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江南”曾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众多的历史悬疑让人猜测遐想。
市档案馆的贾丽琴研究《清宫扬州御档》发现,为迎接乾隆首次南巡,扬州在沿途道路、名胜古迹修建行宫、修桥铺路,可谓。
据两淮盐政吉庆在《奏为圣驾南巡两淮商人程可正等公捐百万银两事》奏折中称“江省幸蒙恩允南巡,欢腾,淮商倍切所需费用久愿公捐,其踊跃难形情状”。
虽然乾隆首次南巡到底花了多少银子并没有明确数字,但是光扬州盐商助其南巡就捐了100万两银子。
1官员上奏恳请巡幸江南 乾隆十四年九月,两江总督黄廷桂、河道总督高斌、漕运总督瑚宝、副总河张师载、安徽巡抚卫哲治、江苏巡抚雅尔哈善、两淮盐政吉庆联名上奏,恳请乾隆巡幸江南。
此折上奏后,乾隆朱批:“大学士九卿议奏”。
这表明,他已同意南巡,只是走个十月,南巡之事最终确定。
网络配图 【御档记载】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三日,乾隆奉皇离京,开始第一次南巡江浙。
经过直隶、山东到达江苏,驻跸徐州府宿迁县叶家庄。
二月初八日,渡黄河阅视天妃闸、高家堰,经过淮安、高邮到江都县香阜寺;然后自瓜洲渡长江,巡幸镇江、无锡、苏州。
三月初一日,到达杭州,遍游西湖名胜,同时至绍兴祭大禹庙。
回京时,从南京绕道祭陵,之后又在扬州游玩,驻跸高旻寺。
随即沿运河北上,从陆路到泰安。
五月初四日,历经四个多月,回到京城。
2声势浩大首次南巡用马6690余匹 【御档记载】乾隆南巡江浙主要以水路为主,因此所乘御舟必须早做准备。
乾隆十五年八月,吉庆奏报,南巡所有供奉皇太后的御舟和皇上所乘御舟均已造好完工。
同时他另外造了3只如意小舟以做备用。
九月,吉庆奉御舟赴浙江试航,查看从扬州至杭州一路河道桥梁有无阻碍情况,顺便勘察行宫名胜工程竣工情况。
由于正值江南水稻收割之季,考虑到民众生计,南巡行进路线中的营盘道路又比较容易办,所以暂时并未修建。
十二月,吉庆上奏《奏为办竣恭备圣驾南巡等项差务事》,两只御舟和3只备用如意船的铺设已完成,府州县城内街道与上岸登船小码头也基本完成,商捐钱两尚余40多万两,以作圣驾临幸之用。
网络配图 贾丽琴告诉笔者,乾隆首次南巡,皇后嫔妃、王公大臣、章京侍卫、扈从兵丁,一行多达2500余人,前呼后拥,声势浩大,这也可以从随从官员及所需用到的马匹情况得到印证。
圣驾南巡,考虑到过多的卫队会造成船只行走不畅,作了酌情减少。
自京城程之时,侍卫仍派3班,兵丁派600名,健锐营400名,在中途逐渐减派,到江浙一带因为都是坐船,就将健锐营停派。
至江南登舟时,各处随行官员酌情减少。
前锋护军等兵减派500名,加上江宁迎驾兵200名,共700名供水营差使。
而南巡所需马匹,除御马用船载往,随从人等官马参照年间,皆由地方提供。
每一位大臣需5匹马,章京侍卫一人3匹,护军主要人员一人2匹,其余两人合3匹。
此次随往江浙大臣33名,章京、侍卫、官员等611员,兵丁2559名,合计需要马匹6690余匹。
由此可见南巡排场之大。
3盐引加耗扬州接驾官员都“加顶戴一级” 【御档记载】两淮盐商为乾隆南巡提供大笔捐款,光扬州盐商助其南巡就捐了100万两银子,乾隆自然也知道该有所回报。
十五年八月,内阁奉上谕:“准其每引加耗二十斤。
”“加耗”是指增加每引捆盐斤数,每引的重量一般来说是344斤,加耗20斤也就是说盐商每引可以买到364斤的盐,接近6%的增幅,无疑大大增加了盐商的经济利益。
两淮盐商费力讨好乾隆,也就是想得到盐业政策上的倾斜,以期谋取更多利润,而乾隆也依靠盐商的捐资顺利进行南巡,可谓。
网络配图 在南巡出发前,内阁奉:“上谕两淮盐政吉庆,数年以来办理事务,颇知黾勉,著赏给奉宸院卿衔以示奖励。
”乾隆十六年三月又谕曰:“王儒正不胜副都统之任,著以协领补用。
其京口副都统员缺。
著吉庆补授。
镇江距扬州甚近,可以不时往来,所有两淮盐政事务仍著吉庆管理。
”而在南巡的中途,乾隆又对吉庆进行了恩赏。
吉庆也为此特上奏《奏为圣驾南巡恩赏物件频颁御筵谢恩事》。
从吉庆的奏折中可以得知,乾隆对吉庆频繁颁旨赐予御筵,此外还赐其黄马褂、良马、貂皮、细缎、荷包等物,尤其是御赐黄马褂,这在当时当属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
这些说明,乾隆对扬州的各项迎驾工作是十分满意的。
而对于积极捐献巨款的两淮盐商,乾隆在南巡期间再次进行了嘉奖,不仅赏赐内府珍藏、御厨之食,茱萸湾驻跸时召宴行宫,还“各按其本身职衔加顶戴一级”,此外又将两淮食盐于定额外每引赏加十斤,不在原定成本之内,可谓赏赐甚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东吴名将吕岱: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如皋名将
,字定公,海陵县如皋人。生于公元160年(东汉延熹三年),初为郡县小吏,汉末战乱,投奔,驰骋疆场,身经百战,为东吴开拓疆士,屡立战功。先后官拜昭中郎将,升迁庐陵太守、交州刺史,封都乡侯、番禺侯、镇南将军。80岁时,晋升上大将军。92岁时,孙亮接位,封为吴国大司马。公元256年(吴太平元年)病逝,享年97岁,按其生前遗嘱,简葬于如皋东南高阳荡(今属林梓镇)。 吕岱投奔孙权的缘由 时期,在古海陵一带强令徙民,古海陵包括如皋在内的百姓举家东渡逃亡东吴,至使古海陵一带人烟荒芜,老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就在这支东渡逃亡的大军之中,距如皋东南20公里的高阳荡(今林梓)的吕岱,也举家东渡投奔孙权麾下。 吕岱,字定公,生于东汉延熹四年(161年)。少时家境贫寒,但聪明好学,20岁时已名满江淮。他投奔孙权时,孙权正为会稽太守,初任他为吴丞,后“因处法应问,甚称权意,召署录事。”再迁余姚(县名,在浙江东部)长。建安五年(200年)孙权的兄长遇刺,孙权接掌东吴。当时东吴虽占有吴郡、会稽郡等六郡,但地处僻远,且多为各武装势力占有,危及内部统治基础。吕岱建议孙权要巩固已有领地,然后再,以与曹操和争霸。他又在余姚召募1000余壮士,编练成一支劲旅。建安十六年(211年),会稽、东冶等五县发生叛乱,他奉命带领这支队伍前往征讨,很快平定了叛乱,被升任为中信中郎将。从此,开始了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的戎马生涯,为东吴的安邦兴业立下了。位于南通中央公园的吕岱雕像 收长江三郡与开拓南疆 建安二十年(215年),吕岱奉命率领孙茂等10员将领,配合大将夺取了蜀国刘备的长沙、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桂阳郡。接着又会同,镇压了勾结蜀将的安成(县名,在今湖南东南部)长吴砀和中郎将袁龙,被孙权任命为庐陵(郡名,在今江西)太守。这一年,正是蜀将关羽失荆州、走麦城兵败身死的一年。 延康元年(220年),吕岱接替征南将军步骘担任交州(今广西梧州市)刺史时,采取安抚和镇压相结合的策略,收编了高凉(郡名,在今江西安宁)的钱博,镇压了发动桂阳、浈阳(今广东英德)叛乱的王金,因功“迁安南将军,假节,封都乡侯”。 正当吕岱在两广地区逐步开拓疆土之际,东吴黄武五年(226年)交阯(郡名,辖境相当于今越南北部)太守士燮死,孙权接受吕岱的建议,把合浦以北的海东四郡析为广州,吕岱任刺史,交阯以南的海南三郡析为交州,戴良任刺史。同时,派陈时为交阯太守,士燮之子士徽为九真太守。这时,士徽一面自署交阯,一面发兵拒抗戴良的到任。对此,吕岱,上书孙权请命,并亲率3000名水军,“晨夜浮海”,抵达合浦会合戴良所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兵临交阯城下,迫使士徽“即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接着,又击破士徽的余党甘醴、桓治等,因而吕岱被“进封为番禺侯”。随后,吕岱又率领大军平定了九真(郡名,在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从而稳定了整个交州的局势。为了加强中国与南海诸国的关系,他派遣宣化从事朱应和中郎康泰出使各国,“南宣国化”。朱应和康泰所经历及传闻共百数十国,大抵林邑(即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部)、扶南(今柬埔塞)及“西南大海洲上”(指今南洋群岛)诸国,还带回乐人及地方特产。史载:“扶南、林邑、明堂诸王,各遣使奉贡。权嘉其功,进拜镇南将军。”吕岱的这一功绩,首开我国人民与印度支那半岛及南洋群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及贸易往来,他派遣使者出访南方各国之举与东汉时派遣甘英出使中亚各国同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与齐名并官拜大司马 东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南面称帝,国号吴,与曹操的魏、刘备的蜀形成三国鼎立之势。黄龙三年(231年),孙权因吕岱安定南疆的贡献,特召吕岱驻兵长沙沤口。其时,武陵一带少数民族暴乱,吕岱率兵配合太常潘濬进行征讨,稳定了湖南东部的局势。 嘉禾三年(234年),吕岱驻兵陆口(今湖北省嘉鱼县西南)。次年夏天,庐陵的李桓和路合、南海(郡名,治所在广东番禺)的罗毅,相继举兵叛乱,会稽的治铁业者也跟随隋春叛乱,吕岱奉命亲率刘纂、唐咨等部,分兵进剿。他对“已降复叛”、“负险作乱”的李桓、罗厉坚决予以镇压,而对“即时首降”的隋春奏封为偏将,“使领其众,遂为列将”,他的这种策略,得到孙权的夸赞,在其诏书中说:“非君规略,谁能枭之?……自今以去,国家无南顾之虞;三郡安然,无术惕之惊……” 赤乌二年(239年),潘濬病故,吕岱接任职务,与陆逊并驻武昌,是年农历十月,吴将廖式与弟廖潜杀临贺太守严纲等,自称平南将军,兵围零陵、桂阳诸城,有“众数万人”,交州、苍梧、郁林诸郡震动。吕岱上书请命征讨,孙权“追拜岱六州牧”,出兵平叛。吕岱经过一年血战,终于镇压了叛乱,稳定了局势,回师坐镇武昌。这时,他已是80岁的老人了。吴国张承在给他的信中称赞道:“昔旦、奭翼周,二南作歌,今则足下与陆子也。”将他与陆逊并举,誉为西周的贤臣旦和召公奭。 赤乌四年,吕岱奏请孙权,回乡招抚乡民回归,重建海陵县。自此,如皋这一带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由曹操造成的无人区,才重新有人类居住而再现生机,从而结束了历时57年之久的人烟荒芜的时期。 赤乌八年,陆逊病故,孙权将武昌分为左右两部,吕岱统率右部,迁为大将军,其辖境从武昌溯江而上至蒲圻。其子吕凯升为副军校尉,监军蒲圻。 东吴建兴元年(252年)孙亮即位,封吕岱为大司马,这时吕岱已92岁。 吕岱的为人与家乡人民对他的景仰 吕岱闻过则喜。吴郡徐原为人忠直,吕岱极力推荐他,官至侍御史。但吕岱偶有过失,徐总是当面指责,有人认为徐原太过份,而吕岱总是地说:“这就是我器重徐原的原因啊。” 吕岱一生廉洁奉公。担任交州刺史时,年余未能照顾家用,妻儿饥乏。孙权知道后,加赐钱米布绢。太平元年(256年),吕岱病故,享年96岁。遗命“以布巾素棺葬送”。其子吕凯遵嘱,“以素棺疏巾布礼”,归葬如皋高阳荡。 吕岱墓在如皋历史上存在了1700余年,直到1979年因开挖林梓北三级河时才被挖掘。2004年如皋旧城改造时,特将原如城西皋路更名为大司马路,林梓镇也将新开辟的穿越镇区的东西大路命名为吕岱路,以示怀念这位伟大的名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陈宫背叛一代奸雄曹操后他为什么不选择跟随刘备?
背叛的原因其一由于他的性格,陈宫性格直率,为人忠君爱国。起初也不满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祸乱朝纲,见曹操起身对抗董卓,便也认为曹操也是一位忠义之士。其二据说是曹操在错误的杀死了吕伯奢的家人还不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在当吕伯奢回家后更是将错就错,杀死了吕伯奢,还说宁我负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话。这番举动,让陈宫察觉其实曹操也是虎狼之徒,看穿了他的奸雄的面目,认为曹操此人阴险狡诈,心术不正,又太过狠毒。 陈宫觉得留下曹操,必有后患,但是想杀曹操又觉得不义。陈宫作为忠义之士,既不想杀曹操但也没有出卖他,于是只得背叛曹操,改投账下。也有说是因为徐州刺史在护送曹操父亲的时候遇到叛军,导致曹操父亲被杀。 曹操大怒,下令屠杀徐州百姓。陈宫多次劝阻无效,让陈宫寒心。但或许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曹操的政策。曹操倡导的“法家寒门”的政策,这个政策对兖州士族大夫的利益有负面的影响。又恰好碰上曹操第二次出兵去攻打徐州。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将东郡交给陈宫去守,陈宫便趁机联合陈留太守、他的弟弟张超、还有许汜等人,引来吕布,让吕布成为了兖州刺史。这一时间,“郡县皆应”,使得曹操的管辖地只剩下鄄城、东阿、范三个县,处境顿时恶化。 陈宫是时期,吕布手下的谋士,,足智多谋,一心辅佐吕布,直到吕布兵败。才随他一并被曹操擒获,却不愿反叛,一心赴死,最后曹操无奈,才不的不将其杀害。陈宫原本是曹操帐下大将,后因为和曹操不和,才改投了吕布。 关于陈宫改投人选择吕布,然后后人有了好多猜测,当时三国鼎立,为何陈宫一定选了吕布,而不是和呢?这中间说法有多种。关于陈宫选择吕布之一,是说陈宫看重吕布为人勇猛。但手下都缺少谋略,陈宫觉得自己可以被重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反看孙权手下,已经是人才济济,而且智谋过人,而刘备手下也有了、和张子龙,所以这样看来,吕布便成了最理想的选择对象。其二,有说是陈宫是看重吕布,智谋不够,虽勇猛,但心思简单,容易操控。当然对于刘备来说,肯定没那么容易掌控了。 其三说法是陈宫不齿刘备的为人,觉得他厚道,本宫之所以离开曹操。就是看不惯曹操那种宁负人,也不让人负了我的性格,自然不愿才投靠一个自己看不惯的人,但这说法,反对颇多。因为有人觉得吕布的为人也不好,但陈宫依旧投靠了他。 所以这一点似乎就有些靠不住。其四,有人认为陈宫当时背叛曹操,也就是和曹操撕破了脸,曹操当时兵力强大,陈宫要和他对敌,肯定要找一个势力不错的人。而当时的刘备手里不过几千兵马,而且还没有自己的领地,所以自然就让陈宫看不上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