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咸丰不厚道抢了奕訢的皇位 还欺负自己的养母

时间:2025-03-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这个其实不好色,但他一生也有四个皇后和众多的妃子,他之所以广纳嫔妃,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多生皇子,延续后代,而孝静皇后当初就是这样进的宫。

孝静皇后是道光帝晚年的一名宠妃,她在道光生前并没有当过皇后,是后任的册立的。

孝静皇后是蒙古人,博尔济吉特氏,他的父亲是刑部员外郎花郎阿,她比道光小30岁。

14岁那年博尔济吉特氏进了宫,封为静贵人。

当时道光帝已经44岁了,人过中年,却只有一个皇子,道光帝盼子之心何等急切,可想而知。

网络配图 静贵人进宫刚一年,即怀上了龙种,道光。

皇()见有再抱皇孙的希望,自然也是高兴异常。

道光六年(1826年),道光帝奉皇太后懿旨,晋封静贵人为静嫔,以示鼓励。

6个月后,15岁的静嫔果然不负众望,生下了皇子,排行第二,名为奕纲,道光似乎有让他掌握朝纲的意思。

静嫔刚进宫一年多,就为道光诞育皇子,加上年轻美貌,风流多情,自然备受宠爱。

过了一年,静嫔又被晋封为静妃。

道光九年之后,静妃相继生下了皇六女、皇三子奕继、皇六子奕訢。

这时的静妃才21岁,正是生育的最佳年龄,在短短的八年里,她为道光生下了三男一女,可谓功不可没。

对于静妃的功劳,道光心里是有数的。

就在她生下了皇六子奕訢后的第二年节这一天,乘着喜庆的节日气氛,道光晋升静妃为静贵妃。

道光二十年,奉皇太后懿旨,又晋封她为皇贵妃。

自从道光二十年孝死后,道光不再立皇后,这次册封的皇贵妃,实际上就成了后宫之主,无冕之后。

静妃自入宫以后,春风得意,地位直线上升,红极一时。

在孝全皇后去世后,皇四子(即后来的咸丰帝)也由静妃养育。

所以在道光死后的第七天,新即位的咸丰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就晋封博尔济吉特氏为康慈皇太妃。

咸丰五年,咸丰帝又尊她为康慈皇太后。

网络配图 而当时身患重病的博尔济吉特氏并没有因为这一重大喜事而好转,九天之后便病逝了,终年44岁,她只当了九天的皇太后,成为了大在任时间最短的太后。

然而对于刚刚去世的皇太后丧事,咸丰却没有按照《大清会典》所规定的皇太后丧礼规格办理,而是大大减杀规格:不单独建陵寝,而葬入妃园寝,将妃园寝改为皇后陵;奉移山陵、入葬地宫,咸丰帝也不亲自到现场护送。

作为生前抚养过咸丰的太后,为何受到如此冷遇呢?根据分析,可能出于几个原因: 皇六子奕訢只比咸丰小一岁,无论在才智还是品貌上,都胜过咸丰一筹,是咸丰争夺皇位唯一的对手。

作为奕訢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在立储一事上,自然是要站在自己儿子奕訢的一边,多方支持、偏护,难免经常给道光吹吹枕边风,这给咸丰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和麻烦,因而咸丰对奕訢母子心怀不满。

网络配图 咸丰即位以后,本不想尊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太后,但是奕訢经常在咸丰面前提建议,而博尔济吉特氏也有不当皇太后死不瞑目的意思,这对母子逼着咸丰尊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太后。

对此,咸丰心里是不痛快的,为了发泄心中不满,咸丰才简化、降低了太后的丧礼规格。

博尔济吉特氏死后12天,咸丰又以办理皇太后丧仪“多有疏略之处”为借口,罢免了奕訢的所有职务,只让他在上书房读书。

很明显,咸丰这是对奕訢的报复。

直到七年以后,帝即位才为博尔济吉特氏孝静皇后恢复了该有的尊荣,为孝静皇后上了道光的庙谥,称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左宗棠为修水利挪用军费 南洋水师从此一蹶不振

1874年日本企图入侵台湾,引起清政府警惕。年底,洋务派恭亲王奕开始筹议海防,决定由、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南洋水师负责海域为江浙一带,停泊地则主要为上海、南京。南洋水师的军舰多数为江南制造局及福州船政局所制造,只有少量购自英国、德国。南洋水师吨位、装备、人员及实力皆与相差甚远。这主要因为清廷的政策是先集中力量发展北洋水师,其次是南洋水师的军费被挪用到朱家山水利工程了。网络配图 1882年,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一向注意经世致用的左宗棠十分注意兴修水利工程。他很重视朱家山水利工程,认为它可以“捍卫淮扬亿万生灵,化灾区为腴壤。” 1882年,左宗棠以两江总督的身份奏准朝廷,称重开朱家山河,得到朝廷批准。动用“盐票项下”积款,支银十七万七千零八十两。左宗棠利用当年用兵新疆的经验解决石工问题,委派旧部王德榜督率熟手湘军在朱家山用炸药轰石。在河工中先后投入11个营的防军力量,后来“又准每营各加募勇夫百数十名,照民夫发给工值,帮同工作”。湘军层层炸开岩石,最后打通朱家山,在下游开挖了新河。整个工程西起张家堡接通滁河,东达浦口入长江,长达120多里。朱家山河工工程历时2年完成,凿成由滁河通向长江的分洪道——朱家山河,对滁河中下游流域的旱引涝泄,起到一定作用,改变以往“迄用无成”的局面,消除了南京西北及安徽部分地区数十万顷圩田的水患。如此浩大的工程,光靠十几万两盐税是肯定不够的,于是,左宗棠便挪用了南洋水师的军费,达数百万两白银,从此,南洋水师因军费匮乏而一蹶不振。网络配图 对左宗棠挪用南洋水师几百万两白银军费一事,《萨鼎铭先生年谱》和《新世说》均有记载。萨鼎铭被人称为“中国海军的模范军人”,是海军上将,其侄儿萨伯森先生在《萨鼎铭先生年谱》一书中记载:“1878年,,公二十岁……南洋调集之款数百万亦为江督提办朱家山河工筑室道谋,此海军之所以不振也。”原北洋政府法制局局长易宗夔在《新世说》中也记载了左宗棠挪用南洋海军军费一事:“尽移北洋海军费二千万筑,南洋海军费亦为左季高移治朱家山河工。” 南洋水师简介 南洋水师,或作南洋舰队、南洋海军,是中建立的其中一支现代海军舰队。正式建立是在1875年,命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建立。至1884年前已颇有规模,有巡洋舰、炮舰等十七艘约二万吨。1884年中法战争中,南洋舰队失去两舰,又因意外沉没一舰。南洋水师的军舰多数为江南制造局及福州船政局所制造,只有少量购自英、德国。由于清廷的政策是先集中力量发展北洋水师,故此南洋水师无论是吨位、装备、人员及实力皆与之相差甚远。南洋水师负责海域为江浙一带,停泊地则主要为上海、南京。网络配图 1874年日本企图入侵台湾,引起清政府警惕。年底恭亲王奕?开始筹议海防,至1875年中决定由李鸿章、左宗棠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并在北洋先创立水师一军,购置铁甲舰一二,准备日后以一化三,择要分布。每年从海关预算四百万元,分解南北二洋。后沈葆桢以四百万分建两军分散太少,提出全数解北洋。1885年中法战争时,南洋水师曾派五舰赴台支援,在海上与遇法舰九艘。南洋舰队中三舰退避入港,另外二舰进入石浦湾后自沉。之后南洋水师一度长期停止建购新舰。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覆没后,南洋水师部份舰艇调防北洋。至1909年,南北两洋水师合并,改成立巡洋舰队及长江舰队。南洋舰队正式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史上最恶毒的废君理由:权臣硬说帝王不可以!

傀儡大都活得比较窝囊。因为皇权旁落,因为地位特殊,所以他们很容易陷入政治漩涡,成为权力争斗的牺牲品。一部皇权沉浮史,说白了,就是一部皇权与臣权此消彼长的斗争史。权臣一旦爆发野心,无所顾忌,傀儡皇帝多半没有好果子吃,不是被杀,就是被废,理由不外乎荒淫、昏庸、无道、失德、暗弱、年幼、无能。然而,东晋皇帝被废掉的理由却很雷人,权臣硬要说他患有阳痿。 本来生理正常,却被人污蔑说患了阳痿,是一种极恶毒、极下流、极卑鄙的诬蔑手段,即使在残酷的政治和权力斗争中也难得一见。一般的男人,被人说阳痿,被人说不行,尚且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如果换作皇帝,换作是国家首脑,哪怕只是有名无实的帝国傀儡,他也会猥猥琐琐地颜面扫地。只要话语权在权臣手中,傀儡皇帝就逃不出这种欲哭无泪的屈辱厄运。司马奕被废就是一个极典型的例子。网络配图 司马奕(342年—386年),字延龄,晋成帝之子,晋哀帝之弟,初封东海王,后改封琅邪王。兴宁三年(365年)二月,晋哀帝因常年吞食丹药中毒而死,身后无子嗣。国不可一日无君,三度垂帘的褚下诏让“明德茂亲,……宜奉祖宗”(《》)的司马奕即位,司马奕由此成为东晋第七任皇帝。在位期间,大将手握实权,骄横跋扈,有位无权、有名无实的司马奕形同傀儡。 桓温为人强硬而诡诈。据《晋书》记载,桓温从小就是一个有“雄略”的“英物”,长大后“姿貌甚伟”,成为皇亲国戚之后更是。晋哀帝时,桓温就开始掌权当国;司马奕时,桓温更是权倾朝野。中国最恶毒的那句“男子不能,亦当遗臭万年”(《》),《晋书》作“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便出自他口。遇到桓温这样的权臣,司马奕注定命运多舛。 司马奕即位时,东晋王朝正处于皇权旁落的风口浪尖。当时,桓温身兼数职,从部队都后勤,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所有重要职位集于一身。在其淫威下,司马奕只能战战兢兢地看其颜色,而桓温却意在取而代之。为了建立威望,捞取政治资本,桓温“欲先立功河朔,以收时望”。太和四年(369年)四月至九月,前燕,遭遇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大败而归,致使“百姓嗟怨”(《晋书》)。 枋头大败,为桓温指挥失误所致,是先胜后败,而且败得很惨,桓温难辞其咎。对于“有”的桓温来说,“及枋头之败,威名顿挫”,无疑是政治上的沉重打击。是一路下滑,一蹶不振,还是强做英雄,强行废立,桓温和觊觎皇位已久的会稽王一拍即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太和四年(369年)十一月“辛丑,桓温自山阳及会稽王昱会于涂中,将谋后举”(《晋书》)。网络配图 “将谋后举”,即图谋废掉司马奕。通过废立,声誉直线下降的桓温可以凭此挽回颜面,重树人望,“以长威权”。废立是一件天大之事,没有杀手锏,褚太后这一关未必能通过;再者,司马奕即位以来,一向“守道”(《晋书》),处处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并无过错,无故行废立之举,恐遭非议。因此,桓温并不敢贸然行动。政治上找不出借口,就从私生活上下手,这是历代权臣废黜皇帝的惯用伎俩。 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在听取部下关于“宫阐重闷,床笫易诬”的建议后,于是“言帝为阉”,“诬帝在藩夙有痿疾,嬖人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参侍内寝,而二美人、生三男”(《晋书》),污蔑司马奕如同阉人,早在封地时就患阳痿,不能行男女之事,他的三个儿子均为其后妃与其男宠私通所生。桓温还广造舆论,混淆视听,“密播此言于民间,时人莫能审其虚实”(《资治通鉴》)。 自身不保,焉能保护妻子和儿子?!司马奕被废后,他的三个儿子以及他们的生母便遭到了桓温的毒手。作为废帝,司马奕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让桓温放心不下。不久,桓温奏请褚太后将司马奕改封为海西县公,并命心腹着意防卫,又派属下领兵监管,以防其死灰复燃。接连遭此辱废降级,司马奕一则“知天命不可再”,,二则身处险境,“深虑横祸”(《晋书》),不得不处处小心以求自保。网络配图 期间,除了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试探,司马奕还装出“杜塞聪明,无思无虑,终日酣畅,耽于内宠”的样子,甚至“有子不育”,即使又生了孩子也溺死不养,以证明自己确实患有“痿疾”,不敢与桓温所言穿帮。桓温知其,无意,便没有再加害他,“朝廷以帝安于屈辱,不复为虞”(《晋书》)。太元十一年(386年)十月,司马奕病逝于吴县,享年四十五岁,史称晋废帝或海西公。 本来风华正茂,阳刚勃发,别人应要说他不行,本来不是废人,不是阳痿,别人硬要说他阳痿,在中国历史上,司马奕是唯一“被阳痿”的皇帝,也是唯一因“阳痿”被废黜的皇帝。皇帝一旦成为摆设,成为傀儡,就注定要成为政治上的弱势个体,就难免会被心怀不轨的权臣从皇位上拉扯下来。从一个部件“被阳痿”,到整个人完全“阳痿”,司马奕的屈辱遭遇,可谓专制制度下权力争斗的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