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弘到底是怎么死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李弘,是唐高祖的第五个儿子,也是所生儿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李弘五岁时,废掉原先的太子,改立李弘为太子。
上元二年四月,年仅二十四岁的芳龄,皇太子李弘在随父皇、母后游幸东都苑内最西端的合璧宫时,突然死于宫中绮云殿。
高宗悲痛不已,破例追赠太子李弘为“孝敬”,并以天子礼仪下葬。
然而,年纪轻轻的李弘突然就死了,原因何在呢?官方的说法是,李弘患病而亡。
李弘从小体虚多病。
甚至到了后期监国时,处理不了政务,政务都一概交由东宫官员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等人代为处理。
唐高宗在封李弘为孝敬皇帝的制文中说:“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顾惟耀掌之珍,特切钟心之念,庶其痊复,以禅鸿名。
及腠理微和,将逊于位,而弘天资仁厚,孝心纯确,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
”里面说的是太子李弘久染疾病,又听说父皇要禅位给自己。
一向孝顺的李弘,表示承受不起,伏地痛哭,加上原本就有疾病,导致一病不起。
太子李弘 但是还有一种说法,说武则天为了独掌大权,而将李弘鸩死。
时,史官在《唐历》中写道:“弘仁孝英果,深为上所钟爱。
自升为太子,敬礼大臣鸿儒之士,未尝居有过之地。
以请假二公主,失爱于天后,不以寿终。
”所谓“不以寿终”,可以解释为李弘中年夭折,受了毒害。
请嫁两公主的事。
武则天对后宫的政敌残忍霸道,被武则天迫害而亡,她的两个女儿,义阳、宣城二公主也被幽禁于掖庭。
太子一次特意去看望她们,看到两位公主过着非人的生活,非常地凄惨。
回去马上上奏高宗,请求让她们出嫁,这样就可以挽救她们。
高宗同意,两位公主被安排了婚嫁。
可是这可把武则天的得罪了。
唐肃宗的国师,曾经对唐肃宗说过:“高宗大帝有八子……天后所生四子……长曰孝敬皇帝,为太子监国,而仁明孝悌。
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立雍王贤为太子。
”是说天后(武则天)打算临朝听制,所以鸩杀李弘,改立傀儡。
也指明武则天是李弘之死的元凶。
上元元年八月,在武则天的鼓动下,唐高宗下诏“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内外称为“二圣”,武则天已经与唐高宗。
这时候的武则天,早已习惯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
在权力的道路上越走越高,当然很不希望太子来分他的权。
司马光修《》,做法比较谨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不置可否。
称:“《实录》、《旧传》皆不言弘遇鸩”,表示对武则天鸩杀李弘一事审慎和怀疑。
但又在《考异》里留了几句老实话:“按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以传疑。
”表示武则天毒杀李弘,大有可疑。
编年体巨著《资治通鉴》 不管怎么说,李弘跟武则天的冲突是有的。
不仅是政治冲突,还有感情冲突。
武则天为人残忍,手段凶残,而太子则“仁明孝悌”,一个严厉,一个宽容,两个人的性情和行为上都有冲突。
上面所说李弘请假两公主是一事。
李弘一次听东宫官僚率更令郭瑜讲《春秋传》,讲到楚子商臣一事。
之长子,名曰商臣。
楚成王立为太子,以后又喜欢少子职,打算废掉商臣而立职。
商臣先发制人,围困王宫,楚成王临死前想吃熊掌,商臣不许,就要杀死成王,取而代之。
太子掩卷叹道:“世上还有这样不忠不孝的人,这样的事臣子实在所不忍闻。
经籍是圣人要垂范后世的,怎么会写上这种事?”于是改读《礼记》。
李弘监国时,当时关中大旱,百姓饥乏。
李弘想了解外面的情况,命令取廊下士兵的吃的给他看,发现有的竟然在吃榆皮蓬实,于是派太子家令把他们的粮食都补足。
在隋唐时期,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
当时,正在倾力讨伐高句丽,师旅频出,逃亡的士兵非常多。
为此,朝廷下诏,征辽军人逃亡限内不首及更有逃亡者,身并处斩,家口没官。
李弘上书建议,说这个规定太严厉,有许多原因导致他们的逃亡,这样规定恐怕牵连太多。
《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请求逃亡者,免其家口配没。
这个建议被高宗采纳,于是军人家庭避免了无辜的牵连。
同州沙苑地,是天子打猎的地方,土地广阔,土壤肥沃,李弘又上书请求赐给无地的贫民,高宗也允许。
从上面可以看出太子李弘的仁爱,跟武则天的暴悍风格完全相反。
李弘完全是大唐社稷的优秀继承人,可惜天不假命,中道崩殂。
而他究竟是否被武则天毒杀,也成了历史上一个永久的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东陵专家解析:慈禧太后太后陵墓到底有多奢华
,晚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无名无分地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尽管中外史学界对她褒贬不一,但对于她生前的奢靡生活,正史当中着实记载翔实。 有人算过一笔账,慈禧一天的生活费是纹银4万两,宫廷一个月的生活费就能够买两艘“吉野号”战舰。当时晚清王朝已经是,国库空虚,内忧外患,国难当头,然而慈禧依旧固执自私地享受着“一顿饭够百姓穿十年衣”的奢华生活。 网络配图 当北洋海军被打得屁滚尿流时,不知慈禧当时又作何感想。就连临死时,她也没有对她腐朽的思想进行过反思,反而恨不得把整个紫禁城都带进她的地宫。 据李莲英口述的《爱月轩笔记》披露,慈禧棺椁内的价值5000万两白银,堪称世界之最。那么这位曾经的“准”的“地下紫禁城”是怎么构建起来的?在她入住这座地下宫殿前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呢? 重建陵寝陵寝建成后,慈禧并不满意。原因是工程完工后,她和二人的陵花费不等,也就是说在她的陵寝上花的钱少了,她感到不公平。可是人家慈安是大清门抬进来的正宫娘娘,在理论上慈禧的身份肯定要比慈安低很多,因此花在她的陵寝上的银子比慈安少了近40万两。 但是,慈安陵用银266万两,慈禧陵用银227万两,两座陵合计用银500万两,这已经堪称帝后陵寝花费之最了。那么,两个陵寝的差异到底在哪里呢?原来慈安陵所用的木料大部分是国产楠木,价格较高。另外,慈安陵还比慈禧陵多了一段神道,用意就是要和的定陵连接,说白了就是要体现出他们俩是正牌夫妻。所以慈禧就没有资格建神道,以至于她认为自己最终还是输给了慈安。 网络配图 不过对于慈禧来说,这件事是有转机的。七年(1881)慈安暴亡,死因不明,这不仅是一宗历史谜案,还将挡在慈禧面前的最大障碍消除了——慈禧终于可以独揽大权了,这让她的陵寝重建就变得容易了。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东陵守护大臣呈上一份奏折,内容描述了慈禧陵寝的现状,说其出现了渗漏、风化、瓦爆釉、彩画脱落等问题。按理说,得知自己的陵寝出现这些现象,慈禧应该伤心才对,可是相反,她心里却乐开了花。为什么呢?因为本来慈禧就对自己的陵墓有所不满,这回她已经手握权力,并且还有了一个送上门的借口,此时不重修陵寝更待何时啊? 于是她马上派奕劻、荣禄这两个心腹大臣去东陵。这两个人是有名的马屁精,他们很会揣摩慈禧的心思。对于这件事的处理方法,他们的决定绝对是的——他们打算拆除陵寝,重新修建。其实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是由砖、瓦、木、石建成的,出现风化的情况很正常,不仅是慈禧的,其他的陵寝也都是这样,甚至风化得更严重,难道都要拆除重建吗?然而这种奏请虽然离谱,但却是正猜中了慈禧的心思。折子一上,她当即就批准了,所以慈禧陵寝就开始了大肆的拆除重建。 网络配图 奢华建筑的陵寝重修之后,各方面都变得十分奢华。根据档案记载,当时的承修大臣荣禄等,曾上奏给慈禧一篇奏折,里面说到了慈禧陵的大殿隆恩殿的用料问题。在奏折中,荣禄谏言改用黄花梨木。 其实这是非常僭越的一种想法,还从来没有人敢于在建大殿时使用这种木料。因为这种黄花梨木是明清时期皇家做高档家具用的,民间绝少能够见到。所以对于在建造房子、大殿时用黄花梨木这样的想法,荣禄等人虽明知是非常大胆的逾越之举,但他们认为这个折子呈上去之后,慈禧看到一定会格外高兴、异常满意,并且对他们大加赞扬。 可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慈禧满意归满意,却并不满足。她说既然大殿使用了黄花梨木,那么东西配殿也应该与之统一规格,使用黄花梨木。这让荣禄等人大为吃惊,本来大殿使用这种高档木料已经是十分大胆的僭越行为了,没想到慈禧要求把两个配殿也一并用其来进行改造。 用这种黄花梨木建造的慈禧陵大殿,可以说是花费巨大。根据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整个陵寝重修耗费掉的银子是150万两。当时距离竣工还有9年的时间,虽然后来又用了多少银两档案没有记载,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完全可以想象,这绝不会是一般的数目。另外,慈禧陵的彩画是新颖而独特的。她的三殿彩画全部改用了等级最高的金龙合玺彩画,这些彩画根本不需要披麻抹灰等传统工序,而是利用木质本色直接沥粉贴金,全部采用金色。这种的彩画在清代陵寝中唯慈禧陵所独有。 慈禧陵中的建筑更是,其中的金龙盘玉柱,使得慈禧陵三殿流光溢彩。在皇家建筑中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北京太和殿上,只有6根柱子上有盘龙,并且沥粉贴金。但在慈禧陵中,三殿总共有64根明柱上全部盘绕着半立体的镀金铜龙,而且每个龙头都装有弹簧,借助空气的流动,龙须可以自行摆动,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慈禧还颠覆祖制地采用了凤在上、龙在下的丹陛石,以及隆恩殿周围的汉白玉石栏板也全部雕刻成了“凤引龙追”的形式,暗示着慈禧太后生前权力之大,皇帝都得跟在她的后面,听从她的安排。 网络配图 尤其是76根望柱,还打破了历史上一龙一凤的格式,而是将望柱头雕刻成凤,龙则改雕在柱身之上,柱身两侧各一条,形成了“一凤压两龙”的格局,暗指慈禧太后生前曾两度垂帘听政。慈禧陵的这些石雕不仅显示出晚清女主当政的鲜明时代特征,其雕刻工艺也是堪称一绝。例如,隆恩殿殿前的御路石,玲珑剔透,当之无愧为石雕中的精品。它仍然使用了凤在上、龙在下的布局,而且雕刻工艺还采用了更为高超的高浮雕加透雕的手法。在龙的腿、尾、须部和凤的嘴、冠、角部有10处透雕,立体感超强,形象更为逼真,令人叹为观止。慈禧如此在陵寝处处炫耀自己生前的辉煌,无疑是亲手为自己的陵寝被盗埋下了祸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取消了太子制度后,为什么还要保留太子三师这样的官职呢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