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是农民吗?为什么《悯农》变成了反诗?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是农民吗?为什么《悯农》变成了反诗?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以前小的的时候,老师或者家长想要教育我们珍惜粮食,那一定会提到《悯农》这首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这首诗虽然广为流传,但它的作者李绅似乎鲜有人知。

更让人的是,这位能够理解百姓疾苦的人,最终却成为了一个祸害百姓的大贪官。

的李绅究竟是什么身份呢? 以前我一直以为李绅是平民百姓出身,所以才能了解农耕的辛苦。

其实李绅也算是官家子弟,他的父亲曾是乌城县的一个,在往上追溯,他的曾祖是中书令李敬玄,也算是有点身份的人。

李绅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孤儿寡母的生活十分艰难,饱尝社会的苦难。

李绅幼年时就表现出了自己惊人的天赋,善于写文作词,因此结识了一大批颇有文采的好友,他与、、等人都素有交往,他还曾为元稹的《莺莺传》作了一首《莺莺歌》,流传甚广,可见其文采非凡。

李绅不仅天赋绝佳,而且十分好学、勤奋上进,最终在二十七岁考中了,补助教的职位。

这就意味着李绅彻底翻身了,要知道当时读书人的信念是什么“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李绅的中功名,在朝中谋得,那立马就是身价倍增啊。

李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悯农》的?为何被认为是反诗呢? 李绅当官之后,很受的欣赏,被升为。

有一年,李绅回乡探亲,正好遇见了他的同僚浙东节度使李逢吉,这两个人是同年考中的进士,而且还都是好友,自然免不了一叙。

两个人一起携手走到了观稼台上,李绅望着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于是吟诗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李逢吉听完之后大加赞赏,夸其才学非凡,李绅也是不禁夸,立马又来了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李逢吉这一听,觉得这李绅是在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啊,心中就有了主意,回到所住之地后,李逢吉让李绅将诗文写下来,赠给他留作纪念。

李绅觉得这小诗不足挂齿,不能赠与李逢吉,便又作了一首长诗:“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 李逢吉一看,这首也不错,足可以看出李绅对朝廷不满了,便拿着诗欣然回京了。

回京之后,李逢吉立马上奏皇上说:“翰林学士李绅,对朝廷不满,还写了反诗已泄私愤。

”说完立马将反诗呈上,希望借此能够加官进爵。

皇帝一看这诗是有点不高兴,就下令将李绅找来会话。

李绅立即向皇帝解释说,这是自己看见百耕辛苦,但却食不果腹,心中不忍,所以写了这首诗。

皇帝听完之后并没有追究,反而对李绅说:“多亏了爱卿提醒朕,朕久居庙堂之上,竟然忘了体恤百姓疾苦,这是朕的过错啊。

为了嘉奖你,就封你为尚书右仆射。

李绅大喜,立马叩头谢恩。

李逢吉知道李绅加官进爵之后,心中十分不安,害怕李绅报复他,但李绅却以为是李逢吉向皇帝举荐了他,因此对李逢吉十分感激,还特地登门致谢,这更让李逢吉惶恐不安。

不久之后,皇帝把李逢吉降为云南观察使,真是,可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李绅为什么会变成一个贪官酷吏? 按理来说,李绅同情百姓,那肯定一心为民办事,可是人心易变,谁都不曾想到他竟然变成了一个贪官。

据《云溪友议》记载,李绅还没当官之前,有个叫李元将的族叔,李元将家中富足,李绅当时很巴结这个族叔。

但是。

李绅做了官之后,气势凌人,李元将也不敢再以叔叔自居,就在李绅面前自降一辈,自称为“弟”。

但李绅对此十分高兴,几次对李元将威逼施压,李元将只好再降一辈,自称为“侄”。

但李绅着实有点过分,“侄”也不满意,竟然逼着李元将自称为“”。

自己曾经的叔叔成了如今的孙子,不知道李绅是否还记得当年对叔叔的巴结吗? 李绅不仅仗着自己管家的身份欺压百姓,而且穷奢极欲。

据野史记载,李绅极其喜欢一道鸡舌做的菜,这一道菜就要耗费几百只活鸡,而且一只鸡也只取鸡舌这一小部分,其余的全部扔掉。

一顿饭就要花费千百贯钱。

但李绅却毫不在意,反以为荣。

李绅自己的俸禄微薄,哪供得起这样大的花销,还不都是从百姓手中压榨来的。

百姓忍受不了李绅的巧取豪夺,纷纷离家而去,远走他乡。

在当时百可是劳动力的代表,这样的人口流失,本应该引起重视。

但李绅却对此毫不在意。

他对手下人说:“这些百姓就像手中捧着的麦子,好的饱满的麦会留下,那些飘走的都是一些秕糠。

”当年那个写下“粒粒皆辛苦”的人却变成了一个把百姓当作秕糠的贪官,可见世事无常啊! 当年的那个心系百姓的少年郎,变成了一个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酷吏。

怪不得只有诗流传甚广,而作者鲜为人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史上首位因“肥胖症”差点丢掉皇位的帝王朱高炽,帝王老爸亲自制定减肥计划

,是永乐的大儿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历代帝王中最窝囊的。 老爸健在的时候,不受老爸喜爱,又受两个弟弟汉王高煦、赵王高燧的挤兑,继承权几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驾崩,四十七岁的他终于继承了皇位,龙椅还没有坐热,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终明一代,他当皇帝的日子,仅仅比后来才坐了一个多月龙椅的时间长一些。 朱棣不喜欢大儿子高炽,一个原因大概是他太老实仁厚,说得损一点,就是有点懦弱。 没有他爷爷、他爸爸那种英武之气,不像个君临天下、让臣民战战兢兢的君主。第二则是因为身体不好,患了严重的肥胖症,走路很不方便,必须要两个人搀扶。他的爷爷和爸爸,江山都是马上得来的,朱棣自己上马能开弓,下马能治国,没办法喜欢这样的接班人。更可怕的是,这窝囊的老大却有了两个能干而不安分的弟弟。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老爸兴兵南下,和建文帝夺江山时,身先士卒带领军队做先锋,直逼南京,功劳赫赫。在这场战争中,有一次朱棣对自己喜爱的二儿子许诺,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干,江山迟早是你的。 高炽最终能入承大宝,一是嫡长继承制对朱棣的约束;二是因为他娶了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儿子,朱棣喜欢仁宗的长子。 高炽的皇后张氏也有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之风,见识远大而乖巧伶俐,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用古代命书的说法,有“旺夫命”。 《明通鉴》记载,张氏自从嫁给仁宗后,很得成祖和仁孝皇后这对公婆的喜爱。明仁宗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多次被汉王、赵王两位弟弟挑拨离间,又因身体肥胖,不能骑马射箭,很生气,命令减少太子在宫中的膳食,太子几次险些被换,然后最终能被保全,据说是因为张皇后的缘故。——婆媳关系是大家庭第一大难题,这张皇后能让婆婆开心,凭这点就知道她不是。明朝和一样,外戚很难干政,而且多贤后。 老爸给仁宗规定的减肥计划没见什么成效,你想想,人到中年再减肥何其难也,减肥无非是个姿态,做给老爸看看。 高炽当了皇帝后,虽然因为封建礼法,不能公开对老爸有非议,心里恐怕腹诽不少。由于他一生都活在老爸的阴影下,对老爸喜欢的长孙——自己的大儿子朱瞻基,大概有点怨屋及乌的因素在里面,反而不喜欢,自己喜欢被封为襄王的第五子。朱棣生前,一再显示他立高炽为太子是因为自己喜欢长孙,而且明确向臣民表明他的态度,将来继承高炽皇位的,只能是长孙瞻基。——这种隔代指定继承人的行为,剥夺了仁宗自己选择继承人的权力,对他自尊的伤害可想而知。 史载,永乐帝朱棣数次出征,都带着皇太孙瞻基。永乐十二年(1414年),“庚寅,车驾发北京,皇太孙从”,“上语诸侍臣曰:‘皇长孙聪明英睿,智勇过人,宜历行阵,俾知兵法,且可悉将士劳苦,知征伐不易。然文事武备,不可偏废,每日营中闲暇,卿等仍与之讲论经史,以资典学。’”对的培养远比对儿子用心。 因为沾儿子的光才当上皇帝的仁宗,对儿子有种莫名其妙的嫉妒可以理解。可是,后世有人断言如果仁宗再多当几年皇帝,可能会废除太子,我认为纯属臆猜。 仁宗对儿子感觉不爽是一回事,可废除长子继承权再选另外儿子继位又是一回事。 因为前者是个人的感情,后者涉及整个朝廷政局和大明江山,涉及自己身后的评价,朱高炽不会这样冒险。在父皇在世时,他在几次重大事件面前都有惊无险,证明他是个老实人,但毫不糊涂,做事极有主见,且“忍”的功夫一流,关键时刻形势非常理智。 这样的老实人才是大聪明。 朱棣带领二儿子挥师南下时,建文帝的部队搞了个“”,派奇兵直捣燕王的都城北平,而燕王大军在外,如果贸然班师来救,得胜之势将功亏一篑。朱高炽这时不顾自己多病肥胖的身子,带领老弱将士坚守北平城,自己冒着弓矢上城督阵,激励将士,南军终于无功而返。他这保护根据地的功劳成为日后得到继承权的重要砝码之一。 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住在自己的老窝北京城(当时称“行在”,还没有正式的首都名分),让朱高炽以太子身份在南京监国。他怀疑太子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命令礼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监视太子的行为,并叮嘱他说:“人言东宫多失德,汝至京师,可多留数日,试观何如,密奏来!奏字须大,晚至即欲观也。”这老皇帝对太子已经有倾向性意见,一般的办事人员会迎合上意,收集太子的“不轨”言行。而胡濙被太子的老实折服了,“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这老实人最聪明之处是认清了父亲的为人和自己的处境。面对永乐帝这样文武兼备而又阴险毒辣的父皇,耍小心眼能瞒过他?一味地去讨好也是下策。只有以不变应万变,老老实实夹起尾巴做人,才是上策。他能最后熬到皇帝位置,和两个弟弟相比,笑到了最后,其制胜之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其他也。”有时候,这样的笨办法更管用。 仁宗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永乐帝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 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痛悼他在位时间太短。如果从个人的能力来说,他显然不属于有锋芒、有魄力的改革派,比起秦皇汉武乃至他的祖父、父亲,相对平庸。 但他最大的特点是尊重下面臣民的能力,尽量少地去命令臣民这样或那样。这样平庸的皇帝,带给百姓的福祉远甚于那些个人能力很强、不甘平庸的皇帝。商纣、、就是有能力而喜欢胡折腾的皇帝。所以,朱高炽的庙号为“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羽是带兵打仗的将军,为什么被称为“剃头匠的祖师爷”?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