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孙权身后不为人知的7位夫人:竟然也取寡妇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一生7个夫人,有大家闺秀、寡妇、官奴等。

虽然形形色色,但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有绝美姿色。

然而,在阴冷的后宫之中,女人的明争暗斗和战场上男人的厮杀一样残酷无情。

最后的胜利者,唯一被立为皇后的还被宫女缢死,没有人笑到最后。

第二个夫人是寡妇 第一个夫人,是会稽郡山阴县世家,闻名江东,和孙家算得上是。

主持这个婚事的,是孙权的妈妈吴太夫人。

谢夫人死得早,没有留下儿女。

一般认为是因徐夫人得宠,她受到了冷落,抑郁而死。

网络配图 第二位夫人,是吴郡富春县的徐夫人。

她的父亲叫徐琨,是吴郡的豪族,曾经跟着、南征北战,后来征讨黄祖的时候阵亡。

孙权娶这个女人的时候历经周折,因为遭到绝大多数大臣的反对。

为什么呢? 首先,辈份不对。

她是孙权姑母的孙女,也就是说,孙权是她的表叔,极近的血亲。

但这个阻力还不算太大,因为东吴后来这种亲上加亲的特别多,亲戚之间见了面不知道怎么喊。

其次,她是个寡妇。

她本来的老公是陆尚,就是被孙策气死的陆康的。

陆尚去世后,孙权早就听说过她的美色,派人要把她娶过来。

群臣炸了锅,干嘛要娶个寡妇呢?但孙权陷得太深,为了爱孤军奋斗。

有种说法是反对声最大,孙权先把他支到外地办事。

张昭忙了一圈回来,发现孙权已经把徐夫人娶过来了,生米煮成熟饭,张昭只有生闷气。

然而这一对冲破世俗阻挡的夫妻并不幸福。

徐夫人爱吃醋,先是气死了谢夫人,但是由来只有新人笑,哪会听到旧人哭。

孙权也吃不消她的嫉妒,不久步夫人又进宫了,徐夫人备受冷落。

孙权把她打发到吴郡(苏州),一住就是几十年,不想见她的面。

她因为抚养过太子,所以孙登一直请求孙权能让她回建康。

大臣也请求立徐夫人为后。

网络配图 步夫人被追赠为皇后 孙权不同意,因为他喜欢上了步夫人,她的第三个夫人。

步夫人又漂亮又不吃醋,最大的好处是经常推荐别的女人给孙权,孙权看她这样大度,,对她无比宠爱。

她是丞相步骘的同族,还给孙权生了两个女儿:、,孙权视为掌上,更是相当溺爱。

孙权对步夫人绝对是动了真心的,一生就想立步夫人为皇后。

这是一场无比艰难的拔河赛,在长绳的另一端,是所有的大臣加上太子,他们都不同意。

因为徐夫人进宫在前,按规矩要立徐夫人。

孙权志在天下,犯不着为这件事和大臣闹翻,但为了表达对步夫人的一片真情,也拒绝了群臣的要求,立皇后的事就这样一直拖着。

宫内的人懂得,都称步夫人为皇后,给了步夫人一丝心灵的安慰。

拖了十几年,直到步夫人去世。

孙权悲伤不已,怀着无比的内疚和痛心要追赠她为皇后,大臣们也被感动,全票通过。

第四个夫人是,的女儿。

袁术败亡后,她由于被孙权娶了过来。

她长得漂亮品行也好,但没有孩子,孙权打算立她为皇后。

袁氏以自己无子为由推辞了。

皇后被人勒死 孙权的真正皇后,就是孙亮的母亲潘氏。

潘氏是会稽人,她的生活很悲惨,因为父亲犯了法被处以死刑。

她和姐姐受罚成为官奴,被分派到皇宫里的“织室”,每天的日子就是织布缝衣。

潘氏长得,和她一起有几百个宫女,都不愿意和她交往,敬而远之。

因为说她是天上的仙女,不是凡人。

孙权怎么看中她的呢? 一种说法是,孙权一次无聊逛到织室,看到了潘氏,被她的美色惊呆,魂不附体,立即召入宫中。

另一种说法是,潘氏的名声远播,激起孙权的好奇心。

就派人去画一张潘氏的面像,潘氏因为被囚心情忧郁面带愁容,画师如实照画,孙权看到后大惊:她愁起来都让人心动,何况她欢乐的样子呢?随即召入宫中。

网络配图 几度春风后,潘氏生下了孙权最小的儿子孙亮,后被立为太子。

潘氏被立为皇后,她是孙权生前立的唯一皇后。

潘氏是一个正常的女人,当然就善妒。

但孙权年龄已大了,对她几乎百依百顺。

她恃宠而骄,孙权的病越来越重,她却越来越高兴,因为自己的儿子可以早一点登上皇位,免得夜长梦多,还悄悄向中书令孙弘打听专权的故事。

她没有读多少书,也没有大家闺秀的气质,说到底是个凶悍的美艳女人。

她对周围的宫女动不动就暴打,经常虐待她们。

宫女们整天惶恐不安,一天潘皇后累了睡着后,宫女们想:一旦孙亮登基,她成了皇,对宫里人肯定更加残酷,我们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大家合力用布帛把她缢死,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潘氏陪伴孙权有近10年的时间,她的死给病重的孙权以最后一击。

几个月后,孙权病逝。

孙权还有一个夫人是来自琅邪郡的,就是废太子的母亲,后忧惧而死。

另有一位王夫人,是南阳郡人,也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后来做了。

作者:杨民仆,原题为:《孙权有7位夫人:第2位夫人是寡妇皇后被宫女缢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东吴名将吕岱: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如皋名将

,字定公,海陵县如皋人。生于公元160年(东汉延熹三年),初为郡县小吏,汉末战乱,投奔,驰骋疆场,身经百战,为东吴开拓疆士,屡立战功。先后官拜昭中郎将,升迁庐陵太守、交州刺史,封都乡侯、番禺侯、镇南将军。80岁时,晋升上大将军。92岁时,孙亮接位,封为吴国大司马。公元256年(吴太平元年)病逝,享年97岁,按其生前遗嘱,简葬于如皋东南高阳荡(今属林梓镇)。 吕岱投奔孙权的缘由 时期,在古海陵一带强令徙民,古海陵包括如皋在内的百姓举家东渡逃亡东吴,至使古海陵一带人烟荒芜,老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就在这支东渡逃亡的大军之中,距如皋东南20公里的高阳荡(今林梓)的吕岱,也举家东渡投奔孙权麾下。 吕岱,字定公,生于东汉延熹四年(161年)。少时家境贫寒,但聪明好学,20岁时已名满江淮。他投奔孙权时,孙权正为会稽太守,初任他为吴丞,后“因处法应问,甚称权意,召署录事。”再迁余姚(县名,在浙江东部)长。建安五年(200年)孙权的兄长遇刺,孙权接掌东吴。当时东吴虽占有吴郡、会稽郡等六郡,但地处僻远,且多为各武装势力占有,危及内部统治基础。吕岱建议孙权要巩固已有领地,然后再,以与曹操和争霸。他又在余姚召募1000余壮士,编练成一支劲旅。建安十六年(211年),会稽、东冶等五县发生叛乱,他奉命带领这支队伍前往征讨,很快平定了叛乱,被升任为中信中郎将。从此,开始了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的戎马生涯,为东吴的安邦兴业立下了。位于南通中央公园的吕岱雕像 收长江三郡与开拓南疆 建安二十年(215年),吕岱奉命率领孙茂等10员将领,配合大将夺取了蜀国刘备的长沙、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桂阳郡。接着又会同,镇压了勾结蜀将的安成(县名,在今湖南东南部)长吴砀和中郎将袁龙,被孙权任命为庐陵(郡名,在今江西)太守。这一年,正是蜀将关羽失荆州、走麦城兵败身死的一年。 延康元年(220年),吕岱接替征南将军步骘担任交州(今广西梧州市)刺史时,采取安抚和镇压相结合的策略,收编了高凉(郡名,在今江西安宁)的钱博,镇压了发动桂阳、浈阳(今广东英德)叛乱的王金,因功“迁安南将军,假节,封都乡侯”。 正当吕岱在两广地区逐步开拓疆土之际,东吴黄武五年(226年)交阯(郡名,辖境相当于今越南北部)太守士燮死,孙权接受吕岱的建议,把合浦以北的海东四郡析为广州,吕岱任刺史,交阯以南的海南三郡析为交州,戴良任刺史。同时,派陈时为交阯太守,士燮之子士徽为九真太守。这时,士徽一面自署交阯,一面发兵拒抗戴良的到任。对此,吕岱,上书孙权请命,并亲率3000名水军,“晨夜浮海”,抵达合浦会合戴良所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兵临交阯城下,迫使士徽“即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接着,又击破士徽的余党甘醴、桓治等,因而吕岱被“进封为番禺侯”。随后,吕岱又率领大军平定了九真(郡名,在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从而稳定了整个交州的局势。为了加强中国与南海诸国的关系,他派遣宣化从事朱应和中郎康泰出使各国,“南宣国化”。朱应和康泰所经历及传闻共百数十国,大抵林邑(即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部)、扶南(今柬埔塞)及“西南大海洲上”(指今南洋群岛)诸国,还带回乐人及地方特产。史载:“扶南、林邑、明堂诸王,各遣使奉贡。权嘉其功,进拜镇南将军。”吕岱的这一功绩,首开我国人民与印度支那半岛及南洋群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及贸易往来,他派遣使者出访南方各国之举与东汉时派遣甘英出使中亚各国同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与齐名并官拜大司马 东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南面称帝,国号吴,与曹操的魏、刘备的蜀形成三国鼎立之势。黄龙三年(231年),孙权因吕岱安定南疆的贡献,特召吕岱驻兵长沙沤口。其时,武陵一带少数民族暴乱,吕岱率兵配合太常潘濬进行征讨,稳定了湖南东部的局势。 嘉禾三年(234年),吕岱驻兵陆口(今湖北省嘉鱼县西南)。次年夏天,庐陵的李桓和路合、南海(郡名,治所在广东番禺)的罗毅,相继举兵叛乱,会稽的治铁业者也跟随隋春叛乱,吕岱奉命亲率刘纂、唐咨等部,分兵进剿。他对“已降复叛”、“负险作乱”的李桓、罗厉坚决予以镇压,而对“即时首降”的隋春奏封为偏将,“使领其众,遂为列将”,他的这种策略,得到孙权的夸赞,在其诏书中说:“非君规略,谁能枭之?……自今以去,国家无南顾之虞;三郡安然,无术惕之惊……” 赤乌二年(239年),潘濬病故,吕岱接任职务,与陆逊并驻武昌,是年农历十月,吴将廖式与弟廖潜杀临贺太守严纲等,自称平南将军,兵围零陵、桂阳诸城,有“众数万人”,交州、苍梧、郁林诸郡震动。吕岱上书请命征讨,孙权“追拜岱六州牧”,出兵平叛。吕岱经过一年血战,终于镇压了叛乱,稳定了局势,回师坐镇武昌。这时,他已是80岁的老人了。吴国张承在给他的信中称赞道:“昔旦、奭翼周,二南作歌,今则足下与陆子也。”将他与陆逊并举,誉为西周的贤臣旦和召公奭。 赤乌四年,吕岱奏请孙权,回乡招抚乡民回归,重建海陵县。自此,如皋这一带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由曹操造成的无人区,才重新有人类居住而再现生机,从而结束了历时57年之久的人烟荒芜的时期。 赤乌八年,陆逊病故,孙权将武昌分为左右两部,吕岱统率右部,迁为大将军,其辖境从武昌溯江而上至蒲圻。其子吕凯升为副军校尉,监军蒲圻。 东吴建兴元年(252年)孙亮即位,封吕岱为大司马,这时吕岱已92岁。 吕岱的为人与家乡人民对他的景仰 吕岱闻过则喜。吴郡徐原为人忠直,吕岱极力推荐他,官至侍御史。但吕岱偶有过失,徐总是当面指责,有人认为徐原太过份,而吕岱总是地说:“这就是我器重徐原的原因啊。” 吕岱一生廉洁奉公。担任交州刺史时,年余未能照顾家用,妻儿饥乏。孙权知道后,加赐钱米布绢。太平元年(256年),吕岱病故,享年96岁。遗命“以布巾素棺葬送”。其子吕凯遵嘱,“以素棺疏巾布礼”,归葬如皋高阳荡。 吕岱墓在如皋历史上存在了1700余年,直到1979年因开挖林梓北三级河时才被挖掘。2004年如皋旧城改造时,特将原如城西皋路更名为大司马路,林梓镇也将新开辟的穿越镇区的东西大路命名为吕岱路,以示怀念这位伟大的名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宁做真坏人,不做假君子!甘宁为什么始终忠于孙权?

宁做真坏人,不做假君子!为什么始终忠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做对的事,胜过把事做对。 甘宁,深深懂得这个道理。 而且,在做对的事之前,他还加了一条,和对的人。 甘宁为了找对的人,从长江的上游,跑到长江的中游,又从中游跑到长江下游。 人不对,道相异,不相与谋。 甘宁的道,经历过一个转变。 西汉和一方面尚文,推行儒术,一方面尚武,是男儿都身佩宝剑。卢植、、、、,都是如此。 甘宁也如此,他年少时,家里有的是钱,身上有的是劲,精力旺盛,纠集同样反叛青年,以他为首,组成一个黑恶势力,头上插上羽毛,身上带着弓箭,侍从穿着文绣,腰上别着铃铛。 做的尽管是坏事,但明人不做暗事。 宁做真坏人,不做假君子。这便是甘宁一辈子的做人准则。 为了炫富,甘宁每到一个码头,都用锦绣来系船只,离开码头时,割掉锦绣并直接放弃。 这种炫富的手法,和现在富翁直接送人宝马奔驰差不多。甘宁一伙人,因此被百姓称为“”。 除了炫富,甘宁还好面子,走到那,都必须要足。如果别人对他重视尊重,他就以礼相还,可以为对方两肋插刀;如果对方礼节不周,他就打击报复。 然而,这种有钱有势,,高调刺激的生活,甘宁过着过着,却厌倦了。 物质的享受,来得快,但来得浅薄。 20来岁的甘宁问自己:有没有更刺激的? 他居然在书里面,找到了答案。 他看之后,想人生一世,应有所作为。 有所作为,而不是胡作非为。 于是,甘宁不再做坏事。这也是算是知识改变人生了。 如何有所作为,甘宁简化为两个问题:跟谁干,干什么。 甘宁老家是巴郡临江,归益州管。194年,接的班。 刘璋性格软弱,甘宁哪瞧得起他。别人一策反,甘宁就跟着起来造反。 造反失败,甘宁顺江而下,到了荆州。 有名气有才华,但甘宁发现他军事不行,最要命的是,没野心。 这没法玩:老板没想法,下属有想法,那是很痛苦的事。 一身力气,一心有为的甘宁,这个时候听说江东孙权在招贤纳士。 同样是想有作为,有大作为的人,才是甘宁心里对的人。 投奔孙权,成为甘宁的理想目标。 从荆州走到江夏(武汉),因为道路封锁,甘宁过不去,没办法,只好暂时依靠江夏郡太守黄祖,做他麾下一个小头目。 甘宁在黄祖手下呆了3年,为黄祖立下大功,黄祖也不重用他,加上甘宁一直想投奔孙权,很是苦闷。 不过,江夏郡的第二号人物苏飞,一直看好甘宁,多次向黄祖推荐甘宁,黄祖不听。 苏飞请甘宁喝酒,喝得差不多了,说:日月流逝,人生几何?应该早做长远打算,寻一个知己,成一番大事! 甘宁说:我早就想走,没机会。 苏飞说:这样吧,我推举你当邾县的县长,(那里靠近江东),你自己决定去留。 黄祖同意了苏飞的建议。 投奔孙权的甘宁,得到像他老部下一样的信任。 虽然脾气不好,还有时还不完全听孙权的命令,但甘宁始终忠于孙权,始终在做有利于东吴的事,始终帮孙权占有更大的地盘。 随后的生涯,如甘宁所愿,他战、袭曹操、会、拼,在与高手过招的强烈刺激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