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吴起功劳卓著却为什么惨遭杀害 他到底动了谁的奶酪

时间:2025-03-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为什么还是被杀害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中国古代史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功臣被杀的记载,而被杀的原因多半都是功高震主,说白了就是让内心产生了不安感,被杀也是必然。

这不仅是权力的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了。

人人都有危机意识,权力越大地位越高的人危机意识则更强,高高在上的皇帝更是如此。

相反,拥有的越少的人其危机意识则越弱,比如乞丐,我们经常看到乞丐随便捡一些东西吃饱之后靠着墙就睡了,而且似乎无忧无虑,但是换做平常人那就不同了,比如我们会担心捡来的食物是否干净,靠墙睡是否会着凉,等等。

而乞丐不会有忧虑或危机意识,主要是因为他本身就一无所有,所以他也就无牵无挂无所担心失去什么了。

这刚好与皇帝杀功臣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不过在战国时期,有一位牛人,他倒是没有让皇帝,实际应该是国君产生危机意识,而是让的权贵们产生了危机意识。

让一群人产生危机意识比让一个人产生危机意识更可怕,因此,这位牛人得到的结局也极其悲惨。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牛人,以及他功劳卓著却为何惨遭杀害,他到底是动了谁的奶酪,而又是如何用16个字就说透其中原因的。

此牛人即名将吴起,说起吴起,我们就会想到“常胜将军”或《吴起兵法》这样的一些符号,那么史载中的吴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吴起出生的时间是战国初期,他是人。

卫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是还是很出人才的,比如法家的代表人物和李悝、战国时期最厉害的大商人、的得意门徒子路、战国中的和聂政等,他们都是卫国人。

不过吴起这个人的人生很有戏剧性,他出身巨富之家,按照我们一般人的理解来看,家财万贯就该幸福知足了。

但吴起偏不,他热衷的事业不是坐在钱堆里经商或享受人生,而是登入庙堂辅佐君王成就天下霸业。

但是当时想步入政坛,也是需要门路的,不是你说你行就有人用你的。

吴起为此花费了很多钱去走路子,但是结果搞得家资耗尽也没有搞来。

吴起的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嘲笑,史载吴起非常羞愤,拔剑杀掉了三十多个嘲笑他的人。

哎妈呀,真是,吴起这心志真是够坚硬的。

吴起杀了人,那是犯法的,为了躲避抓捕,他当然得跑路了。

不过在跑路之前,吴起扑通一下跪在母亲的膝前立下誓言,他说:“母亲,请相信我,我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的:如果我做不了卿相,我就绝对不回卫国。

请恕孩儿不孝,母亲,您多保重,儿告辞了。

” 吴起离开了卫国后,就寻思如何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当时儒学名气极大,吴起就投奔到孔门曾申那里去学习儒术。

但是后来吴起的母亲去世了,有人给吴起捎来了信,但吴起因为当年的誓言坚决不回卫国。

可是一向重视伦理道德的孔门曾申却有意见了,他认为吴起是个不孝之人,而孔门以忠孝为本,岂能容留不孝之弟子?因此把吴起驱逐了出去。

吴起心中仍然只有自己的梦想,而此时他也发现儒术虽然听起来很好听,但是并不适用于当时战争不断的诸国,因此他就干脆抛弃儒术,改学兵法。

吴起天生将才,在兵法上悟性极好,造诣很深。

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先后在三个国家工作过,第一个是,第二个,第三个则是楚国。

吴起在来到楚国之前,已经很有名望了,他在鲁国时,受到鲁穆公重用作为主将击败了的大军。

他在魏国时,立下的功劳极其显赫,攻占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又以五万新兵打败了秦国五十万的大军。

创立了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或叫武卒制。

但是吴起后来投奔楚国之后,受到了的重用。

吴起在楚国将干出更大的事业,但是他也将在这里让自己的人生在辉煌时刻落幕。

此时的楚国是个弱国,或者说三晋强大,对楚国构成的威胁极其严重。

三晋和楚国打过好几仗,楚国方面惨败不断,而且丢城失地,损失惨重。

最后楚国已经无力招架,被逼到了只能用重金作为条件来联盟秦国,方得以缓存。

而就在楚国危难无比的时刻,上天给楚国送来了一员天神般的奇才,即吴起也。

当时楚悼王兴奋异常,以非常高的规格接待吴起,还任命吴起为楚国令尹。

这个令尹可不是个一般的官,根据史载,在时代,楚国最高的官职即令尹,令尹的权力有多大呢?这么说吧,这个官职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楚国国君之外,令尹就是楚国最高长官,而且是军政集于一身。

对于吴起来说,做了楚国令尹,算是实现了他离开卫国时对母亲发下的誓言:不做卿相,誓不回卫。

那么吴起既然做了令尹,那就要干出点成绩给楚悼王来看。

他究竟做出了那些成绩呢?按照史载的情况来看,吴起的功劳之大,主要体现在两个大方面:第一是变法,史称。

第二是在军事方面。

吴起变法对于楚国的效果不亚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吴起变法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制定法律,在法律面前,无论贵族还是百姓,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二是对封君的贵族利益进行了重新分配,目的是保护楚国的国家利益;三是裁员,降薪,目的是节约国家的财富,然后用来富国强兵;四是强化宣传,凝聚官民人心,增强国家的荣辱意识;五是建楚国新都城郢。

吴起变法对于楚国的效果极其明显,使弱秦变强秦,吴起变法也同样使得弱楚变强楚。

在吴起变法实行之后,楚国面貌,很快就强大了起来。

而楚国强大最直观的表现则是军事上的不断成功:第一方面是,吴起变法后的楚军很强大,南征百越,连战连捷,疆土一下开拓到了洞庭湖一带。

第二个方面是楚军在对外战争上的强悍,击败了当时的强国魏国大军,引起天下诸侯的。

有史学家做过推测,如果吴起在楚国的变法能够延续下去,那么最后统一天下的到底是秦是楚,就成了未知数。

可惜的是,吴起没有商鞅那么好的命运,因为楚悼王死得早,吴起就失去了变法的后台支持。

不仅如此,他还在楚悼王去世的时候,被楚国贵族趁机杀掉,并且死后尸体又被车裂。

那么吴起对于楚国而言,功劳如此巨大,为何却得到这样一个惨剧?数百年后曹丕在一首名为《煌煌京洛行》的辞赋中对于吴起之死用16个字进行了说明。

即“祸夫吴起,,西河何健,伏尸何劣。

”这16个字的意思大约就是吴起这一生总是与灾祸同行,而他本人则总是心智偏差(为达目的有点不择手段)、而寄希望过大或对自己要求过高,而你看他做西河守将时多么勇武强健,杀得虎狼之师狼狈不堪,但是到了被楚国贵族射杀时又表现得多么懦弱和可悲啊。

其实曹丕这16个字评价还是极为准确的,吴起本人的经历也确实如此。

他为了谋得功名,杀过两次人,第一次是杀了嘲笑他的人,第二次是为了取得鲁国老板的信任,竟杀了自己的妻子。

这两处行为就足以说明吴起在心理上的“智小”。

此外吴起在楚国搞变法,虽然成效显著,但同时也有急功近利之嫌,为了急于显示功劳,而忽略了贵族们的情绪,则暴露了他在政治上的“智小”。

这正是“智小”之心难撑“谋大”之局。

此外作为一员百战百胜的名将,本该有勇烈的气概或气节,但吴起在临终之时的表现却令人叹息。

他因为搞变法动了楚国贵族们的奶酪,贵族们都对他恨之入骨,遂就趁楚悼王去世之际射杀吴起,而吴起为了活命,就逃到楚悼王的尸体旁边,拔出箭扎在楚悼王的尸体上,然后大呼别人射楚悼王,这种行为真的是太有失气节了。

首先楚悼王对于吴起而言,那是有知遇之恩,正因为他对吴起的保护和重用,才成就了吴起在楚国的成功。

但是吴起“伏尸何劣”的行为,实在是对楚悼王的大不敬。

难怪吴起死后,还被楚国贵族们再次对他的尸体进行“车裂之刑”。

总的来看吴起,在军事上,他是当之无愧的名将、军事家,但在政谋上和德行方面,却,甚至令人失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东吴名将吕岱: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如皋名将

,字定公,海陵县如皋人。生于公元160年(东汉延熹三年),初为郡县小吏,汉末战乱,投奔,驰骋疆场,身经百战,为东吴开拓疆士,屡立战功。先后官拜昭中郎将,升迁庐陵太守、交州刺史,封都乡侯、番禺侯、镇南将军。80岁时,晋升上大将军。92岁时,孙亮接位,封为吴国大司马。公元256年(吴太平元年)病逝,享年97岁,按其生前遗嘱,简葬于如皋东南高阳荡(今属林梓镇)。 吕岱投奔孙权的缘由 时期,在古海陵一带强令徙民,古海陵包括如皋在内的百姓举家东渡逃亡东吴,至使古海陵一带人烟荒芜,老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就在这支东渡逃亡的大军之中,距如皋东南20公里的高阳荡(今林梓)的吕岱,也举家东渡投奔孙权麾下。 吕岱,字定公,生于东汉延熹四年(161年)。少时家境贫寒,但聪明好学,20岁时已名满江淮。他投奔孙权时,孙权正为会稽太守,初任他为吴丞,后“因处法应问,甚称权意,召署录事。”再迁余姚(县名,在浙江东部)长。建安五年(200年)孙权的兄长遇刺,孙权接掌东吴。当时东吴虽占有吴郡、会稽郡等六郡,但地处僻远,且多为各武装势力占有,危及内部统治基础。吕岱建议孙权要巩固已有领地,然后再,以与曹操和争霸。他又在余姚召募1000余壮士,编练成一支劲旅。建安十六年(211年),会稽、东冶等五县发生叛乱,他奉命带领这支队伍前往征讨,很快平定了叛乱,被升任为中信中郎将。从此,开始了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的戎马生涯,为东吴的安邦兴业立下了。位于南通中央公园的吕岱雕像 收长江三郡与开拓南疆 建安二十年(215年),吕岱奉命率领孙茂等10员将领,配合大将夺取了蜀国刘备的长沙、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桂阳郡。接着又会同,镇压了勾结蜀将的安成(县名,在今湖南东南部)长吴砀和中郎将袁龙,被孙权任命为庐陵(郡名,在今江西)太守。这一年,正是蜀将关羽失荆州、走麦城兵败身死的一年。 延康元年(220年),吕岱接替征南将军步骘担任交州(今广西梧州市)刺史时,采取安抚和镇压相结合的策略,收编了高凉(郡名,在今江西安宁)的钱博,镇压了发动桂阳、浈阳(今广东英德)叛乱的王金,因功“迁安南将军,假节,封都乡侯”。 正当吕岱在两广地区逐步开拓疆土之际,东吴黄武五年(226年)交阯(郡名,辖境相当于今越南北部)太守士燮死,孙权接受吕岱的建议,把合浦以北的海东四郡析为广州,吕岱任刺史,交阯以南的海南三郡析为交州,戴良任刺史。同时,派陈时为交阯太守,士燮之子士徽为九真太守。这时,士徽一面自署交阯,一面发兵拒抗戴良的到任。对此,吕岱,上书孙权请命,并亲率3000名水军,“晨夜浮海”,抵达合浦会合戴良所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兵临交阯城下,迫使士徽“即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接着,又击破士徽的余党甘醴、桓治等,因而吕岱被“进封为番禺侯”。随后,吕岱又率领大军平定了九真(郡名,在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从而稳定了整个交州的局势。为了加强中国与南海诸国的关系,他派遣宣化从事朱应和中郎康泰出使各国,“南宣国化”。朱应和康泰所经历及传闻共百数十国,大抵林邑(即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部)、扶南(今柬埔塞)及“西南大海洲上”(指今南洋群岛)诸国,还带回乐人及地方特产。史载:“扶南、林邑、明堂诸王,各遣使奉贡。权嘉其功,进拜镇南将军。”吕岱的这一功绩,首开我国人民与印度支那半岛及南洋群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及贸易往来,他派遣使者出访南方各国之举与东汉时派遣甘英出使中亚各国同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与齐名并官拜大司马 东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南面称帝,国号吴,与曹操的魏、刘备的蜀形成三国鼎立之势。黄龙三年(231年),孙权因吕岱安定南疆的贡献,特召吕岱驻兵长沙沤口。其时,武陵一带少数民族暴乱,吕岱率兵配合太常潘濬进行征讨,稳定了湖南东部的局势。 嘉禾三年(234年),吕岱驻兵陆口(今湖北省嘉鱼县西南)。次年夏天,庐陵的李桓和路合、南海(郡名,治所在广东番禺)的罗毅,相继举兵叛乱,会稽的治铁业者也跟随隋春叛乱,吕岱奉命亲率刘纂、唐咨等部,分兵进剿。他对“已降复叛”、“负险作乱”的李桓、罗厉坚决予以镇压,而对“即时首降”的隋春奏封为偏将,“使领其众,遂为列将”,他的这种策略,得到孙权的夸赞,在其诏书中说:“非君规略,谁能枭之?……自今以去,国家无南顾之虞;三郡安然,无术惕之惊……” 赤乌二年(239年),潘濬病故,吕岱接任职务,与陆逊并驻武昌,是年农历十月,吴将廖式与弟廖潜杀临贺太守严纲等,自称平南将军,兵围零陵、桂阳诸城,有“众数万人”,交州、苍梧、郁林诸郡震动。吕岱上书请命征讨,孙权“追拜岱六州牧”,出兵平叛。吕岱经过一年血战,终于镇压了叛乱,稳定了局势,回师坐镇武昌。这时,他已是80岁的老人了。吴国张承在给他的信中称赞道:“昔旦、奭翼周,二南作歌,今则足下与陆子也。”将他与陆逊并举,誉为西周的贤臣旦和召公奭。 赤乌四年,吕岱奏请孙权,回乡招抚乡民回归,重建海陵县。自此,如皋这一带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由曹操造成的无人区,才重新有人类居住而再现生机,从而结束了历时57年之久的人烟荒芜的时期。 赤乌八年,陆逊病故,孙权将武昌分为左右两部,吕岱统率右部,迁为大将军,其辖境从武昌溯江而上至蒲圻。其子吕凯升为副军校尉,监军蒲圻。 东吴建兴元年(252年)孙亮即位,封吕岱为大司马,这时吕岱已92岁。 吕岱的为人与家乡人民对他的景仰 吕岱闻过则喜。吴郡徐原为人忠直,吕岱极力推荐他,官至侍御史。但吕岱偶有过失,徐总是当面指责,有人认为徐原太过份,而吕岱总是地说:“这就是我器重徐原的原因啊。” 吕岱一生廉洁奉公。担任交州刺史时,年余未能照顾家用,妻儿饥乏。孙权知道后,加赐钱米布绢。太平元年(256年),吕岱病故,享年96岁。遗命“以布巾素棺葬送”。其子吕凯遵嘱,“以素棺疏巾布礼”,归葬如皋高阳荡。 吕岱墓在如皋历史上存在了1700余年,直到1979年因开挖林梓北三级河时才被挖掘。2004年如皋旧城改造时,特将原如城西皋路更名为大司马路,林梓镇也将新开辟的穿越镇区的东西大路命名为吕岱路,以示怀念这位伟大的名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也遂:最受窝阔台尊敬,她有什么功劳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