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她从秀女到皇贵妃,一生经历五朝,死后一百天,大清王朝就灭亡了。
在历朝历代中,后宫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地方。
后宫里佳丽三千,都是服侍的。
为了争宠,她们不得不勾心斗角。
而对于后宫中的女子而言,除了自己在后宫中的生存能力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出身。
今天,我要来为大家介绍的主角就是端恪皇贵妃。
说起端恪皇贵妃,我们首先要来看看她的身世,她的父亲是一名头等的侍卫,而且她的先祖也很不得了,被称为一等功佟国纲,佟国纲的妹妹就是一名皇后,也就是的生母。
佟国纲的弟弟有两个女儿,都成为了皇室的妻子,一个是,一个是皇贵妃。
除此之外,端恪皇贵妃的其他亲戚也一般都是跟皇室有关系的,这样看来,端恪皇贵妃的身世是少有的完美了。
而且本身端恪皇贵妃也是一位美貌出众,才华横溢的女子。
在帝的选秀中,端恪皇贵妃果然脱颖而出,被选为咸丰帝新的妃子。
不过,据说当时端恪皇贵妃的选秀档案缺失,所以也有人怀疑端恪皇贵妃可能由于自己的家世显赫而没有经过选秀,直接入宫。
不过不管流言怎样,端恪皇贵妃毕竟也是很有实力的。
刚进宫,就得到了咸丰帝的喜爱,很快就被咸丰帝封为了祺嫔。
在这件事情上,端恪皇贵妃靠的是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家世。
不过,由于从小接受了儒家的教育,端恪皇贵妃并不会跟其他的妃子一样算计,也不会去争宠。
所以,不久之后,咸丰帝就不像之前一样宠爱她了,她也就成为了一位不受宠的妃子。
三年之后,皇帝就驾崩了,她也因此成为了一名寡妇。
不过,她也没有因此受到其他的不公正待遇,可能这也是由于她娘家家世显赫的原因吧,所以说宫中的女子,身世的依靠也是很重要的。
后来,她经历了三朝,地位也越来越高,从祺嫔并封为祺贵妃,后来被封为祺皇贵妃。
所以,端恪皇贵从入宫开始,就在皇宫中度过了余下的一生,虽然受宠的时间很少,但是由于自己原本受到的教育以及自己的为人,一辈受人尊敬,在宫中平静地生活着。
到了1910年,端恪皇贵妃去世,享年67岁。
在端恪皇贵妃入葬不到一百天的时候,大清王朝就灭亡了。
所以说,端恪皇贵妃是见证大清王朝兴衰的最好见证人。
作为一个后宫的女人,端恪皇贵妃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了。
她虽然因为没有心机而失宠,但是可能也是因为这样而造就了更好的自己吧。
因为她这种接受儒家教育的性格,使得别人不会把她视为眼中钉,所以也避免了很多的争斗,从而可以得到善终。
也成为了后宫中寿命较长的女人。
她的一生经历了五朝,都可以安然无恙,实在不得不让人佩服啊,所以她必定也是有过人之处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皇太极的长女敖汉公主简介:远嫁敖汉的清朝公主
敖汉公主(1621——1654):固伦公主。的长女。其母为皇太极的继妃乌拉纳喇氏,与皇太极的长子、次子洛格同母。后金天命六年(1621) 三月十二日生。天聪七年(1633)13岁时,嫁给蒙古熬汉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班第,号称敖汉公主。班第在崇德元年(1636)被封为敖汉郡王,十三年(1656)卒。十一年(1654)公主去世, 享年34岁。 清太宗皇太极位下共有14个亲生女儿,在其众多的女儿中,皇长女也许不是身份最高贵或最受宠爱的一个,而且也没有如松柏那样的寿龄,但其却是令人钦羡向往的。 入户辞父母,远嫁蒙古婿 皇长女生于后金天命六年(1621)三月十二日,其母为继妃乌拉纳喇氏,太宗的长子和硕豪格是其胞兄,两人年龄相差12岁。从其母得封继妃看,乌拉纳喇氏曾为太宗的继室嫡(大)福晋。皇长女出生之时,后来成为孝端文皇后的虽已归嫁太宗,但只是位居其母乌拉纳喇氏之后的蒙古侧福晋,而且哲哲是在4年后的天命十年(1625)才生育了皇次女玛喀塔。所以,皇长女属嫡出,此后其得封固伦公主亦是佐证。只可惜皇长女尚在襁褓之中,其母即因冬天趾高气扬地入太祖之汗宫而不下拖床(即爬犁),“侮慢”长辈,引起了太祖反感。当时,太宗正与为竞争太子之位而明争暗斗,为不失去汗父的欢心,太宗毫不犹豫地休弃了皇长女之母乌拉纳喇氏。此举虽受到了太祖的褒奖,但作为早梅发高枝的皇长女,本应是其亲生母亲若无过错即可位居中宫,公主本人亦可顺理成章地成为身份最高贵的皇女,却阴差阳错地早早失去了母爱与依傍。 天聪元年(1627)六月,蒙古敖汉部弃察哈尔汗前来投附后金,太宗,同时将两位公主许给了敖汉部,第一是将太祖第三女格格即太宗异母姊许给了敖汉部的索诺木杜棱(在此前的清代公主系列中已介绍过),第二是将皇长女许给了敖汉部另一位领主塞臣卓礼克图之子班第。其时皇长女年方7岁,是为先许后嫁——6年后方才与额驸班第成婚。清代公主嫁与蒙古同一部落并不稀奇,如太宗朝科尔沁部即娶过太宗的皇三女、皇四女和皇八女;但同一时间将两位公主聘与一部,则是清代满蒙联姻史上仅见的一例,足见当时太宗对笼络蒙古敖汉部心情之迫切。 敖汉部地处辽西(今昭乌达盟境内),原臣属于察哈尔蒙古,姓博尔济吉特,为第十五世孙达延车臣汗的长子图鲁博罗特的后裔。额驸班第的父亲塞臣卓礼克图是索诺木杜棱的弟弟,太宗将开原之地赐与其兄,而令其还归旧牧。天聪元年(1627)十二月,塞臣卓礼克图在参加了兄长索诺木杜棱与莽古济格格婚礼后的第三天,于盛京宫殿举行了聘皇长女献纳彩礼的仪式,向太宗进献了甲胄、裘、马、骆驼等,并备筵席以进。其中,订婚纳彩礼献骆驼为蒙古族特有的习俗,而献鞍马与甲胄,则属满蒙共有的旧俗,是男子因英勇善战,孔武有力而得妻的余绪。下聘礼的第二天,太宗即赐塞臣卓礼克图名号为“都喇尔巴图鲁”,并赏甲胄、鞍马。天聪三年(1629),太宗亲统大军征明,塞臣率所部随之克遵化,围京师。天聪四年(1630),又参加了克永平,攻昌黎的战斗,但不幸在回师后即去世。于是,再遇战事,即由额驸班第率部从征,如大凌河之战,班第即曾迎战来自锦州的援军,大败之。天聪六年(1632),班第又从征察哈尔,率部打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既而移师征明,抵达山西大同、宣府等地,一路,深得太宗赏识。 天聪七年(1633)正月,时为敖汉部台吉的班第亲自来到盛京城,献上作为成婚前聘礼的鞍辔、甲胄、骆驼、马匹等,向太宗请婚,太宗亦履行前约,赐大宴——13岁的皇长女与额驸班第在盛京皇宫的崇政殿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从此,皇长女即被称为敖汉公主。 皇女出嫁蒙古王公台吉,也如民间一样要有陪嫁,但其数量与规模则远非寻常百姓可比。关于清入关前的公主陪嫁,清初内国史院档案中有一份详细记载敖汉公主陪嫁物品的清单,人们可以从中。天聪七年四月十八日,太宗遣敖汉公主回归蒙古本部,赐公主的陪嫁计有:马25匹,骆驼10峰,雕鞍辔18副,圆帐房3座,象车1辆,雕花床1张,伞4把,银碟碗20个,扁背壶2个,茶桶1个,绣花捏折女朝褂、朝衣,蟒妆缎捏折女朝褂、朝衣,绵索捏折女朝褂、朝衣,镶边大缎捏折女朝褂、朝衣共6套,袍子、衬衣、素服共15套,蟒缎、闪缎、被褥5套,嵌东东珠28颗之金项圈2个、金手镯1对,脚镯1对,嵌大东珠金耳坠2对,嵌小东珠金耳坠4对,戒指5对,金荷包5对,素金佛2对,带板20个,结发东珠14个,红绿带板37对,大琥珀1块,海烟鲁绿松石1块,琥珀、珊瑚、素珠各10串,琥珀珠10串,白素珠10串。除物品外,还陪送随侍人户、奴婢,即公主养父养母(奶公及奶母)及随侍满蒙夫妇5对,女子7口。同时,还赐额驸班第绣缎、镶缎朝衣4件,幔子1床,帐子1床,枕头2个,白毡3块,红毡3块,袍子、褂子、素服7套,玉草凉帽2顶,金腰带1条,玉腰带1条,靴3双,雕鞍3副。 上述陪嫁虽与清入关后的公主妆奁定例在规模和数量上无法同日而语,但在当时已是相当丰厚,包括有生活器皿(具)、衣服、首饰、家具、牲畜、人役等各个方面,而且对额驸还另有赏赐,既荣耀,又体贴,蕴含着满蒙联姻政治意义的礼品充满了温情。皇长女出嫁,太宗十分重视,不仅与中宫大福晋及诸侧福晋亲率众贝勒大臣送出5里之外,还在设盛宴饯别后,特命宗室巴布海、拜伊图、巩阿岱及蒙古阿代扎尔固齐4位大臣,各偕其妻,前去为敖汉公主送行,直至敖汉公主抵达蒙古本部方可回转。皇长女敖汉公主于盛京拜别父母,踏上了远嫁位于嫩江流域之蒙古敖汉部的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历史上秦始皇嬴政东巡的三个真实目的
每个人做事都会带有自己的目的性,比如吃饭是为了生存,旅游是为了散心、增长知识,工作则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失去了目的,在做一件事请的时候人往往会丧失激情,迷失方向,甚至于半途而废。一般人尚且如此,作为一统天下的,他所下的毎一个决定、颁布的每一个政令都带有更深层次的意味。在完成一统大业之后,秦始皇在治理朝政时抽出了一定的时间,开东巡行程。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秦始皇东巡目的究竟是什么? 秦始皇东巡 秦始皇自公元前219年开始东巡,总共花费了将近十年的时间,进行了大大小小五次东巡。秦始皇之所以展开这样的巡视,其目的主要有如下三个。 第一、秦始皇选择东巡是为了彰显大秦国的威仪,并对齐国地方余孽进行再一次的大清扫,从而达到巩固皇权、加强统治的最终目的,当然秦始皇东巡同时也是为了安抚民心,顺应民意的一种行为。 第二、随着年龄的增大,秦始皇越发的感受到死亡的逼近,为了能够永葆青春,成为永垂不朽的皇帝,秦始皇东巡的最大目的便是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但终究一生,始皇的心愿最终还是落空,世间哪有长生不老之药,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一种想法罢了。 第三、秦始皇通过海上东巡,大大提高了的航海水平,并且在多次的行程之中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增强了秦朝的军事战斗能力。 秦始皇东巡路线 秦始皇第一次东巡是到成头山。成头山又名成山角,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边。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军事要地也是旅游胜地。成山头位于偏远地段,距离当时的皇都有数千里,秦始皇东巡路线中为什么有成山?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颁布车同轨的命令,将战国时各国之间不同间距的车轨都统一规定为六尺。而且所有的交通路线都以咸阳为中心,这位秦始皇东巡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条件。 秦始皇东巡雕塑图 秦始皇东巡成头山有两个目的,其一是齐国被秦国灭了以后,秦始皇仍旧有戒心,于是仿尧舜巡视民间,宣扬自己的强威。其二是成头山是秦国的东方极地,信奉天命的秦始皇在泰山封禅拜天后又去巡游东方极地。 秦始皇东巡路线中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据说昆嵛山的山脚下住着一家兄弟。有一天,黄氏两个兄弟把写了字的树皮与树叶都搬出来晒。正巧遇到秦始皇的大部队来到这里,两兄弟惊恐万分,看见官兵抱起树皮就跑。秦始皇看这个地方古木参天,云雾缭绕,就在此步行。看到屋内没有一个人,但是衣物粮食都在,就派人四处搜查。黄氏兄弟被找到之后,就被问及为何不抱衣物只抱树叶树皮 。黄氏兄弟回答,衣服没了可以织出来,粮食没了可以种出来,但是写满诗文的树皮树叶要是丢了就再也没有了。秦始皇弄清事情的缘由之后,称赞其写的文字优美,是好诗文。秦始皇让他们以后就在这里研习学问,于是黄氏人家在此过上了耕读的生活。 秦始皇东巡影响 中国社会历经了春秋、战国后,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等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秦国。霸业既已成就,秦始皇便开始四处巡游,历史上记载自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曾经先后六次巡游,巡游的目的地不尽相同。那么秦始皇东巡影响有哪些,他的出行给秦朝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 秦始皇东巡 秦始皇的六次巡游目的地都不一样,除了第一次出游到达陇西外,其余的五次巡游都是沿海路出发,一路东巡,到达关东齐地。秦始皇东巡是秦朝的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件,暂且不论秦始皇东巡的目的如何,但这一系列的东巡给秦朝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秦始皇东巡加强了秦朝的专制统治。众所周知,齐国是战国中除秦国外最强大的国家,在战国时期常常与秦国争斗。虽然秦始皇在一统中国的过程中将齐国消灭,但星星之火尚可以燎原,再加上齐国是最后一个被消灭的国家,秦始皇东巡来到齐地,主要是为了展示秦朝威仪,同时也是对怀有异心者的严厉警告。 第二、秦始皇东巡过程中整顿了各地的陋习,维护了社会秩序,惩罚了当地恶霸,解救了部分遭受不幸的百姓,达到了治国安邦的效果。 第三、秦始皇东巡过程中通过视察民情,修订国家有关法令,从而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 秦始皇东巡传说 秦始皇在成就霸业,一统中国之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令,在他的励精图治下,终于让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得以最终的统一。领土的统一完成之后,始皇便又开始了他的另一项事业,东巡。在秦始皇的一生之中,曾经多达五次的向东出巡,在民间广泛地流传着关于秦始皇东巡传说,故事之多,情节之美,那么到底有多少关于秦始皇东巡的传说呢? 秦始皇 秦始皇东巡本来是一场带有政治目的的远行,但人们总喜欢将一切事物进行美好,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流传了许多关于秦始皇的传说,那么在百姓心中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话说秦始皇东行到了昆仑山的脚下,这里住着一对兄弟,当秦始皇的兵马路经此处的时候,兄弟俩感到十分惊慌,将树皮和树叶搬起就跑走,因速度没有官兵们快,这两兄弟最终还是被秦始皇的兵马给逮住,秦始皇觉得很奇怪,问两兄弟,你们姓什么?为什么见到有人来了就跑?为何跑的时候粮食和钱财不带走,只单单抱起树皮和树叶逃走呢? 两兄弟答道:回贵人的话,我们俩兄弟,是这里的居民,看到您这边浩浩荡荡的人马过来,怕于我们不利,于是准备逃起来,这树皮和树叶上布满了学问,粮食没有了可以再种,但是这学问没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秦始皇十分欣赏这两个好学的兄弟,赐予他们大量的钱财,并给兄弟俩所在的村落赐名为晒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