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安禄山为什么要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起兵叛唐?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起兵反叛 为什么打着讨伐的旗号。

755年11月,凌冽的北风带来一个令人惊恐万分的消息: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朝廷了! 委屈得想哭:安禄山,你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竟然也反叛朕了! 然而诡异的是,安禄山并非直接反叛朝廷,而是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声称“奉恩命以兵讨逆贼杨国忠”。

安禄山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杨国忠是当朝宰相。

他们之间有何恩怨情仇? 翻开历史往前看,安禄山是一个屌丝逆袭的典范。

安禄山的父亲死得早,他从小就跟随母亲在部落生活。

后来,他逃离突厥部落,来到唐朝边境,凭借自己掌握的6门语言讨生活。

一次,他偷了幽州节度张守珪的羊,被抓住了,要被乱棍打死。

安禄山大声喊叫:“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 张守珪见安禄山长得白白胖胖的,声音洪亮,便将他释放了。

安禄山随即叫来自己的铁哥们。

两人在军营里住下,负责外出抓俘虏。

他们只要出手,总会有收获。

没过多久,安禄山就被提拔为偏将。

由于安禄山骁勇善战,张守珪将他收为义子。

不久,安禄山升任平卢兵马使,开始了官场之路。

安禄山出身寒门,父辈都没有做过官。

不过说来奇怪,安禄山偏偏在官场如鱼得水,混得风生水起。

他深知自己朝中无人,没有靠山,升迁之路难如登天。

但他每次到了京城,都会带上大把金银财宝,贿赂朝廷官员,希望他们在唐玄宗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

就这样,安禄山的名字进入到唐玄宗的视线。

742年,39岁的安禄山被任命为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

这意味着,安禄山出则手握实权,入则可以随时到朝廷参与议事。

这样就够了吗?并没有。

安禄山为了飞得更高,把目光盯向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杨贵妃。

当然,安禄山不是有什么非分之想。

他只不过想利用杨贵妃来巴结,走夫人路线。

他是怎么做的呢?就是请求当杨贵妃的养子。

从年龄上看,安禄山比杨贵妃大了16岁。

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安禄山固然想通过杨贵妃来获得唐玄宗的宠信,唐玄宗何尝不想通过杨贵妃来笼络领兵在外的朝廷重臣。

双方一拍即合。

于是,杨贵妃就有了一个比自己大16岁的养子。

有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双重加成,安禄山在朝廷的地位堪称青云直上、飞黄腾达。

唐朝时期,节度使的权力已经很大了,他却一身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担任朝廷宰相时,对宫廷礼仪要求得相当严格,朝臣中无人敢冒犯,唯独安禄山上朝廷时,可以不用拜见皇帝,只需要微微弯一下腰。

751,唐玄宗特意在长安为安禄山修建豪华大宅,里面装饰得奢侈华丽,“虽宫中服御之物殆不及也”。

当安禄山第一次进入新宅时,唐玄宗正在与人玩击毬游戏,知禄山来了,连游戏都不玩了。

安禄山就像一颗政治,冉冉升起于唐朝的政坛……但是,这引起了一个人的强烈不满。

他叫杨国忠,杨贵妃的族兄。

杨国忠年轻时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浪子。

托杨贵妃的福,进入朝廷任职,一年不到,就身兼15个职务,成为朝廷炙手可热的大臣。

当李林甫退休后,杨国忠顺理成章地接班,成为新的宰相,同时身兼40多个职务。

虽然杨国忠和安禄山都是唐玄宗的“红人”,可杨国忠属于新秀,虽然贵为宰相,安禄山却颇为看不起他,不将他放在眼里。

杨国忠不能容忍这种现象,决定要收拾安禄山,便多次在唐玄宗面前告安禄山的状,说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

实事求是地说,那时候的安禄山,或许有居功自傲的心,但未必有谋反朝廷的意。

同时杨国忠根本就没有找到安禄山谋反的实际证据。

因此唐玄宗听了,一笑而过,当作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

杨国忠一计不成,再生一计。

他告诉唐玄宗:“你招安禄山进京,他一定不敢来。

”唐玄宗便依言招安禄山进京。

由于事先得到杨贵妃的通风报信(奇怪,杨贵妃为何不帮助族兄,而帮助养子?)安禄山召之即来。

他拜倒在唐玄宗面前,:“臣蕃人,不识字,陛下擢臣不次,被杨国忠欲得杀臣。

” 这一哭,唐玄宗的心就软了。

反过来百般安慰安禄山。

这一来二去,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再加上杨国忠当宰相时,朝廷贪污腐败之风盛行,搞得民怨沸腾。

于是,安禄山在起兵反唐时,就打起了讨伐杨国忠的旗号,来为自己的反叛行为争取一点正当性。

所以,后来“马嵬驿之变”爆发时,愤怒的士兵首先就是杀掉了杨国忠,继而缢死了杨贵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哀帝为什么禅位于外姓之臣?汉哀帝禅位董贤之谜

汉哀帝为什么禅位给?说到古代,本来认为没有人不愿意做的,然而翻开史料一看,却发现了例外。西汉的哀帝就是这个例外。他不仅不愿意自己做皇帝,而且要把帝位交给一个初出茅庐的外姓之臣。那么,为什么大汉的天子要把禅位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外姓之臣?其中究竟有什么不能对外人道的故事呢? 关于汉哀帝,他是西汉历史上第十三世皇帝。史家有评论说:“汉世衰于元、成,坏于哀、平。”哀帝在位只有六年,坏就坏在他宠爱了一个弄臣董贤。这个弄臣董贤就是汉哀帝要为之禅位的那个外姓之臣。 汉哀帝“雅性不好声色”,还是做定陶王的时候娶了王妃。他被立为太子时,王妃变成太子妃;他当上皇帝时,太子妃也就成了皇后。汉哀帝没有喜新厌旧,对他的原配不离不弃。他虽然贵为天子,却不纵情声色。除了一个皇后外,只册立了一个昭仪,也就是董贤的妹妹。董昭仪是哀帝最欣赏的女子,住处叫椒风殿,和皇后的住处椒房宫相呼应。 董贤,字圣卿,云阳人。父董恭,为御史,任贤为太子舍人。当时他年纪还不过十五六岁,常以美丽自喜。宫中的侍臣,都说他年少无知,不让他办什么要紧的事,所以哀帝只听过她的名字,但没见过他的模样。 哀帝即位后,董贤因为太子舍人之故而官进侍郎。一天轮到董贤传报时辰,哀帝从殿中看见,还以为是个美貌的宫女打扮成男子模样。于是将他召入殿中,待问明了姓氏,立即想起来:“你就是舍人董贤?”哀帝口中如此问,心中却正想入非非。男子中有此姿色,真是绝无仅有,就是六宫粉黛,也相形见绌。哀帝让董贤坐到腿上面,与之促膝而谈,并当下授董贤黄门郎的官职,让他随侍左右。 董贤生就一种女性的柔媚,娇声下气,搔首弄姿,引得哀帝欲火中烧,居然让他侍寝,有了肌肤之亲。董贤一月三迁,升任驸马都尉侍中,出则与哀帝同骖乘,入则共床榻。董贤穿像雾一样轻逸的绡革衣,像蝉翼飘飘若飞。哀帝与董贤常常一同沐浴,董贤在池水之中供奉仙药丹术,邀宠献媚。 董贤深得哀帝的宠幸,出则参乘在前面为皇帝赶车,在宫中则陪伴在皇帝左右,每月间得到的赏赐过万,贵震朝廷。董贤曾经有一次和哀帝一起午睡,脑袋压着哀帝的衣袖。哀帝醒了以后,看到董贤还在熟睡,不忍心惊动他,竟然叫人来把自己的衣袖剪断! 随着董贤的受宠,董贤的父亲董恭也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妹妹被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董贤的妻子也被允许进宫。此外,董贤的岳父出任将作大匠,董贤的妻弟为执金吾。哀帝为了给董贤封侯,竟然将别的大臣的功劳算到了董贤的头上。当时的丞相王嘉怀疑其中有诈,几次提出异议,竟然被哀帝打入监狱,最后死于狱中。 丞相王嘉死后,大司马丁明心里十分同情他。哀帝本来就想重用董贤,看出丁明的心意之后,知道他不是道上的人,就下诏免去丁明的官职,让董贤代大司马卫将军。甚至一次和董贤及董贤父亲一起喝酒的时候,哀帝看着董贤笑说:要效法尧将帝位禅让给舜的做法,也就是要传皇帝位给董贤。当时在旁边侍侯的王氏外戚、侍中王闳赶紧说:“天下是高皇帝打下来的,并不是陛下所有的。陛下继承祖先的基业,应当传给子孙至无穷。管理国家和社稷是很严肃的事情,天子不能戏言!”哀帝不作声,但心里很不高兴。王闳很快被遣送出宫廷,以后再也不能给哀帝侍宴。 董贤二十二岁时就出任三公,为大司马卫将军,位居各大臣之上。有一年匈奴单于来朝,哀帝设宴款待。单于内心奇怪,就问道,那个站在群臣之前的董贤如此年轻,是干什么的?哀帝告诉单于说:“大司马年少,以大贤居位。” 哀帝执政时代,是王氏外戚基本上处在最不得势的时期。但是哀帝短命,不久就死去。而董贤“进不由道,位过其任,莫能有终”。平帝即位之后,以的名义下旨要收回董贤大司马的印绶。董贤获悉这个消息之后,知道自己将来的日子不会好过。 哀帝如此重用董贤,甚至有同性恋的嫌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被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控制过分严格,因此产生了逆反和变态心理,对于外戚统统采取排斥态度。但是,这样一个皇帝,却荒唐地重用了一个只是因为长得漂亮的年轻男人,国家的衰败也就无法逆转了。 董贤极盛时期,王氏只有王闳作为待诏能够呆在内宫。王闳的岳父萧咸,是当年名臣萧望之的后人。董贤的父亲董恭想为他的另一个儿子董宽求娶萧咸的另一个女儿做妻子,让王闳帮着说媒。萧咸婉拒了,对王闳说:哀帝任命董贤为大司马的诏书中有“允执其中”的字样,这是当年尧将天下禅让给舜时所用的话,这不是属于三公所用的词语,董家怎么能够承受得了? 董恭得知被拒绝之后,慨叹说:“我董家究竟做了什么对不起天下百姓的事情,让大家这样害怕?”箫咸确实不愧为名臣之后,很有先见之明:哀帝一死,王太后和王莽这支王氏外戚重新上台;董贤立即被免职,最后与他的妻子一同自杀。家人害怕,连夜下葬。王莽怀疑董贤是诈死,让人挖开董贤的墓,将尸体抬到狱中,他亲自去狱中察看,最后将董贤就地埋在了狱中。董家财产全部被没收变卖,董恭、董宽及家人被流放合浦。官员朱诩曾经得到董贤的厚遇,自己掏钱给董贤买寿衣,最后也被王莽找其他借口处决了。 综上所述,不难看到汉哀帝也是一个才气出众、聪慧过人的皇帝,但他生在乱世,却不是治乱世之才而郁郁成为声色皇帝,因爱上不该爱的人,而更加得不到后人的肯定。说到底,汉哀帝错就错在生在那个乱世!其实,历代皇帝有断袖之癖大都没有好结局,既被后宫的怨妇嫉恨,又被朝野臣民不齿,外面可能无限风光,其实内心却极为痛苦。处于宫廷这个特殊环境,男宠与女宠一样都有色衰爱弛的一天,哀帝与董贤死得早,使人无缘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张义潮当排大唐英雄榜上第一名!因为什么呢?

河湟万里丢失百年,却一夜归国?此公,当排大唐英雄榜上第一名!8世纪50年代,大唐帝国内乱。一夜之间,河湟(甘肃青海之地)万里,尽被吐蕃攻略。内乱无法短时清除,吐蕃也就。从乾元元年开始,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大唐已经没有余力顾及这片土地。当吐蕃大军攻到沙州时,遇到了城中军民全力抵抗。救兵未来,城内已无任何军粮时,都知兵马使阎朝以不得屠城的条件竖起了白旗。他们坚持了十一年,艰苦的抗争,也换不回胜利。有的时候,坚持可以胜利,而有的时候,坚持只是对自己故国的一个交待。河西全面陷落,从此丁壮成奴婢,老弱成活靶,沙州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吐蕃占领了河西之地,当然要对这些地方进行统治。吐蕃执政者很奇怪,他们从不会想着把这地儿当成自己的,不会聪明到联合豪族进行统治,“以唐制唐”,他们只会不断地敲诈,蹂躏,似乎不好好敲一敲,就会从手里滑走一样。换句话说,平民们是要被榨一榨的,地主们嘛,自然也得剥,谁让他们那么有钱有女人呢?自然,没有得利,谁都不愿跟着吐蕃混。平民们恨,豪门们恨,当吐蕃内部也出现问题后,神仙都救不了他们:谁让他们平时不行善,不积德呢?他们被吐蕃占领百年,仍然思归大唐,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公元836年起,唐帝国不断派出使者前往西域。这些使者经过甘州,凉州等地时,当地居民见大唐旌节,夹道欢迎,年老者痛哭:“犹念陷蕃生灵否?”一句是否挂念,道不尽思归的心。这些人很多都已经是天宝年间被吐蕃攻陷百姓的后代,他们的口音已不再纯粹,可是他们的服装却从未更改……一有机会,他们就要回归故国!果然,会昌年间,吐蕃灾荒连连,饥荒过后是瘟疫,最惨的是,在这成天死一大堆人的情况下,吐蕃两个大佬尚婢婢、尚恐热竟然玩起了争权夺利的游戏。内乱久了,部下都心生怨气。同时,他们双手互搏,元气大伤,给思归的大唐“游子们”带来了绝对的机会。这时,最伟大的英雄张义(议)潮出现了。汉人张义潮,出生在沙州州将家族。作为吐蕃人剥削的对象之一,他从小苦练兵法武艺,再加上自己家小有资产,干起了秘密招募义军的大事。边民彪悍,那些反抗吐蕃失败的流亡者,也都渐渐聚到了张义潮手下。暂时的隐忍,是为了更好的发动。于是,吐蕃内乱一生,张义潮率众组成归义军,公元848年,他们打出了驱逐吐蕃,收复河湟的旗号,开始了收复行动。“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在各方势力的配合下,沙州重回汉人手中。有鉴于近百年来,大唐都没能有效控制河西,所以,张义潮派高进达前往长安报喜,顺便求个援助。虽然沙州收复,但是凉州等地还在吐蕃的手中。高进达从东北方向的天德绕道而走,最终靠着对大唐强烈无比的思念,得到了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帮助,把这消息传进了京城。唐帝宣帝感动之极,不忘感叹,如此忠臣,实在是大唐之幸。事实上唐皇帝是应该感到高兴甚至庆幸。因为张义潮真的是一个君子。自从收复沙州后,他又继续努力,先后收复瓜州,伊州,兰州等十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也?但是当张义潮收复这些之后,他并没有割地自保。平心而论,这些地方虽然原来,但在吐蕃手下已经有近百年的时间,如今才抢回来,算谁的?如果说大唐一直努力收复这块遗忘之地的话,那么自然是算大唐的,问题是这近百年时间,大廷基本上就没什么动作。藩镇忙着和藩镇斗,皇帝忙着和宦官斗,谁提过收复河西之地?但是如今,张义潮不但率领人民赶跑了吐蕃人,而且还让自己的老哥张义泽带着李明达等二十九人忠诚地献上这十一州的地图!自此,除凉州外,河西之地尽回大唐版图。公元861年,张义潮派他的侄子张淮深率领七千人马攻克凉州,河湟故地,全部回归。张潮后来身兼数职,推行耕战政策,加强守备,发展文化,攻吐蕃,战回鹘,稳定河西,最终逼得吐蕃南迁岭南,最终衰亡,他的贡献不可磨灭。一定会有人说,张义潮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没有张义潮,也会有李义潮,吴义潮什么的。固然,他是应运而生。但是英雄就是英雄,始终心怀故国,哪怕这个故国,他从来就没有到过,但内心却依然向往。就凭这份心,有几人能敌?何况河湟万里,也因他而重回大唐,这份功劳,又有谁能越过?他是我们的榜样,是真正的英雄!对此,“坐筹帷幄之中,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他,张义潮,完全当得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