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得到而在蜀中称帝,成为中割据一方的霸主。
同时代喊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人杰,据说有“一步三计”之能。
当时火烧八十万大军,逼的曹操败走华容道的豪杰,在整个三国都是一位非常抢眼的人物。
如此的两位人杰,都只是“一步一计”或是“一步三计”,而在后来的五代时期,却出了一个能够“一步百计”的人物。
其才能如何,慢慢看来 刘鄩是山东安丘人,后梁时期的名将,智谋超群,有“一步百计”之名。
刘鄩是个官二代,他父亲刘融曾在担任过工部尚书,因此家庭非常的殷实。
家中的的条件虽然不错,但是刘鄩并不是一个右手好闲的富二代。
打小就满怀壮志的他尤其喜欢读书,特别是兵书和史书。
刚刚出道的时候,在青州节度使王敬武部做一个小校。
不久之后王敬武便死了,王敬武的儿子王师范继承了职位。
唐朝的中央政府却不承认王师范的地位,并派崔安前来接任,双方因为此还展开了械斗。
王师范的手段确实有些嫩,没打多少时间,自己手下的马步军都指挥使卢宏便投靠了敌方,并准备随时秘密反击。
试想,在两兵对阵之时,自己的重要将领却临阵倒戈,带走了所有的军事机密,情况必然是万分紧急。
王师范在无奈之际,发现了身边甚有些才能得小校刘鄩,将一切重任都放在了这个年轻人身上。
刘鄩也确实有能力,很快就解决了王师范的燃眉之急。
刘鄩首先设计摆下,在宴请卢宏一干人等时候,突然出刀,将叛徒果断解决。
接着又率军的攻击棣州,并且擒杀了刺史张蟾,将周围的敌对势力清理带劲。
王师范的因为此战,才使得自己问问坐上了节度使位子。
而刘鄩也因此一战成名,做了登州刺史和行军司马,成为闻名一时的名将。
唐末的著名率大军围攻李茂贞,王师范看准时机,发现借着“救驾”之名必然可以开阔自己的疆土。
可是战争很不顺,只有刘鄩成功地占领了兖州。
在当时攻打目标中,兖州算是最难打的一个。
由著名将领葛从周防守的兖州绝不是一座普通的城池。
虽然葛从周已经随朱温出兵了,但是防守非常严密。
如果要硬来,必然损失惨重,能否成功还是两说。
刘鄩作为一代名将,确实没有蛮干,而是派人化妆成卖油的商贩前去侦察地形。
实地勘察之后,尽然发现在兖州外城的下水道竟然无人防守。
于是他便派五百精兵从下水道进城,以极小的伤亡轻取兖州。
刘鄩是个脑筋清楚的人,他知道王师范根本不是朱温的对手,所以就留了一点后路。
进城后,他妥善保护葛从周的家属,还拜见了葛从周的老母,做得礼貌周全。
朱温大军回师后,葛从周就率军包围了兖州城,刘鄩让人用轿子把葛母抬上城墙,让葛母和儿子对话。
葛母说:“刘将军对我非常好,和你没有什么不同。
刘鄩把兖州的老弱妇女全都打发出城,只留下的人守城。
坚守了一阵子,王师范,不能派援兵过来,城里的人心就散了。
副使王彦温率先出城投降,士兵们纷纷跟随。
刘鄩在危急之中,还忘不了用计,他在城墙上对王彦温说:“你不要带太多人走,不是我事先安排好的,就不要带。
”又对城里的士兵说:“我派给副使的人,可以跟着出去。
”这么一说,大家都以为王彦温是奉命诈降,不敢跟着出去了。
葛从周也听到了这个信息,就把王彦温拉到城下斩首。
葛从周劝刘鄩投降,刘鄩说:“如果我的主公投降了,那我就投降。
”不久,王师范兵败降梁,写信给刘鄩,刘鄩大哭一场,举城投降葛从周。
葛从周也很够义气,准备了丰厚的行装,送刘鄩去开封。
刘鄩说:“我兵败投降,你们不杀我就是大恩,哪能够穿着皮袍骑着大马去开封呢?”就穿了一身素服,骑了一头小毛驴,赶到了开封。
朱温非常器重刘鄩,赏给他冠带,还拿酒给他喝。
”朱温大笑说:“你夺取兖州时,量倒是挺大的。
”封刘鄩为“元从都押衙”,地位在诸大将之上。
后梁诸将拜见刘鄩时,都用军礼,刘鄩坦然应对,不卑不亢,这也让朱温非常赞赏。
后来,朱温派刘鄩夺取长安,任永平军节度使,把西方的防守重任,委托给了刘鄩。
做后,任命刘鄩为镇南军节度使、开封尹,管理京城的军政大事。
后来进入魏州后,后梁所有的的防守任务,便都交在了刘鄩的手上。
当时刘鄩的部队魏县驻扎,同李存勖形成对峙。
刘鄩分析后认为李存勖大军在河北,其老巢太原定然空虚。
于是便用用驴驮草人,手持旗帜,在步下疑兵,大唱,自己则率军直奔太原。
打仗讲究天时,这一次的天时很差,刚起兵就遇上了大雨,进军非常困难。
无奈之下的刘鄩只好在莘县屯兵,严密防守,以待战机。
而此时在开封本不懂军事的友贞周围已经围上了一批小人,整天的催促刘鄩进兵。
前有强敌,后有昏君,让刘鄩非常的苦恼,打仗也分心不少。
而他对面的李存勖却很清醒,也很清楚刘鄩的用兵之策,他是便故意示弱,等待破绽的出现。
看破刘鄩计划的李存勖将计就计,假意率兵回太原,将主力隐藏到贝州,魏州。
在正准备出兵之时,被李存勖团团围住,大败而收场。
后来竟被刘鄩被猜疑,说他和叛乱的河中节度使朱友谦有密约,用毒酒赐死。
他很有才能,能够“一步百计”,也确实是一个良将;同时他也生在了乱世,五代时期两年征战。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一生都没有找到合适的舞台,一直都没有遇到明君,因此,对于他的一生,只能说是“生不逢时”了。
一个良将,没有明君,终究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照此看来,入对确实非常的重要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老爸健在的时候,不受老爸喜爱,又受两个弟弟汉王高煦、赵王高燧的挤兑,继承权几乎不保。
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驾崩,四十七岁的他终于继承了皇位,龙椅还没有坐热,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
——终明一代,他当皇帝的日子,仅仅比后来才坐了一个多月龙椅的时间长一些。
朱棣不喜欢大儿子高炽,一个原因大概是他太老实仁厚,说得损一点,就是有点懦弱。
没有他爷爷、他爸爸那种英武之气,不像个君临天下、让臣民战战兢兢的君主。
第二则是因为身体不好,患了严重的肥胖症,走路很不方便,必须要两个人搀扶。
他的爷爷和爸爸,江山都是马上得来的,朱棣自己上马能开弓,下马能治国,没办法喜欢这样的接班人。
更可怕的是,这窝囊的老大却有了两个能干而不安分的弟弟。
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老爸兴兵南下,和建文帝夺江山时,身先士卒带领军队做先锋,直逼南京,功劳赫赫。
在这场战争中,有一次朱棣对自己喜爱的二儿子许诺,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干,江山迟早是你的。
高炽最终能入承大宝,一是嫡长继承制对朱棣的约束;二是因为他娶了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儿子,朱棣喜欢仁宗的长子。
高炽的皇后张氏也有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之风,见识远大而乖巧伶俐,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用古代命书的说法,有“旺夫命”。
《明通鉴》记载,张氏自从嫁给仁宗后,很得成祖和仁孝皇后这对公婆的喜爱。
明仁宗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多次被汉王、赵王两位弟弟挑拨离间,又因身体肥胖,不能骑马射箭,很生气,命令减少太子在宫中的膳食,太子几次险些被换,然后最终能被保全,据说是因为张皇后的缘故。
——婆媳关系是大家庭第一大难题,这张皇后能让婆婆开心,凭这点就知道她不是。
老爸给仁宗规定的减肥计划没见什么成效,你想想,人到中年再减肥何其难也,减肥无非是个姿态,做给老爸看看。
高炽当了皇帝后,虽然因为封建礼法,不能公开对老爸有非议,心里恐怕腹诽不少。
由于他一生都活在老爸的阴影下,对老爸喜欢的长孙——自己的大儿子朱瞻基,大概有点怨屋及乌的因素在里面,反而不喜欢,自己喜欢被封为襄王的第五子。
朱棣生前,一再显示他立高炽为太子是因为自己喜欢长孙,而且明确向臣民表明他的态度,将来继承高炽皇位的,只能是长孙瞻基。
——这种隔代指定继承人的行为,剥夺了仁宗自己选择继承人的权力,对他自尊的伤害可想而知。
史载,永乐帝朱棣数次出征,都带着皇太孙瞻基。
永乐十二年(1414年),“庚寅,车驾发北京,皇太孙从”,“上语诸侍臣曰:‘皇长孙聪明英睿,智勇过人,宜历行阵,俾知兵法,且可悉将士劳苦,知征伐不易。
然文事武备,不可偏废,每日营中闲暇,卿等仍与之讲论经史,以资典学。
因为沾儿子的光才当上皇帝的仁宗,对儿子有种莫名其妙的嫉妒可以理解。
可是,后世有人断言如果仁宗再多当几年皇帝,可能会废除太子,我认为纯属臆猜。
仁宗对儿子感觉不爽是一回事,可废除长子继承权再选另外儿子继位又是一回事。
因为前者是个人的感情,后者涉及整个朝廷政局和大明江山,涉及自己身后的评价,朱高炽不会这样冒险。
在父皇在世时,他在几次重大事件面前都有惊无险,证明他是个老实人,但毫不糊涂,做事极有主见,且“忍”的功夫一流,关键时刻形势非常理智。
朱棣带领二儿子挥师南下时,建文帝的部队搞了个“”,派奇兵直捣燕王的都城北平,而燕王大军在外,如果贸然班师来救,得胜之势将功亏一篑。
朱高炽这时不顾自己多病肥胖的身子,带领老弱将士坚守北平城,自己冒着弓矢上城督阵,激励将士,南军终于无功而返。
他这保护根据地的功劳成为日后得到继承权的重要砝码之一。
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住在自己的老窝北京城(当时称“行在”,还没有正式的首都名分),让朱高炽以太子身份在南京监国。
他怀疑太子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命令礼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监视太子的行为,并叮嘱他说:“人言东宫多失德,汝至京师,可多留数日,试观何如,密奏来!奏字须大,晚至即欲观也。
”这老皇帝对太子已经有倾向性意见,一般的办事人员会迎合上意,收集太子的“不轨”言行。
而胡濙被太子的老实折服了,“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这老实人最聪明之处是认清了父亲的为人和自己的处境。
面对永乐帝这样文武兼备而又阴险毒辣的父皇,耍小心眼能瞒过他?一味地去讨好也是下策。
只有以不变应万变,老老实实夹起尾巴做人,才是上策。
他能最后熬到皇帝位置,和两个弟弟相比,笑到了最后,其制胜之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其他也。
仁宗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永乐帝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
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痛悼他在位时间太短。
如果从个人的能力来说,他显然不属于有锋芒、有魄力的改革派,比起秦皇汉武乃至他的祖父、父亲,相对平庸。
但他最大的特点是尊重下面臣民的能力,尽量少地去命令臣民这样或那样。
这样平庸的皇帝,带给百姓的福祉远甚于那些个人能力很强、不甘平庸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