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能善待杀子仇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常言道:“天下纷纷,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那个烽火连天、战乱不休的年代,一代枭雄曹操为何善待有杀子之仇的张绣呢?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隐情? 首先,我们先来捋一捋曹操和张绣结下的疙瘩——杀子之仇。
说道这件事这就必须提到著名战役——宛城之战。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率军讨伐占据宛城的张绣,张绣率部降曹。
曹操摆酒宴邀请张绣等人一并参加。
但宴请张绣的过程并不轻松,因为大将始终持着大斧站在曹操身后,还时不时“举斧迫视”。
酒桌子上张绣本来就心里很不畅快,他不敢直视曹操。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曹操对张绣的嫂子邹夫人一见钟情。
不久,就想办法把她纳为小妾。
又加上曹操利用黄金等贵重财物拉拢张绣的心腹胡车儿。
这一切让张绣的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羞辱、愤怒、猜忌像波涛一样在张绣心中激荡。
曹操是明白人,他知道张绣心怀不满。
没多久,他对张绣动了杀意。
但是消息很快泄露了,张绣先下手为强——起兵反曹。
张绣奇袭曹营,臂力过人的曹操爱将——典韦战死,曹操的长子、侄子曹安民也惨死在张绣的利刃之下。
他们保护曹操躲过了这场劫难。
在这次战役中,曹操损失惨重。
他失去了一员忠诚骁勇的大将,还痛失爱子,就连他的夫人——也与他分道扬镳。
曹操心头充满了怨恨。
那么,曹操为什么不杀了张绣以解心头之恨呢? 我们顺着时间来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形。
宛城之战后,张绣重新和结成联盟。
但谋士陈述利弊、积极献言,在建安四年(199)张绣重新降曹。
既然张绣来了,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曹操不得不笼络各路人马为自己所用。
曹操用超常的气度化解前嫌,他不仅执着张绣的手一起参加宴会,还和张绣结成了——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女儿。
成就大事者往往能够容难容之事。
曹操的过人之处正在于智谋长远、不计前嫌。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大军开始南下。
曹、袁大军的对峙已经迫在眉睫。
由于张绣驻军的位置较为重要,曹、袁双方都有拉拢之意。
张绣夹在中间,如何是好? 这时候谋士贾诩提议“不如跟着曹操干。
” 一是袁强曹弱;二是我和他素有仇怨,怎么能投靠他呢?一听贾诩的建议,张绣立即目瞪口呆。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跟着他可以赢得人心,这是第一个原因。
袁绍,不在乎我们这一点人马;而曹操人手单薄,我们投靠过去,他会很是高兴,这是第二个原因。
凡是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都能明志四海、缓释私怨、弃利重义,这是第三个原因。
贾诩如此这般的陈述,坚定了张绣投奔曹操的决心。
果然,曹操对张绣高看一眼。
张绣对曹操。
在中,张绣立下了,成就了历史上一段很是光彩的君臣佳话。
有意思的是,历史似乎把曹操和张绣之间从前的仇恨留给了曹操的后人。
张绣到底是怎么死亡的?一直有人猜测是曹操之子干的。
建安十二年(207年),张绣死于随曹操征讨乌桓的途中,谥为定侯,其子张泉袭爵,封长乐卫尉。
但后来也没有善终,卷进了谋反事件,有人认为是同伙所为。
倘若张绣与其子的死亡都与曹操后人有关的话,那还真是人性的不幸呢。
而真相到底如何,还留待人们研究。
我们说,曹操之所以善待有杀子之仇的张绣,是因为形势的需要。
他有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而当时迫切需要的是对抗强敌袁绍。
曹操是一个能够搞的人物,他不能因为张绣杀了自己儿子就把私仇置于心头。
在理智和情感的天平上,砝码始终倾向理智那边。
曹操舍小利、求大义——他让杀子仇人为己所用。
这就是曹操的人格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次竟一朝三帝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代善如此忠心为什么皇太极还是要打压呢 解析两人背后的矛盾所在
如此忠心,为什么还是要打压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皇太极能当上汗位,他的哥哥、代善功不可没。并且皇太极登上汗位后,代善对他又极尽忠心,可是为什么,皇太极却因为一件小事,便严厉打压他呢? (代善像)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性情温和,对努尔哈赤很有孝心,对兄弟也颇多关怀。本来,按努尔哈赤的想法,自己的汗位是准备让长子继承的。可是褚英对兄弟多苛刻,甚至要求他们但凡禀事,先要告知他再向努尔哈赤禀告。兄弟们不堪其苦,集体向努尔哈赤告发褚英的种种劣迹。最终功劳无数的褚英,不光被废除了继承人的资格,还丢了性命。 褚英死后,努尔哈赤见代善不管是在兄弟中,还是在大臣那里,都颇得善缘,再加上他也有军功,因此将他立为继承人。 经过时间的考验,代善无论是性格还是能力,都是继承汗位的不二人选。因此,努尔哈赤很满意自己的安排,年老时,曾在公众场合表示,等自己,大妃和皇太极兄弟们,等都托付给代善。 也许阿巴亥急于将自己的未来打点好,也许是代善急于接管努尔哈赤的大妃,总之,这两人遭人告发,说他们有的关系。 一个是自己最为信赖的儿子,一个是自己最为宠爱的妃子,努尔哈赤尽管心里无比悲痛,但他再不愿意对自己的儿子举起屠刀。于是便以阿巴亥偷盗为由,休离了她。至于代善,自此却再也无缘汗位了。 (努尔哈赤)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来不及安排身后事便疾病突发,猝然离世了。 努尔哈赤离世后,汗位的空缺让手握军权的(代善、阿敏、、皇太极)蠢蠢欲动。 就在此时,代善的长子岳托说服了代善,拥立皇太极继位。 代善经过几番思量后,也认为自己就算继承汗位,面对后金政治复杂的局面,也难以应付。再加上自己若是强行称汗,必然会招致其他贝勒的不满,于是他和岳托等人,坚决拥立皇太极。 代善在朝中位高权重,说话自然有份量。再加上阿敏又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而莽古尔泰又为人残暴,曾手刃生母,几乎无人拥戴他俩。既然大贝勒代善高风亮节,不与皇太极争夺汗位,要拥立他为新的大汗,阿敏和莽古尔泰还有朝中大臣们自然都没有意见。 皇太极继位后,因代善有拥立之功,将代善封为和硕礼亲王。 代善深知皇太极为人疑心较重,事事谨小慎微,。紧密地团结在皇太极身边,南征北战时,更是在前方冲锋陷阵,颇有舍掉一身皮,也要为皇太极的江山立汗马功的架势。 尽管如此,代善却很快惹怒了皇太极。 天聪八年,被皇太极多次征伐的蒙古汗在逃亡路上病逝,久经战乱的蒙古察哈尔部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次年,林丹汗的八大福晋纷纷归降皇太极。 (皇太极 做为战败者的女人,还有财物和牛马,自然都归皇太极所有。 皇太极为了显示自己“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于是将林丹汗的福晋,分发给与他的兄弟们,其中也分给长子一个女人。 豪格的嫡福晋是的女儿,哈达公主是努尔哈赤的女儿,也是皇太极的姐姐。她得知这件事后,认为女儿的权益会受到损害,于是当着众人的面,质问皇太极,事情闹得很不好看。 代善是个和事佬,他将满腹怒火的哈达公主,迎到自己的府邸设宴款待,并且在她临走时,还送了些财物给她。 代善的做法让皇太极很不高兴,认为他居心叵测。于是通知诸贝勒开大会,并在会上历数代善的罪状,最后直说他拉帮结派,居心险恶。 不光如此,还罢工,扬言自己做不了大汗,还是另请高明吧。 皇太极撂了挑子,诸贝勒乱了阵脚。罪魁祸首代善自然受到了大家的谴责,甚至还列举了很多代善的不是,跪求皇太极给代善定罪。不光要剥夺他的爵位,还要没收他十牛录的人口。 皇太极见闹也闹得差不多了,代善也几次登门谢罪,这才“勉为其难”继续工作。至于对代善的责罚,则从轻发落。 代善对此感激万分,再次誓告天地:“若不恪守忠贞,殚心竭力,而言与行违,又或如莽古尔泰、德格类谋逆作乱者,天地谴之,让代善。” 代善不过是尽兄妹情谊,请哈达公主吃了顿饭,何至于此呢? 很显然,皇太极这样小题大做,是因为代善在朝中位高权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二号。再加上他又年长,对自己又有拥立之功,自己不得不对他礼让三分。这种状况,让皇太极十分忧心。因此,才借这个事件,通过“打一巴掌给颗枣”的方式,借此削弱代善的权威,并让代善对他产生畏惧。这也是这位具有极强政治平衡术的的一种惯常做法。 (参考史料:《啸亭续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