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卢怀慎为什么会被说成是混饭吃宰相?死后两年仍令唐玄宗泪奔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他无治国大才 还被讥为混饭吃宰相 为何死后两年仍令泪奔?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唐玄宗开元时期,朝中名臣众多,比如有治国安邦之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等,他们都被玄宗重用,共同打造了史上赫赫有名的。

但此时,跟姚崇等同朝为官的大臣中,有一位宰相,他并无治国大才,还被人讥讽为混饭吃宰相,为何却被唐玄宗赏识、而且在他死后两年仍令玄宗泪奔?他究竟凭什么让一国之主感动?本期分解。

说实话,这位宰相确实不够出名,也没什么治国安邦之大才,但他的历史地位却很高,比如著名学者司马光把他同姚崇并列;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把他同姚崇、并列。

可见他确实有之处。

他名叫卢怀慎,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

卢怀慎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曾任灵昌。

卢怀慎少年时,就很与众不同,他父亲的朋友监察御史韩思彦曾感叹他的才气,说他前途。

后来他勤奋读书,考中,步入仕途,在时期,历任监察御史等职。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恢复唐朝。

中宗在位时期,卢怀慎有两次上书皇帝被后人称道。

第一次是在中宗刚即位时,他将其母武则天迁居上阳宫,为了表达其孝心,他十天就去朝见80多岁的母亲一次。

卢怀慎时任侍御史,他进谏道:“昔日称帝后,五日朝见太公一次,是因为他以布衣身份得到天下的,故将尊贵归于父亲;如今陛下遵循成法、继承皇位,怎可效仿汉高祖?何况陛下从这里到上阳宫来往频繁,万一有愚人或者歹人进犯车驾,该如何对付?愚臣认为应将接到内朝,这样陛下也尽了孝道,也可以免去陛下来去的麻烦。

”然中宗没有采纳卢怀慎的建议。

第二次上书是在景龙年间,卢怀慎改任右御史台中丞,又上疏朝廷,主要提出了著名的三条主张: 其一是,诸州都督、刺史、别驾、长史、司马、县令等任职不年,不能迁官。

政绩优异者,可加赐车马裘服,可提高俸禄,可派使节慰问,可下诏书劝勉,要等到有公缺之时再加以提拔。

对于毫无政绩、贪婪暴虐者,则要免官放归乡里。

其二是,要将那些员外官中有才能的,可以担任地方长官或高级僚佐的官员,一并加以升迁,让他们在地方上出力,由朝廷核查他们的政绩。

若年老有病不能任职的,一切停罢,使得贤者与不贤者能截然分开。

其三是,因贪赃而被停罢官职者,罢官不到十年,不得加以录用。

他对皇帝的劝谏可谓,每条建议都是摆事实、讲道理,甚至用圣人之言加以劝勉。

他这样说道: 曰 “苟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意思是,即便是圣人孔子主持国家政事,也得三年才会很有成绩。

何况普通人呢?接着又引用《尚书》中的话说:“每隔三年就要考核政绩,经过三次考核才决定对官员的提拔表彰或罢免惩罚”。

并以春秋时的政治家为例,说他在为相,变更法令,颁布刑律,第一年众人怨恨他,想杀他,三年后国人才感德而歌颂他。

子产也是贤人,他治理国家尚且需要三年才有成绩,何况平常的人呢? 他接着阐明,如果民众知道官吏任职不长,便不听从他的教导;官吏知道迁官日期不远,也就不想竭尽他之所能为民办事。

所以卢怀慎主张各级官员任职不满四年不能升职。

卢怀慎主张选拔优秀的人才,官不在多,在于有没有才能,“官不必备,惟其才”。

他指出当时官员太多,结构臃肿,每年为官员们支出的俸禄就多达亿万之巨,耗空了府库,所以必须削减冗员,唯才是举。

他又指出,当时有贪污受贿、残害平民的官员,虽然被流放贬官,但很快就升迁回来,仍然作地方长官,被委任在岭南、沙漠等边远地区,只是粗略表示一下惩罚。

他们内心中自暴自弃,未必有侮改之心。

圣明的君主对于万物应该平分恩泽没有偏向,用有罪的官吏治理远方,等于是给奸人恩惠而遗弃了远方的民众。

远方州郡,哪点辜负了圣明教化,要单独承受这种恶政呢?边境地方夷族与汉人杂居,恃仗险要之地,山高皇帝远,更容易叛乱,更难治理,如果长官没有治理的才能,就会使平民流亡,甚至成为盗贼。

由此说来,才能平庸的都不能治理好边远地区,何况奸猾的官吏呢?卢怀慎这项提议可谓很有真知灼见。

以上疏奏虽然比不上后来姚崇给唐玄宗提出的治国十大策略,至少在官吏的任用选拔上很有见地,可惜唐中宗没有眼光,对卢怀慎的提议不予重视,很少采纳,不然,开元盛世说不定会提前开幕。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任卢怀慎紫微、黄门两省平章事,出任宰相。

714年,卢怀慎代理黄门监。

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凌百姓,遭到御史弹劾,并申报立案。

李业为舅舅向皇帝求情,唐玄宗便命紫徽省、黄门省复审。

卢怀慎与中书令姚崇上奏道:“王仙童的罪状清楚明白,御史的弹劾并无冤枉之处,不能对他放纵宽宥。

”唐玄宗遂命结案,从此皇亲国戚的气焰收敛了不少。

715年,卢怀慎被正式拜为黄门监,并兼任。

当时,姚崇因儿子去世,告假十余天,倒致政务堆积如山。

卢怀慎对此无从决断,惶恐不已,向玄宗请罪。

唐玄宗道:“朕将天下之事委托姚崇,只是想让卢爱卿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而已。

” 卢怀慎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因此把朝中许多事务都推让给姚崇,自己概不专断,当时人讥笑他为“伴食宰相”,伴食就是陪伴着别人吃饭之意,通俗地说,就是跟着别人混饭吃,只吃饭不办事。

后人便用“伴食宰相”比喻碌碌无为的官员。

但卢怀慎有,知道自己才不及姚崇,不跟姚崇争功争斗,这已是难能可贵、因为自古以来,有许多才不如人者,不但不主动让贤,还为了自己的利益权力,跟别人斗个你死我活,从而把朝中弄得乌烟瘴气。

从这点看,卢怀慎不愧是一位贤人、君子。

而且他虽办事没有多大能力,但一直给朝廷举荐贤能,比如后来的宰相宋璟,他都是极力推荐的。

所以他被司马光如此称赞:“姚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716年,卢怀慎病重,上表请求退休,得到玄宗的批准。

同年十一月,卢怀慎病逝,去世前,他向唐玄宗推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等人。

唐玄宗十分伤感,追赠卢怀慎为荆州大都督,文成。

卢怀慎一生,虽无治国大才,但他为官极为清廉,不经营其他任何产业,生活简朴清贫。

他虽然官至宰相,地位尊贵,但妻子儿女仍然经常处于寒冷饥饿之中。

他得到的俸禄以及朝廷的赏赐,经常毫不吝惜地给予朋友亲戚,资助别人,往往所得钱财很快散尽。

713年,卢怀慎与魏知古一同到东都洛阳主持选拔官吏,他随身的用具只有一个布袋。

他得病后,朝臣宋璟、卢从愿去他在洛阳的住处看望,见他铺的席子十分单薄而且很破旧,门上连帘没有挂。

当时刮着风,还下着雨,卢怀慎只是用席子来遮挡风雨(会风雨至,举席自障)。

天晚了,他摆饭招待客人,只有两盆蒸豆、数碗蔬菜而已,十分寒碜。

宋璟他们要走时,卢怀慎握着二人的手叮嘱说:“当今圣上英明,急于求得天下大治,然而他在位日久,难免对政事稍有倦怠,恐怕要有险恶小人乘机钻空子。

你们经常在天子身边,一定要关注天子的举动,以免朝纲混乱啊!”他在重病之中仍关心着国家大事。

卢怀慎在去世之后,因家里没有积蓄,家人给他办丧事遇到了很大麻烦。

据民间传闻,还是家中一个老仆主动卖身换钱给他买了棺材。

这虽然有点夸张,但充分说明当时百姓对他的清贫的肯定。

史载当时玄宗皇帝要前往东都洛阳,有四门博士张星上言皇帝说:“卢怀慎忠诚清廉,始终以正直之道处世,对他应该给予优厚的赏赐,否则就不能劝人从善。

”于是玄宗下诏赏赐卢家织物百段,米粟二百石,才解了前宰相家里一时之困。

卢怀慎去世两年之后,一次唐玄宗在他老家附近打猎,无意间向卢家的方向望了一眼。

因为卢怀慎家围墙十分简陋而且又低矮,玄宗感觉他家里气氛不对,好像在办什么事,就派人去他家看看。

结果才知道是卢家为卢怀慎举办去世两周年祭祀典礼,事情过得很简朴。

于是玄宗停止了打猎,并给卢家赏赐了几匹细绢帛。

当玄宗皇帝策马经过卢怀慎的墓时,他不由得停马凝视良久,见墓前尚未树立石碑,想必是家贫且低调所致;他继而想到卢怀慎正直而清贫的一生,不觉泪崩如潮。

于是立即命官府为他立碑,且令中书侍郎苏颋草拟碑文,玄宗皇帝亲自书写(经其墓,碑表未立,停跸临视,泫然流涕,诏官为立碑,令中书侍郎苏颋为之文,帝自书)。

卢怀慎在自己去世两年之后,仍能让皇帝感动得流泪,确非一般官员所能比的。

令人钦佩的还有,他不仅自己为官清廉,而且家教良好,儿子卢奂、卢弈也都是清官忠臣。

不像大名鼎鼎的宰相姚崇,自己清廉,但家教不严。

其子姚彝、姚异,就大贪官,曾遭到舆论的谴责,也导致姚崇自己被人诟病,最终被迫辞职。

卢怀慎的大儿子卢奂为人正直,做官清白,历任御史中丞,曾出任陕州刺史。

玄宗曾赞许他的善政,说他:“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后任南海郡太守。

南海处水陆交汇之地,物产丰富,前太守刘巨鳞、彭果都因贪赃获罪。

卢奂上任后,做出表率,且整顿吏治,使贪官污吏收敛了许多,政绩显著。

他被认为从开元以后四十年间,治理广州有清廉节操的,唯宋璟、李朝隐、卢奂三人而已。

少子卢弈也是个大忠臣,他初为卢县县令,以功绩提拔为给事中,拜御史中丞。

不久留守洛阳。

爆发后,攻陷东都,官员皆逃散而去,卢弈坚守洛阳,被乱军所俘,宁死不屈,为国殒身,成一代忠烈。

卢怀慎虽缺少治国大才,不如当时的姚崇等人,但其为官清廉的形象也当为万世之楷模。

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开元之世,以清贞位宰相者三:宋璟清而劲,卢怀慎清而慎,张九龄清而和,远声色,绝货利,卓然立于有唐三百余年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好色宰相冯延已为什么从爱吃鸡肉变成害怕老母鸡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同治皇后是如何死的?为什么说她是红颜薄命?

入关后,第一任皇后共有九位(宣统帝未计),在坤宁宫大婚的有帝、帝和帝三位。可以说,清朝所有第一任皇后,没有一位是好命的。我只选同治皇后一位,来看看她的悲剧故事。同治帝6岁(虚岁)登极,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17岁的同治大婚。皇后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她出身于相府门第,书香之家,祖父赛尚阿为大学士,父亲崇绮(qǐ)为状元。史称:“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获授修撰者,止崇绮一人,士论荣之。”(《·崇绮传》卷四百六十八)就是说清朝定鼎北京后的268年间,满洲、蒙古人以汉文参加考试而中状元的,只有崇绮一人,士人以此为荣。后迁侍讲、户部尚书、日讲起居注官等。失败后,崇绮走保定,住莲池书院,自缢而死。母亲瓜尔佳氏,也是忠贞节烈的女子英杰。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她先派人预掘深坑,率一子四孙及儿媳等,分别男女,入坑活埋,阖门死难。网络配图皇后阿鲁特氏幼年,由父亲崇绮亲自授课,讲解经史,学习诗词,受到良好的家庭教养。她聪明贤惠,知书达理,性格刚烈,不善奉迎。阿鲁特氏被立为皇后,同治帝与皇后仅在坤宁宫居住两天,就搬到养心殿后殿的体顺堂居住。皇后遇斋戒期,居住在钟粹官。(《翁文恭公日记》)皇后阿鲁特氏真是命薄,结婚两年零两个月,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同治帝的死,同下面一件事情有关。据说有“寡母心态”,嫉妒儿子同皇后亲热,不许儿子与皇后同房。不喜欢皇后阿鲁特氏,而喜欢慧妃,要儿子同治帝对慧妃好。同治帝不敢违抗,又不喜欢慧妃,只好赌气独宿养心殿,生活寂寞寡欢。因为慈禧太后处处刁难,皇后阿鲁特氏日子过得很不舒心。同治帝病重,皇后护侍,也遭到慈禧太后的呵责。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同治病重,皇后前去养心殿探视,二人说了些私房话,被慈禧皇太后知道。慈禧太后,闯入暖阁,“牵后发以出,且痛抶(chì,鞭笞)之”,并叫来预备大杖伺候。据说皇后情急之下说了句话:“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给媳妇留点体面!”慈禧太后以侧居西宫为遗憾,也为帝临终前没有册立自己为皇后而不满。网络配图“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这句话,刺痛了慈禧太后的心。慈禧太后大发雷霆,同治帝被吓晕,病情愈加严重。慈禧太后见同治皇帝恐怖,才未对皇后动刑。同治帝之死,慈禧将责任栽到皇后头上。同治皇帝之死,这对一位年轻皇后来说,简直是塌了天。皇后丧夫心情不好,慈禧丧子心情也不好。慈禧太后把气往皇后身上撒。“未亡人”皇后阿鲁特氏此时,大恸大悲,不思饮食,吞金自杀,获救得生。皇后之父崇绮,奏告慈禧皇太后。皇太后回答:“可随大行皇帝去罢!”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称大行皇帝,就是说可以随夫——同治帝殉死。崇绮将此话告诉女儿。而且慈禧太后不为同治帝立嗣,却让同治堂弟兼姨表弟的载湉(光绪)继承皇位,就是说继承的不是同治帝,而是咸丰帝——这实际上是不为皇后留余地。皇后阿鲁特氏被逼无奈,只有自尽一条路可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日,同治帝死后74天,皇后阿鲁特氏“遽尔崩逝”,才22岁,梓宫暂安于隆福寺。皇后阿鲁特氏之死,或云“绝食崩”,或云“吞金死”。(唐邦治《清皇室四谱·后妃》)野载:同治帝皇后怀孕,慈禧太后恐其生男孩,将来缵(zuǎn,继承)承大统,不能垂帘,故逼其死。有位御史潘敦俨,借天旱奏言:“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殒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何以副兆民之望?”慈禧太后斥其谬妄,夺其官职。网络配图曾有一位皇后,是她的母亲梦见圆月入怀而生下的。这个梦是真的还是编的,且不去管它。做父母的都希望女儿能有一个像圆月般的幸福人生,但是身为皇后的都难以做到这一点,更何况普通百姓呢!嘉靖帝的陈皇后,人生失败,告诉人们:祸生于多贪,患生于多欲。以上这些皇后的不幸人生的历史示:人生如月,或圆或缺,坦然对待,自然轮回。明清28位皇帝的第一任皇后,虽居于天下女性之至高、至尊、至富、至贵的地位,但没有一位是在泰安、泰宁、泰和、泰顺中度过一生的。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她们“全须全尾”、无怨无憾度过一生的,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其实,人生本来就没有的。我们老百姓生活中遇到一点磕碰、挫折、坎坷、困厄,都应坦然面对,淡定处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