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第四个儿子,他出生的时候,正逢实力强大的大举进攻朱元璋所在的应天府,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看都没看上一眼,就到前线去打仗了。
大概七年后,朱元璋准备正式登基称帝了,这才想起来给这个在战乱中出生的四儿子以及其他儿子们起名字,祷告太庙后,已经7岁的朱棣总算有个名字了。
跟所有非嫡长的兄弟一样,朱棣10岁封为燕王,17岁就被撵出了应天府,来到了黄沙漠漠的燕京。
然而,或许是一种巧合,生于战乱中的朱棣作战十分彪悍,当藩王时,他曾多次参与北方的战事,还两次率师北征,功勋显著。
不过,他依旧只是藩王而已,即使嫡长子死后,朱元璋也没有考虑他,而是让嫡孙做了储君。
朱允炆登基后,天下已然太平了,但像朱棣这样的皇叔藩王却在边关拥兵自重,于是朱允炆挥起来了削藩的大棒。
如果历史有“剧本”的话,朱允炆手里的剧本肯定是朱棣等人接受命运的安排,从此做一个衣食无忧的地主,但朱棣却没有按套路出牌,他发动了,并仅用了四年就把朱允炆赶下了龙椅,自己坐了上去。
就事论事,朱棣并不没有天生优势,却能取得如此成绩,无外乎以下原因—— 第一,不愿坐以待毙,而且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很有信心。
削藩是朱允炆的既定策略,只不过是如何实施的问题,看似文弱的朱允炆却以雷霆手段罢黜了五个皇叔的王位,或是软禁、或是削籍为民、或是发配边疆,毫不手软。
朱棣虽然在藩王中功劳最大,但迟早也会落到被削的田地,与其像其他藩王一样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于是他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起兵。
得知这一消息后,朱允炆先是调集30万大军,后又派出了50万大军,而朱棣起兵之时,不过区区几万兵力,而且被冠以叛乱之名,兵源、粮草都十分紧缺,而朱允炆却从容不迫,时间充裕。
朱棣虽然作战经验丰富,胜多败少,但也经不起长时间的消耗,更何况主将张玉都战死了。
但在如此不利的境况下,朱棣却敢冒险领着一支孤军,由燕京出发直奔应天府(即当时的京师)而来,最后,朱棣赢了。
第二、天子守国门,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但并不急躁。
朱棣在应天府(即现在的南京)登基之后,北方防务空虚,而住在应天府心里总有阴影,于是很快就萌发了迁都燕京的想法。
朱棣登基的第一年,便刻意提高燕京的地位,将它定位为“行在”,同时慢慢有计划地迁移民众前往燕京地区,包括商人、富民等多层次的人。
第四年,朱棣又下令按照应天府的样式,在燕京兴建皇宫、城垣。
第七年,他又以燕京为基地,兴兵北伐,与此同时把自己的陵墓修在了燕京地区。
第八年,趁着北伐回师之际,朱棣又下令打通南北运河,让南方的粮食物资都能源源不断地进入燕京了。
第十四年,一切时机都已经成熟了,朱棣才公开商议迁都燕京地区,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他毫不留情,却不革职或严惩。
但是刚迁都不久,就出现了雷击事件,所谓天有异象,众人纷纷表示迁都有违天意,但朱棣却顶住压力,处死非议的官员,这才以铁腕的手段实现了迁都的规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国军事家王翦伐楚未胜却为什么不断索要封赏,秦始皇嬴政不怒反喜?
统一中国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论从土地还是兵力在诸侯中都首屈一指的楚国。 在末期,小的诸侯国都被秦国吞并了,只要在攻破楚国,可以说就实现大一统的梦想了。而此时的秦始皇年事已高,不可能在御驾亲征,于是派大将率军六十万伐楚。 王翦领命出征,前后十次向秦始皇索要赏赐,众将不解。秦始皇开始生气,后来习惯了,便不予理睬,告诉王翦只要立功消灭楚国,定会给予赏赐。 于是乎,谁都好奇为何王翦在没破楚之前就索要赏赐?其实原因有两个: 1、秦始皇生性多疑,戎马一生中多是自己亲力亲为的行军打仗。中国在那个时期总人口数量也不过三四百万(包括楚国等其余诸侯小国人口),而军队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比重。可以说给王翦的六十万大军,是秦国的全部家当了,在内心中秦始皇是担心王翦拥兵谋反的。 2、伐楚是长期的战争,仗一打就是好几年,而王翦的家眷全都在秦国,自己不在之时,难免家中的人会滋生事端,让和重臣有迫害的理由。 说的通俗些,王翦一直邀功请赏的主题就是,请大王多给家眷良田美宅,让他们生活水平提高。秦始皇疑心在重,也认为王翦不会谋反。 权力制衡之术一直是中华的特色,古人用时候比现代人运用的还要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为什么秦琼养伤12年?真相是什么?
我们说到的名将,很多的名字都是能够被大家提及的,但是在民间有一个名字的影响度是最大的,他不是功劳巨大的,也不是平定安史叛乱的,而是有着门神称号的秦叔宝,但是这样一个曾经战无不胜的猛将,却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就陷入了长达12年的养病生涯之中,那么曾经的,怎么会如此长的时间都是生病呢?其实这里面隐藏着非常重大的玄机。 关于秦叔宝的勇猛,这里也就不在多说了,而且在一些演义中,其实对于他已经是一种贬低了,因为真实的秦琼比起尉迟敬德可是要勇猛不知道多少的,而且当初李世民作战的时候,遇到那种战斗力非常强大的人,都是派出他去解决掉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依然是手到擒来,这也是为什么李渊看重他的一个原因了。 而在李世民登基之后,这个曾经的猛将却是一直在养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没有参与到那场决定李世民生死的关键战斗了,尽管史书上对于他是否参加是有着争议的,两本史书的记载是有些出入的,但是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出来,其实秦叔宝是没有参与到这样的一个战斗中去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最主要的原因自然就是凭借着他的战斗力,如果真的参与的话,不可能不被李世民带在手中,因为当时的情况是非常凶险的,要不是有着尉迟敬德的帮助,也许李世民也就失败了,以这样的凶险程度,多带一个猛将不是更加的保险吗? 我们都是知道李世民曾经寻求过李靖和李绩的支持的,但是这两个人都是拒绝的,我们有理由相信秦叔宝也是这样的情况,而且还是借口自己身体有伤,不得不去静养的借口,这样等到太宗继位之后,那么当初这么拒绝人家的,现在干脆也就只能在家养病了,而这里我们能够看得出来,即便是他真的身体有暗疾,但是肯定也不会太严重,都这也就不会养12年的病了。 而我们能够看到通过李世民对于李靖和李绩的态度也就可以看得出来,尽管对于他们是非常重用,但是也是没有放弃猜忌之心的,李靖这里有事没事的时候,都是会提醒一下他的,而李绩通过临终前的做法也就能够看得出来,他先是将李绩给贬到外敌,并且嘱咐手下看他的反应,如果马上去上任的话,也就没有事情,如果他敢于拖延的话,那就直接杀掉,并且嘱咐他的儿子,在他登记之后就可以将调回京城,这样也就有了一份恩情。 我们从他们的遭遇也就能够看到,秦叔宝肯定就是这样的一个借口,然后李世民也就顺理成章的将他放在一旁了,而他也知道自己的处境,既然这么做的话,那么干脆就一直病下去好了,正好借着养伤的名义,安稳的终老不是很好嘛?毕竟这样也就不用理会朝堂上的皇帝的猜忌和权力的争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