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曾国藩为什么会叫曾剃头 看看他都做了什么就知道了

时间:2025-03-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还不知道:为何叫曾剃头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曾经有学者写过一本书——《曾国藩正面与侧面》,也算是给世人提个醒,曾国藩不仅有其圣人的完美一面,还有其令人鄙视的“阴暗面”。

这也正是应了湘军另外一位统帅送给曾国藩的一句话:“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众所周知,曾国藩的最大阴暗面就是他的屠城行为,于是得了一个是绰号——“曾剃头”。

但曾国藩毕竟是一介儒生,所以他经常在书信以及日记中为战争及屠杀行为而感到忧苦,正如他在家信中所说“吾家兄弟带兵以杀人为业,择术已自不慎“。

那么,曾国藩和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非要每次屠城呢? 第一,信仰分歧。

曾国藩是传统儒生,深受影响,推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伦理,信奉圣人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伦理准则。

但是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追求人人平等,发动起义后,,烧毁孔夫子庙,其首领还自称“”。

正是以为信仰分歧大,曾国藩站在道德制高点,发表了《讨粤匪檄》时说,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之所痛哭于九泉”。

第二,战场仇敌, 湘军和太平军的多次交手过程中,败多胜少,总是损兵折将。

曾国藩眼见身边一个个爱将战死疆场,悲痛万分。

比如,湘军第一猛将塔齐布,在攻打九江的战役中牺牲;湘军重要创始人之一罗泽南,在进攻武昌的战斗中,因中弹伤重而死。

尤其是在1858年的“三河战役”中,湘军惨败,6000人的湘军一线部队,湘军提督李续宾战死。

更让曾国藩痛心的是,弟弟曾国华也在此次战役中战死,而且死后连头颅也没有找到。

这些国恨家仇交织一起,使得曾国藩对太平军的憎恨与日俱增。

所以,曾国藩每次打了胜仗,攻下一座城池,都下令部下屠城。

曾国藩3次怂恿弟弟屠城 一、九江之战, 八年(1858)三月,湘军攻破太平军坚守的九江城。

曾国藩闻讯,写信给九弟说:“接手书,知九江克复,喜慰无量。

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网耳。

” 二、安庆之战, 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5日,曾国荃率领湘军终于攻陷了围攻2年之久的安庆。

曾国藩写信说:“二十九日有三垒出降,全数杀之”、“初一日一律踏平,杀贼八千”、“安庆克复,城贼诛戮殆尽,并无一名漏网,差快人意。

” 曾国荃感觉屠城太残忍,于心不忍,良心上过不去,曾国藩就又写信劝慰说:“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此贼之多掳杀,流毒南纪。

天父天兄之教,天燕天豫之官,虽使周孔生今,断无不力谋诛灭之理,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

”曾国藩拉上“尧舜孔子”来说事,认为要是他们这些圣人在世,也会这么做的。

湘军攻陷安庆后,曾国藩下令:“兵丁大索三日”,于是,湘军士兵公开抢劫奸淫,见人就杀,共屠杀四万余安庆人,安庆也变成了一座空城 。

曾国藩不仅怂恿弟弟曾国荃屠城,而且还在书信及日记中都自称是“”,难怪两湖百姓喊他是“曾剃头”,皖南百姓喊他是“舂骨灰”。

曾国藩和曾国荃 安庆战役后,朝廷论功行赏,曾国荃加布政使衔,赏穿黄马褂,赏“伟勇巴图鲁”名号。

曾国藩则加衔,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节制四省巡抚、提镇。

面对突如其来的恩宠,曾国藩又诚惶诚恐,如他在家书中所说:“一门之内,兄弟四人同日俱蒙非常之恩,惊喜之余,弥深悚惧”。

三、攻破天京, 三年(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曾国藩强调“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于是曾国荃纵兵焚烧抢掠7天7夜,血洗全城。

曾国藩的机要赵烈文在日记中悲惨地写道:城破后,整个金陵城中“尸骸塞路,臭不可闻”。

城中女性命运更是凄惨,“肆意糟蹋妇女,哀号之声不忍闻。

妇女四十岁以下一人俱无。

” 曾国藩纵容手下士兵屠城,致使平民死伤无数,于是南京人称曾国藩为“曾剃头”,称曾国荃“曾屠户”。

论功行赏,曾国荃因功赏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赐双眼花翎;曾国藩加太子太保衔、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不得不说,兄弟的功名利禄都是靠无数尸体和鲜血堆砌而成的。

古往今来,杀降和屠城都是非常不光彩的事情,而且主要责任人大多难以善终。

比如说,在中,连夜坑杀了四十万降卒,最后功高震主,自己也被秦昭襄赐死;将秦降卒20余万全部在新安城南连夜坑杀,最终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时期的,因砍了几百个俘虏的匈奴兵而终身不得封侯,最终也是愤愧自杀等等。

曾国藩是何等的聪明,他也深知屠城是天道不容,以及功高震主的道理;要“求缺惜福”,或许可以躲过大灾难。

于是在同年八月,曾国藩主动向奏请裁撤湘军精锐25000人,劝弟弟曾国荃称病开缺回籍,暂避风头。

就这样,曾家兄弟都躲过了“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继续为清廷效命。

曾氏家族画像 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曾国藩继续深得慈禧重用,追剿,主办洋务,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封一等毅勇侯。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病逝在了两江总督任上,追赠太傅,“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朝廷闻讯,辍朝三日。

曾国荃也深得朝廷重用,先后历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

十六年(1890),曾国荃去世,享年66岁,谥号“忠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此人犯上作乱试图刺杀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不杀他

汉八年(前199),从东垣回洛阳,路过赵地柏人县,想要在那里留宿。说来也怪,刘邦刚到柏人县馆驿,突然觉得心悸,隐隐不安,于是问道:“这个县叫什么?”身边的人回答说,叫柏人。“柏人,柏人就是被别人迫害啊!”刘邦因此没有留宿,离开了。 刘邦没有在柏人县馆舍留宿,结果地让他逃过一劫。因为在柏人县馆舍的夹墙中,还真隐藏着刺客,准备刺杀刘邦。 想要刺杀刘邦的领头人叫贯高。贯高为人豪爽,容易冲动,原本是的宾客,现在是赵王张敖的相国。赵王张敖不仅是张耳的儿子,也是刘邦的女婿,他的妻子就是刘邦与的女儿。 照这层关系,贯高与刘邦不应该有什么深仇大恨啊。那么,他好好的赵王相国不当,为何偏要去刺杀刘邦呢? 这话还要从刘邦“慢而侮人”的性格说起。刘邦对人傲慢无礼,上至像这样的大臣,下至普通将士,都曾被他辱骂过。刘邦的这个臭脾气,即便是当上后,依然如故。 汉七年,即刘邦差点遇刺的前一年,刘邦从平城经过赵国,赵王张敖脱去外衣,戴上袖套,从早到晚亲自为刘邦侍奉饮食,态度谦卑,极尽作女婿的礼节。 对于女婿的殷勤款待,刘邦不仅没有一句好话,反而席地而坐,像簸箕一样抖着腿责骂张敖。 刘邦如此傲慢无礼,就连张敖的相国贯高等一班老臣都觉得耻辱,都觉得脸上无光,他们暗地里对张敖说:“当初天下豪杰并起,有才能的先立为王。如今您侍奉刘邦如此恭敬,而刘邦却对您粗暴无礼,请让我们替您杀掉他!” 贯高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刘邦当得,别人也当得;二是劝张敖刺杀刘邦,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 不得不说,贯高这话不仅仅是为了报仇,而且充满了野心,充满了诱惑。 张敖不是毫无脾气的泥菩萨,他把手指都咬出血来了,但最后还是说:“你们怎能说出这样的错话!况且先父亡了国,有赖高祖才得以复国,恩德泽及子孙,所有一丝一毫都是高祖出的力啊,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 贯高等十多人于是绕过赵王张敖,自作主张,派人埋伏于柏人馆舍内,准备刺杀刘邦。可惜刘邦有如天助,贯高等人的刺杀行动最终功亏一篑。 汉九年,贯高的仇人向刘邦举报贯高曾密谋刺杀行动。刘邦于是把赵王张敖、贯高等人来了个一锅端,全都逮捕起来。 那十多个曾参与刺杀谋划的人想要刎颈自杀,贯高怒骂道:“谁让你们自杀?如今这事,大王确实没有参予,却要一块被逮捕;你们都死了,谁替大王辩白没有反叛之意呢!” 官吏审讯贯高,严刑拷打,甚至用上了烙刑。贯高被虐得体无完肤,但他始终只有一句话:“只有我们这些人参予,赵王确实不知。” 除此之外,再无二话。 廷尉把审理贯高的情形和供词报告给刘邦,刘邦很是佩服,说:“真是壮士啊!谁了解他,通过私情问问他。” 中大夫泄公与贯高是同乡,一向了解他。刘邦于是派泄公前去询问贯高,张敖到底有没有参予刺杀计谋。 贯高说:“人皆有情,有谁不爱自己的父亲妻子呢?如今我三族都可能因为此事而被判处死罪,难道我会用亲人的性命去维护赵王吗?但赵王确实没反,只有我们这些人参予。”接着,他详细地说出了之所以要谋杀刘邦的本意,以及赵王不知内情的情状。 泄公回宫,把了解的情况详细向刘邦作了报告,刘邦因此赦免了赵王张敖。而对于贯高,刘邦很是欣赏,也赦免了他,还特地叫泄公前去告知贯高,赵王已无罪释放。但贯高最后还是自断喉咙而死。 刘邦如此欣赏贯高,是因为他认为贯高是忠诚之人。刘邦为何欣赏忠诚之人?我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曾经与他一同征战天下的人,反的反,逃的逃,所以此时的刘邦特别看重忠诚;另一方面,此时的刘邦已老,他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所以他必须考虑大汉王朝接下来怎么办?臣子的气节是什么?他看重忠诚,实际上是要给天下臣子树立榜样。因为在刘邦看来,只要有了忠诚,即便他死后,也不必担心王朝会走向没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是才子亦是帝王 却又为什么拱手送江山?

他是才子,是词人,亦是帝王。这位帝王的失败成就了他的喜与悲。如果没有作为帝王,作为亡国之君的历程也许只是金子中的一粒,就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词中之帝”。 李煜,本名从嘉,其父祖为显宦。他出生于七月七日,是为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文采斐然,却无意争权,但历史的戏剧性令他由老六转为老大,也是如此造就了他非凡的一生。李煜出生于七月七日,死于七月七日,而登基也于七月,似乎如同一般,所谓双娇配才子,李煜不仅享受荣华富贵,而且又有两个姐妹侧卧君王膝。网络配图 据《南唐史》中所记载“神骨秀异,目有重瞳”,其精通音律,善书法,能诗词,好读书,在书法上也是自成一家。但就是这样的一位才子成为南唐最后一位。李煜继位之时也就是公元961年,建立了赵宋王朝,宋太祖志在天下,后来先是平定小国无力理睬南唐,曾说:“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而这个李煜在赵匡胤卧榻之下睡了长达15年。李煜担心北宋来伐,先是做了几年唐王,后自个儿降位为江南国主,表示南唐自治,不会与宋发生争端。直至开宝七年,宋太祖平定其他小国之后转向南唐,想让李煜朝见借机不费兵卒以夺权,李煜心知肚明不愿觐见。赵匡胤一怒之下重兵压境。于开宝八年十一月攻取唐都金陵。网络配图 很多人说其无能屈降,无丝毫抵抗即被瓦解。可宋军于开宝七年出兵,开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才取下金陵,那么凭借宋军之势借一年之久对于一个“毫无抵抗”的敌人竟拿不下金陵?这岂不是笑话?据的《南唐书》和《续》等书均有详细记载称李煜当时为迎击敌军采取“坚壁固守以劳宋师”的军事策略,对此,南唐面对强大的宋军这是十分正确的做法,但宋人等记载则说其宋兵压至城下还在听僧念经且浑然不知,这恐怕只是作为胜利者的夸大吧?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想必如今许多观点也是出自于此类文献。然而为什么李煜有了正确的作战方案仍然不能达到目的呢?细细说来,李煜在战初派多路军队在宣州,武昌等地多次发动争夺战或保卫战,以牵制分散敌军主力部队不能顺利南下,但在水军方面李煜千叮咛万嘱咐水陆要配合作战,稳打稳进,但水军在战时却无动于衷,以致在某些战斗步兵深入却无救援。另外对于镇江是金陵门户,李煜希望派遣心腹镇守镇江以形成,互相照应,以克制敌军,使其难以达到目的。网络配图 但李煜用人不明,派出的将领也是连城带人降了宋军。在外交方面,南唐近邻吴越是宋的盟友,李煜当初致信给吴越希望他能连唐抗宋,信中说:“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但吴越目光短浅将书信送到赵匡胤手中以至于吴越,赵宋两面进攻南唐。在大军抵达金陵时即使李煜是在听经,就我看来不过是为了缓和情绪,安稳内心,而对于降或死,李煜还是心存希望,因为李煜曾与赵匡胤有过交情,而且深知其性格,此后李煜出降果然赵匡胤还是为李煜选修了一座宅院,但不幸赵匡胤死去他的弟弟即位,这个弟弟自然与哥哥不同,于七月七日李煜的四十二岁生日上用牵机药毒死了李煜,一代词帝就这么结束他戏剧般一生。“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也正如自己所言葬送在自己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