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忠厚老实的文弱书生形象,来源于尽人皆知的小说《演义》。
可是历史上真实的鲁肃绝不是这样的。
鲁肃原本有胆有识,英勇果敢,是豪杰,更是好汉。
鲁肃是文弱书生?非也,鲁肃原本是英雄 历史上,有人评价鲁肃是战略家,这一点也不假。
对于天下之大势,鲁肃看得非常清楚,曾多次向提出过富有远见的战略意见。
但今天我们重点谈谈鲁肃作为好汉的一面。
鲁肃绝不是的文弱书生,他也是武艺高强,胆气过人的英雄。
甚至因为过于英雄气,在初到东吴之时,一度招致东吴重臣的非议,认为鲁肃年少粗疏,不可用。
幸亏孙权慧眼识人,英雄才有了用武之地。
英雄鲁肃是这个样子的 作为英雄的鲁肃有两个典型的特点: ·处事为人大方 ·遇事 随手一仓,足见大方 先说第一点,处事为人大方。
鲁肃家是临淮东城有名的大户,家富于财。
鲁肃从小就,出手大方。
天下大乱之时,鲁肃更是大散财货,赈济穷苦,结交士人,甚得乡人之心。
做居巢长(巢湖地区的行政长官)之时,曾经率领数百人路过鲁肃老家,并向鲁肃求取军粮。
鲁肃家当时一共有两囷米(两谷仓米),每一囷三千斛(约合90万斤),鲁肃当即随手指向其中的一囷,送给了周瑜。
这可是90万斤粮食啊,鲁肃得有多大方啊!就算是鲁肃慧眼识人,与周瑜,心灵相通,可是一见面就把家中一半的粮食给了周瑜,您说鲁肃大不大方? 为人如此大方,说明鲁肃的心胸极其宽广,眼界也非常高远,所以能看大事,也能做大事。
回首一箭,智勇双全 下面说第二点,遇事有勇有谋。
鲁肃不但有谋,更不缺勇。
据《·鲁肃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记载,鲁肃身材魁梧,样貌清奇,少有壮节。
预感到天下将乱,鲁肃开始学习击剑和骑射,经常召集乡中少年,供给他们衣食,往来南山之中射猎。
实际上偷偷地操练,讲武习兵。
不明真相的父老乡亲纷纷叹息: “老鲁家这一代算是衰败了,生了这么个疯狂不干正事的孩子!” 后来,天下果然大乱,群雄并起,中原也不得安生。
鲁肃家所在,正是那位昏聩的所管辖。
鲁肃认为中州(现今的河南)扰乱,袁术无能,不足与之共图大业,于是带领家人及从属,投奔江东。
出发之前,鲁肃让体弱单薄之人在前,强壮者在后,男女老幼共三百余人徐徐上路。
没走多远,州里派来的追兵便追了上来。
鲁肃见状,毫不慌张。
一面让老幼继续慢慢前行,一面让断后的精壮一字排开,手持弓箭,弓上弦,刀出鞘,弓弦拉满,作势以待。
追兵见状,也都停下了脚步,丝毫不敢造次。
这时鲁肃伫立阵前,高声对众追兵喊话: “诸位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应该能明白天下的大道理。
现如今,天下,作为州兵,你们有功得不到赏赐,不追赶我们也不会受到惩罚,干嘛还要苦苦相逼呢?” 说完,鲁肃又将手中的盾牌插在地上,从容不迫走到远处,突然回头,引弓射箭,弓弦响处,羽箭应声洞穿盾牌,紧接着,连射数箭,尽皆洞穿,见者无不惊骇。
追赶的们见此情景,回想鲁肃刚才的喊话,觉得确实有理,再看鲁肃如此精湛的武艺和那些一字排开的鲁家兵壮,更觉得没有把握制服鲁肃这人,于是便不再追赶,相率而还。
一场危机,不折一人,就此化解,鲁肃一行,终于平安抵达江东。
风雨过后,回顾来路,鲁肃堪称英雄 仔细品味鲁肃处理危机的全过程,堪称有勇有谋。
·出发之前,布置有序,说明鲁肃考虑周全,心有前瞻。
·追兵即至,临危不乱,安排得当,说明鲁肃胆略过人,心理素质极强。
·面对追兵,先展开语言和心理攻势,说明鲁肃头脑清楚,思路明晰。
·喊话之时,声音洪亮,语言简练,切中要害,设身处地,替追兵着想,摆事实,讲道理,数语中的,这也是超强心理、过人智慧和卓越口才的表现。
·武艺展示,植盾开弓,从容不迫,矢皆洞贯,足见鲁肃武艺之高强,功夫之深厚。
危难之际,面对强敌,鲁肃能不慌不乱,审时度势,从容应对,既有决死之信心与必胜之实力,又不莽撞开战,逼迫对方知难而退,不战而屈人之兵,鲁肃之有勇有谋,此一事表现得淋漓尽致。
似此智勇双全,古今能有几人?智略赛诸葛,勇武似子龙! 鲁肃,真英雄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