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卢怀慎:被讥为混饭吃宰相,死后两年却令唐玄宗泪奔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卢怀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开元时期,朝中名臣众多,比如有治国安邦之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等,他们都被玄宗重用,共同打造了史上赫赫有名的。

但此时,跟姚崇等同朝为官的大臣中,有一位宰相,他并无治国大才,还被人讥讽为混饭吃宰相,为何却被唐玄宗赏识、而且在他死后两年仍令玄宗泪奔?他究竟凭什么让一国之主感动?本期分解。

说实话,这位宰相确实不够出名,也没什么治国安邦之大才,但他的历史地位却很高,比如著名学者司马光把他同姚崇并列;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把他同姚崇、并列。

可见他确实有之处。

他名叫卢怀慎,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

卢怀慎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曾任灵昌。

卢怀慎少年时,就很与众不同,他父亲的朋友监察御史韩思彦曾感叹他的才气,说他前途。

后来他勤奋读书,考中,步入仕途,在时期,历任监察御史等职。

(一)直言进谏唐中宗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恢复。

中宗在位时期,卢怀慎有两次上书被后人称道。

第一次是在中宗刚即位时,他将其母武则天迁居上阳宫,为了表达其孝心,他十天就去朝见80多岁的母亲一次。

卢怀慎时任侍御史,他进谏道:“昔日称帝后,五日朝见太公一次,是因为他以布衣身份得到天下的,故将尊贵归于父亲;如今陛下遵循成法、继承皇位,怎可效仿汉高祖?何况陛下从这里到上阳宫来往频繁,万一有愚人或者歹人进犯车驾,该如何对付?愚臣认为应将接到内朝,这样陛下也尽了孝道,也可以免去陛下来去的麻烦。

”然中宗没有采纳卢怀慎的建议。

第二次上书是在景龙年间,卢怀慎改任右御史台中丞,又上疏朝廷,主要提出了著名的三条主张: 其一是,诸州都督、刺史、别驾、长史、司马、县令等任职不年,不能迁官。

政绩优异者,可加赐车马裘服,可提高俸禄,可派使节慰问,可下诏书劝勉,要等到有公缺之时再加以提拔。

对于毫无政绩、贪婪暴虐者,则要免官放归乡里。

其二是,要将那些员外官中有才能的,可以担任地方长官或高级僚佐的官员,一并加以升迁,让他们在地方上出力,由朝廷核查他们的政绩。

若年老有病不能任职的,一切停罢,使得贤者与不贤者能截然分开。

其三是,因贪赃而被停罢官职者,罢官不到十年,不得加以录用。

他对皇帝的劝谏可谓,每条建议都是摆事实、讲道理,甚至用圣人之言加以劝勉。

他这样说道: 曰 “苟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意思是,即便是圣人孔子主持国家政事,也得三年才会很有成绩。

何况普通人呢?接着又引用《尚书》中的话说:“每隔三年就要考核政绩,经过三次考核才决定对官员的提拔表彰或罢免惩罚”。

并以春秋时的政治家为例,说他在为相,变更法令,颁布刑律,第一年众人怨恨他,想杀他,三年后国人才感德而歌颂他。

子产也是贤人,他治理国家尚且需要三年才有成绩,何况平常的人呢? 他接着阐明,如果民众知道官吏任职不长,便不听从他的教导;官吏知道迁官日期不远,也就不想竭尽他之所能为民办事。

所以卢怀慎主张各级官员任职不满四年不能升职。

卢怀慎主张选拔优秀的人才,官不在多,在于有没有才能,“官不必备,惟其才”。

他指出当时官员太多,结构臃肿,每年为官员们支出的俸禄就多达亿万之巨,耗空了府库,所以必须削减冗员,唯才是举。

他又指出,当时有贪污受贿、残害平民的官员,虽然被流放贬官,但很快就升迁回来,仍然作地方长官,被委任在岭南、沙漠等边远地区,只是粗略表示一下惩罚。

他们内心中自暴自弃,未必有侮改之心。

圣明的君主对于万物应该平分恩泽没有偏向,用有罪的官吏治理远方,等于是给奸人恩惠而遗弃了远方的民众。

远方州郡,哪点辜负了圣明教化,要单独承受这种恶政呢?边境地方夷族与汉人杂居,恃仗险要之地,山高皇帝远,更容易叛乱,更难治理,如果长官没有治理的才能,就会使平民流亡,甚至成为盗贼。

由此说来,才能平庸的都不能治理好边远地区,何况奸猾的官吏呢?卢怀慎这项提议可谓很有真知灼见。

以上疏奏虽然比不上后来姚崇给唐玄宗提出的治国十大策略,至少在官吏的任用选拔上很有见地,可惜唐中宗没有眼光,对卢怀慎的提议不予重视,很少采纳,不然,开元盛世说不定会提前开幕。

(二)唐玄宗时出任宰相,才不及姚崇,被讥为混饭吃宰相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任卢怀慎紫微、黄门两省平章事,出任宰相。

714年,卢怀慎代理黄门监。

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凌百姓,遭到御史弹劾,并申报立案。

李业为舅舅向皇帝求情,唐玄宗便命紫徽省、黄门省复审。

卢怀慎与中书令姚崇上奏道:“王仙童的罪状清楚明白,御史的弹劾并无冤枉之处,不能对他放纵宽宥。

”唐玄宗遂命结案,从此皇亲国戚的气焰收敛了不少。

715年,卢怀慎被正式拜为黄门监,并兼任。

当时,姚崇因儿子去世,告假十余天,倒致政务堆积如山。

卢怀慎对此无从决断,惶恐不已,向玄宗请罪。

唐玄宗道:“朕将天下之事委托姚崇,只是想让卢爱卿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而已。

” 卢怀慎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因此把朝中许多事务都推让给姚崇,自己概不专断,当时人讥笑他为“伴食宰相”,伴食就是陪伴着别人吃饭之意,通俗地说,就是跟着别人混饭吃,只吃饭不办事。

后人便用“伴食宰相”比喻碌碌无为的官员。

但卢怀慎有,知道自己才不及姚崇,不跟姚崇争功争斗,这已是难能可贵、因为自古以来,有许多才不如人者,不但不主动让贤,还为了自己的利益权力,跟别人斗个你死我活,从而把朝中弄得乌烟瘴气。

从这点看,卢怀慎不愧是一位贤人、君子。

而且他虽办事没有多大能力,但一直给朝廷举荐贤能,比如后来的宰相宋璟,他都是极力推荐的。

所以他被司马光如此称赞:“姚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716年,卢怀慎病重,上表请求退休,得到玄宗的批准。

同年十一月,卢怀慎病逝,去世前,他向唐玄宗推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等人。

唐玄宗十分伤感,追赠卢怀慎为荆州大都督,文成。

(三)清贫一生,去世两年后仍令唐玄宗泪崩 卢怀慎一生,虽无治国大才,但他为官极为清廉,不经营其他任何产业,生活简朴清贫。

他虽然官至宰相,地位尊贵,但妻子儿女仍然经常处于寒冷饥饿之中。

他得到的俸禄以及朝廷的赏赐,经常毫不吝惜地给予朋友亲戚,资助别人,往往所得钱财很快散尽。

713年,卢怀慎与魏知古一同到东都洛阳主持选拔官吏,他随身的用具只有一个布袋。

他得病后,朝臣宋璟、卢从愿去他在洛阳的住处看望,见他铺的席子十分单薄而且很破旧,门上连帘没有挂。

当时刮着风,还下着雨,卢怀慎只是用席子来遮挡风雨(会风雨至,举席自障)。

天晚了,他摆饭招待客人,只有两盆蒸豆、数碗蔬菜而已,十分寒碜。

宋璟他们要走时,卢怀慎握着二人的手叮嘱说:“当今圣上英明,急于求得天下大治,然而他在位日久,难免对政事稍有倦怠,恐怕要有险恶小人乘机钻空子。

你们经常在天子身边,一定要关注天子的举动,以免朝纲混乱啊!”他在重病之中仍关心着国家大事。

卢怀慎在去世之后,因家里没有积蓄,家人给他办丧事遇到了很大麻烦。

据民间传闻,还是家中一个老仆主动卖身换钱给他买了棺材。

这虽然有点夸张,但充分说明当时百姓对他的清贫的肯定。

史载当时玄宗皇帝要前往东都洛阳,有四门博士张星上言皇帝说:“卢怀慎忠诚清廉,始终以正直之道处世,对他应该给予优厚的赏赐,否则就不能劝人从善。

”于是玄宗下诏赏赐卢家织物百段,米粟二百石,才解了前宰相家里一时之困。

卢怀慎去世两年之后,一次唐玄宗在他老家附近打猎,无意间向卢家的方向望了一眼。

因为卢怀慎家围墙十分简陋而且又低矮,玄宗感觉他家里气氛不对,好像在办什么事,就派人去他家看看。

结果才知道是卢家为卢怀慎举办去世两周年祭祀典礼,事情过得很简朴。

于是玄宗停止了打猎,并给卢家赏赐了几匹细绢帛。

当玄宗皇帝策马经过卢怀慎的墓时,他不由得停马凝视良久,见墓前尚未树立石碑,想必是家贫且低调所致;他继而想到卢怀慎正直而清贫的一生,不觉泪崩如潮。

于是立即命官府为他立碑,且令中书侍郎苏颋草拟碑文,玄宗皇帝亲自书写(经其墓,碑表未立,停跸临视,泫然流涕,诏官为立碑,令中书侍郎苏颋为之文,帝自书)。

卢怀慎在自己去世两年之后,仍能让皇帝感动得流泪,确非一般官员所能比的。

令人钦佩的还有,他不仅自己为官清廉,而且家教良好,儿子卢奂、卢弈也都是清官忠臣。

不像大名鼎鼎的宰相姚崇,自己清廉,但家教不严。

其子姚彝、姚异,就大贪官,曾遭到舆论的谴责,也导致姚崇自己被人诟病,最终被迫辞职。

卢怀慎的大儿子卢奂为人正直,做官清白,历任御史中丞,曾出任陕州刺史。

玄宗曾赞许他的善政,说他:“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后任南海郡太守。

南海处水陆交汇之地,物产丰富,前太守刘巨鳞、彭果都因贪赃获罪。

卢奂上任后,做出表率,且整顿吏治,使贪官污吏收敛了许多,政绩显著。

他被认为从开元以后四十年间,治理广州有清廉节操的,唯宋璟、李朝隐、卢奂三人而已。

少子卢弈也是个大忠臣,他初为卢县县令,以功绩提拔为给事中,拜御史中丞。

不久留守洛阳。

爆发后,攻陷东都,官员皆逃散而去,卢弈坚守洛阳,被乱军所俘,宁死不屈,为国殒身,成一代忠烈。

卢怀慎虽缺少治国大才,不如当时的姚崇等人,但其为官清廉的形象也当为万世之楷模。

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开元之世,以清贞位宰相者三:宋璟清而劲,卢怀慎清而慎,张九龄清而和,远声色,绝货利,卓然立于有唐三百余年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朝最后一个帝王:先投降,再出家,后被杀

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是7岁,所生的4岁,俞修容所生3岁。谢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是年长当立,但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赵显被立为帝,是为恭帝。恭帝此时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宋室江山是太祖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后人写诗讥讽道:赵显即位之时,宋室江山处于之中。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局势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瘫痪状态。 元朝的强大军事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的社稷存亡。而朝廷里却是一个昏庸的宰相当道,他就是国舅爷贾似道。他为着自己的乌纱帽,秘密封锁元军的进攻消息,以至于襄阳城被围困六年,朝廷却不知晓。直到1273年襄阳城破,南宋已经门户大开,1274年二十万元军,横扫江南。而正在此时,去世,四岁的赵显即位,就是恭帝,因为年纪太小,所以由谢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此时贾似道已经无法遮掩秘密了,被迫引兵十三万应战元军,结果一败涂地,后来在被贬的途中被杀。南宋经过这次战役,实际上正规军已经打完了。朝廷只好向各地颁发“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的“捧诏涕泣”,组织了一万人左右的军队和一同进驻临安。但毕竟实力相差悬殊,加上当时大批的大臣、官员都投降元军。元军很快就杀到了临安城下,作为政治恐吓,元军在常州实行了大屠杀,全城只剩七个人幸免。1276年,谢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到元军大营谈判媾和,谈判破裂后,眼见临安实在守不住,只好向元军献城投降。元军统帅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廷?冕、圭璧、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而此时的赵显还不满六岁,就莫名其妙的随着母亲、祖母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一同送到了北京。至此,南宋朝廷灭亡。 赵显到了北京,很快,召见了他,被封为瀛国公。全皇后、谢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南宋不同于金国。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所灭后,完颜皇家宗室被全部杀死,一个也没留。但南宋、皇亲投降了元朝后,基本都没有加害。这从蒙古人从蒙宋之战开始以来就不断招降南宋可以看出。有人说,正是蒙古人在这点的仁慈,100年后的反元时,让元顺帝以及宗室能以安全的从北京退回大漠。 赵显和他的母亲在北京虽然仍然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处处被监视着,时刻得不到自由。而且,南方的局势并没有稳定下来,文天祥死活就是不肯降元,在谈判中被扣留时,偷偷逃回江南,并再次举兵反元,一时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应。元军派遣四十万大军进剿。2年后,文天祥在广东被元将张弘范俘虏。鉴于此人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先后派张弘范、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招降都不成,第三次,把在北京的赵显叫去劝降,当文天祥看到八岁的“先皇”来到,昔时互为君臣,今日同为阶囚。感于此,,北跪于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赵显一看这情形,“噤不得语”,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不了了知。后来元朝丞相孛罗、忽必烈本人都无法劝降文天祥,最终,也就只好成全他的一片忠魂烈志。 可以肯定,在北京的幽禁生活必然是枯燥而单调。而在赵显被俘之后的历史记载又十分的少,只有些零零散散。据记载,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1288年,忽必烈“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但忽必烈此时不打算再养着他们娘俩了,正谋划着给他们找个“有前途”的职业。十天后,决定出来了。“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其母全皇后被令出家为尼。一对母子都被元朝安排出家了,从此骨肉分离,天涯各自。 赵显出家学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其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赵显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昨日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何况赵家的人就是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不数年,赵显已经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后来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段历史奇事。 后来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成立,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赵显长的相似。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呆了几个月,与赵显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阴错阳 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后来朱元璋就让元顺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一定要剿灭他。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有人因此认为:“瀛国公是英宗至治三年被赐死于河西的。”但也有人以“赐瀛国公”是独立成词的,不是被赐 死的意思。至少从文字上,看不出宋恭帝是暴死,后面“诏僧儒金书藏经”,更是渲染朝廷的礼遇之意。无论如何,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结束他作为喇嘛的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这一年他54岁了。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三十五个春夏秋冬,在混合着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见异同的诵经日程里,故国的回忆是否会偶尔袭上心头?是否一如当年李后主凭栏小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怅然潇凉?是否一如先祖在五国城独覆冰雪“踏花归去马蹄香”之黯然追忆?当年幽禁李后主的可曾料到他的子孙竟也有此归宿?一个在北海风霜,一个在西藏诵经?莫不是冥冥中李后主的刻意之为?的喇嘛寺庙里,席地端坐的僧侣,可知当年西湖的荷叶,临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灯下捻动佛珠的母亲,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风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最委屈帝王:击败五万蒙古铁骑却被骂昏君

历史上受颇议之多的绝对是少不了了,这位在历史上非常年轻的皇帝其实骨子里是一位十分贪玩的主儿,朱厚照因为自小天资聪颖,又十分爱射箭骑马,所以非常讨皇帝的喜爱。 但是史书上对这位皇帝的评价却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面评价他是一位德志才干,聪慧能干的好皇帝,在政绩上也是有很大的作为,另一方面又说他在任政时期,贪玩好耍,经常荒废政务,不理朝政,以致于明朝衰败的更快。除此之外民间对正德皇帝也是评价颇多!网络配图 正德皇帝虽然,但是在关于军事上的事,他也是很少会马虎的,从来都是的对待,常常会跑到军营中,和士兵们一起吃一起住,甚至于有的时候会亲自操练士兵,并时不时的鼓舞士兵骑士。 但是据说有一次,朱厚照实在是掩不住他的贪玩本性了。那时正好是关外边境正在发生战乱,蒙古人大举进犯,战况十分的激烈。 本是身在宫内的他却偷偷跑到边境地区,冒充了“主帅”,带领着士兵和蒙古对战,大战之后,还装模作样的给自己封了一个官衔——镇国公威武大将军。只能说这位皇帝真的是太会玩了! 关于正德皇帝贪玩的事可谓是种类繁多,而且是花样百出,方式新颖独特。网络配图 据说还有一次,朱厚照南巡回宫的路途中,正好看到一名渔夫在河边垂钓,闲来无聊便跳下马来,自己演起打渔人,假装是在河边钓鱼,可是因为是九月的天气,下雨路滑,结果朱厚照一不小心就跌入了水中,受到了惊吓。 加上受了寒,于是生了一场大病,至此身体也变的不如以前健朗。对于贪玩的心思也逐渐少了! 在平定宁王朱宸濠时,朱厚照原本是打算又来自编自导一出戏的。网络配图 他借着南巡的机会,打着镇国公大将军的旗号准备去迎战宁王,可曾想他人还在半道,便传来好消息:宁王已经被御史抓获。本以为朱厚照会折返回宫,哪曾想他兴致不减,把宁王重新释放,然后又再次亲自把他抓起来,最后还宣称是自己的功劳。 当然朱厚照除了爱贪玩以外,在私生活上也是荒淫无道的,经常被女色迷惑导致心智神乱。后来的下场也只能说是他作茧自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