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会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

早在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

到了初年,突厥族却因内讧和斗争,统治集团分裂为东西两部。

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其中东突厥不久被隋朝军队打败,西突厥也因为内乱而一度衰落。

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东西两大突厥部落趁机迅速统一,重新振作,势力迅速发展,一跃成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甚至对中原地区也造成严重威胁的强大军事力量。

网络配图 与此同时,隋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已逐渐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

从大业七年(611年)开始,全国各地先后兴起的反隋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农民革命队伍有三支:一支是河南李密、翟让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

起义军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到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的时侯,隋朝政权的崩溃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各路起义军也遭到了严重创伤。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一直在等待时机的李渊、父子看到时机成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试图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

据《》记载,在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时,突厥军队趁机袭击晋阳,大肆掠夺一番而去。

突厥的袭击,使李渊、李世民父子意识到突厥不但是一支可怕的力量,而且也是他们争夺天下的后顾之忧,如果不与突厥搞好关系,自己刚刚形成的势力就会遭到灭顶之灾。

为了消除突厥的威胁,李渊、李世民父子与心腹刘文静商议,由唐公李渊亲自给突厥国始毕可汗写了一封卑辞修好,并许以“称臣纳贡”的书信,又带上一份厚礼,派刘文静前往突厥谈判。

刘文静到达突厥时,始毕可汗问:“唐公起事,今欲何为?”刘文静回答说:“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

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军,欲黜不当立者。

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

”始毕可汗听了大喜,立即派遣大将康鞘利率领二千骑兵,随刘文静前往太原,又献上马千匹表示友好。

网络配图 刘文静这次出使突厥,秉承了李渊、李世民父子的的意图,抓住了突厥始毕可汗贪财图利的弱点,许诺攻下京师长安后所有财帛金宝归其所有,正中始毕可汗下怀。

这件史实,历史学家杜佑在他的《通典》中也有所记载:“(突厥)又更强盛……大唐起义太原,刘文静聘其国,引以为援。

”打通了突厥这一关,向突厥称臣纳贡,引以为援,消除自己争夺天下时来自突厥的居大威胁,消除后顾之忧,这对于刚刚起步的集团来说,是非常值得的。

随着李渊势力的发展壮大,突厥人的胃口也越来越大。

始毕可汗经常寻找各种借口,要李渊进贡财物。

“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

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

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

”“赏赐”这词用得很妙,下级给上级应为进贡,上级给下级才为赏赐。

李渊是臣子,突厥始毕可汗是君王。

虽然唐书颠倒主次混淆黑白但掩盖不住李渊称臣纳贡的事实。

“优容”,实际上是由于实力不如突厥,而不得不满足对方的贪欲,对突厥的各种无理要求不敢有违抗。

始毕可汗去世后,为了表示哀悼,李渊“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

”这是中国古代只有国君死时才能举行的隆重礼节,而李渊、李世民父子认识到由于在实力上与突厥相比仍处于下风,与其他集团争夺天下的局面还没有结束,所以只能稳住突厥,强忍怒气,与突厥新任可汗处罗搞好关系。

处罗可汗死后,李渊、李世民父子仍以“臣礼”致吊,仍诏百官到其使者处吊丧。

唐朝统一全国后,突厥人看到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从各个割据者手中勒索财物了,因此趁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之际,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

突厥曾亲率大军15万入攻并州(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掳掠男女5000余口;又曾率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进袭太原;更于626年李世民刚刚即位之时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

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

颉利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表示臣服,才领兵而退,这就是历史上的“渭水之盟”。

网络配图 李世民即位后,任人为贤,知人善用;,虚心纳谏,注重经济发展,增强军事实力,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年)以后,唐朝对突厥的臣服终于有了改变。

此时,唐朝军队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兵源极广,士兵人数也大幅度攀升;相反,突厥的实力却逐渐下降,一些属国纷纷起来反抗,突厥上层统治者中间又出现分裂,形势出现了有利于唐朝的变化。

从617年到629年的这十二年里,雄材大略的李世民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如何解决突厥问题,无时无刻不在为突厥问题而咬牙切齿。

时机,时机,他在等待时机。

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在综合分析当前形势,做好充分军事准备后,认为彻底解决突厥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出兵突厥,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彻底消除自己心中隐忍了十二年的阴影,彻底改写大唐帝国向突厥“称臣纳贡”的历史,命率领唐军主动出击突厥,大败突厥军,活捉颉利可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至此,李世民对突厥的臣服历史宣告结束。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仅以善于知人用人,勇于纳谏改过,创造出“”的繁荣局面而名垂后世,同时他为统一全国及时调整与突厥关系的大局意识和他十二年来不惜向胡狄之国称臣纳贡的忍耐能力,也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唐太宗为什么要罢黜大唐开国的最大功臣?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一代名将种世衡 其四个儿子都是将才

种世衡 字仲平,河南洛阳人,出身于。少时勤奋好学,,将全部家产让与兄弟,唯留图书于己,终日攻读。仁宗初,受朝廷荫封遂步人仕途。历任泾阳知县,同州通判、环州知州、环庆路兵马钤辖等职。 世衡于泾阳任知县时,里胥王知谦邪恶不规,民愤极大。世衡欲治其罪,知谦闻讯外逃。不久遇大赦而归。为平民愤,衡遣人将其缉拿归案,处以重刑,。网络配图 世衡任同州通判时,皇亲州将王蒙正为非作歹,衡决计绳之以法。王获悉,先以权势要挟,衡不屈;又以金银利诱,衡不受。王大怒,唆使王知谦诬陷世衡,遂被削职,流放窦州。后徙汝州,为弟世财保释。释后任孟州司马马。因龙图阁学士李綋等为之申辩,冤案方得昭雪。 时,夏人屡扰环庆,守兵不足防范,:衡上书朝廷,建议重修久废之宽州(今陕西清涧)堡寨。书口: 宽州位于延安东北二百里,是西部边境之要冲,若得以修复扼守,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卫河东之粟,北可图银(、银州,今陕西米脂县)夏(夏州,今陕西横山县)之…’’朝廷纳之,并命其督修。施工中,夏人屡以兵争夺,衡命役工、士卒边战边修。宽州干旱缺水,施工困难,衡命石工凿石开泉,解决人畜饮水。不久城成,赐名清涧城。衡一面命士卒垦荒种植,一面招募商贾,贷以本钱,鼓励经商,兵民从而富裕。衡还亲临属羌各部,慰劳其酋长,奖励其部属,深得边境属羌信赖。网络配图 世衡任环知州期间,党项族牛家部落首领奴讹性情孤傲,历任州官赴任皆不出迎。衡至环州,奴讹迎之郊外,并相约翌日赴帐中慰劳族人。是夜大雪,积约三尺。次日,左右劝世衡: “道路艰难,不可前往。 衡日: “吾人初与诸羌结交,应守信用,不可失约。 遂缘险而往。奴讹以为雪深路险,世衡未必来,遂安卧帐中。待世衡至帐前,方仓促出迎。日: “前郡守从未至我帐中,今公亲临,足见公不疑吾辈!”言罢,率众罗拜于帐。 属羌中慕恩部落势力最强。衡到环后,即请其至衙夜饮,并以歌姬赠之,与其和好。此后,得慕恩死力相助。,凡部落中有闹事者,世衡即命慕恩诛伐,无一不克。时,有兀二族,衡屡招未至,遂命慕恩发兵讨伐,使百余帐相继归服。衡以此擢升东染院使,任环庆路兵马钤辖。 世衡戍边数年,善抚士卒,每遇士兵有病,必派一子事药。且重视将士与边民之军事训练,规定:兵民过失者,射中则释其过。故边民习武自卫,精于骑射,敌不敢犯境。网络配图 庆历年间,檄令世衡与蒋偕修筑细腰城。时,衡染病卧床,然闻命即起,率众昼夜施工,由是病进,城成而亡。卒后,羌酋朝夕祭奠数日,清涧、环人皆画像敬俸。 衡有四子:种古、种愕、种诊、种谊,皆有将才。世衡卒后,其长子继承父业,任环庆路兵马钤辖。神宗时,其孙师道、师中相继任环州知州。种氏三代守环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