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一代奸雄曹操有谋有略才换横溢 为什么就成了奸雄呢?

时间:2025-03-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红脸的关公,黄脸的,白脸的,黑脸的。

当的历史人物被脸谱化的时候,曹操的盖棺定论便成了白脸奸臣,一直以来曹操就不被主流的儒学喜欢。

《》一出,更是把曹操打到了。

这样一来,我们的观念难免就会被舆论左右。

曹魏在陈寿的《》中被尊为正统,《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评价最高的一部,应该说是比较可靠的一部史书,当然,没有一部史书是真正可靠的,只要是人写的,都会有偏颇。

因此我们只能追求相对公正,翻开《三国志》,第一卷就是魏书武帝纪,曹操一生并未称帝,武帝是其子后来追封的尊号。

“太祖武,沛国谯人也,,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桓帝世,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

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嵩生太祖。

”这是三国志开篇第一句。

说曹操就是西汉那个著名的相国的后代,祖父父亲也是高官厚禄,也算是名门之后,其实这话一看就不对了,曹腾是中常侍大长秋,这个职位说白了就是,太监当得再大也是太监,就算曹腾真的是曹参的后代也没曹操什么事,因为这句话后面就接上了,是养子生了曹操,曹操他爹原本不姓曹,他当然也不姓曹。

网络配图 曹操的少年时代,聪明,又有点狡猾,还爱惹事。

这要是放在今天,也是一个如风一般的不羁少年。

大家都看不惯一向的曹操,只有当时的太尉桥玄称赞他是治世之才,因此后来曹操位极人臣的时候,每每经过桥玄的墓还要亲自祭拜一番以谢他当年的知遇之恩。

但是不管怎么说少年的曹操的确是不怎么注重学习知识修养的,《善哉行》中他便自嘲“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每天就喜欢的事,还隔三差五闹出点事来。

但是他虽然,到底还有点本事,年纪轻轻就举孝廉,后来又当了洛阳北部尉,记在另一本写曹操的事的书叫《曹瞒传》里,“瞒”在古代是有点侮辱,贬低的意思的,这部书里记载着曹操的小名叫。

大概可能就是现在叫的二狗子什么之类的吧。

他初入官场就崭露头角,造了大棒子挂在衙门口,犯法的都吃一顿棍子,管他是什么高官显贵,由此刹了一下辖区内的不正之风,后来又跟着调了几个地区,到哪打哪,偏偏他家权势滔天,大家还不能拿他怎么样,他的威望也就渐渐竖起来了。

初入朝堂看见正直之臣遭到陷害,他会也频频上书忠臣辩解,可是后来他就发现,朝堂里太多的事儿了!根本说不过来啊,而且说了好像也没什么用,所以他就什么都不说了,不过年轻的曹操到底还是一个正直的好少年,虽然于政事上有些消沉,可是到底还是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的。

末年,风起云涌,黄巾军起义,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曹操还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棋子,他能做的大概也就只有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不与那些权贵同流合污,保一方民众平安,面对天下纷乱的局面,年轻的曹操心里也许又无奈,也许又有热血。

自古乱世出英雄,谁知道下一个英雄会是谁呢?也许现在的曹操不能想到自己将来能手握半壁江山,但他开始想要做一番事业了。

有了这个心,他的雄才大略开始得以施展,而且他的眼光那叫一个刁,看一个准一个。

当时冀州刺史、南阳等等一群人琢磨着废帝另立,曹操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没一阵子他们就败露了。

网络配图 大将军和想要诛杀宦官,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召进京,曹操听了,冷笑一声说:“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

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 意思说,杀几个太监还把董卓这只狼放进来了,我仿佛已经看到他们的失败了。

,董卓一进京,皇帝也换了,董卓还想招揽他,不过曹操觉得董卓也是不长久的,所有他又拒绝了,改名换姓逃到一个小地方募集义军,准备起兵讨伐董卓。

他一个人人单力薄,当时又正好各地都兴兵讨伐董卓,他就投了小时候的哥们袁绍。

没想到袁绍也不是个靠谱的,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就是不动,瞻前顾后,曹操觉得自己的一腔热血简直就是拿自己热脸贴别人的冷屁股,这群酒囊饭袋能成什么事儿,他自己气冲冲的领了一队人马挥师京都,半道上就被人打得的回来了,一回来就看到一群将领在宴饮作乐。

他一口气差点没提上来,你们聚在一起居然在开宴会?自此之后,曹操认识到自己和袁绍不是一路人,便渐渐疏远了,往后也多是自己领兵作战,虽然也常打败仗,但是实践才能出真知,这到底是为后来积累了许多军事经验。

曹操后期的军事才能多是在这时候学到的。

东汉时期流行评鉴人物,曹操还特意去请教过当时的一位名士,请他点评一下自己。

得到的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从曹操的年轻时整肃官场作风,保国家安稳来看,他还是想做一个能臣的,年轻的时候一腔热血,没想太多,也没有实力,容不得他想太多,然而面对纷乱的时局,冷酷的现实,他开始明白,这个世道是容不得他做能臣的,恰好,手上的势力也开始壮大,渐渐地培养出了他的野心,后来还越来越大。

既然做不了能臣,那就做奸雄吧。

网络配图 曹操曾经写过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他在里面说,我一开始知道自己出身不好,只想当个郡守,后来也只想征西将军,墓碑上就写一个“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算后来遭遇董卓之难,我也不想多带兵,因为枪打出头年嘛,后来时局变幻,才造就了今天的曹操,不过我现在可以说一句了“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他很直白的就说自己的野心也是一步步大起来的。

初平三年冬,也就是公元192年,曹操终于时来运转,黄巾军求降,他收编降兵30余万,择精锐编成青州军,就是曹操后来的主力部队。

至此,他才算真正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雄伟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次竟一朝三帝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代善如此忠心为什么皇太极还是要打压呢 解析两人背后的矛盾所在

如此忠心,为什么还是要打压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皇太极能当上汗位,他的哥哥、代善功不可没。并且皇太极登上汗位后,代善对他又极尽忠心,可是为什么,皇太极却因为一件小事,便严厉打压他呢? (代善像)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性情温和,对努尔哈赤很有孝心,对兄弟也颇多关怀。本来,按努尔哈赤的想法,自己的汗位是准备让长子继承的。可是褚英对兄弟多苛刻,甚至要求他们但凡禀事,先要告知他再向努尔哈赤禀告。兄弟们不堪其苦,集体向努尔哈赤告发褚英的种种劣迹。最终功劳无数的褚英,不光被废除了继承人的资格,还丢了性命。 褚英死后,努尔哈赤见代善不管是在兄弟中,还是在大臣那里,都颇得善缘,再加上他也有军功,因此将他立为继承人。 经过时间的考验,代善无论是性格还是能力,都是继承汗位的不二人选。因此,努尔哈赤很满意自己的安排,年老时,曾在公众场合表示,等自己,大妃和皇太极兄弟们,等都托付给代善。 也许阿巴亥急于将自己的未来打点好,也许是代善急于接管努尔哈赤的大妃,总之,这两人遭人告发,说他们有的关系。 一个是自己最为信赖的儿子,一个是自己最为宠爱的妃子,努尔哈赤尽管心里无比悲痛,但他再不愿意对自己的儿子举起屠刀。于是便以阿巴亥偷盗为由,休离了她。至于代善,自此却再也无缘汗位了。 (努尔哈赤)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来不及安排身后事便疾病突发,猝然离世了。 努尔哈赤离世后,汗位的空缺让手握军权的(代善、阿敏、、皇太极)蠢蠢欲动。 就在此时,代善的长子岳托说服了代善,拥立皇太极继位。 代善经过几番思量后,也认为自己就算继承汗位,面对后金政治复杂的局面,也难以应付。再加上自己若是强行称汗,必然会招致其他贝勒的不满,于是他和岳托等人,坚决拥立皇太极。 代善在朝中位高权重,说话自然有份量。再加上阿敏又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而莽古尔泰又为人残暴,曾手刃生母,几乎无人拥戴他俩。既然大贝勒代善高风亮节,不与皇太极争夺汗位,要拥立他为新的大汗,阿敏和莽古尔泰还有朝中大臣们自然都没有意见。 皇太极继位后,因代善有拥立之功,将代善封为和硕礼亲王。 代善深知皇太极为人疑心较重,事事谨小慎微,。紧密地团结在皇太极身边,南征北战时,更是在前方冲锋陷阵,颇有舍掉一身皮,也要为皇太极的江山立汗马功的架势。 尽管如此,代善却很快惹怒了皇太极。 天聪八年,被皇太极多次征伐的蒙古汗在逃亡路上病逝,久经战乱的蒙古察哈尔部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次年,林丹汗的八大福晋纷纷归降皇太极。 (皇太极 做为战败者的女人,还有财物和牛马,自然都归皇太极所有。 皇太极为了显示自己“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于是将林丹汗的福晋,分发给与他的兄弟们,其中也分给长子一个女人。 豪格的嫡福晋是的女儿,哈达公主是努尔哈赤的女儿,也是皇太极的姐姐。她得知这件事后,认为女儿的权益会受到损害,于是当着众人的面,质问皇太极,事情闹得很不好看。 代善是个和事佬,他将满腹怒火的哈达公主,迎到自己的府邸设宴款待,并且在她临走时,还送了些财物给她。 代善的做法让皇太极很不高兴,认为他居心叵测。于是通知诸贝勒开大会,并在会上历数代善的罪状,最后直说他拉帮结派,居心险恶。 不光如此,还罢工,扬言自己做不了大汗,还是另请高明吧。 皇太极撂了挑子,诸贝勒乱了阵脚。罪魁祸首代善自然受到了大家的谴责,甚至还列举了很多代善的不是,跪求皇太极给代善定罪。不光要剥夺他的爵位,还要没收他十牛录的人口。 皇太极见闹也闹得差不多了,代善也几次登门谢罪,这才“勉为其难”继续工作。至于对代善的责罚,则从轻发落。 代善对此感激万分,再次誓告天地:“若不恪守忠贞,殚心竭力,而言与行违,又或如莽古尔泰、德格类谋逆作乱者,天地谴之,让代善。” 代善不过是尽兄妹情谊,请哈达公主吃了顿饭,何至于此呢? 很显然,皇太极这样小题大做,是因为代善在朝中位高权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二号。再加上他又年长,对自己又有拥立之功,自己不得不对他礼让三分。这种状况,让皇太极十分忧心。因此,才借这个事件,通过“打一巴掌给颗枣”的方式,借此削弱代善的权威,并让代善对他产生畏惧。这也是这位具有极强政治平衡术的的一种惯常做法。 (参考史料:《啸亭续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