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被孔融称为“冢中枯骨”,袁术真的一无是处吗?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被称为“冢中枯骨”,真的一无是处吗?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的人物中,袁术是很多三国迷都看不起的,在许多人眼里,袁术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人,如果没有家世,或许根本就不会史书留名。

死后,迎接为徐州牧的时候,刘备曾经推辞,并且建议由袁术来接任,但是孔融却: “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

” 孔融对袁术的评价是冢中枯骨,也就是说孔融看袁术就是个死人,。

那么,问题来了,袁术真的如孔融评价的那样一无是处嘛? 三国没有一个人物是一无是处的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得益于乱世,只有乱世才会给众人表现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但凡是乱世,都是人才辈出的年代,比如时期、秦末汉初、三国、隋唐等,莫不如此,当然并不是喜欢乱世,而是时势造英雄这句话是没错的。

在东汉末年的时代,能够举起大旗,招揽各路英雄割据一方,都不是简单的人物。

袁术也是如此,袁术的结局并不好,但他也曾经割据淮南,东汉末年也算是风云人物,能做到这一点的袁术,绝对不是冢中枯骨,甚至比评价他的孔融要好上很多,孔融能让人记住的也只有他小时候的孔融让梨了。

或许会有人说,袁术能够有如此的成就,完全是因为他的家世,背景也是实力的一部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不信的话,来看看,哪一个不是有背景的,是宦官是假,和袁绍是四世三公,、是汉室后裔,的祖上也是世代做官的,就连出身最卑微的刘备,也号称是中山靖王之后,和攀上了亲戚,否则怎么会号召到这么多英雄豪杰的。

如果仅仅认为袁术的成功归结于家世,把失败看成是一无是处,那未免太狭隘了点。

袁术曾梦想仗剑走天涯 的《白马篇》开篇是这样写的: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可见当时的游侠风非常的流行,就跟90年代的非主流一样,所以当时的很多世家子弟都是颇具游侠风的。

咱们首先来看看史书是怎么记载这些英雄人物的,《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三国志·先主传》载, 刘备“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三国志·吴主传》载,孙权 “好侠养士” ;《·袁绍传》载:“袁绍以豪侠得众” ;《三国志·袁术传》载:“袁术字公路,司空(袁)逢之子,(袁)绍之从弟也。

以侠气闻。

”基本上这些人物都有游侠的一面,如果在那个时候你说你不是游侠,你都说你是混社会的。

袁术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一个花花公子,不学无术,是不会得到的拉拢的,而且袁术也及时结束了游侠的身份,积极入世,为自己的政治生涯积累资本。

更何况,袁术在杀害何进的时候,与吴匡合力进攻皇宫,宦官们手持武器负隅顽抗时,他火烧南宫九龙门及东西宫,胁迫十常侍弃皇宫出逃。

进驻以后,袁术是讨伐董卓的重要力量;都出自其手下,如果说袁术不学无术,那也搞不出这么多事情来。

袁术的起家的依仗是什么? 袁术起家可谓是一帆风顺,没有像刘备,曹操那样心酸,要靠他们自己奋斗。

第一,他的出身好,袁术是真正的“含着金钥匙长大”,他的父亲是汉司徒袁逢,他的家族是淮南四世三公的,家族影响力巨大,门客故吏遍及四海。

作为嫡子,他刚刚出道时便担任了后将军,这一职位可是平常百姓难以企及的,可见袁术赢在了起跑线上。

有这么好的背景,使得他在社会知名度高,普通老百姓也认识他,一旦他号召起兵,自然会有大批仁人志士投奔他,现在这叫做品牌效应。

其实历史的进程很少跟底层人有关系,绝大多数都是上层社会在推动,当然是个例外。

第二,他的地盘位置好。

他的地盘在哪呢?大体在江淮一带,这些地方可是富庶之地,人口也多,动乱较少。

并且当时江东孙坚依附于袁术,将从张咨手里夺来的南阳献给袁术,《后汉书》曾记载:初,术在南阳,户口尚数百万。

可见南阳地广人多,粮食产量多,袁术要人有人,要粮食有粮食。

坐拥这么些好地方的袁术自然是,不愁没有人来他的军营。

第三,孙坚等的依附。

孙坚作为袁术阵营的成员,经常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替袁术打出了名声。

《后汉书·吴书》中提到: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兄子贲,帅将士众就术,术复表贲为豫州刺史。

由此可见,孙坚集团是依附于袁术的,那么江东也是在其范围之内。

袁术的失败很大原因是称帝 袁术跟电影中一个人物很像,那就是灭霸,袁术是一个固执的人,或许在东汉天下大乱的时候,袁术就已经有了称帝的想法,只是没有对外说,而且,他一直寻找机会称帝,他固执的认为出自于陈,陈是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

而恰恰机缘巧合,又让他得到了玉玺,袁术终于按耐不住自己内心的狂喜,认为这是天赐。

袁术虽然占据的地盘小,但却是最富庶,受到战争影响最小的区域,全盛时期,袁术带甲10余万。

虽然袁术的手下都反对,但是袁术依然选择了最好的时机,军事实力强大,获得了玉玺,同时,其他的军阀,袁绍还在和争夺北方四州,曹操还没有打败,刘备,兵力比起之时,只少不多;刘璋还在跟互掐,刘表进去不足,守城也是有问题的,综合来看,袁术选择的时机还是很好的。

但是,袁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人和,这个人和并不是说老百姓,而是各个割据势力,或者说当时的贵族吧。

袁术一称帝,马上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成为“众矢之的”,孙策首先宣布独立,曹操、孙策、袁绍、吕布、刘备等同时围攻。

常言道:双拳难敌四手。

钮成独自一个,如何抵挡得许多人?更何况是天下人的围攻。

天有不测风云,袁术的辖区又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就这样袁术称帝仅仅坚持了不到两年,就失败了。

但是,袁绍和曹操都是没有当的,而袁术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可以说勇气可嘉,也实现了他心心念的皇帝梦,从这个角度来说,袁术比绝大多数的英雄都要成功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朝最后一个帝王:先投降,再出家,后被杀

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是7岁,所生的4岁,俞修容所生3岁。谢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是年长当立,但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赵显被立为帝,是为恭帝。恭帝此时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宋室江山是太祖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后人写诗讥讽道:赵显即位之时,宋室江山处于之中。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局势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瘫痪状态。 元朝的强大军事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的社稷存亡。而朝廷里却是一个昏庸的宰相当道,他就是国舅爷贾似道。他为着自己的乌纱帽,秘密封锁元军的进攻消息,以至于襄阳城被围困六年,朝廷却不知晓。直到1273年襄阳城破,南宋已经门户大开,1274年二十万元军,横扫江南。而正在此时,去世,四岁的赵显即位,就是恭帝,因为年纪太小,所以由谢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此时贾似道已经无法遮掩秘密了,被迫引兵十三万应战元军,结果一败涂地,后来在被贬的途中被杀。南宋经过这次战役,实际上正规军已经打完了。朝廷只好向各地颁发“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的“捧诏涕泣”,组织了一万人左右的军队和一同进驻临安。但毕竟实力相差悬殊,加上当时大批的大臣、官员都投降元军。元军很快就杀到了临安城下,作为政治恐吓,元军在常州实行了大屠杀,全城只剩七个人幸免。1276年,谢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到元军大营谈判媾和,谈判破裂后,眼见临安实在守不住,只好向元军献城投降。元军统帅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廷?冕、圭璧、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而此时的赵显还不满六岁,就莫名其妙的随着母亲、祖母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一同送到了北京。至此,南宋朝廷灭亡。 赵显到了北京,很快,召见了他,被封为瀛国公。全皇后、谢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南宋不同于金国。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所灭后,完颜皇家宗室被全部杀死,一个也没留。但南宋、皇亲投降了元朝后,基本都没有加害。这从蒙古人从蒙宋之战开始以来就不断招降南宋可以看出。有人说,正是蒙古人在这点的仁慈,100年后的反元时,让元顺帝以及宗室能以安全的从北京退回大漠。 赵显和他的母亲在北京虽然仍然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处处被监视着,时刻得不到自由。而且,南方的局势并没有稳定下来,文天祥死活就是不肯降元,在谈判中被扣留时,偷偷逃回江南,并再次举兵反元,一时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应。元军派遣四十万大军进剿。2年后,文天祥在广东被元将张弘范俘虏。鉴于此人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先后派张弘范、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招降都不成,第三次,把在北京的赵显叫去劝降,当文天祥看到八岁的“先皇”来到,昔时互为君臣,今日同为阶囚。感于此,,北跪于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赵显一看这情形,“噤不得语”,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不了了知。后来元朝丞相孛罗、忽必烈本人都无法劝降文天祥,最终,也就只好成全他的一片忠魂烈志。 可以肯定,在北京的幽禁生活必然是枯燥而单调。而在赵显被俘之后的历史记载又十分的少,只有些零零散散。据记载,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1288年,忽必烈“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但忽必烈此时不打算再养着他们娘俩了,正谋划着给他们找个“有前途”的职业。十天后,决定出来了。“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其母全皇后被令出家为尼。一对母子都被元朝安排出家了,从此骨肉分离,天涯各自。 赵显出家学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其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赵显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昨日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何况赵家的人就是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不数年,赵显已经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后来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段历史奇事。 后来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成立,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赵显长的相似。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呆了几个月,与赵显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阴错阳 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后来朱元璋就让元顺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一定要剿灭他。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有人因此认为:“瀛国公是英宗至治三年被赐死于河西的。”但也有人以“赐瀛国公”是独立成词的,不是被赐 死的意思。至少从文字上,看不出宋恭帝是暴死,后面“诏僧儒金书藏经”,更是渲染朝廷的礼遇之意。无论如何,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结束他作为喇嘛的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这一年他54岁了。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三十五个春夏秋冬,在混合着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见异同的诵经日程里,故国的回忆是否会偶尔袭上心头?是否一如当年李后主凭栏小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怅然潇凉?是否一如先祖在五国城独覆冰雪“踏花归去马蹄香”之黯然追忆?当年幽禁李后主的可曾料到他的子孙竟也有此归宿?一个在北海风霜,一个在西藏诵经?莫不是冥冥中李后主的刻意之为?的喇嘛寺庙里,席地端坐的僧侣,可知当年西湖的荷叶,临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灯下捻动佛珠的母亲,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风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最委屈帝王:击败五万蒙古铁骑却被骂昏君

历史上受颇议之多的绝对是少不了了,这位在历史上非常年轻的皇帝其实骨子里是一位十分贪玩的主儿,朱厚照因为自小天资聪颖,又十分爱射箭骑马,所以非常讨皇帝的喜爱。 但是史书上对这位皇帝的评价却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面评价他是一位德志才干,聪慧能干的好皇帝,在政绩上也是有很大的作为,另一方面又说他在任政时期,贪玩好耍,经常荒废政务,不理朝政,以致于明朝衰败的更快。除此之外民间对正德皇帝也是评价颇多!网络配图 正德皇帝虽然,但是在关于军事上的事,他也是很少会马虎的,从来都是的对待,常常会跑到军营中,和士兵们一起吃一起住,甚至于有的时候会亲自操练士兵,并时不时的鼓舞士兵骑士。 但是据说有一次,朱厚照实在是掩不住他的贪玩本性了。那时正好是关外边境正在发生战乱,蒙古人大举进犯,战况十分的激烈。 本是身在宫内的他却偷偷跑到边境地区,冒充了“主帅”,带领着士兵和蒙古对战,大战之后,还装模作样的给自己封了一个官衔——镇国公威武大将军。只能说这位皇帝真的是太会玩了! 关于正德皇帝贪玩的事可谓是种类繁多,而且是花样百出,方式新颖独特。网络配图 据说还有一次,朱厚照南巡回宫的路途中,正好看到一名渔夫在河边垂钓,闲来无聊便跳下马来,自己演起打渔人,假装是在河边钓鱼,可是因为是九月的天气,下雨路滑,结果朱厚照一不小心就跌入了水中,受到了惊吓。 加上受了寒,于是生了一场大病,至此身体也变的不如以前健朗。对于贪玩的心思也逐渐少了! 在平定宁王朱宸濠时,朱厚照原本是打算又来自编自导一出戏的。网络配图 他借着南巡的机会,打着镇国公大将军的旗号准备去迎战宁王,可曾想他人还在半道,便传来好消息:宁王已经被御史抓获。本以为朱厚照会折返回宫,哪曾想他兴致不减,把宁王重新释放,然后又再次亲自把他抓起来,最后还宣称是自己的功劳。 当然朱厚照除了爱贪玩以外,在私生活上也是荒淫无道的,经常被女色迷惑导致心智神乱。后来的下场也只能说是他作茧自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