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文人也需社会“富养” :欧阳修在洛阳生活奢华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人们常说:“女孩要富养。

”其实文人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富养”。

北宋就是一个“富养”文人的社会,文人不但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尊重,在物质资源上也得到了优先的保障。

因此,北宋的文坛群星璀璨。

其中有那么几位“全能型”的人物,严肃起来可以为整个民族修撰史书,担当国家的政治决策;休闲下来可以去写流行歌词,琢磨一下让生活更舒适的小器物;至于研究经学的论文、吟咏感怀的诗歌、抒发情志的散文,他们也都样样在行。

就是这样一位全能型的文坛大师。

曾是洛阳花下客 1007年,欧阳修在绵州(今四川绵阳)出生,当时他父亲在那里做小官,已经56岁了。

3年后,父亲去世。

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

欧阳修的叔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如果在门阀时代,凭这样的家境,欧阳修怕是只能沦为之流了。

好在的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只要你是“”,就可以期望“”。

加上厚待知识分子,全社会都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意识。

1029年,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来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

欧阳修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

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

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

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被授予官职。

金榜题名的同时,他也迎来了。

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高官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

欧阳修刚一中进士,就成了他的恩师胥偃的女婿。

新婚不久,欧阳修就辞别家人,到洛阳去做官。

当时他的领导是一位著名的前朝贵族,钱惟演。

在的时候,有一个吴越国,钱惟演就是末代吴越的儿子。

宋朝厚待吴越贵族,《》开头就是“赵钱孙李”,“赵”是的姓,“钱”就是吴越王族的姓,紧跟在皇帝后面。

再加上个人的努力,钱惟演在北宋政坛占据着显赫的地位。

钱惟演对欧阳修这样的青年才俊非常好,简直是把他们“贡”起来。

不但很少让欧阳修等年轻文人承担琐碎的行政事务,还公然支持他。

有一次,欧阳修和年轻的同僚到嵩山游玩,傍晚下起了雪。

忽然,钱惟演的使者赶到了,带来优秀的厨子和歌妓,并传钱惟演的话说:“府里没什么事,你们不用急着回来,好好地在嵩山赏雪吧。

”简直有《》中溺爱孙辈的神韵。

当然,这些青年才俊们,在吃喝玩乐之余,也会吟诗作赋。

当时文坛上流行骈文,文风华丽,但是免不了说大话、套话,欧阳修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文章去参加科举考试的。

现在终于可以毫无压力地创作了,他们当然不满足于那样死板的文风,而是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以效法先秦两汉的古人为手段,力图打破当时陈腐的文风,推行“古文”。

在钱惟演的支持下,欧阳修等人有了充分的时间去琢磨古文创作,后来古文的创作在宋代繁盛一时,留下了无数千古名篇。

钱惟演“富养”这几个小文人,真可谓是功在千秋。

后来,钱惟演政治失意,被迫离开了洛阳。

欧阳修等人为钱惟演送行,双方都流下了惜别的泪水。

钱惟演的继任者王曙是位年逾古稀的“”,管束属下向来十分严格。

到任后,他看到钱惟演留下的这些年轻人整天游山玩水,十分不满。

有一天,王曙把欧阳修等人集中起来,严厉地教导他们说:“你们看寇莱公()这样的人,尚且因为耽于享乐而被贬官,何况你们这些人在才能上比不了寇莱公,怎么还敢这样呢?”大家都被训得不敢做声。

只有欧阳修年轻气盛,反应敏捷,回嘴说:“寇莱公后来之所以倒霉,不是因为耽于享乐,而是因为一把年纪了还不知道退隐。

”一下把王老爷子噎得说不出话来。

在洛阳的奢华生活,不仅奠定了欧阳修一生的文学基础,更成为了欧阳修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

后来他被贬官的时候,还深情地写道:“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虽然我现在被贬到穷乡僻壤,在春天都看不见花,但我曾经在洛阳享受过那样绚烂的青春,这一生还有什么不能承受呢? 之意不在酒 洛阳任满后,28岁的欧阳修回京做了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

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为此,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着手呼吁改革,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

最终,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击,欧阳修作为范仲淹一派也受牵连,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雍正力推“普通话”:文人不懂官话竟不能科考

1728年,设立“正音书馆”,在全国推行北京官话。他谕令福建、广东两省推行汉民族共同语(旧称“官话”)。并规定“举人生员巩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意思是,读书人若听不懂官话,不会说官话,就不能参加考试网络配图一个把满语视为国语和民族标志的,此时却破天荒地下了一道推行汉语普通话的上谕,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上谕颁布后,闽粤二省的各个郡县普遍建立了正音书院,教授官话,凡是走读书、考试、当官之路的读书人都要懂得官话。甚至一度规定,不会讲说官话的童生,不得考取秀才。雍正帝的“推普”上谕不可谓没有远见,“推普”措施似乎不可谓不力,然而收效甚微。据记载:“初时甚为认真,无如地方官悉视为不急之务,日久皆就颓废,至、时,福建仅存邵武郡城一所,然亦改科制,广东则更无闻矣。”网络配图“推普”上谕尽管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还是有一些积极作用和影响。作为“推普”的首倡者,雍正帝为后来的张之洞等提出“官音统一天下语言”的思想和举措奠定了基础。1902年,张之洞、张百熙等为清廷制定《学务纲要》指出:“中国民间各操土音,致一省之人彼此不能通语,办事动多扞格,兹拟官音统一天下语言,故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中国文一科内附于官话一门。其练习官话,各学堂皆以用《圣谕广训直解》一书为准。”网络配图显然,张之洞等人的“推普”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雍正帝“推普”上谕的精髓,并加以发展。1909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正名为“国语”。其中,雍正的筚路蓝缕之功是必须得到肯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孟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惨遭宫刑的文人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