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宋高宗身居皇位,为什么坚持把皇位传给养子?

时间:2025-03-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北宋后妃都喜欢收养养女,这是为什么?

北宋后妃都喜欢收养养女,这是为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事实证明,这些养女也不过是后妃们争权夺利的工具罢了。她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成为后妃的养女,看似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实则是成为后妃们的工具。一旦她们到了嫁人的年纪,便是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具体是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其实跟有关。 北宋时期,皇宫后院之内,兴起了一股收养养女的风气。至于这样的风气是如何兴起的呢?当然是跟当时的皇后有关。当时的曹皇后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一直没有孩子了。 当时盛行着一种迷信的说法,便是没有孩子是因为功德未满,便需要通过收养养女的方式来积德。古代的人都十分相信这些玄学,曹皇后也不例外。除此之外,这些养女十几岁,便被曹皇后送给了宋仁宗,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如果这些养女生下了宋仁宗的孩子,曹皇后也可以抱来成为自己的孩子。因此收养养女对于曹皇后来说,百利而无一害。曹皇后当时的地位也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当时的宋仁宗正是以无所出的名义,休掉了前皇后。 因此,曹皇后一下就收养了四个养女,希望这四个养女都能为自己所用。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曹皇后之所以能够坐稳自己皇后的位置,说明也是有着一些谋略的。除了曹皇后,当时皇宫内各个都相继效仿。 而曹皇后收养的四个养女,最终都得到了什么样的结局呢?其中最为出息的应该是了。要知道,既然被曹皇后选中作为养女,并且打算之后献给宋仁宗的,那么长相、女红等条件肯定是不差的。其中,高滔滔便是这位佼佼者。 然而,高滔滔也不是个任人拿捏的性格,她有着自己的主见。她很清楚自己并不喜欢比自己大那么多的宋仁宗,便开始寻找自己的爱情。此时的她,被年龄相仿的赵宗所吸引,宋仁宗见两人两情相悦,便也就成全了这桩美事。 不仅如此,后来赵宗成为了,高滔滔便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皇后。除此之外,后来高滔滔的儿子登基称帝,高滔滔也就成为了,可以说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了。 不过能在后宫之中坐稳自己的位置,并且顺利从皇后成为了太后,说明高滔滔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所以那个时代的女人,要想有个好的结局,可以说运气很重要,个人的能力也十分重要。 除了她之外,曹皇后的另一位养女便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这名养女名为范观音,被曹皇后献给仁宗之后便得到了仁宗的宠幸,可以说是风光无限。然而,不巧的是,此时仁宗的另一位宠妃的脾气却不是那么好。范观音便成为了张氏的眼中钉、。 从范观音的遭遇就可以看出,成为了曹皇后的养女,尚且难以保全自身,更不用说成为了其他妃子、宫女的养女了。那些女子无法决定自己的未来,十几岁的年纪,被送给了大自己很多岁的皇帝,她们也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 古代皇宫之中,后宫嫔妃众多,都是服饰皇上的女人,皇上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得到了皇上的宠爱,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权力,自然也就有了地位。因此,后宫勾心斗角的事情,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伦理道德,这些女子成为了嫔妃们的养女,照理说也是皇帝的养女。然而,最终这些女子却被送给了皇帝,成为了皇帝的女人。这样的关系是十分不符合我国古代伦理道德的。 运气好的,再加上自己能力很强的,自然是能够坐到很高的位置,否则便是任人拿捏的蝼蚁。这些被收养的养女,虽说在宫内衣食不缺,却也失去了自由和掌控未来人生的权力。这是她们的不幸,更是我国无数古代女子的不幸,是权力争斗的牺牲品,是争权夺利的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朝最后一个帝王:先投降,再出家,后被杀

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是7岁,所生的4岁,俞修容所生3岁。谢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是年长当立,但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赵显被立为帝,是为恭帝。恭帝此时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宋室江山是太祖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后人写诗讥讽道:赵显即位之时,宋室江山处于之中。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局势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瘫痪状态。 元朝的强大军事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的社稷存亡。而朝廷里却是一个昏庸的宰相当道,他就是国舅爷贾似道。他为着自己的乌纱帽,秘密封锁元军的进攻消息,以至于襄阳城被围困六年,朝廷却不知晓。直到1273年襄阳城破,南宋已经门户大开,1274年二十万元军,横扫江南。而正在此时,去世,四岁的赵显即位,就是恭帝,因为年纪太小,所以由谢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此时贾似道已经无法遮掩秘密了,被迫引兵十三万应战元军,结果一败涂地,后来在被贬的途中被杀。南宋经过这次战役,实际上正规军已经打完了。朝廷只好向各地颁发“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的“捧诏涕泣”,组织了一万人左右的军队和一同进驻临安。但毕竟实力相差悬殊,加上当时大批的大臣、官员都投降元军。元军很快就杀到了临安城下,作为政治恐吓,元军在常州实行了大屠杀,全城只剩七个人幸免。1276年,谢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到元军大营谈判媾和,谈判破裂后,眼见临安实在守不住,只好向元军献城投降。元军统帅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廷?冕、圭璧、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而此时的赵显还不满六岁,就莫名其妙的随着母亲、祖母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一同送到了北京。至此,南宋朝廷灭亡。 赵显到了北京,很快,召见了他,被封为瀛国公。全皇后、谢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南宋不同于金国。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所灭后,完颜皇家宗室被全部杀死,一个也没留。但南宋、皇亲投降了元朝后,基本都没有加害。这从蒙古人从蒙宋之战开始以来就不断招降南宋可以看出。有人说,正是蒙古人在这点的仁慈,100年后的反元时,让元顺帝以及宗室能以安全的从北京退回大漠。 赵显和他的母亲在北京虽然仍然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处处被监视着,时刻得不到自由。而且,南方的局势并没有稳定下来,文天祥死活就是不肯降元,在谈判中被扣留时,偷偷逃回江南,并再次举兵反元,一时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应。元军派遣四十万大军进剿。2年后,文天祥在广东被元将张弘范俘虏。鉴于此人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先后派张弘范、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招降都不成,第三次,把在北京的赵显叫去劝降,当文天祥看到八岁的“先皇”来到,昔时互为君臣,今日同为阶囚。感于此,,北跪于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赵显一看这情形,“噤不得语”,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不了了知。后来元朝丞相孛罗、忽必烈本人都无法劝降文天祥,最终,也就只好成全他的一片忠魂烈志。 可以肯定,在北京的幽禁生活必然是枯燥而单调。而在赵显被俘之后的历史记载又十分的少,只有些零零散散。据记载,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1288年,忽必烈“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但忽必烈此时不打算再养着他们娘俩了,正谋划着给他们找个“有前途”的职业。十天后,决定出来了。“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其母全皇后被令出家为尼。一对母子都被元朝安排出家了,从此骨肉分离,天涯各自。 赵显出家学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其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赵显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昨日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何况赵家的人就是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不数年,赵显已经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后来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段历史奇事。 后来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成立,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赵显长的相似。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呆了几个月,与赵显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阴错阳 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后来朱元璋就让元顺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一定要剿灭他。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有人因此认为:“瀛国公是英宗至治三年被赐死于河西的。”但也有人以“赐瀛国公”是独立成词的,不是被赐 死的意思。至少从文字上,看不出宋恭帝是暴死,后面“诏僧儒金书藏经”,更是渲染朝廷的礼遇之意。无论如何,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结束他作为喇嘛的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这一年他54岁了。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三十五个春夏秋冬,在混合着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见异同的诵经日程里,故国的回忆是否会偶尔袭上心头?是否一如当年李后主凭栏小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怅然潇凉?是否一如先祖在五国城独覆冰雪“踏花归去马蹄香”之黯然追忆?当年幽禁李后主的可曾料到他的子孙竟也有此归宿?一个在北海风霜,一个在西藏诵经?莫不是冥冥中李后主的刻意之为?的喇嘛寺庙里,席地端坐的僧侣,可知当年西湖的荷叶,临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灯下捻动佛珠的母亲,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风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