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燕云十六州”是如何丢失的?此人被定为“万世之罪人”!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是怎么丢失的?此人被定为“万世之罪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五代“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

前后五十年左右,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大乱世,典型的城头变幻大王旗。

国家多灾多难,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件事,是晋高祖石敬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辽),致使中原大地失去屏障,直接暴露在北方的铁蹄之下,给中原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石敬塘因此成为千古骂名的“汉奸”,而促成这件事的关键人物,叫桑维翰。

01 石敬塘原来是后唐的一名大将,多年南征北战,有了效忠自己的部队,有了自己的地盘。

唐末帝李从轲上位,君臣互相猜忌,当时老石在河东,看来不反就是死路一条。

可是以河东一禺,对搞中原,无异于以卵击石。

为求自保,石敬塘决定向中原的死敌契丹求援。

大部分将士不说话,这毕竟是丢人的事。

只有桑维翰和大将(后汉的建立者)支持。

桑维翰特别卖力,为石敬塘拿出一个计划: 给契丹,每年给岁币三十万绢,石敬塘称比自己小十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自称臣,。

这苛刻的条件,把好多人都雷住了,刘知远也觉得过分。

他说:给钱,但不要割地,称儿皇帝不好。

但石敬塘一意孤行,认可这个方案,派桑维翰到契丹那儿谈判。

契丹人,当即同意,派遣大军进入中原,给后唐军侧面一记痛击。

后唐大败,形势对大好。

原后唐的另一军阀赵德钧,也打算给契丹人更好条件,换取契丹支持。

石敬塘火速派出桑维翰再去见耶律德光。

桑维翰陈述与石敬塘联手的好处和必要,跪在大帐外面痛哭,整整一天一夜,感动了耶律德光,叹道:“你真的是石郎的忠臣。

”。

同意不理赵德钧。

古代为复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这桑维翰为主子争当儿皇帝哭一天一夜,回到京城,就被任命为宰相。

第二年,石敬塘灭了后唐,建立“晋”,按约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燕云十六州即现代的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的北部,至此华北地区门户洞开,对契丹成不设防地区。

02 年轻时,桑维翰这人其志不在小。

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他长得特别奇葩,又矮又丑,可一张马脸,有一尺长。

他每每照镜子,自我鼓励:“七尺的身躯,哪里比得上一尺的脸?” 多少高个是大冬瓜,中看不中用! 参加科考,考官嫌弃他姓“桑”同音“丧”,太不吉利,根本不理他。

得知原因,小桑写了首“日出扶桑赋”,以表明态度。

做成一个铁砚,说:“要我改变志向,除非这个了!” 这精神头够硬。

还好他老爹有能量,通过上层让别人不在意这桑字。

小桑这才考中,进入仕途。

那一年四个人登科,别人说:“今年三个半人及第。

” 这个矮子,算半个人。

这就是铁砚功成了。

小桑平常自诩为国家栋梁,后人有诗赞为:书生豪气压千军。

尚没功名,他就对别人说:“我在老天爷那儿注定富贵不凡。

我来到世上,要还三个债,第一是钱,第二是美女,第三是书。

” 和朋友们喝酒,有朋友把他这话拿出来挤兑他,桑维翰慢吞吞地说:“我牛皮吹得太响亮了。

自已罚一大杯。

” 石敬塘建国,桑维翰即是宰相,又是国务部长。

军政一把手,成为的重要大臣。

他也不遗余力地整治队伍,发展经济,提出重视农桑,让国家有粮食;鼓励经商,让国家有钱财。

对付盗贼,手段非常强硬,在兖州的剿匪在,一次就擒拿悍盗上千人。

一句话,方方面面都拿得出手。

五代时军阀对民众的盘剥非常严厉,一个人犯了罪,这个家就完了,全家财产没收,男女都充为军奴。

桑维翰反对“一人犯罪,一家全完”这样的政策,在他的努力下,更改了这个法条。

算是造福民间的好办法。

大宋第一任宰相,初入仕途,就是跟着桑维翰,老桑慧眼识珠,加意培养,赏识提拔范质。

老桑有知人之明。

在晋君臣的努力下,的中原元气有所恢复。

桑维翰做出的决定,初看也不怎么样,大家执行后,发现也想不出什么更高明的招数。

这个人的确是个大人才,后来大宋皇帝等政治高人对老桑的治国水平,评价都很高。

桑维翰画像 03 与契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原军民心中非常不服气。

各地时不时地爆发反对附庸契丹的事件。

大将安重荣为代表,经常打、抓、杀契丹使者。

天福六年(941)六月,安重荣派兵到边界向契丹挑衅,上表斥责石敬塘“父事契丹”,给各地藩镇和朝中大臣写信,说自己要起兵和契丹决一雌雄。

这是一次总爆发,但以当时的实力,晋军不足抗衡契丹。

石敬塘对内不能镇住大将,对外又要应付贪得无厌的契丹人,非常憋屈。

桑维翰给他建议:还是要维持和契丹的关系,自己要韬光养晦,发展力量。

等到国内安定,力量强大了,适当的时机,才能与强敌争锋。

石敬塘很感动,说:“我这些天来,烦恼极了。

你的话让我像酒醒过来一样。

” 这是石、桑君臣之间的真话,想的是曲线救国的战略方针。

(这话就别太信,国都卖了,上嘴下嘴一合,别人就信的曲线救国?) 虽然石敬塘继续这种政策,但心中抑郁,非常不爽,没多久就死了。

侄儿继位,变故就到来了。

最关键一点:凡事都有一个底线,桑维汉把燕云十六州作为筹码来换取契丹的支持,就是破了底线。

即使他能使黑变白,使明变暗,都没有用。

这一割掉中原大后台的举动,造成敌人如入无人之境的现实,注定晋政权得不到中原人民的支持。

04 石重贵一上台就来个昏招,他给契丹主写信,自称孙而不称臣,既然当,又下挑战书,十分矛盾。

信上说: 我没忘记先帝与你的盟约,所以委屈自己称孙。

你们也要满足了吧?小孙我现在有十万口横磨宝剑,足以和老爷爷你过过招。

如果让我给打败了,你这老脸哪儿放呢? 耶律德光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立即发兵南下。

一场大战,晋军损失惨重。

当时权力在主战派手上,桑维翰被排挤在外,一看情况不好,石重贵又重新用了他。

桑维翰再次成为重要人物,料理国事还是比较有效果。

同时利用职权收纳的财富,也是巨亿。

家里的钱是多的堆成山,这个又成为他后来死于非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治斗争的结果,老桑又被调出中央。

主战派又一次占上风,这一回契丹军决心灭掉晋,先把晋军北方统帅杜威收降了,大军直逼京城。

桑维翰四处奔走,石重贵就是不见他,呆在皇家园林里训鹰,让老桑在外面呆上一整天。

桑维翰仰天长叹:“大晋国完蛋了。

” 降将张彦泽率军进入京城,大家都劝桑维翰:“这个张将军和你过不去,你还是避一避吧!” 桑维翰说:“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我还跑什么呢!” 前面说过,桑维翰长得古怪,那张巨长的马脸,安在一个矮子脖子上,给人一种脸大于身的错觉。

平常又特别严肃,脸臭臭地吓人,大臣大将见了他都不自在,心里怕他。

张彦泽平常勇猛彪悍,可见了桑维翰,大冬天一身汗。

老张本来恨桑维翰,又明白他家钱多。

率军直接闯进桑家,士兵们大声喝问:“桑维翰在哪里?” 桑维翰端坐在大厅上,厉声道:“我,是大晋国的大臣,本来就应当为国而死。

你们不得无礼!” 张彦泽还是害怕,大腿直哆嗦,不敢抬头看他。

士兵们拿下桑维翰,最后把他吊死,家里的钱财,让张彦泽全部搬走。

石重贵也被契丹兵俘虏,耶律德光问道:“你的十万口横磨剑呢?” 把他押到黄龙府去了。

晋灭亡。

05 契丹人并没有打算入主中原,耶律德光就对百姓说过:“我本来无心南来,是你们汉人自己请我来的。

” 大将刘知远替代了这个空白,建立“汉”政权。

后来很多史学家都骂桑维汉和石敬塘是汉奸。

这对君臣手上献出去的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的意义太大了。

雄才大略的、赵匡胤,即使不如他们的太宗,都义无反顾地发兵。

要抢回来。

说:太祖用十六个仓库,每个库存积一批钱,打算用这钱买回十六州。

如果买不回来,就用这些钱召人马,抢回来。

可中原再也搞不回这十六州,辽、金、蒙古连连对大宋打击,终于灭了。

直到什么时侯才拿回燕云十六州? 直到大明洪武年间,派大将、北伐,才把这十六州抢回来。

大儒王夫之说:为了一个集团的利益而为天下留下大患的,这是天下的罪人。

祸及万世的,就是万世的罪人。

从古到今,只有桑维翰对得上这个名号。

对桑维翰的历史评价,随着时代变迁也有变化。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还对桑维翰的治国之才,和司马光对他的态度也很温和。

到了理学兴盛的南宋,对桑维翰的批判才日益加重,但当时还是存在争论的。

直到南宋灭亡,桑维翰才算是真正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子上,被王夫之定为“万世之罪人”。

持续到现在。

不管你是不是王佐之才,出卖燕云十六州这一污点,永远洗不清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史上首位因“肥胖症”差点丢掉皇位的帝王朱高炽,帝王老爸亲自制定减肥计划

,是永乐的大儿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历代帝王中最窝囊的。 老爸健在的时候,不受老爸喜爱,又受两个弟弟汉王高煦、赵王高燧的挤兑,继承权几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驾崩,四十七岁的他终于继承了皇位,龙椅还没有坐热,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终明一代,他当皇帝的日子,仅仅比后来才坐了一个多月龙椅的时间长一些。 朱棣不喜欢大儿子高炽,一个原因大概是他太老实仁厚,说得损一点,就是有点懦弱。 没有他爷爷、他爸爸那种英武之气,不像个君临天下、让臣民战战兢兢的君主。第二则是因为身体不好,患了严重的肥胖症,走路很不方便,必须要两个人搀扶。他的爷爷和爸爸,江山都是马上得来的,朱棣自己上马能开弓,下马能治国,没办法喜欢这样的接班人。更可怕的是,这窝囊的老大却有了两个能干而不安分的弟弟。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老爸兴兵南下,和建文帝夺江山时,身先士卒带领军队做先锋,直逼南京,功劳赫赫。在这场战争中,有一次朱棣对自己喜爱的二儿子许诺,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干,江山迟早是你的。 高炽最终能入承大宝,一是嫡长继承制对朱棣的约束;二是因为他娶了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儿子,朱棣喜欢仁宗的长子。 高炽的皇后张氏也有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之风,见识远大而乖巧伶俐,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用古代命书的说法,有“旺夫命”。 《明通鉴》记载,张氏自从嫁给仁宗后,很得成祖和仁孝皇后这对公婆的喜爱。明仁宗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多次被汉王、赵王两位弟弟挑拨离间,又因身体肥胖,不能骑马射箭,很生气,命令减少太子在宫中的膳食,太子几次险些被换,然后最终能被保全,据说是因为张皇后的缘故。——婆媳关系是大家庭第一大难题,这张皇后能让婆婆开心,凭这点就知道她不是。明朝和一样,外戚很难干政,而且多贤后。 老爸给仁宗规定的减肥计划没见什么成效,你想想,人到中年再减肥何其难也,减肥无非是个姿态,做给老爸看看。 高炽当了皇帝后,虽然因为封建礼法,不能公开对老爸有非议,心里恐怕腹诽不少。由于他一生都活在老爸的阴影下,对老爸喜欢的长孙——自己的大儿子朱瞻基,大概有点怨屋及乌的因素在里面,反而不喜欢,自己喜欢被封为襄王的第五子。朱棣生前,一再显示他立高炽为太子是因为自己喜欢长孙,而且明确向臣民表明他的态度,将来继承高炽皇位的,只能是长孙瞻基。——这种隔代指定继承人的行为,剥夺了仁宗自己选择继承人的权力,对他自尊的伤害可想而知。 史载,永乐帝朱棣数次出征,都带着皇太孙瞻基。永乐十二年(1414年),“庚寅,车驾发北京,皇太孙从”,“上语诸侍臣曰:‘皇长孙聪明英睿,智勇过人,宜历行阵,俾知兵法,且可悉将士劳苦,知征伐不易。然文事武备,不可偏废,每日营中闲暇,卿等仍与之讲论经史,以资典学。’”对的培养远比对儿子用心。 因为沾儿子的光才当上皇帝的仁宗,对儿子有种莫名其妙的嫉妒可以理解。可是,后世有人断言如果仁宗再多当几年皇帝,可能会废除太子,我认为纯属臆猜。 仁宗对儿子感觉不爽是一回事,可废除长子继承权再选另外儿子继位又是一回事。 因为前者是个人的感情,后者涉及整个朝廷政局和大明江山,涉及自己身后的评价,朱高炽不会这样冒险。在父皇在世时,他在几次重大事件面前都有惊无险,证明他是个老实人,但毫不糊涂,做事极有主见,且“忍”的功夫一流,关键时刻形势非常理智。 这样的老实人才是大聪明。 朱棣带领二儿子挥师南下时,建文帝的部队搞了个“”,派奇兵直捣燕王的都城北平,而燕王大军在外,如果贸然班师来救,得胜之势将功亏一篑。朱高炽这时不顾自己多病肥胖的身子,带领老弱将士坚守北平城,自己冒着弓矢上城督阵,激励将士,南军终于无功而返。他这保护根据地的功劳成为日后得到继承权的重要砝码之一。 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住在自己的老窝北京城(当时称“行在”,还没有正式的首都名分),让朱高炽以太子身份在南京监国。他怀疑太子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命令礼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监视太子的行为,并叮嘱他说:“人言东宫多失德,汝至京师,可多留数日,试观何如,密奏来!奏字须大,晚至即欲观也。”这老皇帝对太子已经有倾向性意见,一般的办事人员会迎合上意,收集太子的“不轨”言行。而胡濙被太子的老实折服了,“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这老实人最聪明之处是认清了父亲的为人和自己的处境。面对永乐帝这样文武兼备而又阴险毒辣的父皇,耍小心眼能瞒过他?一味地去讨好也是下策。只有以不变应万变,老老实实夹起尾巴做人,才是上策。他能最后熬到皇帝位置,和两个弟弟相比,笑到了最后,其制胜之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其他也。”有时候,这样的笨办法更管用。 仁宗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永乐帝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 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痛悼他在位时间太短。如果从个人的能力来说,他显然不属于有锋芒、有魄力的改革派,比起秦皇汉武乃至他的祖父、父亲,相对平庸。 但他最大的特点是尊重下面臣民的能力,尽量少地去命令臣民这样或那样。这样平庸的皇帝,带给百姓的福祉远甚于那些个人能力很强、不甘平庸的皇帝。商纣、、就是有能力而喜欢胡折腾的皇帝。所以,朱高炽的庙号为“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羽是带兵打仗的将军,为什么被称为“剃头匠的祖师爷”?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