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诸葛亮渡江舌战群儒背后:代表刘备向孙权称臣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末,荆州去世,其幼子刘琮降曹,一触即发,形势对与极为不利。

为求生存,刘备遂派为节使,前往东吴面见孙权,联吴抗曹的意图十分明显。

网络配图 这个正史所载的历史事件,经过罗贯中的妙笔生花,为我们描绘出一则古人谈判的经典案例,其过程蕴含了磋商、妥协、方法、协议等诸多现代谈判元素,名为“”,实则彰显了诸葛亮超一流的谈判技巧和顶级谈判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今天读来,依然不无裨益。

礼仪上尊重对手 我们知道,古人重视礼仪的程度,比今天厉害了去了,什么都可以丢,唯礼数不能丢,在家里尚且要早请安晚问候,遑论谈判场合?古代谈判礼仪,不光是握个手、问个好、分宾主坐定那么简单。

其中每一个细节所折射出的对对手的尊重与否,都影响并决定着谈判的进程和效果,马虎不得。

诸葛亮深谙谈判礼仪。

“(鲁)肃乃引至幕下。

早见、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

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这段文字说的是起码社交礼仪,诸葛亮表现得很有耐心,很谦逊,尊重到了每一个人,营造出和谐的谈判气氛。

当张昭一语道破诸葛亮此行之游说目的时,诸葛亮没有否认,明确坦诚:“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本来,这场谈判可以归类于间接谈判的,因为刘备没到场,孙权则躲在幕后,诸葛亮只是代理人而已。

但诸葛亮的承认,使得谈判的性质,突然严肃、庄重、规范起来,变成了直接谈判。

而直接谈判的形式,通常被认为是尊重对手。

大家想想蒋干盗书的情节,小蒋同志明明是来做说客谈判的,偏偏没胆子承认,在礼仪上已然先输了一筹。

这就难怪要挖陷阱给老同学钻了,谁让你蒋干不懂得尊重人? 敏锐的洞察力 谈判的第一回合,是张昭首先发难。

“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

诸葛亮难张昭的一段话很长,这里就不引了。

孙权继位东吴,执行了“外问周瑜、内问张昭”的遗训,周瑜当时在外练兵,小团伙里唯张昭最有影响力。

,谋事谋要害,诸葛亮“自思”先放倒张昭,显示出他对东吴政治大环境的洞察力之敏锐。

在舌战群儒整个过程中,罗贯中之所以用了来写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其后诸人只一两句话了事,也说明先难倒张昭的重要性,是对诸葛亮之洞察力的肯定。

谈判中的洞察力,其要点是紧扣双方都关心的目标,其尺度是对事不对人。

诸葛亮的辩驳话题和依据,始终没有偏离“不惧操贼、社稷安危”这个方向,即便遇到严畯的“孔明所言,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的严重跑题,诸葛亮也能及时把话题拉到“兴邦立事”与“匡扶宇宙”上来。

他多次说了近似人身攻击的话,如“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等等,但在尺度的把握上,以不伤害对手为原则,就事论事,让对手惭愧闭口即止。

功课必须做足 今人读,总把舌战群儒理解为诸葛亮过人的雄辩艺术,如“以守为攻”、“语带双机”、“各个击破”等等,单从对话来看,是没有错,但论辩是谈判的常态,其成败,取决于翔实的资料、数据以及逻辑支持,若不把功课做足,就会流于空谈。

网络配图 孙权帐下诸人,诸葛亮真正见过面和熟悉的,不过一人而已,但他对每个人的性格、学识、生平经历,无不,连陆绩在宴会上偷橘子的事儿,他也知道,说明他临行前做了功课。

数据方面,南下带来多少兵,收蚁聚又是多少,孙权刘备有多少可抵御之兵,诸葛亮均烂熟于心。

有了扎实的数据支持,再加上“江东,且有长江之险”的迷汤,得出“(曹操)虽数百万不足惧也”的结论,也就有了说服力。

在谈判中,严谨的逻辑支撑最为重要,也最难,靠临时抱佛脚做功课,恐怕不成。

诸葛亮敢于自比、,凭的是在学识、辩才等逻辑修养方面,功课已经做足。

如反诘张昭:“昔高皇数败于,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之良谋乎?”反击步骘:“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乎?”对陆绩:“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等等,学识的广博,思路的清晰,使他的语言充满了底气和超强的逻辑性,配合一股子浩然正气和自身潇洒的风度,这场谈判不赢就奇怪了。

气场控制很得体 谈判接近尾声时,程德枢说了句非常没水平的话:“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

”事实胜于雄辩,人家诸葛亮是不是“真有实学”,前面多人已经领教过,这时再下此断语,被笑话的,恐怕就不是诸葛亮,而是程德枢自己了。

诸葛亮是如何回答的?不指名道姓,而是显得很温和:“儒有小人君子之别。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

——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这就是谈判中气场的控制。

前面的数番较量,诸葛亮赢面已定,在气势上早压倒了对手,余下的没几个了,此时需要控制气场,把话题转到文化人自身上来。

这么做,好处很多,既给程德枢留了面子,又弱化了僵局形成的可能,避免了多头牵制、议而不决的谈判弊病。

果然,这种气场的控制,感动了,他估计在门口听了多时了,突然闯进来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

曹操大兵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 妥协是肯定了的 论辩结束,其后,周瑜介入,孙权拍板,合作的大前提敲定,进入实质性合作方法的磋商阶段。

诸葛亮与周瑜达成“火攻”共识,谈判划上圆满句号。

随后才有“”和“借东风”的著名桥段,大家都耳熟能详的。

网络配图 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具体的协议内容,大概不外乎三条:一,诸葛亮答应留在东吴协助;二,东吴负责正面战场的攻击,刘备负责袭扰与抄曹操的后路;三,战后利益分配(关于这个,我找不到相关史料支持,但肯定存在,否则合作目的就不存在了)。

那么,诸葛亮有过妥协吗?小说里的他,当然是最牛的,未做丝毫的退让,但正史里却了。

赤壁之战后,至少有两则史料显示,诸葛亮这次东吴之行,作出了巨大的妥协,那就是代表刘备向东吴称臣。

如《江表传》提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

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

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鲁肃传》也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这两件事,都发生在赤壁之战后。

周瑜为何分地给刘备?刘备又为何“诣见”孙权,求都督荆州?就凭刘备是东吴的女婿?恐怕说不通。

若非诸葛亮在谈判中作出了称臣妥协,我实在找不到其他合理的解释。

唯有诸葛亮的妥协,孙刘联盟势态才能在战前得以形成、在战后得以巩固,才能为刘备收取荆南诸郡,进一步扩充实力,争取到两年时间。

有个不争的事实是,仅仅在两年后,刘备几乎有能力进行两线作战了。

当然,刘备称帝以后,这称臣条款自然失效,本来就是权宜之计,哪来的约束力?等诸葛亮开府为相,与东吴修复联盟关系,其外交政策已然南辕北辙,妥协为与东吴在建国正统性上的互相承认,三分天下而后统一,变成抗曹后的两分天下了。

可以这样概括诸葛亮东吴之行的舌战群儒:一,合作是大前提,尽管矛盾和冲突很多,诸葛亮却处处强调社稷和大义,淡化矛盾与冲突,从而实现双方的良好合作,赢了赤壁之战;二,双赢是目标,联吴或暂时妥协投吴,都是为把曹操赶回老家去,以求孙刘都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三,竞争是根本,任何谈判都无法规避利益的实质,诸葛亮亦毫不隐讳,他说刘备“屯兵江夏,别有良图”,坦率得出奇。

通过不断削弱孙权、张昭等人评估己方筹码的信心,特别是让周瑜相信曹操是来抢女人的,这让东吴的筹码变得更为可怜,或者也是诸葛亮的一种谈判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隆中对》析天下 劝刘备勿与一代奸雄曹操争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诸葛诞诸葛亮的族弟,他是什么下场?部下数百人甘愿为其殉葬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族弟,因举兵讨伐被灭族,部下数百人甘愿为其殉葬,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汉末的大乱世当中,涌现出数支实力强大的家族,往往在魏蜀吴任何一国占尽要职,历世通显。在这些显赫的家族中,诸葛亮家族的影响无疑最大,不仅在蜀汉、东吴都有人担任丞相,连两国共同的对手曹魏,都有诸葛家族的人士出任要职,可谓通吃三国、显赫无比。今天我们要讲的,便是诸葛家族在曹魏分支的“领头人”。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诸葛诞是诸葛瑾、诸葛亮兄弟俩的族弟,同为西汉名臣、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诸葛诞早年的经历在史书上的记载比较简略,我们只知道他起初担任尚书郎,为人严毅威重,有谦退忍让之风。某次诸葛诞和同僚杜畿在陶河测试船只的性能,不慎遭遇风浪,同时掉进河里。当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时,诸葛诞却让让他们先救杜畿,结果害的自己昏死过去,很长时间后才复苏。 诸葛诞在担任过几年尚书郎后,因业绩突出被任命为荥阳令,成为一地的父母官。虽然能力很强,但因为族兄诸葛瑾、诸葛亮在东吴、蜀汉任职的关系,难免会遭到曹魏集团的猜忌,所以仕途升迁一直被压制,长期郁郁不得志。这种糟糕的情况,直到诸葛亮死后才有所改观。 到了期间,诸葛诞在朝中已先后担任过吏部郎、御史中丞、尚书等职务,并与散骑常侍夏侯玄(侄孙、大舅哥)及尚书郎邓飏等人关系要好,经常一起唱和往来。不久,魏明帝因讨厌夏侯玄、邓飏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的性格,便将他们免职下放,而诸葛诞作为二人的好友,同时也被罢官。 诸葛诞被免官后蛰伏了一段时间,终于又在齐王在位时强势复出。曹芳即位后,大将军执政,重新用表弟夏侯玄并委以重任,而夏侯玄随即又援引好友诸葛诞、邓飏入朝。诸葛诞凭借着夏侯玄、曹爽的提携,一路升迁,逐渐做到昭武将军、扬州刺史的高位。 高平陵之变后,大将军曹爽一家被灭族,邓飏同时遇害,而司马懿父子则执掌曹魏大权。此时,作为曹爽一党的夏侯玄、诸葛诞两人因表现出合作的态度,被暂时免于处罚。不久,不甘附逆的太尉王凌、镇东将军在淮南接连起事,诸葛诞主动请缨参与平叛,因战功升任征东大将军,封高平侯,镇守淮南,成为统镇东南的军事主帅。 然而就在诸葛诞到达仕途顶峰之际,却传来好友夏侯玄被司马师所杀的噩耗。诸葛诞既悲且惧,同时担心自己会步两位好友的后尘,于是开始在淮南收买人心,又蓄养数千死士自保。公元257年,大将军司马昭拜诸葛诞为司空,并命其入朝辅政。诸葛诞很清楚司马昭这招“”计的真实用心,于是在接到诏令后马上打出讨伐逆贼的名义,在淮南发动兵变,并引吴军为援。 然而对于诸葛诞的反叛,司马昭早有准备,于是在淮南叛变的消息传入朝廷后,司马昭马上便挟持魏帝亲征。司马昭的军队来势之快、之猛,令诸葛诞阵脚大乱,所以很快便被包围在寿春城。次年,粮尽援绝的寿春城被司马昭的大军攻陷,诸葛诞兵败被杀,同时被诛夷三族,唯有长子因在为人质获免。至此,诸葛家族在曹魏支系几近灭门。 司马昭虽然将诸葛诞灭族,但同时也清楚他在淮素深得民心,为消除这种影响,只能用的方式来制造恐怖气氛,使当地民众不敢再怀念诸葛诞。于是在寿春城破后,司马昭便下令在闹市中将俘获的数百名诸葛诞部众集体处斩。在行刑时,司马昭特意命令将这些人排成一列,每斩首一人后便招降下一人,以求看到某个“软骨头”屈膝投降的场面。 然而让司马昭失望的是,这些俘虏自始至终都无一人投降,全部昂然受刑。不仅如此,这些人在临刑前,无不悲壮地大喊道:“为诸葛公死,不恨!”场面之悲壮,令见者动容(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其得人心如此。见《三国志》)罗贯中在《》中也满怀悲壮地记载过此事,并赋诗道:忠臣矢志不偷生,诸葛公休(诸葛诞字公休)帐下兵,《薤露》歌声应未断,遗踪直欲继田横!” 至于诸葛诞家族唯一生还“独苗”诸葛靓,其在乃父遇害后的表现也令人同情。诸葛靓少时与司马昭的长子相善,因父亲起兵时被派往东吴做人质才幸免于难。在东吴灭亡后,诸葛诞便逃到姐夫、琅琊王司马伷(司马昭异母弟)的家中。武帝司马炎获悉后亲自去探望诸葛靓,结果被拒。事后,不甘心的武帝又多次征召诸葛靓为大司马、侍中,又接连被拒,自始至终都没能再见昔日好友一次正脸。 武帝无奈之余,最后只能放诸葛靓回到家乡安度余生。诸葛靓回到老家后,虽然并不阻止俩儿子出仕,但他自己却坚决不肯侍奉司马家。不仅如此,诸葛靓因为晋室与他有杀父之仇,所以终身不肯面向洛阳方向而坐,至死都是如此,此举被时人称为至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