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齐桓公宴群臣管仲耍脾气:迟到、把酒当众倒掉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读国学 长心眼 为大臣具酒,期以日中。

后至,桓公举觞以饮之,管仲半弃酒。

桓公曰:“期而后至,饮而弃酒,于礼可乎?”管仲对曰:“臣闻酒入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身弃,臣计弃身不如弃酒。

”桓公笑曰:“仲父起,就坐。

” 汉 《说苑·敬慎》网络配图 桓公宴群臣管仲耍脾气 齐桓公的霸业,离不开管仲,故而尊称其为仲父。

仲父功劳大,似乎可以耍点小脾气,摆点谱。

一天,齐桓公为文武大臣们摆设酒宴,约定好了在中午的时候开宴。

结果,宴会如期开始,作为一国之相的管仲却迟到了。

齐桓公也没计较,而是礼貌而克制地举起酒杯向仲父敬酒。

君王敬酒,当然要全干,不能随意。

然而,管仲却很随意,不仅不饮光,还当着全体官员的脸,把剩下的半杯倒掉,这等于是把君王的面子扔地上。

齐桓公按捺不住了,质问:“寡人跟你约好时间喝酒,你迟到;迟到也就算了,不仅没半点歉意,反而喝半杯倒半杯,你如此作为符合礼吗?”管仲越礼而行,在史上是有依据的,就此也表达过对他的不满,例如作为诸侯国的国相,不应该在酒宴上有三扇屏风,管仲却有。

网络配图 但管仲绝对不是越礼的小人,如果他哪一天越礼了,绝对有深刻的用意。

果然,管仲说开了:“我听说酒一入口,舌头就出来了,话也就出来了,话一出来就有闪失,会失言,说话说错了就会惹祸上身,导致自身不保,这是所谓的‘身弃’。

我心里估计了一下,与其自身不保,不如把酒给扔了,这就是所谓的‘弃身不如弃酒’,两害相权取其轻。

” 齐桓公与管仲这对老板和经理人当然是有默契的,小白一下子明白了,笑起来:“仲父,请起,入座。

”网络配图 酗酒必多言,多言必多失,这个道理齐桓公肯定懂,管仲不用一般的方式进谏,而是用非常的方式进谏:先是迟到,接着是弃酒,一连串不规范行为只为要规范国君如何饮酒,同时也引起同僚们的注意。

以反常方式引众人入常道,这在管理上是值得借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晋武帝为什么纵容手下奢靡:要群臣一齐玩物丧志

相比较那些地痞,以及由地痞转化的官痞来,文学家的流氓化显然更具有“影响力”,称他们是“流氓精英”并不“过誉”。 提及“精英”流氓化朝代,西晋当列头牌。西晋以奢侈成风闻名,彼时社会虽贫富悬殊,但享乐主义至上。整个社会弥漫着“我堕落我快乐”。 尽管享乐主义打破了虚伪的礼法,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并直率地加以表现,但其根本上是非理性的,是以的兽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享乐主义主宰下的社会,“道德沦丧、风气败坏”必随之而来。 彼时,精英阵营也呈“两极分化”。以石崇为代表的一部分社会精英主动下水,追逐世风,助长奢侈,混迹官场,敛财斗富。当然,也有另一部分精英看不惯这一切,力图避世隐居,超然物外。但是,隐居的精英显然不敌斗富的精英。隐居作家群——“”的带头大哥被砍了头,而斗富作家群的带头大哥石崇却备受皇帝宠爱。 石崇之所以在当时“声名大噪”,靠的不是文学作品,而是“斗富”。能捞钱、能“显摆”,是这个时代宠儿“才气”的“精华”所在。网络配图 石崇在捞钱方面“”。当然,他的生财之道,靠的也不是“版税”,而是权位——职场官位。他当过省级地方大员,曾任荆州刺史。在任期间,不爱造福于民,专爱“打家劫舍”。史书称他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这就是他的致富手段——令人不齿的“官盗”。 以石崇为代表的文学家,全然失去了社会“是非观”甚至羞耻心,全力追求以“实惠”为目的行为方式。通过“如厕换新衣”,“蜡烛当柴火”、“击碎珊瑚树”等具有几分“传奇”色彩的斗富故事,可以看出石崇在世风日下下,起到的是多么不良的导向作用。 高调斗富的石崇纯属时代的产物,他有恃无恐进行“显摆”表演的最大动力,乃是在“主席台”上一直以欣赏目光注视他的政治流氓。 皇恩浩荡,点火煽风。制造奢靡世风的“宗师”,实际上就是当朝最高领导人司马炎。而石崇这些流氓精英,充其量是在“显摆大赛”上,发挥了推广传播的“起哄”作用。 司马炎乃曹魏大都督之孙,晋公之子,是个坐享其成的“开国皇帝”。大都坐享其成的皇帝,一般都有暴发户心理作祟,这种心理助长的流氓品行,司马炎就是这样一个推崇“高消费”的“贵族流氓”皇帝。 司马炎在奢靡挥霍方面,堪称“楷模”,他在这方面的“传奇故事”也相当多。如“驾羊车游幸后宫”、食用“人奶喂乳猪”等,传称:晋武“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奢侈之风的始作俑者,正是这位借祖上阴德暴发的皇帝。 在石崇与皇室成员王恺斗富的时代闹剧中,作为一国之君的司马炎,不仅不加以劝诫约束、以正世风,反而推波助澜、煽风点火。甚至参入其中,拿出皇宫的宝物——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支持手下“参赛”。网络配图 一国之君鼓励群臣斗富,毫不掩饰财主嗜好,以奢靡为荣,西晋骄奢淫逸之风,从哪而来,岂不一目了然?!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高调斗富的石崇,活脱脱迎合了主子的嗜好。表面上石崇“显摆”的是自己之富,本质里石崇“显摆”的是主子司马炎之宠。 玩女人争女人也是流氓精英的强项,石崇在这方面也是,乃至最后因为争女人送了命。石崇最终“不得好死”,直接原因是因为一个叫绿珠的小妾,石崇惹怒了更大的权贵赵王相忌,落得个开刀问斩的下场。司马炎死后,没人罩着石崇“显摆”,流氓作家再跟流氓皇室大肆“显摆”,只能“显摆”致死了。 石崇死后,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疑问。那就是他的主子司马炎为何不再像老爹司马昭那样重视人才、而是偏爱石崇这样的“废料”呢?难道他是一个发昏的皇帝吗? 问题也许不那么简单。笔者以为,晋武帝司马炎虽然奢侈成性,但毕竟不是个糊涂虫。他偏爱石崇、鼓励臣下斗富,恐怕不是出于一时糊涂,除了纵欲的本性,不能排除有更深的政治统治意图。 归晋后,天下政局基本稳定,晋武帝司马炎一时处于“志得意满”的最佳状态,于是开始玩物丧志。但一个皇帝要想“高枕无忧”,自己玩物丧志显然不够,要满朝文武都玩物丧志才行。鼓励群臣斗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奢靡世风,大概也是这位暴发的皇帝“废掉群臣野心”的“御臣之术”。网络配图 天下已定,满朝文武都蜕变成为,暴发的皇帝遂无被夺宝座之忧。世人皆怨晋武帝带头腐败,谁解司马炎之意不在酒! 由此可见,晋武帝鼓励文学家也去斗富,是有意为之的毁人游戏。在这场游戏中,他无非是拉举国人才同他一起“下水”,当社会精英都流氓化之后,玩物丧志的他们还有什么贰臣贼子的野心吗? 在主子毁人游戏的推波助澜下,斗富的石崇既是“时代风尚”的模范,又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最终不得好死的石崇给后世还留下一本《石崇全集》,证明自己好歹也是一文学家。文学是时代的灵魂,一个在毁人游戏中生成的“行尸走肉”,只享乐没思想,真才已废,灵魂又何在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管仲死前嘱咐齐桓公这三人不可用,可惜齐桓公没有听!

死前叮嘱这三人不可用,可惜齐桓公没有听!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645年,为了成就霸主之位而呕心沥血一生的管仲走到了人生终点。 听说管仲病重卧床不起,齐桓公也顾不上老弱的身体,亲自到管仲府邸探望。 经过一番寒暄慰问之后,齐桓公回到正题,问管仲何人可以接替相位。管仲虽然病危,却依旧谨慎,反问齐桓公看好谁? 《》记载,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虫出户而不收者,以不终用贤也。 齐桓公推荐的第一个人是鲍叔牙,他帮助齐桓公夺得国君之位,是齐国的元老重臣。 除此之外,鲍叔牙也有卓越的才华,他推荐管仲为齐相,而自己只做大谏,负责官吏的选拔。 在外交上,鲍叔牙主张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 按理说,以鲍叔牙的地位和才能,完全可以担任齐国国相。但管仲认为他不合适,虽然,却过于善恶分明,不利于管理政务。 齐桓公推荐的第二个人是易牙,他并非传统的士大夫,而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非常受齐桓公的宠幸。 有一天齐桓公胃口不佳,什么美味都吃腻了,想换换口味,尝尝蒸婴儿肉是什么味道,于是易牙便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做成菜。 齐桓公知道后非常感动,认为易牙对自己的忠心已经超过了父子之情,从此对他更加宠幸。 可是管仲却认为他毫无人性,为了讨好国君,不惜杀自己的儿子,不宜为齐国国相。 齐桓公推荐的第三个人是开方,他是卫懿公的庶长子,当年齐桓公征讨卫国时,开方作为使者到齐国求和。 可是开方见齐国国力强盛,就没有返回卫国,而是留在齐国为官。 后来卫国被狄人所灭,卫国宗亲不论男女老幼,都返回故地为重建卫国而奔走,开方却无动于衷,继续留在齐国侍奉齐桓公。 齐桓公认为开方对自己的忠心已经超过对故国之情,所以十分信任他。 管仲却不以为然,连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的人,怎么能够真心忠于国君? 齐桓公推荐的第四个人是竖刁,他是齐国宦官,负责掌管内侍及女宫的戒令。 当初,齐桓公四处寻找有能力的人帮助自己管理后宫事务,这份差事对许多人都有吸引力,但有一大弊病让人却步,那就是必须阉割才能入宫。 竖刁宁愿自残身体都要进宫侍奉齐桓公,令齐桓公十分感动,所以十分信任他。 管仲却十分担心,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能真心忠于君主? 谈论半天却没有一个结果,而且管仲还要求君主务必远离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人,这让齐桓公有些不满。 因此,管仲只得退而求其次,将公孙隰朋推荐给齐桓公,公孙隰朋忠君爱国,为人厚道,而且很有责任心,齐桓公想了想也觉得不错。 管仲去世后,齐桓公按照他的临终遗嘱驱逐了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可是齐桓公已年过古稀,再没有雄心壮志,每天只想安逸享乐,突然失去三个弄臣后觉得每天都食不知味。 于是,齐桓公认为管仲对三人的看法有误,因此派人把他们召回,从此沉迷于三人的之中。 公孙隰朋接任齐相之位不到一个月就病逝,情急之下鲍叔牙担任齐相,可是看到齐桓公重新召回三人,鲍叔牙也抑郁而终。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不起,五个儿子为了争夺国君之位而公开争斗。 《》记载,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中空,莫敢棺。 易牙、开方、竖刁等三人见齐桓公不久于人世,便堵住宫门,假传君命,不准任何人进去,连食物和水都不可以。 就这样,齐桓公活活饿死在自己的王宫里,尸体在床上躺了两个多月都无人理睬,“停尸不顾,束甲相攻”便成为后世君主对继承人问题的最大警示。 齐桓公去世后,公子无亏、公子元、公、公子潘、公子商人等五个儿先后当过齐国国君,然后数年时间内又被亲兄弟杀死。 这种动乱持续了四十多年,让齐国国力大减,再也不复当年九合诸侯的霸主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