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是力挽狂澜还是谋权篡位?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导读: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唐时期之后的,该算是一次国家大分裂,它使得国不像国,战祸连连人民惨遭杀戮,生灵惨遭涂炭。

然而历史总在特定的时期把天才之人推到风口浪尖,与其说时势造英雄倒不如说是历史选择了他,那么在这场国家大分裂、大动荡期,这位旷世奇才又是如何推到了历史风云的最前沿? 传说赵匡胤降临人世就非同凡响,“红光满室,紫气盈轩,遍体显出金色,异香围裹,旬日不散。

”所以起初起名为“”。

因为父亲赵弘殷是个军人,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军官,骁勇善骑射。

由于母亲杜夫人头胎就生的一位公子,起名叫匡济,可惜夭折了,“香孩儿”出生不久,正逢赵弘殷奉召出征,为图吉利就把“香孩儿”改叫赵匡胤,“胤”本意为子孙相传的意思。

赵匡胤的童年和少年可以说是在军队大院里长大的,击剑、射箭、驰马也成了他的必修课,因此也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由于豪杰性情,没多久赵匡胤豪放之名就闻名的遐迩共仰。

随着年龄的长大,谈婚论嫁是必然的,但是赵匡胤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大婚甜蜜之后,便向母亲提出要追随父亲出征的想法,但是受到了母亲的斥责。

但他心不甘,一日深夜给美丽的妻子留书一封,便西去找父亲。

途中路径一座大寺院,此时他也感觉有些累了,便想在此借宿一宵,但众僧徒以为是一个落魄的征夫,执意要逐客。

争执不下变动起手来,结果可想而知,躺了一地的和尚。

当然惊动了主持,见此景老和尚一点也没怪罪赵匡胤,二位还有一番长谈。

临别时,老和尚送赵匡胤十六字并要他切记:遇郭乃安,历周始显,两日重光,囊木应谶。

果然赵匡胤此行没能找到父亲,却遇上了,此时郭威正受任招慰安抚使,领兵西征,西面各路大军都由他节制,见到赵匡胤当然喜欢,这等人才当然需要。

因为,此时的郭威也在为自己夺取权力做着积极的准备,一段时间后赵匡胤当然知道郭威的实际用意,但又感他优礼有加,不好提出去意也就安顿下来。

之后赵匡胤屡建功绩,直到郭威篡权称帝建国号为后周。

可惜郭威建立后周,他在位3年就死了,那年他53岁。

后由郭威养子(郭荣)承袭了九五至尊,做了亿兆之主,即位后的世宗郭荣作战倒还算身先士卒,因为毕竟与赵匡胤在军中并肩作战,也立过战功。

可以说也见过大世面。

他们在赵匡胤眼中都是英雄,虽然自己战功显赫,但始终保持做人低调,况且郭荣又是一位雄才大略、英明果敢的一代英主。

面对这样的主子赵匡胤也算是无欲无求了。

后来在北伐契丹途中不幸染疾,公元959,柴荣病死,那年他39岁,在位5年使国家,但是太子即位时才年方7岁。

新主年幼身为的符太后有没有的能耐,后周领导层一时间成无助的状态,而且朝廷之上的派系之争开始显现。

其实作为功名显赫又重权再握的赵匡胤无疑成了后周的主心骨,他面对两难的时候没有选择代行皇帝的权力,他深知挟天子这等事要被人唾骂的,最后还会众叛亲离,为了保持自己的清誉,做得好于不好都不是他该所为的。

但是正值内忧外患眼看两位英主开创的基业开始动摇,赵匡胤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呢? 公元960年,当群臣正在庆贺元旦,镇州、定州忽报辽国与北汉联兵南侵。

赵匡胤率禁军诸将去抵御。

到了陈桥,殿前散指挥使苗训以观天象为名,传出“点检作天子”的所谓天命。

于是,赵匡胤之弟赵匡义、归德军掌书记赵普,以及一些将领说:“主上幼弱,我们出死力破敌,谁能知道,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

”其实,在这场策划中赵匡胤非常傍徨,但终究没制止住赵匡义赵普等人所导演一场“兵变”,史称“陈桥兵变”。

赵匡胤就此登上大位,但同时也背上了篡夺帝位骂名,这样一来多少都有损赵匡胤大英雄形象,人们通常是对打下来的江山,那种气吞山河的气魄大加赞赏,可是对赵匡胤从人家孤儿寡母手中篡夺来的帝位多有非议,赵匡胤自己也为此耿耿于怀。

但是,就是这次被认为“不光彩”,才终结了乱世五代,纷乱的格局开始走向再次的统一大业。

郭威的清正,郭荣的治国韬略以及他们自身垂范也影响着赵匡胤,从他们身上赵匡胤汲取了养分。

所以在他登上帝王宝座后,在殿中为继位者勒石为戒:“一、保全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

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

特别是第二条是告诫子孙重视文人,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有宋一代,君主严守祖训,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这在两千年帝制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为什么能够提出这样的祖训,而历代宋帝都能严守之呢?除了宋太祖仁厚慷慨节义,宋帝诚孝守之外,还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就是在五代时期,军人当政,是中国两千年帝制历史中文化最黑暗衰败的时代。

文人士大夫没有出路,只能去给军阀做幕僚。

年轻人只有两条出路,或者当兵,或者出家当和尚。

可谓中国历史中的文化荒漠的黑暗时代。

太祖赵匡胤明白包括自己在内北宋以军阀篡位立国,五代篡弑的根源所在,所以杯酒释兵权后,他从军制上消除了军队将领重演黄袍加身的可能。

认识到治国需要文人士大夫,开始注重教育。

而宋太祖赵匡胤晚年读二典,叹曰:“尧、舜之罪四凶,止从投窜,何近代法网之密乎!”提出“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

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自今诸州决大辟,录案闻奏,付刑部覆视之。

”遂著为令。

这种重视人命的思想,也是不杀士大夫的重要根源所在。

所以,纵观2000年帝制历史,不杀士大夫,只有宋代做到了。

因为后期纯属于残唐时期,所以中国历史朝代中寿命最长319年的宋太祖赵匡胤开创基业。

从赵匡胤年轻时的志向到他如何抓住机遇施展才能忠心救主;又从他如何身为高位却如何严谨做人低调做事,到他黄袍加身不费一兵一卒夺位成功,并且利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

然后又仔细的研究了他恩威并施,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和如何对自己严格管理的经验。

不愧为一代明君。

虽然后人对赵匡胤多有批评:不光彩的得到帝位;甚至说“不杀士大夫,伪也。

”但当我们穿越时空回到纷乱年代,看赵匡胤行为做事,得到帝位后的施政,以及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任何非议也无法抹杀掉本是贤君这一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雍正的妃子 解析清朝雍正帝有多少个妃子简介

雍正的妃子:由于前段时间热播的宫廷剧《后宫传》而使得人们对于的后宫引起了很大的兴趣和好奇,雍正帝到底有多少个妃子呢?接下来就由小编来为大伙罗列一下雍正的妃子们。 立有皇后2人,妃子6人,贵人7,雍正后宫表共录入29人。 1.:乌拉那拉·舒兰,步兵统领费扬古女,生母觉罗氏追封多罗格格,是贝子穆尔祜第四女,穆尔祜长女嫁乃孝献皇后嫡母。育有一子,弘晖,八岁夭折。雍正为皇子时,圣祖册后为嫡福晋。1723年(雍正元年),册为皇后。在掌管六宫时,和嫔妃、宫娥之间关系也很好。1731年10月29日(雍正九年九月二十九日)逝世。与雍正合葬于清西陵之泰陵。谥号: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 2.:,生于1693年1月1日(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满洲镶黄族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13岁入侍雍王府,名号为格格,为雍正之侧福晋。1711年(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下后来的皇帝弘历。1723年3月(雍正元年二月),册封为熹妃,入居景仁宫;1730年(雍正八年),进熹贵妃;1735年(雍正十三年)九月,弘历即位,尊封为崇庆皇,移居慈宁宫。卒于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葬泰东陵,享年85岁。谥: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3.敦肃皇贵妃:年秋月,湖北巡抚、后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龄之女,原授一等公、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之妹。雍正帝妃嫔之一,雍正帝在藩邸时年氏为侧妃,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生皇子福宜。1721年(康熙六十年),生皇子赠怀亲王福慧。1723年6月(雍正元年五月),生皇子福沛。十二月,册封贵妃。1725年12月(三年十一月),病亟,晋皇贵妃。12月27日(十一月二十三日)逝世。 4.纯懿皇贵妃:耿氏,据名雯杨,1690年12月3日(康熙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三)生,管领耿德金之女,满洲镶黄旗,比雍正帝小11岁。早年入侍候潜邸,为格格。1712年1月5日(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生皇五子弘昼。胤禛登基后,于1723年3月20日(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册封耿氏为裕嫔,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行册封礼。雍正八年四月晋封为裕妃。胤禛驾崩后第14天即1735年10月22日(雍正十三年九月七日),新即位的乾隆遵封她为贵妃,因为当时正在胤禛的大丧期间,册封礼推迟到乾隆二年九月举行。1778年2月27日(乾隆四十三年二月初一),乾隆帝以是年十一月为裕贵妃90岁大寿,晋封耿氏为皇贵妃,在她生日的前五天即12月26日(十月二十八日)为耿氏举行了册封皇贵妃典礼,以90岁高龄而被封为皇贵妃。1785年1月27日(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十七日),耿氏终因年事过高而寿终正寝,终年96岁。1785年3月(乾隆五十年二月)册谥耿氏为纯懿皇贵妃。5月17日(四月初九)纯懿皇贵妃金棺奉移泰陵妃园寝,5月24日(四月十六日)辰时葬入地宫。 5.:李桂芳,汉族,知府李文烨女。雍正帝妃嫔之一。雍正帝为雍亲王时,李氏为侧福晋。早期很受雍正宠爱,1695年8月15日(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六)未时生皇二女,后封(也是雍正唯一存活的女儿),下嫁星德。1697年7月19日(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二)子时生皇子弘昐,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八月初七日)酉时生皇二子弘昀,1704年3月18日(康熙四十三年二月十三日)子时生皇三子弘时,但男孩中只有弘时活了下来。 1723年2月18日(雍正元年正月十四日)被诏封为齐妃,同年3月28日(二月二十二日)行册封礼。但后来儿子弘时得罪雍正,李氏身为其母,也失尽恩宠了,仅仅封为齐妃而已。1738年5月30日(乾隆四年四月十二日),齐太妃病重,次日,移到北海五龙亭。乾隆奉皇太后亲自到五龙亭看望齐太妃。6月11日(四月二十四日)齐太妃病逝,终年62岁。齐妃死后,乾隆亲自到五龙亭殡所齐太妃金棺前奠酒行礼。四天后,齐妃金棺奉移到一田村殡宫暂安。1739年2月2日(乾隆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齐妃金棺奉移泰陵妃园寝。在1739年3月(乾隆五年二月)入葬。其券座位于纯悫皇贵妃东侧,前排东数第二位,其地位仅次于纯悫皇贵妃,居于第二位。 6.谦妃:刘谦莹,管领刘满女,生于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1729年(雍正七年)入宫,初为刘答应,雍正八年晋为刘贵人,1733年7月16日(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一日)亥时生皇六子弘曕,即果恭亲王,弘曕是雍正帝最小的皇子,当时雍正已56岁,晚年得子,自然异常高兴,在弘曕降生的第二天,就晋封刘贵人为谦嫔,册封礼在第二年举行。乾隆即位后,于1735年10月12日(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七)诏封为谦妃,乾隆二年九月举行册封礼。1767年6月17日(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去世,终年54岁。乾隆辍朝三日。谦妃金棺于6月20日(五月二十四日)奉移到京师北郊的曹八里屯殡宫。同年11月7日(十月十六日)谦妃金棺奉移泰陵妃园寝,11月16日(十月二十五日)入葬。其宝顶在前排,纯懿皇贵妃之右。 7.宁妃:武淑宁,知州武柱国女。汉军镶黄旗,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出生,1723年12月(雍正元年十一月),入宫选秀,赐号武常在,年19岁;雍正三年七月,晋封为宁贵人,年21岁;雍正七年正月,晋封为宁嫔,年25岁;1733年11月(雍正十一年十月),晋封为宁妃,年29岁;1736年(乾隆元年),尊为宁太妃,年31岁;1747年7月1日(乾隆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逝世,享年43岁;葬清西陵泰陵妃园寝,葬礼同康熙朝。 8.懋嫔:宋氏,主事金柱女。康熙年间入侍雍亲王府为才人。1694年4月10日(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日)丑时为刚17岁的雍正生了皇长女温德公主,13岁崩。1707年1月8日(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皇三女温瑶公主,36岁崩。1723年3月20日(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封为宋常在,十二月,生温宜公主,42岁崩,宋氏卒于雍正十二年九月。由于当时泰陵刚刚兴工,妃园寝尚未营建,懋嫔金棺暂安于田村殡宫。1737年1月(乾隆二年十二月)随同齐妃金棺奉移西陵泰妃园寝。懋嫔券座位于前排右边第一位,她是泰陵妃园寝中唯一的嫔。 9.郭贵人:雍正初年封为郭常在,雍正七年进位郭贵人。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彩棺暂安于京师北郊的曹八里屯殡宫。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初七日辰时,郭贵人彩棺奉移清西陵泰陵妃园寝。三月十三日葬入地宫。 10.李贵人:雍正7年封李贵人,1761年6月1日(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逝世,二十九日奉移,七月二十一日百日礼致祭。 11.张贵人:初入宫为常在,1735年(雍正十三年四月)封张贵人,即亡。张贵人很可能是雍正帝最后一位亲自进封的贵人。 12.安贵人:逝世于乾隆十四年四月到十五年底之间,彩棺安于田村殡宫. 13.海贵人:雍正三年为常在,十三年九月底进为海贵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逝世。 14.老贵人:1736年逝 15.马常在:雍正七年七月已入宫,称马答应,八月正月晋为马常在,乾隆三十三年夏季卒。她的棺椁在田村殡宫一放就是7年,无人理睬,被发现后,很是恼火,处罚了一大批官员。四十年十月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16.那常在:出身低微,记载较少,雍正十三年前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17.李常在:雍正八年已进宫,封为李答应。雍正十年闰五月进位李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尚健在。 18.春常在: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19.高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宫,称高答应,八年十一月,称高常在,约卒于雍正十年七月到十二年底之间。 20.常常在:雍正七年一月已入宫,1732年9月(十年八月)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清西陵之泰陵妃园寝。 21.顾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进宫,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22.吉常在(原称吉官):生卒年不详,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23.英答应(原称兰英):生卒年不详,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24.德答应:生卒年不详,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25.汪答应:生卒年不详,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26.苏格格: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疑为苏答应。 27.张格格:生卒年不详,葬泰陵妃园寝。 28.伊格格:生卒年不详,葬泰陵妃园寝。 29.马佳氏云惠:生卒年不详,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为什么朱祐樘堪称历史上最完美的帝王?

樘,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七月初三日出生,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初七日病逝,在位共18年,年号弘治。其父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十分宠爱,万贵妃无子,阴暗的报复心理使她开始残害每一个怀上龙种的嫔妃,朱祐樘的母亲纪淑妃就是这样被万贵妃迫害致死的,后来万贵妃还数次意图谋害朱祐樘,可惜均未得逞。朱祐樘历经磨难而终于登基后,穷尽毕生精力去扭转宪宗时的朝政腐败状况,驱逐李孜省、梁芳、任杰、蒯钢等在成化朝通过贪污贿赂、发迹的奸官佞宦。同时朱祐樘还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如、、、刘健、、等等。朱祐樘提倡直言进谏,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的和平时期。史称“”。网络配图 其中,孝宗朱祐樘是仅有的几个“正常”皇帝之一,他也是明代中叶唯一一个励精图治的明君。 朱祐樘的政绩诚然卓越,但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宽厚仁慈,不管对谁,他都是宽厚对待,甚至包括他的仇人。朱祐樘登基时万贵妃已死,万贵妃有个弟弟叫万喜,作恶无数。朱祐樘依照当时的法律对万喜进行抄家入狱后,接着又依法把万喜放了出来。朱祐樘他很清楚,万贵妃在他刚出生时就派人来杀他,在他6岁时又杀死了他的母亲,他被立为太子后依然不断遭到万贵妃的排挤陷害。作为一个皇帝,他这一辈子没有享过什么福,却遭了很多罪,受过无数恶毒的伤害,但最终却又选择了无私的宽恕。这就是明君的胸怀与气度! 另外,早朝的时候,有的大臣因地滑,行走失仪,孝宗从不问罪;奏本中有错字也不纠问;经筵讲官失仪,他还宽慰数词,不使其慌恐。孝宗为了方便地方官员夜还,还亲自下旨,命今后遇在京官员夜还,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令铺军执灯传送。得遇仁君如此,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但是作为一个皇帝,要想一点过错也没有,是绝对不可能的。就算是孝宗朱祐樘这个明主也曾干过不少糊涂事,例如宠信宦官、对待部分臣子的不法行为过于宽厚、热衷于斋醮修�丁⒑胫沃衅谏踔亮昀晾沓鹊取5钦庑┒季霾荒苎谑巫斓v樘作为一代明君应有的光辉,况且这些现象到了弘治后期都得到了根本的改变。网络配图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朝中的正直大臣不断上奏劝谏,朱祐樘开始不断反思自己以前的,深悔自己干过的那些糊涂事。于是朱祐樘重新开始大力整顿朝纲,他不顾身体日以继夜地工作,可是过大的工作强度也彻底拖垮了他的身体,才三十多岁的他已经重病缠身,。但他却依然一如既往地拼命干活,全不在乎越来越差的身体状况。最终他用自己的努力使得朝政日益好转,“弘治中兴”也爬到了颠峰时期,但此时,朱祐樘的身体却再也无法撑下去了。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年仅36岁的朱祐樘病逝。 孝宗死后,“,闻之无不哀痛”,“哭声震野”。 纵观弘治一朝,既无权臣、宦官及后宫的专权,也极少弊政。晚明学者朱国桢曾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诚如斯言! 虽然论人品,朱祐樘比不上汉文帝、清;论学识,朱祐樘也比不上梁元帝、李后主;论功绩,朱祐樘更是远远比不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然而,在中国古代四百多位皇帝中,最能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无论是人品还是学识抑或是功绩都比不上别人的帝王,他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伟大的皇帝,例如唐太宗、清康熙等等,但他们当中没有一个能比明孝宗更伟大。明孝宗把他拥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事实上他并不是“病逝”的,而是活活给累死的。明孝宗既是一位勤俭爱民的好皇帝,又是一个宽厚仁慈的大好人,更是一个只钟情于妻子的好男人,他的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个女人,再也没有过其他的嫔妃!网络配图 亲贤臣,远小人;怜百姓,逐道士。静以修身,,。…… 一个好皇帝和一个好人该做的事他都很近乎完美地完成了,他用尽自己毕生的精力让原本的大明王朝炫出一轮绚目多姿的晚霞。作为一个皇帝,朱祐樘他很少体验皇帝的尊荣,却承担了皇帝的全部责任。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一句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自己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 虽然现在一提到皇帝,国人想到的无非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绝大多数人都搞不清楚朱祐樘到底是谁,这位伟大的帝王似乎已经被人们所遗忘。时间或许可以磨去历史的菱角,却永远也无法磨灭史书中的记忆,历史永远都不会忘记,在中国古代,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伟大的帝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