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靖安君李芳远为争夺皇位发动第二次王子之乱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李芳远生于1367年,卒于1422年,享年56岁,字遗德,是朝鲜王朝的第三位君主,也是朝鲜开国君主李成桂的第五个儿子,在李成桂的子女之中李芳远对李成桂创立朝鲜王朝的贡献是最大的,李成桂创立朝鲜王朝,登上王位之后封李芳远为靖安君,靖安君李芳远自少年时代展现出了英果聪毅的好品质,这一品质使得他最终登上了王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靖安君李芳远在帮助其父亲登上王位之后获得了封赏,成为了王子,靖安君李芳远曾经成功的出使了,带着朝鲜进贡给的马匹到达了明朝的都城南京,在李芳远路过北平的时候见到了当时还是燕王的,两个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靖安君李芳远与朱棣称得上是。

李成桂晚年丧妻,续娶了神德王后,神德王后与去世的神懿王后生育的儿子们相处的非常的不好,特别是与靖安君李芳远的关系更加糟糕,神德王后经常对李芳远侮慢无礼,李芳远看在父亲的面子上都隐忍了。

李成桂晚年特别宠爱神德王后生育的幼子李芳硕,于是将李芳硕立为世子,并且让大臣郑道传辅佐李芳硕,这一举动使得靖安君李芳远的愤怒最终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1398年八月二十六日,靖安君李芳远发动了第一次王子之乱,杀死了神德王后和其生育的李芳硕、李芳蕃以及辅佐大臣郑道传。

在靖安君李芳远的压力下李成桂立当时最年长的儿子李芳果为世子,后来将王位禅让给了李芳果。

1400年,靖安君李芳远发动了第二次王子之乱,将与自己争夺继承权的四个李芳干流放,靖安君李芳远成为了世子,并且最终在这一年登上了王位,成为了朝鲜历史上的第三代君主。

揭秘第二次王子之乱李芳远 第二次王子之乱李芳远可能指的是李芳远发动的第二次王子之乱。

李芳远是朝鲜的第三代君主,是朝鲜开国之君李成桂的第五个儿子,在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的过程中李芳远贡献非常大,比起李成桂的其他儿子的碌碌无为,李芳远堪称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李成桂却将幼子李芳硕立为世子,李芳远于是发动了两次王子之乱。

图片来源于网络 1398年,李芳远发动了第一次王子之乱,通过这一次王子之乱,杀死了李芳硕和其母神德王后以及辅政大臣郑道传,李芳远获得了朝鲜王朝的实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芳远不再甘心做一个幕后的国王,李芳远要走到前台来,做一个名正言顺的朝鲜君主,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况且那个时候李芳远的四哥李芳干也在与李芳远争夺继承权,如果不采取非常的手段,世子之位可能就会与自己失之交臂,于是李芳远于1400年发动了第二次王子之乱,通过这次政变,李芳远铲除了异己,并且将自己的四哥李芳干流放,可以说第二次王子之乱李芳远最终成为了朝鲜王朝的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之后不久朝鲜第二代君主李芳果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了李芳远,李芳远最终成为了朝鲜王朝的第三位君主。

从此之后,李芳远放开手脚根据自己的意愿治理朝鲜王国,施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朝鲜王朝逐渐的强盛起来,成为了传承五百年的封建王朝。

李芳远生平简介 李芳远生于公元1367年,卒于公元1422年,是朝鲜的第三代君主,李芳远的一生是有作为的一生,从少年时代李芳远就显示出自己英果聪毅的品质,可以称得上是朝鲜开国君主李成桂最出色的儿子。

李芳远生平堪称是波澜起伏,李芳远的一切称得上都是自己拼杀得来的,李芳远称得上是朝鲜的一代有作为的明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芳远生平:1367年李芳远生于咸兴归州洞私邸。

1382年,李芳远进士及第,官至密直司代言,李芳远这一职位并不是依靠父亲的威望得来的,而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1392年,李芳远为父亲扫清了即位为王的最后的障碍,刺杀了高丽重臣郑梦周。

1393年,李芳远奉命出使明朝,向明朝进贡马匹,路过北平的时候与当时的燕王朱棣相谈甚欢。

1398年八月二十六日,李芳远发动了第一次王子之乱,杀死了神德王后以及其生育的李芳硕和李芳蕃,辅政大臣郑道传等人,成为了朝鲜的实权人物。

1400年,李芳远发动了第二次王子之乱,流放了自己的四哥李芳干,剪除了异己,成为了世子。

之后不久受禅让成为了朝鲜的第三代君主,先后得到了和朱棣两位明朝皇帝的承认,李芳远继位之后施行了许多改革措施使得朝鲜呈现出政通人和的局面。

1418年李芳远废掉了世子李褆,改立了世宗李裪,并且在八月八日禅让王位给自己的儿子世宗李裪。

1422年五月十日,李芳远在汉城泉达坊新宫薨。

上谥号为恭定圣德神功文武光孝大王,庙号太宗,葬于献陵 。

明朝赐谥号为恭定。

李芳远生平称得上是的,一生之中经历了太多的政治漩涡,并且最终在这些政治漩涡中走出,成为了胜利者,这与李芳远的雄才大略、审时度势、英果聪毅是分不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给赵德芳?真相是什么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后世认为,赵德芳是最优秀的儿子,为何不传位给他?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赵德芳在后世变得名气非常大,大家赞他为“八贤王”。在演义小说中,他上打昏君,下打贪官污吏,完全是正义的化身。可以说是赵匡胤最优秀的一个儿子。 可是,赵匡胤为什么没有培养他当皇位继承人,把皇位传给他呢? 其实,赵德芳应该是赵匡胤最不可能传位的一个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赵德芳的母亲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记载。没有记载,说明她很可能只是一位小宫女之类生的。而且这位小宫女,很可能很早就去世了。不管怎么说,赵德芳都是庶出。一个庶出的皇子,获得皇位的机会是很少的。 其次,赵德芳在17岁出阁的时候,才被赵匡胤封了一个官:贵州防御使。这个官职相当于省军区司令。他的前面还排着三个人。第一个是赵匡胤的皇弟(晋王、同平章事、中书令、开封府尹、东都留守),第二个也是赵匡胤的皇弟赵廷美(检校太保、待中、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第三个是他的哥哥、二皇子(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赵德芳的官职是最小的,受重视程度也是最小的。 第三,赵匡胤很有可能想把皇位传给皇弟赵光义。因为赵光义是唯一早早就被赵匡胤封为王的,而且是东都留守、开封府尹,按照五代时期的传统,这样的官职,只有皇位继承人才有资格担任。而且,就算赵匡胤打算把皇位传给儿子,而不是自己的兄弟,他肯定也只能传给赵德昭。因为赵德昭是的儿子,是嫡次子(嫡长子早夭)。 既然赵德芳最不可能获得皇位。那么,他为什么在后世呼声那么高呢? 其实这事儿,应该从赵匡胤去世以后说起。 赵匡胤去世以后,当时的皇后宋皇后(孝惠皇后已经去世)对宦官告诉王继恩,让他去把赵德芳喊来。但是王继恩出去以后,考虑到赵匡胤平时都在培养赵光义,不可能把皇位传给赵德芳。于是他就没有去喊赵德芳,而是去喊赵光义。 王继恩把赵光义喊来以后,宋皇后觉得一切都没办法改变了,于是就跪下来,请赵光义今后照顾他们母子。赵光义就说,咱们以后共享富贵。 宋皇后在这里说的“母子”是谁呢?就是她本人和赵德芳。 我们都知道,其实赵德芳并不是她的儿子,不过,因为宋皇后跟着赵匡胤以后,一直没有生育。她也就把赵德芳当她的儿子来看待。也因此,她会让王继恩去喊赵德芳。 这件事,不管是王继恩的表现,还是宋皇后的表现,本来也没有什么疑惑的。因为从他们的立场出发,他们肯定会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因为包括斧声烛影、等众多疑云,再加上赵光义当后,赵德昭、赵德芳包括赵廷美这些都先后很快去世,因此很多人猜测,赵光义的皇位,是从赵匡胤那里夺来的。所以宋皇后在赵匡胤后第一时间去喊赵德芳来,让很多人觉得,赵匡胤很有可能是想把皇位传给赵德芳。 有更大历史巧合的是,的好几个皇帝,都是赵德芳的后人,是其六世孙,是七世孙,是大世孙。尤其是宋孝宗,是南宋最有才干的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因此后世对赵德芳也附带充满瑰丽的幻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血性真枭雄:既不能流芳百世 不足复遗臭万载!

何为枭雄?古人解释为“枭,恶鸟也;雄,强也”。所谓枭雄,指的就是那些胸怀四海,志在天下,信奉“顺我者生,逆我者亡”,“宁使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英雄豪杰。所谓乱世出英雄,当王朝的正常统治秩序混乱时,那些极富野心、不甘屈居人下的豪杰往往会成为枭雄。今天小编甜心即可为大家介绍一位非常血性,且鲜为人知的枭雄。此人名叫,是东晋时期的人。桓温,字元子,出身名门望族谯国。312年桓温出生,父亲桓彝的好友、东晋名臣温峤前来探望。温峤看了看桓温的相貌,又听了听他的啼哭声,赞叹道:“此儿有奇骨,真英物也!”。桓彝见温峤十分喜爱这个孩子,便以温字为孩子命名。温峤还开玩笑道:“果尔,后将易吾姓也。”328年东晋大将苏峻、祖约发动叛变,控制京城。时任宣城太守的桓彝勤王不成,被叛军将领韩晃、江播杀害。桓温时年15岁,“,志在复仇”。331年仇人江播病死,时年18岁桓温以吊唁为名,将江播的三个儿子杀死。桓温为父报仇,得到当时社会的赞誉。此时的桓温已经成年,“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他的朋友称赞他的面相,“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晋宣王之流亚也。”不久后桓温被选为驸马,迎娶了南长公主,因而步入仕途,历任琅邪太守、徐州刺史等职。东晋重臣庾翼与桓温友善,曾多次向推荐桓温:“桓温少有雄略,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召之任,托其弘济艰难之勋。” 庾翼死后,桓温被任命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等要职。表面上看桓温是依靠妻子、朋友才混上仕途的,但如果他没有才能恐怕也不会成就一番功业的。此时的东晋王朝偏安东南,不仅北方有诸多的少数民族政权,就连川蜀也被割据政权占据。桓温决定率众西伐,改变他在朝中的形象。但朝廷“以蜀险远,而温兵寡少,深入敌场,甚以为忧”。347年3月,桓温率兵至彭模,留下部将周楚、孙盛看守辎重,自己亲率步兵直攻成都。桓温三战三捷,击败前来阻止的蜀军。蜀主李势于是在笮桥集中所有兵力抵抗,桓温虽初战不利,但是最终仍大败蜀军。李势被迫出降,此后桓温又率兵平定蜀地的叛乱,蜀地在割据40年后重归廷。桓温灭掉成汉,声名大振,晋朝廷因此对他非常忌惮,提拔殷浩处理朝政,以抗衡桓温。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北方陷入大乱。桓温上疏主张趁机北伐,但朝廷对桓温十分忌惮,非但不理睬他,反而任用殷浩。桓温非常不满,率四五万人顺流东下,这引起了东晋朝廷的恐慌,此后桓温走向半独立状态。此后两年间,殷浩几次率兵北伐,但屡次战败,器械都尽。桓温趁着朝野不满之机,上疏弹劾殷浩。东晋朝廷无奈,只得废殷浩为庶人。从此朝廷内外大权,尽皆归于桓温。为恢复中原,实现自己的梦想,此后桓温进行了三次北伐。354年2月,桓温亲率步骑四万从襄阳出发,进攻武关,水军直指南乡。桓温军队历经数次血战,生擒前秦将领郭敬,接着又在峣柳、白鹿原等地,击败前秦军队。2月晋军进驻霸上,前秦君主苻健率5千人退守长安。关中的百姓纷纷持牛酒迎接桓温,许多老人痛苦道:“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桓温志得意满之际,桓发生了意外。他原本想收作军粮的麦子被秦军抢先收割,晋军粮饷不济,被迫撤退。356年12月桓温上表要求朝廷还都洛阳,没有得到朝廷同意。次年7月桓温从江陵出兵再次北伐。桓温大军途径金城时,桓温见到了自己少年时种下的柳树“皆已十围”,他攀枝执条,泫然流涕,“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此时的桓温已经45岁,他希望利用北伐树立自己的声望,恢复中原,成就帝业。不久桓温大军抵达伊水河畔,与羌将姚襄对峙。桓温亲率大军渡过伊水,大破敌军。桓温乘胜进军,进入洛阳。桓温派人修缮陵园,不久后便回师江陵。而前燕趁机进攻洛阳,桓温所恢复的领土大部分沦陷。桓温认识到如果想要守住中原,必须迁都,于是再次上表朝廷:“自,播流江表者,请一切北徙,以实河南,资其旧业,反其土宇。”东晋朝廷偏安一隅,且担心一旦迁都反而会被桓温控制,婉言拒绝迁都的提议。桓温十分惆怅,他一次对手下说:“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文指、景指)所笑。”众人没敢回答。他接着说道“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可见桓温的野心,但他碍于面子,不愿意直接夺取政权,他希望利用自己的功业,理所当然的成为皇帝。他很清楚,一旦自己贸然称帝,很可能引发东晋的内乱,北方的势力会趁虚而入。于是他开了自己的第三次北伐。369年桓温率5万大军北伐前燕,晋军一路所向克捷。大军抵达枋头,与率领的燕军对峙。由于雨季没有降雨,造成运粮困难,桓温被迫撤兵,结果被燕军追击。桓温遭遇惨败,死者三万人。狼狈逃回的桓温烦心事不断,他的妻子南康公主病死。此后他,建造广陵,引起军民的不满。桓温本想利用第三次北伐,建立功业,受九锡之赏。但此次枋头惨败,让他威名大减。此时部下劝他行废立之事,以立威名。于是371年11月,桓温废皇帝为东海王,改立为帝。此后,桓温威势极盛,连见他后都远远的跪拜。于是桓温入宫,想行废立之事。但见到皇帝后,他还没说话,皇帝“泣下数十行”,桓温“不得一言而出”。372年7月刚刚即位一年的司马昱病重,于是召桓温入贡,一夜之间竟下达四封诏书。桓温以为皇帝要 禅位给自己,但却等来的是“家国事一禀之于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的遗诏,桓温十分恩失望,此时他已经61岁了。373年2月桓温病重,他不再寄望帝王,他希望临终前得到如同天子威仪的“九锡”,但谢安拖来拖去,最终桓温到死,也没等来“九锡”。403年11月,桓温的幼子称帝,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但不久桓玄就被消灭,桓家几乎被诛杀殆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