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李孝恭: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哥,还备受唐太宗李世民尊重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李孝恭是李渊的侄子,而且比李世民大,所以李孝恭就是李世民的堂哥,光凭这个关系,就足以说明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了。

不过,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为什么李孝恭听起来并没有魏征、房玄龄、李靖、那样的出名,却能排在凌烟阁功臣的第二位,只是因为跟李世民有亲戚关系吗? 当然不是,的入选和排名,是综合考量各个方面,有很多的硬性条件在里面,比如军功、威望等等,李孝恭能排在第二,自然也是有别人不能比的丰功伟绩,下面就听我慢慢道来。

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来到了末年,当时,优柔寡断的李渊在诸位大臣的劝说下,决定起兵反隋,便在太原起兵,征战四方。

李孝恭奉李渊之命,率兵征战巴蜀要地,因用兵得当,短短数日便攻下数州,李渊听到这个消息后,对李孝恭非常欣赏。

李孝恭用兵得当,更懂得收买人心,在活捉声名狼藉的敌军大将朱粲后,并没有立刻将他处死,而是将他赦免了,从此,收复他州易如反掌,深得民心。

次年二月,李渊正为攻打萧铣而发愁,李孝恭进行了战略和战术上的分析,出了计策献于李渊,李渊听后很是欣慰,便命李孝恭和李靖前去参战。

李孝恭在李靖的配合下,成功平定了萧铣,李渊高兴得都合不拢嘴了。

随后,李孝恭又平定了南方数州,扫平了南方障碍,为基业打下了半壁江山,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封李孝恭为河间王。

现在大家知道李孝恭为什么能排在凌烟阁功臣的第二位了吧?人家不只是皇亲国戚,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实力! 李孝恭不光能打仗,在谋略方面也是非常聪明的,很懂得明哲保身。

当初李世民与哥哥争夺皇位时,等人都帮着李世民,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甚至后来李世民身边的大臣都被李渊调走,只留下长孙无忌一人。

李孝恭知道,这两兄弟早晚是要打起来的,要是帮错了人,可是要掉脑袋的事,关乎自己的性命大事! 聪明的李孝恭是怎么做的呢?他选择了中立,既不帮李建成,也不帮李世民,因为他知道,无论最后谁坐上了皇位,他都是皇亲国戚,何必去做那可能掉脑袋的事情呢? 事实证明,李孝恭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后来李世民登基后,并没有追查李孝恭,而是对他继续重用。

当然,李孝恭也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虽然身居要职,但始终非常低调。

到了晚年,李孝恭的郡王府中歌女舞女近百人,整日,沉迷在歌姬舞女之中难以自拔,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14年之久。

贞观14年,李孝恭因身体不适,突然去世,终年50岁。

李孝恭去世后,李世民悲痛不已,赐他配享高祖庙庭,亲自前往祭拜,还命人画了二十四功臣图放于凌烟阁,全都是按照真人的比例来画的,李孝恭高居第二,仅次于长孙无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密: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到底共杀掉多少嫡系子侄?

“玄武门政变”后,太子和齐王李元吉虽然已被除掉了,但是他们的十个儿子还在。这对于新皇储李世民而言,这就意味着残存的政治异己势力还在、一种潜在的复仇力量还在!六月四日这一天午后,当秦王府的两队飞骑奉命冲进东宫和齐王府的时候,李唐皇族的这些立刻发出了恐惧而绝望的哭嚎。那十个年轻和年幼的亲王还未及从丧父的巨大哀痛中摆脱出来,死神便已伸出冰冷的白爪轻而易举地攫住了他们。史书没有记载他们的年龄。 也许这对后世的读者是一件好事,因为人们的内心可以避免受到某种触痛。但是史书记下了他们的名字。在泛黄的史册里,他们也就是那么一小串毫无特征的符号、两三行容易让人忽略的文字而已。 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是: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李元吉的五个儿子是: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这就是他们留在历史上的全部信息。虽然他们的年龄不详,可我们知道,李建成死时三十八岁,李元吉死时二十四岁,所以,他们的儿子能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最大的估计也不过弱冠之年,最小的很可能仅仅在蹒跚学步。 杀完太子和齐王的儿子们,秦王的部将还想杀光他们左右亲信百余人、籍没他们的财产。尉迟敬德竭力反对,他说:“一切罪恶,只在两个元凶!既然已经诛杀,就不能再扩大打击面,这样无法使人心安定。”李世民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屠杀行动才宣告中止。同日,高祖下诏大赦天下,并称:“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其余党羽,概不追究;朝政事务一概交由秦王裁决!六月七日,李渊正式册封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下诏重申:“自今日起,无论军事、政治及其一切大小政务,皆交由太子裁决之后再行奏报。” 李世民登基后,贞观十七年那个阴雨蒙蒙的春天,当第五子齐王李祐在齐州起兵谋反的消息传来,唐太宗李世民愤然提笔写下了这道谴责李祐的手诏。书毕,李世民泫然泣下、。除了对齐王李祐的悖逆之举感到痛心疾首之外,李世民的脑海中,是否也会闪过武德九年的那一幕呢?当他颤抖的笔墨写到“背礼违义、弃父逃君;天地不容、人神共怒”这样的字句时,内心是否也会泛起一股深藏已久的惭悚和愧疚呢?而“上惭皇天,下愧后土”这样的感叹,除了是替李祐感到羞惭之外,会不会也包含着某种程度上的自我谴责?而那潸潸而下的泪水,又岂止是为齐王李祐一人而流的呢?无独有偶。齐王李祐刚刚伏诛,这一年四月便又爆发了太子的谋反案。太子事败后,又牵扯出了四子魏王的夺嫡阴谋。此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魏王李泰被贬为顺阳王,徙至均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刑犯要被处死刑,唐太宗李世民却只砍了一只脚趾是为什么?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世民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话说我们在谈起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会发现他身上似乎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格,他为了争夺皇位,不惜在宣武门发动政变,杀死自己的两个兄弟,并且逼迫自己的父皇传位给他,但是在当上之后,他却是一个非常圣名仁慈的帝王,不仅不计前嫌重用之前和自己为敌的,对文武大臣和黎民百姓也是相当的宽厚仁慈,甚至对刑法也做了很多的改变,可谓真的是以人为本。 房玄龄是这次变革刑法的主要负责人,为了展现皇帝的仁慈,他把之前的死刑,改成了一种断右脚趾的肉刑,这种刑法顾名思义及时砍掉罪犯的右脚,这一下,那些本来要被处以死刑的犯人就一下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得以苟活,而这一改革,也的确为李世民在赢得了一个仁慈君主的称号,在民间很得民心。 李世民自然是非常满意,接着他又以为例,说早就有皇帝将肉刑也废除了,那作为百姓口中的好皇帝怎么能逆历史潮流而行事呢?于是他准备把肉刑也废除了,但是这一举措明显不靠谱,死刑被废除也就算了,肉刑这种痛苦也能给潜在罪犯以巨大的威慑力,如果现在肉刑也被废除,拿民间可就成了犯罪天堂了,于是遭到了众多大臣的激烈反对,他们认为废除死刑已经是皇恩浩荡,而肉刑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万不可废除。 李世民当然听明白了大臣们的意思,也知道这样确实有些不妥,但是为了营造一个圣君的形象,他还是 继续让大臣们讨论废除肉刑的可能性。 后来李世民做出来大赦天下的举动,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造福百姓,这时的刑法其实已经相当轻了,百中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从心眼里感激皇上,李世民后来很干脆的把断脚趾变成了只断右脚趾,这一系列举措为了赢得了民心,在民间成功塑造了一个仁慈圣明的君主形象。 不过李世民可并不是心慈手软。他在对待某种事情上的手段也是相当强硬的,他在即位之初,就因为皇位的争端,引发了一系列的叛乱,他对待这些叛军是丝毫不心软,而这正是一个合格的君主的行为,知道在什么时候该仁慈,在什么时候该强硬,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被后人所敬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