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刘备大半生为什么都一事无成?真相是什么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大半生争霸中原,为何一事无成?原因被一语道破。

公元175年,刘备在母亲的要求下,外出求学。

这对于刘备而言,是人生成功的第一步。

从这一点上来看,刘备之母,不失为一个有远见的伟大母亲。

不过当时的求学,跟今天的求学可不同。

这个不同,在于起点,根据刘备直接拜倒卢植门下来说,刘备的起点直接就是大学。

不过起点虽高,而且还是名师,可是刘备却心思不在学习,他喜欢的是穿得漂漂亮亮去参加各种富豪的宴会,或者去遛狗什么的。

说白了,刘备喜欢跟英雄豪杰、搞社交,广交朋友。

俗话说,朋友多了,走遍天下都不怕。

其实无论古今,朋友对于一个人而言,一直是一支重要的、甚至是成就事业的力量。

所以说,刘备做得没错。

他在搞社交的过程中结交了非常重要的朋友,比如、、、张世平、等。

这些朋友,每一个人都对刘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张世平和苏双是中山一带的富商,他们是第一批拿出真金白银资助刘备起事、招兵买马的人。

那关羽和张飞就不用说了,是率先加入刘备阵营的元老级将领。

再比如公孙瓒,刘备在落魄的时候,投奔老同学公孙瓒,公孙瓒不仅拿出兵马,更是拿出良将,以资助刘备。

刘备就这样,在各种朋友的资助或辅佐之下,在中原征战打拼了二十多年,却连一寸立足之地都没有占领。

那么其中的原因颇为令人深思,有人说是因为他身边没有这样的谋臣?然而事情似乎并没有这样简单,就算有诸葛亮之后,他也同样没有立足之地,能够得荆州之部分暂时立足,其中因素多半在于东吴考虑拉刘备一块抗曹,才使得刘备借机有了一点立足地。

所以,刘备事业一直没有起色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或者说刘备大半生争霸中原,为何一事无成?其中原因被后来者的庞统一语道破。

事情的起因是庞统加入刘备阵营之后,见缩居在凋敝的荆州,和、共分荆州,已经无利可图。

恰逢益州的叛徒张松来献媚,劝刘备入川。

而刘备又没有入川的正当理由,所谓出师要有名。

于是刘备就说了这么一段话: “目前,我的敌人是曹操,而我与曹操是不同的,曹操急切严厉,我则宽厚温和;曹操残暴凶狠,我便仁慈宽厚;曹操诡谲狡诈,我便忠诚正直。

总之,无论是做什么事,曹操所做的,我都要跟他反着来,只有这样才能做成事。

若如今因小事,就失信义于天下,这不是我刘备该做的!” 刘备这番话,从道义上来说,他也没有说错,这是他的做人做事的法则。

每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都必须要有一套自己的法则或成功金律。

刘备的金律就是与曹操拧着来。

那么刘备为何如此做呢?当然他也有他的理由。

在历史上就有先例。

时期,刘备自诩为中山靖王之后人,说白了刘备是以皇族后裔自居的,故此,当有人把曹操比作凶狠之的时候,刘备则以一角自居。

数百年前,刘邦窝在汉中的时候,就曾经给刘邦上过一道建议,那就是凡是项羽所做,让刘邦都反着来。

刘备以此为依据,也就玩上了跟曹操反着来。

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搞清楚:第一个问题是曹操不是项羽;第二个问题是三国不是秦末。

第一个问题是,项羽是一位杰出的将帅,但是其他方面都很弱,然曹操则不同,他几乎是一位全才,文武兼备,上统兵百万,下马可运筹帷幄,举笔可文采飞扬。

第二个问题是历史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变,秦一统时间短,秦末乱世的情况也比较复杂,但是末期时,历经西汉东汉合起来四百年左右的历史,虽然发生了割据动乱,但是其情势与秦末的动乱是大不相同的。

秦末之时,各路力量是要坚决推翻暴秦的,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要推翻东廷,但各路力量则镇压起义辅助朝廷,继而以实力相抗,但是朝廷依然存在,虽然。

但在这股枭雄争霸的潮流中,只有曹操是最成功的,因为他名正言顺,原因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以说,曹操做成了很多事,除了握着天子,还利用度,解决了因为造成的数百万流离失所的饥民问题。

再就是曹操的人才选拔制度,唯才是举,在三国也是首屈一指。

那么曹操做成了如此多的事,刘备不想着去借鉴其长处,反而总想着处处拧着来。

这可以说是刘备在政治上表现不成熟的一面,或者说他的处世方略不成熟的一面。

总结出来,就是一味追求个性,不能随机应变,从现实情况出发去看待问题。

比如跟曹操交过手的对手,刘备也都曾觊觎过对方的地盘,无论是、、等,但这些人都被曹操收拾了,而刘备却被这些人驱赶了或压制了。

究其原因,跟他做事的方式或方略关系很大。

难怪庞统听完刘备的解释后,呵呵一笑,说: “主公啊,这都什么年代了,你还这么玩呢?现在天下已是乱世,无论做事做人都不能太。

兼并弱小,攻伐昏暗,这可是之功业!逆取顺守,报之以义。

等我们夺取益州,强大之后,再对封侯,其实也不算失信。

更为严重的是,若今日我们不取益州,此地也早晚会有人去取。

” 庞统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指出了刘备以前争霸中原二十余年,却一事无成的根源所在,那就是在乱世,所谓的道义都是相对而言的,而道义是掌握在胜利或强者的手里,而非弱者的手里。

比如曹操,当时反对曹操的腐儒多的是,甚至有些腐儒还在曹操手下做事,可是言论的反对,并不能阻止曹操一步步强大。

刘备认为从正面和曹操竞争,不是对手,想反其道而行,集结反对曹操的力量来做事,可事实上是策略上的错误。

反而,曹操的诸多做法,却是成功之道,应该借鉴来用。

当然庞统在指出刘备失败根源的同时,也为刘备拿出了一个新的做事的思想纲领,即“逆取顺守,报之以义。

”可以说,庞统此言,对于刘备而言,有着“听君一席话、”之效用。

也正是因庞统之言,刘备的做事风格也立即发生重大改变,以前他时刻以信义和名声为要,以后便懂得以实际利益为要,拿了益州,还要汉中,得了汉中还赖着荆州不还,便是最好的明证。

在谋求实际利益方面,刘备不再与曹操对着干,而是越来越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和刘备最有默契的蜀汉名将 并非诸葛亮!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清朝迷雾:咸丰帝王为什么不重用曾国藩?

以夜继日的忙,结果前线送过来的奏折,不是说这里让人给捅了一刀,就是说那里挨了一棍,,的自信心大受打击,都不怎么敢相信自己也能赢了,直到的崛起。湘潭大捷点开了喜庆的炮仗,然后岳州、城陵矶,甚至是武昌克复的捷报都接踵而来,让人几乎有应接不暇之感。那情景,仿佛是倒霉了一千年,眼看着就要转运了。 原来人生也可以充满着温暖!要说在籍官员办理团练的不止一个,包括曾国藩在内,合计共有四十五人之多,然而除了曾国藩,没有一个整出样子,不是半途而废,就是销声匿迹。曾国藩成了今年的主打款,一众官员中,就数他最帅,帅得一塌糊涂,帅得无边无沿。依稀还记得在京时,这家伙跟打了鸡血一样,拼着命往上递意见书的情景,也幸亏当初留了一手,要不然,现在纵使能收到礼包,也得落下一个不会用人的恶名。显然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得赶紧用,重用。网络配图 尽管曾国藩当初出任时,,守孝期间不接受奖励或升职,但咸丰仍授他以署理湖北巡抚一职,并赏戴花翎。署理的原因,就是考虑到曾国藩尚在守孝期间,一旦守孝期满,代理即可转正。然而仅仅七天之后,咸丰又急匆匆地收回了这一任命。具有戏剧性的转折出现在一次君臣谈话之后,谈话的主角,一个是咸丰,另一个是军机章京彭蕴章。军机章京不是军机大臣,说穿了只是军机处的文书,专门帮着军机大臣们抄抄写写,比如王鼎案中那个给穆彰阿通风报信的陈孚恩,就是军机章京。由于军机章京实际参与了机要,所以也被称为“小军机”。 彭蕴章的诗文很有些名气,一辈子写了很多书,若是一本本码起来,比他人还高哩,然而此人有学问归有学问,却是食古不化,在政务上迂腐得很,是一个“有学无识”的典型。咸丰跟他聊天,起初只是想抒发一下自己的好心情,没指望从这个木讷的小军机身上得到什么高见。咸丰说:“你想不到吧,曾国藩这么一个书生,竟能建成奇功。”彭蕴章当然也是书生,这话听了足以让他浑身醋味儿乱冒。 于是来了一句:“曾国藩不过是前礼部侍郎,一个老百姓罢了。小小老百姓,在乡间竟然能够一呼百应,随者以万人计,这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吧。”就是这么的一句话,让咸丰脸色大变,沉默了很长时间。 很多人将咸丰的防范心理归结于“满汉藩篱”:曾国藩是一个汉臣,一个汉臣具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手中又掌握兵权,对皇帝当政的王朝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事。网络配图 应该说,有这个因素,但并不能概括全部。用汉臣掌兵权并非没有先例,比如横跨、、三朝的名将就是一个典型。当时雍正任用岳钟琪,谣言,仅雍正自己收到的举报信就满满一筐,说他是的后代,要替祖先报“宋金之仇”云云,雍正根本就没有予以理踩。 其实很多时候,忌谁不忌谁,跟出身没有多大关系。康熙时期的(满),雍正时期的(汉八旗),谁是纯汉臣?他们的下场可比岳钟琪惨多了。因为是汉臣,就想着要给对方穿小鞋,那是后人太小看这些清代皇帝了。其实在曾国藩之前,江忠源追根溯源,也是手握兵权的湘军将领,不照样得到咸丰的信任重用,还被授之以安徽巡抚? 这件事应该说是个案,其中彭蕴章的话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他抓住了两点,一是咸丰已经被下面的造反造怕了,生怕一不小心再跑出一个什么“秀全”来跟他捣乱,二是咸丰一向非常看重湖北的战略地位,认为它的作用和价值还远在广西湖南江西诸省之上,潜意识里就不愿将如此重镇轻授于人。网络配图 在咸丰眼里,曾国藩与江忠源虽都出自于湘军,但两人并不相同,江忠源的定位主要是武将,任务就是打仗,曾国藩却有号令一方的作用,他举办湘军的时候,虽有个湖南帮练大臣的名义,其实是赤手空拳,凭什么能一下子拉起如此大一个摊子呢?如果让他长期据守湖北,谁又能担保他不会黄袍加身,成为下一个“曾秀全”? 咸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咸丰决定收回成命,改任曾国藩为兵部侍郎,专办军务--反正打仗要紧,就是让你当湖北省长,估计你也没那闲工夫。可话不是这么说的,咸丰的朝令夕改,不可能不引起曾国藩的疑惑。在从其它渠道得知个中内幕后,他的心顿时就沉了下来。 在这种内乱频繁的情况下,要趁机跳出来自己做皇帝的人估计不计其数,足以让你防不胜防。人心之复杂难测,是谁都说不清楚的一件事,因此咸丰就对曾国藩不太放心,而且这种心理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消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