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盘点:中国历史上十位得以善终的开国名臣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些功高震主的开国名臣们能在老虎身边长期的装黄牛,最终没被老虎吃掉,着实不容易啊。

1、(西汉) 要论起西汉开国将领的功勋,周勃肯定无法和等名将相提并论,如果说以及英布等人都是建国的谋略家的话,那么周勃则可算是汉朝开国的。

从沛县起事开始,老周就跟随南征北战,可称是刘邦军中最老的班底。

史书上对刘邦屠杀功臣,而事实是,刘邦对待如周勃这样最早跟随他打江山的“发小”还是比较厚道的,他不信任的,恰是那些半路加入的勇将们。

从刘邦灭秦到争雄,老周的军队始终是汉军的开路先锋。

从三秦会战到成皋会战的关键战役中都立下大功。

老周此人,表面粗犷,鄙薄书生,作战勇猛,看似是憨厚可爱的粗人一个,实则谋事周密,。

而这一点,也只有刘邦看得透,很早就认定他将来会是扶保江山的关键人物。

论军事才能,老周并非是如这样的谋略帅才,但也可以算是一个称职的将才,这也是刘邦对他始终放心的重要缘故。

像周勃这样军事才能中上之资而又的臣子,既不会对刘家的权位造成威胁,更能在关键时刻承担起保卫皇族的重任,刘邦留下周勃,是他为刘家江山做的最聪明的一件事。

刘邦去世后,势力日益坐大,周勃充分发挥了他“能装”的特点,装傻装憨,让吕氏势力对他轻视,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夺取了军队指挥权,这才株杀了诸吕势力,保全了刘汉的江山。

此时的老周,扮猪吃老虎的本事已经炉火纯青。

然而功高震主的忧患还是发生了,靠周勃拥立大功即位的先是削夺了周勃的官职,让他归乡养老,不久以后又派廷尉调查他谋反的传言,幸好有文帝的老妈薄说情,老周才躲过了一劫。

不过归根到底,还是老周本人谨慎小心的做人方式救了他。

可惜他的儿子虽然军事才能远胜过他,做人却失败的很,最终落得在后被逼死的下场。

2、() 同样是一代名将,同样是开国功臣,东汉开国名将耿弇的下场可比西汉第一名将韩信好太多,韩信位及人臣,却仍免不了,耿弇平山东,灭张步,征隗嚣。

东汉王朝一半以上的国土都是他打下来的。

说他功高震主一点也不过分,可比韩信幸运的是,老耿遇到了一个好老板—光武帝。

刘秀曾对老耿说:“朕终不使耿弇为淮阴也”。

事实也证明了刘秀是个讲信诺的人,终东汉一朝,老耿家世代富贵,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娶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与汉共兴衰。

与刘邦的多疑猜忌相比,刘秀的胸怀简直象个君子。

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在建国后基本都是高官厚禄,基本没有发生如西汉时那样功臣遭屠戮的惨剧。

不过这也确实归功于老耿家比较会来事,想帝王之所想,早在征讨张步的时候,老耿家就主动把兄弟子侄送到刘秀身边做人质,以示自己忠心,而在东汉建国后,耿弇更是主动交出兵权,安养于家。

比起西汉开国初功臣飞扬跋扈的情景,东汉的名将们都可以算是低调的可以了。

没了牙的老虎碰上了胸襟宽广的主人,的结局当然是正常的。

3、(西晋) 要说耿弇的结局首先要归功于他会做人的话,贾充的结局可有理由让一干冤将大鸣不平。

作为西晋王朝的老臣子,贾充辅佐了司父子三代人,韬光养晦的时候,贾充是第一高参。

司马家夺权的时候,地方家族的造反基本是贾充去镇压的,曹末帝放手一搏的时候,也是贾充派人要了他的小命,为的上台立下了泼天大功。

偏偏这个人也一点不低调,在朝廷里飞扬跋扈的可以,看谁不顺眼,想整谁就整谁,有时候连年轻的的帐也不买,西晋征吴的时候,贾充自恃老臣身份极力阻挠,惹的司马炎大发脾气,放到或者刘二汉的手上,老贾估计有九条命也没用,可司马炎发完了脾气后,也仅仅是发了道诏书申斥了他一番,平吴胜利后,还专门派人送金帛抚慰他。

也没见给老贾来个“秋后算帐”。

三年后老贾病故于家中,说来说去,只能说司马炎是个重感情的人,当年立太子时,正是贾充的坚持,才使司马炎被扶上位。

而司马炎对这位“贾叔叔”也一直心存感激。

恶狗遇到了好主人,只能说是老贾命好了。

不过报应还是应在了下一代身上,几年后,老贾的女儿贾南凤成了的皇后,把西晋王朝祸害的乌烟瘴气,直接搞得二世而亡。

最终在的战火中,老贾全家也最终没逃过被整族屠戮的命运。

4、 () 隋朝的四大开国名将(贺若弼,韩擒虎,高颖,史万岁)中,韩擒虎无疑是结局最好的一个,其他的三人,基本都在日后隋王朝权力斗争中惨遭株杀,惟独韩擒虎独善其身。

在隋朝统一南北的战争中,韩擒虎可为第一功臣,平灭陈朝,俘虏,都是老韩的赫赫战功。

韩擒虎此人,是真正文武双全的将才,天生武功好(据说十三岁就擒杀过猛虎),书也读的好,并且懂得读书抓主题(读书通大略而不寻字抠句),这也养成了老韩用兵持重富有将略的特点,最善于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胜利,比如灭陈的时候,他避实击虚,率先攻克建康,擒拿陈朝末帝,而另一路贺若弼的隋军却还在费牛劲的攻城。

这也造成了灭陈之后,贺若弼因不服韩擒虎的功劳,与韩擒虎争功对韩擒虎拔刀相向的情景。

不过恰是因为读书多的缘故,老韩对于历代功臣的下场自然是感同身受,因此也养成了他在官场上气度宽宏的特点,面对贺若弼的挑衅,老韩以理辩理,却并不在封赏问题上斤斤计较。

灭陈后,老韩因为纵容士兵不法的缘故被剥夺了赏赐,老韩却,并未象贺若弼那样上窜下跳。

而在政治斗争中,老韩也属于那种只知低头干活不知抬头抢功的人,在灭陈之后的几年里依然兢兢业业,为隋朝防备突厥,成为突厥最害怕的隋将,也避开了朝堂上敏感的政治纠纷。

与之相比,其他的三大开国名将就没这么幸运了,高颖和贺若弼都因开罪于而被害。

史万岁因被诬陷卷入废太子案而遭隋文帝杀害。

之所以同人 不同命,除了老韩去世过早的缘故外,为人处事上的气度也无疑是重要原因。

老韩去世后,其子参与杨玄感谋反案,失败后不知所终,而深得老韩兵法真传的好外甥,则成了代隋的急先锋。

老韩若泉下有知,不知会做何感想。

5、李靖(唐朝) 身为唐太宗旗下的一代名将,李靖在唐朝的开国战争里指哪打哪,。

连的突厥都是被他一战平灭,的突厥可汗硬是被他逮到长安吃了牢饭,立了如此惊天大功,不被猜忌显然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襟怀坦荡的李世民,也不可能对这样的功臣一点怀疑都没有。

事实上终贞观一朝,对于李靖的流言蜚语也是长时间没停过,先是平灭突厥后,御史萧禹等人就弹劾李靖治军无方纵容抢掠,搞的打了胜仗的老李先被唐太宗一通呵斥。

后来征讨吐谷浑胜利后,又有人弹劾李靖横行不法。

其实与其说这是小人陷害,不如说这是唐太宗的御人手段而已。

打个巴掌给糖吃,就看你听话不听话了。

还好老李是个很懂进退的人,他保身最大的手段就是“能忍”,战场上是人见人怕的勇将军,生活中却是个谦虚朴实的。

御史弹劾他他能忍,候君集等人诬陷他他能忍,甚至平日里和人在公共场合发生冲突,也必先退让三分。

受了窝囊气的时候也不辩白,干脆利落的交出兵权闭门谢客。

国家征召的时候立刻慨然而出,受命于危难,十足的一个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形象。

于是忍来忍去,当年那些飞扬跋扈的政敌们不是犯事就是得罪,惟独低调谦虚的老李善终于家。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李靖在老虎身边装了几十年黄牛,最终没被老虎吃掉,着实不容易啊。

6、(北宋) 要问北宋开国第一名将是谁,那自然非曹彬莫属,评书里把老曹称做北宋的“文武双状元”,虽然有夸大之嫌,但老曹能打仗确是事实。

南唐和后蜀都是他平灭的,而且这个人心肠恁好,很少纵容士兵抢掠,并且在这个事上能做到既不得罪百姓也不开罪同事。

比如打南唐的时候,他故意装病,让众将在他病榻前发下誓言,绝不滥杀滥抢,这才大军开拨。

开国的兄弟对曹彬都是恩宠有加。

不过他最大的本事还是在于“能混”二字上,自古以来,武将立大功而得罪小人,已经是朝堂里的寻常事,曹彬奇就奇在即使和小人也能保持非常好的关系,比如有个田钦祚,是宋军里出了名的会打小报告整事的人,别人惧他老曹偏偏不惧,征蜀的时候主动把他带到身边。

后来老曹才解释:对付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打仗的时候把他带到身边,分他点功名堵他的嘴。

做人能混到这份上,曹彬不飞黄腾达也难。

宋史里称曹彬“宽厚淳朴”,其实光靠宽厚淳朴,是很难在官场上立足的,得象老曹这样,想小人之所想,时刻会来事,才终能立于不败之地。

7、吴璘() 单以开国功勋来论,吴璘与一样,都是再造宋朝的功勋人物,如果说岳飞是南宋最优秀的进攻型将领的话,那么吴璘和他的兄长吴阶就是南宋最优秀的防御型将领,宋金战争时,正是他在川陕战场接连挫败金军的进攻,才为南宋彻底稳固住了战线,并为岳飞的北伐创造了条件。

而连接南宋生命线的川陕防线也在他的打造下成了北方强敌难以冲破的铜墙,即使在百年后的宋蒙战争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比岳飞的蒙冤身死,吴璘则一生富贵,手握重兵,在宋金和议后又享受了几十年的和平时光,终以新安郡王的爵位善终于家。

究其原因,一者当然是老吴比较会做人,在涉及个人安危的“和战问题”上从来都是谨慎小心,绝不枉发评论,一切行动都坚决“听指挥”,自然是让猜忌心甚重的宋高宗感到放心。

另一个原因却是,老吴长年镇守在川陕前线,一面避开了朝堂上的是非旋涡,另一面,川陕战场的重要地位,也使宋朝统治者不可能轻弃这位善于防守的方面大员。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对比岳飞的部队,老吴手下的川陕兵更具私家军性质,从高级将领到中层将校几乎都是由吴家宗族子弟垄断,不管是打仗还是官场斗争都死抱成团。

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这种情况只能说是宋金战争时代的特殊产物了。

这样的团队自然让不敢轻动。

评书里的是虚的,宋金战场上的吴家将却是实打实的,真个是手里有枪,心中不慌。

老吴去世后,川陕战场的势力已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并险些在孝宗时期酿成军变,着实惊出了宋朝君臣一脑袋冷汗。

8、张弘范() 要问谁是南宋王朝最后的掘墓人,答案不是如等蒙古名将,却恰恰是这位叫张弘范的汉人。

南宋都城临安是他打下来的。

的东南小朝廷是他扑灭的,最后的崖山战役,也是他全歼了的水军,迫使宋朝君臣跳海自杀,终于替元朝政府拔掉了宋室皇朝的最后一颗小苗,可谓是对元朝政府居功至伟。

单从军事角度讲,老张确实是不世出的将才,他亲手指挥的多场宋蒙战役都可堪称是歼灭战与攻坚战的经典,最后的崖山会战更为后人引为冷兵器时代最高水准的海战范例。

这样一个手握重兵又极负军事才能的汉将,不被猜忌显然是不可能的。

象同样手握重兵的汉族名将史天泽就为保住自己主动交出了兵权。

事实上,在元朝建立后,随着统治的日益巩固,忽必烈已经渐渐开始更改了信用汉臣的国策,转而以信用色目人的方式打压汉臣。

特别是在阿合马受宠后,元朝廷内的汉人地位更是急转直下,可以想见,假使张弘范活到当时,以他的汉人身份与背景,估计日子也好过不到哪去。

不过老张毕竟运气好,后不久就染病身死,躲过了忽必烈时代汉儒与色目人之间一次次血腥的权力斗争,实在是干的好不如死的早啊。

9、 说实话,能在唐宗宋祖手下讨活路的功臣并不稀罕,能在的眼皮底下寻个善终,才是真正的奇迹。

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史实已是耳熟能祥,可汤和偏偏能在一次次政治浩劫中安活下来。

老汤与朱元璋的关系不一般,他不仅仅是老朱的功臣,更是老朱的“发小”。

童年时和朱元璋一起放牛,青年时正是他的一封信把窝在破庙里讨生活的朱元璋拉上了造反之路,才有了穷小子变皇帝的神奇过程。

朱元璋濠州投军时,汤和还是朱元璋的上司,可从那时候开始,老汤就对朱元璋必恭必敬,成为朱皇帝最早的铁杆亲信。

以汤和的履历和地位,在建国后他不可能不招致朱元璋的猜忌,但汤和的优点正是他这种“识时务”的判断力与处事方法。

对比建国后的飞扬跋扈与的弄权,汤和却基本做到了与世无争,实为老资格元勋的他极少炫耀自己的功劳,更不参与功臣之间种种争权夺利的敏感斗争。

元朝灭亡后,汤和是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的将领,后来倭寇扰边,又是汤和受命戍守山东沿海,确保了明朝海疆的安全,功成后毫不争功,把朱元璋的赏赐分给故交后归养故里,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也使老朱终于对他放下了戒心。

老资格的汤和在明朝建国后的官位远不如许多功臣那样显赫,而他的结局无疑却是最好的,说起这位老好人的一生,真让人感叹吃亏就是福啊。

10、 南明名士夏完淳被俘后痛骂洪承畴的典故可谓是尽人皆知,但单以开国而论,洪承畴确为清朝坐稳江山的功勋人物,清军入关的基本战略是他制订的,南明的反抗烈火也是他主持扑灭的。

特别是他在江南等地区软硬兼施的施政方略,为清朝统治者坐稳江山起了重要作用。

其实在永历政权败亡以后,清廷内前明汉臣的日子就成了王小二过年了,等手握重兵的地方军阀自不必说,如洪承畴这样的内阁大员也日益受到猜忌。

十六年,永历政权覆灭后,时任南方五省总督的洪承畴也被以“目疾”的理由召回京修养,解除了他专镇一方的大权。

且并未给他任何的封赏。

老洪历经明清两朝,久历宦海沉浮的老官僚,自然闻得出这其中的政治风向标。

返京后的老洪一直称病在家,基本不过问任何政事,到了元年,随着顺治的去世和满洲四大臣的辅政,老洪深知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彻底结束了,于是就很识趣的上书告归。

并于三年后病逝于家。

对于老洪来说,保全自己的原因不仅仅在于他激流勇退的精神,更在于他死的恰倒好处。

八年以后,云南王吴三桂举兵造反,爆发了震撼清廷的三藩之乱,而当初吴三桂之所以能够镇守云南,恰是老洪在永历政权败亡前向清廷建议的结果。

倘若老洪当时还健在的话,恐怕也是难脱干系。

和张弘范一样,老洪也确实是一个死的是时候的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武松亲手杀死的女人除了潘金莲还有谁?

勾引的时候,武松不为所动,所以很多人就认为武松是个不近女色之辈,可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他虽然一直在人们眼前都是副硬汉的形象,但是在女人的问题上,却显得非常窝囊,因为他既不敢爱,也不敢恨。 武松不爱潘金莲吗 人们的视线,大多都聚集在他痛快的除暴安良的举动中,他这一辈子杀的人的确是数不过来,但其实武松是喜欢嫂嫂潘金莲的。因为道德的束缚和良知的谴责,他在潘金莲对其表白心意的时候,选择了严词拒绝,虽然如此,但是身为一个热血青年,对于这种美貌的女子,其实是没有多少抵抗力,既然不能将这份爱光明正大的表现出来,那压在心底里总不为过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为大哥报仇的时候,他亲手杀死了潘金莲,然后开始了自己彪悍的新生活,就是在那一段时光中,他一度认为自己已经将这个的女人从心中赶出去了,但当一个拥有她影子的女人出现时,他才发觉自己错了。那个女人原本是他选定的结婚对象,她像极了潘金莲,无论是容貌,还是人生经历,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的背叛,两个人肯定可以结为夫妻。 张都监将玉兰许配给武松 那是在张都监的府中,酒过三巡时,他请出一位美女来唱曲助兴,并给众人倒酒,此女便是他的干女儿,玉兰。这人又是何许人也呢?一如现在的那些“干女儿”,是为了以后给自己享用,或者是赠与他人,疏通关系的工具。张都监提出想要将其许配给武松的时候,武松当时的反应非常激动,接连拜了两次,虽然一直在客气拒绝,但明显表露出了向往的心思,而那张都监是世故之人,哪里又看不出来呢?他便说既然已经提出来了,那么自己就不会收回这个约定,你就等着娶老婆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武松心里自然是一百个愿意,因为那玉兰正是他梦中的情人,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出,他们两人绝对是第一次见面,而且玉兰也没有对他变露出特别的好感,就算是对方长得好看,但美貌的女子他也见了不少,为什么会对这个如此动情呢?原因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她身上有太多潘金莲的影子。 潘金莲与玉兰的结局 玉兰是张都监专门培养的美人,身份是府里的养娘,她与那些身份低微的丫鬟不同,虽然也要伺候人,但却受过一定的高等教育,音律词曲都不在话下,称之为养娘,就是可以在用其与人交易的时候,赚点同情分,能够使其价值略高一些。她对于张都监,是比较厌恶的,但与潘金莲当时的反应不同,她选择了逆来顺受,与其狼狈为奸,想要陷害武松。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两女的结局则出奇的一致,前者背着自己的丈夫与外人私通,被武松枭下了首级,而后者则是欺骗了自己的未婚夫,与自家主子陷害他为贼寇,同样死在了武松的刀下,这二人都是武松所杀,也都是他心爱的女人,作者精心安排了这样一个场景,也是为了暗示这一点,让人不禁唏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解析:最早进入中国皇宫的西洋美女是哪位?

西洋最早进入中国皇宫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大唐王朝的初年。那是贞观九年,即公元635年,唐朝的京都长安忽然来了一群黄色头发,绿色眼睛、皮肤很白而且鼻梁子很高的一种怪人。也许以前因为从没有见过,少见多怪自然也不稀奇。这些来到大唐帝国的京师长安来求见中国的西洋人,向至高无上的中国陛下唐太宗游说宣传西方的“景教”。 原来,这个“景教”僧侣阿罗本为了取得唐太宗的支持,就想方设法地讨好这位中国皇帝,便以进献奇珍异宝和西洋美女等方法来向唐太宗讨好。这样一来,竟然还真的把唐太宗这道关给攻下来了。后来,唐太宗李世民诏称“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来献上京”,并敕令在长安城中义宁坊建寺一所,准许其传教。“景教”在唐代初期搏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其教徒在长安兴建庙寺一所,名为“罗马寺”。 说起唐太宗以前的中国皇帝,什么奇珍异宝没有见过,只是这西洋的美女说实话还是从未见过。自从“景教”僧侣阿罗本进献的西洋美女进了皇宫以后,唐太宗应该怎样安置还颇费了些心血和精力。从外表上看这些西洋美女,虽然有鼻子有眼的,但长的毕竟和中土唐人不一样,尤其是那绿的、蓝的眼睛也水汪汪的眨巴眨巴的,而这些西洋女的笑更是,独具风情。唐太宗和他的那些中国后妃们都是感到奇怪与新鲜。尤其是唐太宗还发现这些西洋美女一个个的身上洒着奇怪的香水,味道特别钻鼻子眼。不过还挺好闻的。后来,唐太宗才知道,这些西洋美女自身就带有一股狐臭的味道,所以这些西洋人总离不开这香水,也自然促使西洋的香水制作业十分的发达。时隔不久,连皇宫里的中国嫔妃们也喜欢上了西洋香水。 开始,皇帝安置这些西洋美女的时候,还闹了一个大笑话。皇帝开始把这些西洋女看作是希奇的动物,每个美女给做一个大笼子让她们呆在里边,然后笼子的外边还用大锁给锁上,供皇宫的人观赏。这么一来,笼子里的西洋美女各个显得神情愤慨,不停地提出抗议。虽然她们不会讲汉语,但你说什么,她们也能学着说。唐太宗口中自语道:“奇怪奇怪!”话音刚落,只听其中一个笼子里的西洋美女大声用汉语对唐太宗说:“奇怪个屁!”这分明是从一个唐宫嫔妃嘴里学来的!而且,话语的意思和时机衔接的!唐太宗顿时感到这些西洋美女都是有着极高智慧的一种人。便叫人撤去了笼子,把西洋美女安排在一个行宫里。每次想起来的时候就过去看看。此时的唐太宗还没有想到的是,这些西洋美女有着一种超出自己嫔妃几倍的性欲! 西洋美女如此的对性欲直接与需求让唐太宗感到这不符合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与大唐的国情不符!也恰巧赶上唐太宗本身就是一个有作为不昏庸的帝王。要是赶代那些好色皇帝,早就不知到北了。后来,唐太宗竟然把这些西洋美女如数地退还给了来自西洋的“景教”僧侣阿罗本,并对其言:“寡人宫女充盈,无闲房安置些许,今悉数退还美意,你等自留之!”到了做皇帝的时候,武则天奉僧尼。西洋的“景教”教士集资亿万在洛阳修建“大周颂德天枢”,以献媚逢迎于武则天,而且,“景教”僧侣阿罗本将“景教”的教义佛教化,这让武则天这位女皇帝大为高兴,因此洋教得以在中土继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