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诸葛亮的一句话为什么会害了姜维?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是是蜀汉后期最为倚重的名将,但是诸葛亮的一句话竟在数十年后害了姜维。

网络配图 这次伤害让姜维吃下了北伐的最大败仗,钟会在其《移蜀将吏士民檄 》中有一句:段谷侯和沮伤之气,难以敌堂堂之阵。

段谷之战,姜维大败,蜀国元气大伤,姜维也因为这次败仗自贬三级,从大将军到后将军。

可以这么说,段谷之战对蜀国的影响不下于,要不姜维怎么也学诸葛亮自贬三级呢? 段谷之战失败一是在于姜维轻易冒进,有所轻敌,二是在于姜维约的另一路蜀国大军没有如期奔赴战场,致使姜维势单力薄,被邓艾大败。

另一路蜀军的统帅名叫胡济。

但胡济并没有因为段谷之败而受惩罚,反连续升官,最后做到了右骠骑将军。

胡济固然有能力,但一路升迁的原因除了自己是南阳系人物外,更在于诸葛亮对他的一句褒奖。

网络配图 诸葛亮将胡济和、崔州平、董和等人相提并论,认为胡济是他的一个诤友。

诸葛亮:“昔初交州平(崔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徐庶),勤见诲,前参事于幼宰(董和),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胡济),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 得到一个重要人物的表扬,已经对前途有了极大的帮助,况且是诸葛亮的表扬,前途更是极好的。

所以胡济一路升迁,从诸葛亮的主簿一直做到了骠骑将军,就因为诸葛亮对他的肯定。

所以敢对胡济委以重用,做到一方统帅,所以在姜维北伐时,不得不请他率军协助。

可是胡济却失期不至,让姜维孤军奋战,吃了大败。

网络配图 也许没有诸葛亮对胡济的赞美之词,胡济只凭其能力和南阳系的背景,是没有那么快的升迁速度的,也就不会担任一方统帅,让姜维不得不邀请他北伐出战。

诸葛亮也没有料到吧,虽然胡济当得起评价,但诸葛亮忘了自己是蜀国最重要的人物,自己的一句话可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甚或国家的命运。

我想胡济的升迁必借助了诸葛亮赞美之词的力量。

终于,姜维被一个诸葛亮看重的人阴了。

这也可以说是诸葛亮间接害了姜维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只有刘备请过诸葛亮?本来他也去过三次了

自从向推荐后,刘备便于中平十三年春三月引三千军及、二弟兄,前往邓州武荡山冈拜会诸葛亮。此时诸葛亮正在庵中。听说刘备前来,吩咐道童向刘备谎称自己昨日去江下同有八俊聚会。刘备怏怏而去,只能在庵外西墙上题诗一首,表明自己的心迹。同年八月,刘备又赶往诸葛亮的茅庐。这回诸葛亮有让道童说自己去游山玩水未回,避而不见。刘备只能又在西墙题诗一首。通过刘备这两次的拜会,诸葛亮终于被刘备所感动。在刘备第三次拜会时,诸葛亮终于出庵相见,并献上隆中对。网络配图 除了《三国志平话》对的故事进行了专门的描述之外,杂剧中也出现了一些三顾茅庐的曲目。这些故事的内容大体相同,这就说明在元代,三顾茅庐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文艺作品了。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三顾茅庐的历载经过一千多年的逐渐演变,已经变成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文艺作品。不过,这些作品也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无论在故事的编排、情节的设计、细节的描述等方面,都存在着粗糙、随意的痕迹。 如何让三顾茅庐的故事变得更加的精彩、生动,这无疑是摆在《》作者罗贯中面前的一道难题。从小说的相关描述看,罗贯中无疑是描述三顾茅庐这个历史故事的最强者。经过他的妙笔,三顾茅庐的故事从此定型,并迅速开始流传,成为一个脍炙人口、老幼皆知的精彩情节。 以上介绍了三顾茅庐故事的原型、演变和发展,相信大家都会认为这个故事已经是板上钉钉、毫无疑问的了。其实,在历史记载之中,还有一个截然不同的说法:诸葛亮并不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而是登门自荐、自己去的。 说起这个登门自荐的作者,其实与陈寿基本同处于一个时代。他就是三国时期魏人鱼豢。鱼豢,是三国末期曹魏集团的郎中,其作品的名称叫做《魏略》,可惜后来该书失传,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还引用过著作中的部分内容。而这个登门自荐的说法恰恰就被裴松之引用了。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网络配图 曹操初定北方后,荆州同时面临曹操、的军事威胁,荆州牧缺乏应对之策。被曹操赶出中原地区的刘备此时驻扎在樊城,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蹂躏,诸葛亮亲赴樊城去找刘备。当时时候刘备正在会客,刘备见诸葛亮非常年轻,又素不相识,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把诸葛亮凉在一边。等到会客结束,只剩下诸葛亮一人时,刘备仍不理不睬。正好有人送来了一支髦牛尾,刘备只顾自己用髦牛尾结毦。诸葛亮见此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想不到原来却只知道结毦而已。”这才吸引了刘备。经过一番交谈,刘备发现眼前的年轻人的确,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便把诸葛亮留为己用。 这就是最早的自荐的版本。除《魏略》一书之外,后来西晋司马彪在其著作《九州春秋》中也提到了这个大致内容差不多的故事。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最早提出意见的是南北朝的裴松之。裴松之把《魏略》和《九州春秋》中的这种说法放如自己为《三国志》做的注中。不过裴松之在完成了这个资料的收集后,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魏略》和《九州春秋》中的记载是缺乏依据的。 介绍了“三顾茅庐”和“登门自荐”之后,我再讲述一个在湖北襄樊地区流传数百年的民间故事:三顾茅庐。不过这个三顾茅庐的主角不是历史记载及小说中提到的诸葛亮,而是诸葛亮的对手------曹操。这个故事由湖北群众艺术馆在民间搜集,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名叫做《三国外传》。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网络配图 相传曹操在兵败新野之后,手下的谋士向诸葛亮举荐的高徒诸葛亮。于是,曹操便领着程昱、曹洪等人一起,带着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前往卧龙岗去请诸葛亮。一行人来到卧龙岗时,已是晌午,人困马乏,他们就在路边的茶馆里歇脚。曹操吩咐曹洪去请诸葛亮到茶馆叙谈。结果曹洪告诉曹操,听诸葛亮的书童说,诸葛亮到山上休息去了。曹操又派程昱到山上去请。程昱回来后又告诉曹操,自己在山上的野云庵见到了诸葛亮。但诸葛亮了解了程昱的来意之后,不与理会,,并锁上柴门,拒不相见。曹操此时心想:这诸葛亮到底有什么本事呀,凭啥摆这么大的架子。于是,曹操亲自出马,来到茅庵前。只见诸葛亮正在草堂读书。等到曹操进屋,他一没起身让座,二没磕头下拜。曹操不好发作,便将带来的礼品抬上,并说自己是专门来请诸葛亮的,希望诸葛亮能为自己的统一大业效力。诸葛亮笑着说:“你花了这么大的本钱来买一个普通的山民,就不怕失去了你的面子吗?”说罢摇头大笑。这时候曹操觉得诸葛亮是有意在自己的手下面前取笑自己,支吾几声,很快就灰溜溜的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到死也要北伐 这里面的真相是什么?

一生钟情北伐,就算打的蜀国奄奄一息,他还是要北伐,不少士兵因北伐战争而亡,就连他本人也死在了北伐路上。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死都要死在北伐路上?诸葛亮的一生有功有过,不过有一句话用来形容他很合适,那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的确不辜负这八个字。网络配图 最后一战不但丢了荆州还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而带着大军去给关羽报仇,也被对方打的,狼狈而回。最后刘备抑郁而亡,将阿斗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当时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威望实力都是杠杠的。而且刘备死之前还留下遗言,说诸葛亮要辅佐阿斗就辅助,要是觉得阿斗无才无德,自己上也行。诸葛亮有实力有威望还有刘备的遗言,要是他有二心,阿斗绝对难以登基。这情况要是换了与,说不定假意推辞一番立刻就上了,但诸葛亮没有,他是真心为阿斗打算,不愿意抢大哥儿子的位置。网络配图 阿斗继位为,诸葛亮极力主张北伐战争,但是阿斗以及朝中的部分大臣都不愿意北伐。关羽、等人相继死去,荆州等地也被夺取,蜀汉政权正是虚弱之际,蜀汉的第一要务是修养生息再徐徐图之。但是诸葛亮不这么认为,他一直要求要北伐,部分人的小胳膊没能拧过诸葛亮的大腿,一次次北伐,一次次失败,再一次次出征。诸葛亮仿佛就像中了魔掌,永远也跳不出北伐这个坑!诸葛亮是怎么想的,他怎么一直跳不出这个坑?网络配图 诸葛亮不出茅庐变知天下事,说明此人逻辑思维能力极强,诸葛亮认为长期卧居蜀国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虽然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一个很好的根据地。但是蜀地毕竟是南方,而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一向都是在北方,蜀地很偏,这么偏远的地方,难以有所作为。而且据诸葛亮分析,北方统一是迟早的事情,当北方统一后,他们绝对不会对南方的分裂坐视不理。 意思就是说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让北边的曹操不断的强大,蜀汉一代迟早会被曹操吞并!北伐吧耗费无数人力财力,不北伐吧又是在自取灭亡,反正都是亡还不如拼一把,就算北伐没成功,打乱北伐的发展进程也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