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行走在大唐权力核心的人物,个个智商都不低。
他们有的忠厚实诚,有的机敏通透,有的左右逢源,有的唯利是图。
而李唐三朝重臣李勣,称得上一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人物。
李勣,原姓“徐”,名为徐世勣。
因为是初唐王朝的忠实拥趸者,被高祖李渊赐予“李”姓,又被称为李世勣。
后来,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而改名李勣。
这个祖籍曹州离狐的豪门之后,在大唐初年叱咤风云、战功赫赫,成为毫无争议的红人。
“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的优裕家境和父亲“盖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的性格特征深深地影响着李勣。
生长在豪门深宅里,少年李勣淡看功名,不逐利禄,体恤下人。
从小看到老,李勣少年生活的印记,影响了他的一生。
生逢乱世,人的命运犹如一枚漂泊的浮萍。
隋炀帝大业末年,尚未加冠的李勣就近加入反抗隋炀帝暴虐统治的(起兵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
面对乱世风雨中成长起来的瓦岗军,为了军需粮草,常常骚扰百姓。
李勣心里很不舒服,劝说瓦岗军首领翟让不要劫掠当地的财物。
翟让起兵于滑县一带,当地百姓可谓衣食父母,行劫掠之事,情理不通。
在李勣的规劝下,翟让收起锋芒。
道义的力量有时候微乎其微。
瓦岗军的军需实在没有来路,翟让后来在荥阳、梁郡、汴水等地依然盗窃舟船,抢劫掠商旅,留下了很不好的名声。
不久,名将率领两万多部下围攻瓦岗军。
面对来势凶猛的隋将,翟让认为瓦岗军没有胜数,难敌隋军,准备逃跑。
部队就是用来打仗的,李勣坚决反对翟让的做法。
。
李勣率领瓦岗军主力,去迎击张须陀。
能人干什么都能行,李勣避开张须陀的锋芒,诱敌深入,采用伏兵袭击的战术,打得张须陀摸不这头脑。
加上张须陀勇而无谋,骄纵自大,心浮气躁,让李勣打得,两万将士全部折损。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勣能够准确判断局势,为未来开辟一条成本最小的道路。
在瓦岗军大败隋朝军队的时候,蒲山公李密等人兵败逃亡。
李勣认为,看似李密现在败走麦城,吃了一时败仗,但他在民间的声望依旧很高,日后一定会,成为一匹惊艳历史的黑马。
态度,有时候是风险最小的政治投资。
李勣劝说翟让,主动亲近李密,加入李密麾下。
利用李密的声望来发展自己。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遭到隋朝江都通守讨伐。
李勣出奇制胜,在洛水大败气势汹汹的王世充。
为了彻底割断隋军的筋骨,李勣在隋朝军队救济不足的时候,攻下黎阳的粮仓,给隋军来了个。
既能在正面战场上胜利,又利用粮草招募新兵,李勣人生的亮色闪射出耀眼的光彩。
靠着智慧,李勣逐步走向前台。
在李密归顺的时候,李勣接手了李密当年的地盘。
眼看着大唐的旗帜高高飘扬,李勣完全可以用李密的地盘邀功领赏。
但是,李勣坚持将土地归还给李密,希望李密自己去献地。
那时候,李密的心里已经贴近李渊。
他把李勣的做法如实报告给了唐高祖李渊。
没有眼光怎么能够识别人呢?在李渊看来,李勣的这种做法完全符合做人之道——厚道。
他夸奖李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
随后,李勣被授黎州总管,封莱国公,并获得赐姓“李”,“附宗正属籍,徙封曹,给田五十顷,甲第一区”。
不同的人秉持不同的生存法则。
“纯臣”李勣面对朝堂的纷争时,拿出了自己那颗玲珑之心。
为自己的利益,他必须从长计议。
唐高宗李治产生废掉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为后的心思时,担心群臣反对,李治先征求近臣李勣等人的意见。
李勣称病,没有急于表态。
他知道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诸遂良等人和高宗李治争执不下,朝廷气候出现问题。
然而,李勣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回答:这是您的家事,何必在乎别人的意见呢。
无智慧,不政治。
李勣的回答很具韬略。
李勣有功于李唐,从情感上看,他不希望有人伤害李唐的肌体。
但是高宗产生了废立皇后的想法,李勣选择了不明确表态。
669年(总章二年),李勣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李治为此罢朝七日,让他陪葬在父亲李世民的身边。
享受了荣华富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唐太宗为什么要罢黜大唐开国的最大功臣?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大唐帝国的后宫大姐大,长孙皇后是帝王之妻的代表!
大唐帝国的后宫大姐大,是帝王之妻的代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1、若论“韬光养晦”,她属历史第一人。 长孙皇后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是的右骁将军,文韬武略,英勇善战。她的母亲也出身名门,是扬州刺史高敬德的女儿,酷爱读书,知书达理。长孙皇后从小富养,接受良好的教育。她与李世民的结合,堪称郎才女貌,天赐良缘。 然而,长孙皇后刚刚嫁到李家的时候,面临着极其复杂严峻的局面,对这个“富二代”大小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当时,李世民的母亲窦已经去世,整个后宫缺少一个掌握大权的“”,老公公李渊身边的妃子们争宠结派,一时乱得一塌糊涂。 长孙皇后到来之后,可以说是夹缝之中,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影响自己的声誉,而且影响整个家庭的和谐。 更重要的是,丈夫李世民处于政治斗争的中心,由于李世民协助公公李渊建立大唐王朝功高盖世,导致大哥和弟弟李元吉对他多有嫉妒,将其视为眼中钉、,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同时,丈夫雄才大略,也怀揣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以致双方在“看不见的战线”上处于你死我活的斗争状态。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长孙皇后不急不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她审时度势,制定了自己的路线方针,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善心待人。一方面,他地侍奉老公公李渊,给他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使他在丧妻之后,依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取得他对丈夫李世民的支持。在与嫂子和弟媳相处时,她,主动承担家务,凡事以克制忍让为先,对她们是非尊重,既让她们感到她处事得体,又让她们找不出任何毛病和借口。 另一方面,长孙皇后在家里忍辱负重,一心照顾好丈夫的生活,暗暗帮助丈夫积蓄夺取政治斗争胜利的力量,让哥哥对丈夫的事业全力支持,当丈夫李世民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发火或急躁的时候,她劝勉其一定要长远考虑,学会忍耐,而当大哥和弟弟对丈夫施以毒手,试图谋杀他的时候,她又一反平时的低调,异常坚决地支持丈夫发动,从而取得了那场政治斗争的胜利。 当时机暂时不成熟的时候,在上的智者总是推崇韬光养晦。要论对这一战略的谙熟,长孙皇后大概是史上第一人吧! 2、若论“以史为镜”,丈夫李世民远不如她。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才能卓著,曾在玄武门事变中立下大功,丈夫当上后,想提拔他为宰相,回家征求长孙皇后的意见。论说,哥哥升官,作为妹妹的理应高兴,并极力成全,但是作为知识女性的长孙皇后却感到了担忧。他对皇上说:“我一个妇道人家,平时从不过问朝政,既然你就这个问题征求我的意见,而且牵涉我的哥哥,我只能实话实说。” 她接着说:“我位居三宫之首,家里的富贵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实在是不想家里的人再占据显要位置。历史上弄权误国的经验教训实在是太多了,死后,专权;汉昭帝时上官杰专权;时霍山专权,他们最后都因为谋反、祸国殃民被杀。”意思是说:“皇上你为了我们家好,想提拔我的哥哥,但我不赞同。因为我们要以史为镜。” 太宗见她持反对意见,进一步解释说:“我提拔你哥哥,并不是因为你是我老婆,而是因为他有这个能力,我需要他。”见不能说服皇上,长孙皇后干脆掉转方向,改而去找自己的哥哥,阐明道理,让他主动放弃。结果,哥哥还真听了她的劝告。太宗曾总结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若论真的以史为镜,长孙皇后属于身体力行。 3、若论“女儿富养”,她更知道究竟该怎么做。 是长孙皇后和丈夫最喜欢的掌上。公主出嫁的时候,整个皇宫都为之忙碌,太宗发誓,要为女儿举办世界上最豪华的婚礼,同时,他还要为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据说,长乐公主的嫁妆,比当年永嘉长公主的嫁妆多一倍还要多。永嘉长公主太宗的妹妹,也是长孙皇后的小姑子,当长孙皇后得知丈夫这一决定时,当即表示了反对。 太宗对她说:“女儿要富养,不能让她受难为。”长孙皇后却说:“女儿富养,但不一定要富嫁。因为,女儿出嫁,看似是我们的家事,实际上关系整个国家。如果我们如此浮华奢侈,不知道天下人怎么想?”对于长孙皇后的话,丈夫并没有真正听进去,他依然命人为公主准备丰厚的嫁妆。 这时候,长孙皇后想到了敢于直言的大臣,他们在太宗面前演绎了一段“双簧”。一天,魏征对太宗说:“听说您要给长乐公主准备高于永嘉长公主一倍的嫁妆,不知道是何道理?难道是为了显示女儿和妹妹的不同吗?”一句话说得太宗,但回到后宫之后,他依然对魏征的话耿耿于怀。 这时候,长孙皇后站出来替魏征说话:“魏征是一个大臣,公主出嫁的事儿本来与他没有关系,此番他敢于直言,可见这事儿事关重大,不听他的还能听说的呢?”结果,她和魏征的努力,让太宗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4、若论“敢于谏言”,魏征有时不如她更有成效。 公元636年秋天,长孙皇后病了。眼看自己就要不久人世,长孙皇后想了很多。她想到了自己跟随丈夫李世民的一生,相夫教子,无愧人生,死而无憾。然而,他有一件事情依然放心不下,那就是朝中最忠实的大臣,因为和太宗意见不合,被太宗贬官发配在外,让她念念不忘。 弥留之际,长孙皇后把丈夫叫到床前,说要给有话说。太宗告诉她:“你什么也不要说,什么也不要管,只管好好养病就成。我不能失去你。”可是,她说,有些事情我放心不下。她支撑着十分虚弱的身子,留下了最后的嘱托。她说:“在当朝所有大臣中,房玄龄是最忠诚的一个,忠心可鉴日月。他帮助您治国安邦,立下,然而,无论在任何场合,他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德。这样的大臣,天下难找,几百年不出一个。如今他并没有犯多大错误,只是一时和您意见不合。我死之后,希望您能尽快让他回来,继续未竟的事业。”太宗听了,唏嘘再三,既为皇后“忧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所感动,又为自己处事不稳妥,让房玄龄长久在外感到惭愧,当即对她说:“这一些我都明白,你放心,我很快就会让他回来。”长孙皇后死后,太宗真的按照她的建议,把房玄龄重新招了回来。由此,长孙皇后的一个临终遗言,改变了一位宰相的命运。 5、若论“死而后已”,她属难得的一个。 长孙皇后临终前对太宗说:“我跟随您这么多年,无论是我,还是家人,荣华富贵已经达到了顶点。我娘家那些人,承蒙您的厚爱,在朝中为官,但他们的能力也基本上也都发挥出来了,没有可以再上升的空间,如果让他们掌握大权,势必对国家造成危险。我死之前,您能听从我的建议,没有封他们大官,我死之后,希望您千万不要对他们提拔重用。”其大公无私之心可鉴日月。 她还说:“我病到这个程度,再活下去对国家已经没什么好处了,皇上不必悲伤,一切要往前看。我死之后,千万不要花很多钱,一定要薄葬,最好埋到山上,也免得陪葬过多,让人盗墓。另外,不在身边的子女,不要通知他们,免得他们风尘仆仆,哭得死去活来。如果您能按我说的办,就是对我最好的纪念,最好的爱!”这种胸怀,哪个第一夫人能够做到? 这就是长孙皇后的临终遗言,很简单,但寓意很深刻。别人临死之际,多数惦念自己的家人能否继续升官发财,长孙皇后想到的却截然相反;别人的临终遗言,多数关系自己,长孙皇后想到的是被贬在外的大臣,以及家人的辛苦;别人留下的遗言,多数事关财产,长孙皇后作为一个“妇道人家”的遗言却事关天下,事关国家。其博大胸怀,由此可见一斑。 长孙皇后身为皇后,不仅以身作则,母仪天下,而且还利用空余时间,编辑、撰写、实践一部用于指导女性为人处世的书——《》。该书是历代优秀女子经典名言的大摘录,是女人行为规范的大评点,是古代知识女性的制胜宝典。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太宗将《女则》放在案头,见书如见其人,从中受到深深的教诲。后来,这部书成为高知家庭教育女儿的基本教材,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女人做出了积极贡献。死而后已,是历代高洁人士的最终追求,但真正做到的为数不多,长孙皇后大概是属于真正做到的一个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