代表作有《溪山行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雪景寒林图》(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等。 画家李成 李成,中国五代及北宋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成为李营丘。他,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 惜墨如金 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 卷云皴 。米芾形容李成的画 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 ,这种 石如云动 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他和关仝、范宽形成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学他画法的较多。画迹在北宋时已经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 无李论 之说。作品成功地表现了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自然山水之灵秀,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特点。今有《读碑窠石图》(图中人物为王晓所画)、《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传世。李成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师承者众多,有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诜、燕文贵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