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成帝可谓是唯一一个因服过量春药而死的了,下面小编先为大家介绍下汉成帝的生平历史! 汉成帝(前51-前7),即,字太孙,之子,母为皇后王政君。
竟宁元年(前33)元帝病逝,他继帝位(18岁),在位27年。
45岁时,因中风而殁于都城长安之未央官内,实为纵欲过度暴死。
汉成帝是中国封建帝王中比较风流荒淫的一位,也是昏庸之主;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因服春药而死的帝王。
汉成帝当上皇帝后不久,尊母亲王政君为,拜舅舅(王政君之兄)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
武帝以后形成一个惯例,凡任大司马、大将军的,权力在“三公”之上,且可专揽政权。
河平二年(前27),又诏封王凤之弟王谭为平阿侯、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世称“一日五侯”,显赫一时,炙手可热。
五活奢华,各有姬妾数十人,僮仆以千百计。
阳朔三年(前22),王凤临终推荐其从弟王音继任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终成帝一世,政权都掌握在王氏兄弟手中,从而形成外戚专权。
网络配图 “妾观古时图画,圣帝贤王都有名臣在侧为陪,不闻妇女同游;传至夏、商、周三代末主,才让妻妾时时为伴。
今陛下欲与妾同车,这不是很似三代末主吗?妾不敢奉命!”—— 汉成帝将朝廷政务交给外戚王氏家族,自己则不治朝政,整日沉迷在酒色之中,宠歌妓赵飞燕、姊妹,分别立之为皇后、昭仪,奢侈浪费无度,生活荒淫昏庸,致使西汉王朝很快走向灭亡。
在他死后,经哀、平两帝和,不过十余年,江山就为外戚所篡。
他征发贫苦百姓为其服役,连夜赶工,从很远的东山上取土,土石价格如同谷物一般,整个工程花费相当于所建的骊山陵。
老百姓竭尽财力、物力、人力,无数人被饿死。
这说明那时的西汉朝廷已走上了末路,若不思革新、继续衰落,则亡日不远。
朝中王氏专权,政治黑暗,加上黄河泛滥,百姓流离死亡者以百万计,四方百姓起义,朝廷统治日益动摇。
但汉成帝并不放在眼里,心中只想着赏花醉酒,纵情享乐。
光禄大夫曾上书直陈道:“臣闻人君莫不欲安,然而常危;莫不欲存,然而常亡。
……从至今,外戚专权尊贵,自来无此突出。
然而他并没有认真去想这些,还是在宫中淫乐。
一天成帝在后庭游览,要婕妤和他一起坐在车子上。
)听了婕妤的劝谏,成帝心里很不舒服,但表面只好同意,未与婕妤同车。
直臣的上疏、贤妃的劝谏,并未打动汉成帝的荒淫享乐之心。
他经常微服驾车外出,不是为访贤问苦,也不是为了解下情,而是去寻花问柳,。
阳阿见皇帝兄弟驾到,盛宴款待,并让几名歌女一旁歌舞助兴。
其中有位歌女,歌声娇脆、舞姿优美、身材袅娜、娇小可爱。
成帝一见钟情,,马上在更衣室里大布云雨,随后又把她带回宫中,当即拜为婕妤。
网络配图 这人就是古今有名的民间舞蹈家赵飞燕,名宜主,绝对骨感美人,体态轻盈,据说可于常人之手掌上曼舞;而且天生猫步,如风拂杨柳、燕飞翩跹,“赵飞燕”之名亦由此而来。
汉成帝专门制了水晶盘让她起舞,制了七宝避风台怕她被风刮了去,“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的,就是拿她的苗条与杨贵妃的丰腴相比。
不久成帝还废掉了许皇后(据说与赵飞燕诬告有关)、疏远了班婕妤(据说也是赵飞燕指责她有邪媚之道),并顶住后宫压力,册立赵飞燕为皇后,从此与她一起登舟游乐,宠爱无比,“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并给她优裕的物质待遇,“红妆宝镜珊瑚台,青琐银簧云母扇”。
有一次,侍中班伯(班婕妤胞弟)曾因病请假,假满病愈,入宫进谒。
成帝叫他一起饮宴,都没有听到,仍专注画面。
成帝以为屏风上有什么,一看,原来是商纣与妲己夜饮图。
这对成帝已司空见惯了,不过他也明白了班伯的用意,故意问道:“此图何为示戒?”班伯这才说:“此图从反面教戒君上不要沉湎于酒色,古代诗书所言淫乱原因,无非因酒色惹祸哩!”成帝只好下令撤席,但未免怏怏不乐。
赵飞燕又向汉成帝推荐了自己的妹妹赵合德。
赵合德更加漂亮迷人、,据说皮肤滑如凝脂,又性格活泼,与姐姐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美,也更能吸引成帝,被册封为昭仪。
因为赵合德皮肤好、洗澡身上不沾水(“若三尺寒泉浸明玉”),于是野史上还留下了“成帝窥浴”的传说,“汉成帝爱看别人(当然得是美女了)洗澡”的怪癖也便让后人指责了两千多载。
汉成帝自此左拥右抱,尽情享乐,更不理朝政了,“三人行”的关系坚持了长达近10个春秋。
赵飞燕“着体便酥”,赵合德“柔若无骨”,令刘骜。
正因为这样,后宫如云佳丽连刘骜的边都靠不上。
赵氏姐妹利用美色、玩弄心术,将好淫的皇帝牢牢控制在了其“石榴裙”下。
姐妹俩本来出身卑微,其父不过是宫府家奴,自己从小做歌舞伎;但“一朝选在君王侧”,也便大富大贵起来。
在古代,女人的美貌同男人的才学一样,“售与帝王家”似乎便是其最高的理想了。
又据野载,后来赵飞燕因为和成帝没有子嗣,渐遭冷落,便铤而走险与宫中侍卫私通。
被戴了“绿帽子”的汉成帝后来终于发现,尤为厌恶;但好在有赵合德百般求情,并未一气之下当场宰了她。
此后成帝的爱更加转到了赵合德身上,甚至称赵合德是他的“温柔乡”。
网络配图 当一向身体健壮的汉成帝在仅45岁便暴亡时,内廷猜疑不已。
以皇太后为首的高层对赵昭仪进行了调查,其目的不言自明,就是怀疑赵昭仪与成帝的死有关。
在这吵吵嚷嚷的闹剧中,最后赵昭仪被逼自杀。
一对老夫少妻,而他精力难盛,只得服用术士丹药助性,纵欲过度,透支了生命。
但赵昭仪也有残忍之处,据说为了维持成帝的专宠,她竟把所有怀孕的妃子、宫女杀死。
” 原来,赵飞燕除了擅长狐媚术以外,还会配制一种助长性欲的春药,而且这种药一服用就上瘾,戒也戒不掉。
他每次与赵氏姐妹上床时都要来上一粒,在温柔乡中享受快乐。
刘骜年仅45岁就死了,正是死在服用春药过量上面。
当时他与赵合德上床,服春药后搞了一夜,天亮时竟发现死在床上。
据说死时下体的精液流淌不止,整个床都被弄脏了。
汉成帝驾崩后,赵昭仪的姐姐赵皇后也早在妹妹自杀之前,先是被免了皇太后(她曾帮助成帝的侄儿即位而被尊为太后)之位,不久又被废为庶人。
至此,这两位贵倾后宫、深受国君宠爱的姊妹花,在这连绵的政治风雨中终于零落成泥。
而她俩与成帝的一段宫闱风流荒淫往事,亦早已划上了句号,仅仅留给后人耻笑和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其中最狠毒的杀子者当属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了,他曾经令人将太子石宣活生生肢解后烧为灰烬,最终死无葬身之地,成了,实为悲惨啊! 石虎究竟为什么这么丧心病狂、凶狠残暴地对自己的亲生儿子石宣痛下杀手呢?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这还得从石宣杀害亲兄弟石韬说起。
在石虎众多儿子当中,他最疼爱的就是石韬,当时一度想立这个儿子为皇太子,可是无奈长幼有序,加之长皇太子石邃又在叛乱中被杀死,因此次子石宣也就名正言顺地踏上了一条通往帝位的皇储之位。
做上太子之后的石宣,因不满老爹石虎宠爱兄弟石韬而心生妒忌,两兄弟经常发生冲突,加之石宣曾经又违背后赵王的指令,石虎气愤地斥责石宣:“你小子,这般不听话,当初没立石韬为太子真后悔。
”后来,石宣回到太子宫,他一回想起听他老爹斥责他的一番话,心中就怒火三丈,于是对兄弟石韬动了杀机。
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八月,石宣派杨柸等人趁夜晚天黑无人之际,偷偷潜入石韬夜宿之地东明观佛堂,将石韬用刀箭杀死。
(据《》记载:“石韬夜与僚属宴于东明观,因宿于佛精舍。
宣使杨柸等缘猕猴梯而入,杀韬,置其刀箭而去。
”)石虎得知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石韬死亡的消息后,悲痛地昏了过去,很久才苏醒过来。
据《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八》记载:虎疑宣杀韬,欲召之,恐其不入,乃诈言其母杜后哀过危惙;宣不谓见疑,入朝中宫,因留之。
建兴人史科知其谋,告之;虎使收杨柸、牟成,皆亡去;获赵生,诘之,具服。
虎悲怒弥甚,囚宣于席库,以铁环穿其颔而鏁之,取杀韬刀箭,舐其血,哀号震动宫殿。
佛图澄曰:“宣、起皆陛下之子,今为韬杀宣,是重祸也。
积柴于邺北,树标其上,标末置鹿卢,穿之以绳,倚梯柴积。
送宣其下,使韬所幸宦者郝稚、刘霸拔其发,抽其舌,牵之登梯。
四面纵火,烟炎际天,虎从昭仪已下数千人登中台以观之。
宣小子才数岁,虎素爱之,抱之而泣,欲赦之,其大臣不听,就抱中取而杀之。
又废其后为庶人,诛其四率已下三百人,宦者五十人,皆车裂节解,弃之漳水。
这段史料的意思是说:石虎怀疑石宣杀害了石韬,想召见他,又怕他不来,于是便谎称他母亲杜后因悲哀过度而病危;石宣没有察觉已怀疑到了自己头上,入朝来到中宫,便被扣留了起来。
建兴人史科知道石宣策划杀害石韬的计谋,告发了他们;石虎便派人去抓杨柸、牟成,但他们都逃跑了;后来只抓到了赵生,经过追问,他全部招供。
石虎听完后更加悲痛愤怒,于是便把石宣囚禁在贮藏坐具的仓库中,用铁环穿透他的下巴颏并上了锁,拿来杀害石韬的刀箭让他舔上面的血,石宣的哀鸣嚎叫声震动宫殿。
当时的得道高僧佛图澄对石虎说:“石宣、石韬都是陛下的儿子,今天如果为了石韬被杀而再杀了石宣,这便是祸上加祸了。
陛下如果能对他施以仁慈宽恕,福祚的气运尚可延长。
如果陛下一定要杀了他,石宣当化为彗星而横扫邺宫。
他命令在邺城之北堆上柴草,上面架设横杆,横杆的末端安置辘轳,绕上绳子,把梯子倚靠在柴堆上,将石宣押解到下边,又让石韬所宠爱的宦官郝稚、刘霸揪着石宣的头发,拽着石宣的舌头,拉他登上梯子。
郝稚把绳索套在他的脖子上,用辘轳绞上去。
刘霸砍断他的手脚,挖出他的眼睛,刺穿他的肠子,使他被伤害的程度和石韬一样。
然后又在柴堆四周点火,浓烟烈焰冲天而起。
石虎则跟随昭仪官以下数千人登上中台观看。
火灭以后,又取来灰烬分别放在通向各个城门的十字大路当中。
石宣的小儿子刚刚几岁,石虎平素非常喜爱他,因此临杀前抱着他哭泣,意欲赦免,但手下的大臣们却不同意,从怀抱中要过来就给杀掉了。
当时小孩拽着石虎的衣服大叫大闹,以至于连腰带都拽断了,石虎也因此得了大病。
石虎还黜废了石宣的母后杜氏,贬其为庶人,又杀掉了石宣周围的三百人,宦官五十人,全都是车裂肢解以后,抛尸于漳水河中。
石宣居住的太子东宫被改作饲养猪牛的地方。
通过以上这段史料记载来看,石虎的残暴兽性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居然对亲子石宣施以肢解、烧为灰烬的刑罚,令看者惊心动魄,令听者胆寒发竖,真是啊!天底下没有一个皇帝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子,即便是叛变,也会留个全尸。
像石虎这样如此残忍的父亲,凶暴狠毒的皇帝,历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位了,绝对堪称史之唯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谢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是年长当立,但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赵显被立为帝,是为恭帝。
恭帝此时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
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
宋室江山是太祖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
后人写诗讥讽道:赵显即位之时,宋室江山处于之中。
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局势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瘫痪状态。
元朝的强大军事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的社稷存亡。
而朝廷里却是一个昏庸的宰相当道,他就是国舅爷贾似道。
他为着自己的乌纱帽,秘密封锁元军的进攻消息,以至于襄阳城被围困六年,朝廷却不知晓。
直到1273年襄阳城破,南宋已经门户大开,1274年二十万元军,横扫江南。
而正在此时,去世,四岁的赵显即位,就是恭帝,因为年纪太小,所以由谢太皇太后临朝听政。
此时贾似道已经无法遮掩秘密了,被迫引兵十三万应战元军,结果一败涂地,后来在被贬的途中被杀。
南宋经过这次战役,实际上正规军已经打完了。
朝廷只好向各地颁发“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
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的“捧诏涕泣”,组织了一万人左右的军队和一同进驻临安。
但毕竟实力相差悬殊,加上当时大批的大臣、官员都投降元军。
元军很快就杀到了临安城下,作为政治恐吓,元军在常州实行了大屠杀,全城只剩七个人幸免。
1276年,谢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到元军大营谈判媾和,谈判破裂后,眼见临安实在守不住,只好向元军献城投降。
元军统帅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廷?冕、圭璧、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
而此时的赵显还不满六岁,就莫名其妙的随着母亲、祖母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一同送到了北京。
赵显到了北京,很快,召见了他,被封为瀛国公。
全皇后、谢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
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所灭后,完颜皇家宗室被全部杀死,一个也没留。
但南宋、皇亲投降了元朝后,基本都没有加害。
这从蒙古人从蒙宋之战开始以来就不断招降南宋可以看出。
有人说,正是蒙古人在这点的仁慈,100年后的反元时,让元顺帝以及宗室能以安全的从北京退回大漠。
赵显和他的母亲在北京虽然仍然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处处被监视着,时刻得不到自由。
而且,南方的局势并没有稳定下来,文天祥死活就是不肯降元,在谈判中被扣留时,偷偷逃回江南,并再次举兵反元,一时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应。
鉴于此人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
先后派张弘范、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招降都不成,第三次,把在北京的赵显叫去劝降,当文天祥看到八岁的“先皇”来到,昔时互为君臣,今日同为阶囚。
感于此,,北跪于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
赵显一看这情形,“噤不得语”,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不了了知。
后来元朝丞相孛罗、忽必烈本人都无法劝降文天祥,最终,也就只好成全他的一片忠魂烈志。
可以肯定,在北京的幽禁生活必然是枯燥而单调。
而在赵显被俘之后的历史记载又十分的少,只有些零零散散。
据记载,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
1288年,忽必烈“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
但忽必烈此时不打算再养着他们娘俩了,正谋划着给他们找个“有前途”的职业。
“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其母全皇后被令出家为尼。
一对母子都被元朝安排出家了,从此骨肉分离,天涯各自。
其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
赵显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昨日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何况赵家的人就是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
不数年,赵显已经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
后来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
后来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成立,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赵显长的相似。
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呆了几个月,与赵显讨教过佛学典章。
后来阴错阳 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
后来朱元璋就让元顺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一定要剿灭他。
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
”有人因此认为:“瀛国公是英宗至治三年被赐死于河西的。
”但也有人以“赐瀛国公”是独立成词的,不是被赐 死的意思。
至少从文字上,看不出宋恭帝是暴死,后面“诏僧儒金书藏经”,更是渲染朝廷的礼遇之意。
无论如何,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结束他作为喇嘛的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这一年他54岁了。
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三十五个春夏秋冬,在混合着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见异同的诵经日程里,故国的回忆是否会偶尔袭上心头?是否一如当年李后主凭栏小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怅然潇凉?是否一如先祖在五国城独覆冰雪“踏花归去马蹄香”之黯然追忆?当年幽禁李后主的可曾料到他的子孙竟也有此归宿?一个在北海风霜,一个在西藏诵经?莫不是冥冥中李后主的刻意之为?的喇嘛寺庙里,席地端坐的僧侣,可知当年西湖的荷叶,临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灯下捻动佛珠的母亲,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风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