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韩浩差点害死夏侯惇 可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还要重赏他?

时间:2025-03-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争,诡诈之道横行。

最好的兄弟背弃了当年的友谊,投靠了反复无常的小人。

曹操让率军进攻吕布,双方交战,互有损伤。

夏侯惇估计吕布也必然撤兵休息,没有多做防备,不料吕布在的建议下快马突袭夏侯惇,成功劫夺许多粮饷辎重。

不但如此,吕布还派遣一只敢死队,假装逃兵投降夏侯惇,到了晚上的时候这伙人突入夏侯惇大帐,竟然劫持了夏侯惇。

堂堂曹魏第一重臣,竟然被当成肥羊,被索要财物交换。

网络配图 夏侯惇部下将士,本来就刚经历一场大败,军心不稳,此时竟然主帅被劫持,恐惧和愤怒顿时弥漫整个军营。

军队一旦失去了斗志和纪律,必将随时面临死亡。

此时,一个小人物闪亮登场,让部队迅速恢复了正常,得以从死亡的边缘走过。

这个人就是韩浩。

韩浩站到人群的最前面,喝令将士不得惊慌,带领自己的部下把守住夏侯惇大帐入口,并让士兵召集所有将领共同议事。

韩浩告诉诸位将军,只有严格约束手下士兵,千万不要冲动,更不能扰乱军队的建制,如果此时吕布率军进攻,那后果不堪设想。

诸位将领觉得有理,立刻传令下去,整个部队立刻安定下来。

然后韩浩来到夏侯惇的大帐,在大帐前高声大喊:“你们这些亡命之徒,竟然敢劫持大将军,还想要活命吗?况且我们接受命令讨伐乱贼,又怎么会因为一个将军而放走你们吗?”韩浩说的很硬气,就算是绑匪抓到了夏侯惇又怎么样?即便绑匪杀死夏侯惇又怎么样?都不可能改变绑匪必死的命运。

此话一出,不但是绑匪目瞪口呆,连夏侯惇手下的各位将领也大惊失色,韩浩到底要搞什么?这么说,不是想把夏侯惇往火坑里推,逼着绑匪杀掉将军吗? 确实,当绑匪劫持人质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安全,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才会去估计人质的安全。

韩浩这么说,完全违背了基本的人质谈判的原则。

韩浩流着泪对上司夏侯惇说:“不是我不顾念将军,实在是不能违背国法!”韩浩然后下令士兵进攻,就算是劫匪杀了夏侯惇也在所不惜。

那些绑匪看到韩浩竟然如此凶恶,连上司的性命都不顾了,那劫持夏侯惇还有什么意义呢?几个劫匪都吓得连忙磕头,放弃抵抗,说他们不过是想多要些钱,拿到了钱就会离开了,希望给他们一条生路。

手下士兵也很快抓住了劫匪。

韩浩不和他们客气,下令全部处死。

网络配图 等到夏侯惇被救之后,曹操听说了这件事情,很是感慨,对韩浩这个人也另眼相看,曹操说:“你的这个做法应该成为后世的榜样!”于是,曹操下令,只要是以后有人敢劫持人质,都应当共同击杀劫匪,不必顾惜人质的性命。

从此之后,劫持人质的事件竟然就没有再发生了。

其实,韩浩的这个做法并不值得推崇,劫持人质的事件也根本没有消失。

韩浩之所以能够成功,有合理的一面,置之死地而后生。

不过,当劫匪意识到劫持人质不能挽回他们必死的命运,有两种常见的选择,一种是像吕布的几个逃兵一样,放弃抵抗,企求生存,但最后的结局大都是被斩杀。

当绑匪劫持人质的时候,或许人们会许下一些诺言,但是哪里有什么真诚,一旦人质相对安全,劫匪必死无疑。

另外一种就是撕票,拼个鱼死网破。

反正都是一死,拉个垫背的也好。

可以说,想韩浩一样行事获得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

不过,曹操为什么会赞扬韩浩呢?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在末年,绑架盛行。

战乱时节,一些活不下去的百姓,一些战败逃亡的士兵或者啸聚山林,或者突入城镇,抢夺财物,劫掠人口,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曹操治理下的兖州、青州,更是治安不好,劫掠盛行。

很多时候顾惜人质往往使得劫匪逍遥法外,助长了不良风气。

曹操借助表扬韩浩,告诉世人,我曹操对绑架抢劫是绝不会手软的!这道命令颁布之后,绑架事件就算不会绝迹,也必然大大减少。

网络配图 第二个原因,是保护人才,保护韩浩。

虽然说夏侯惇为人忠勇,和韩浩感情也不错。

当初就是夏侯惇听说韩浩品行出众才去拜访韩浩,并让他在自己的部下为将。

可是韩浩对夏侯惇如此无情,夏侯惇不可能心中没有任何想法,高度表扬韩浩,更可以让夏侯惇不敢轻易出手。

当然,韩浩的做法对夏侯惇个人确实有些冷血,但是对稳定大局非常有利。

于是,曹操借韩浩的刀,镇压那些妄图不轨的人。

后来,曹操把韩浩调到自己的身边,担任全军的中护军,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

韩浩做事不顾忌权贵、只看重国法,遵循军纪,正是选拔军官,负责主帅安全的最佳人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此人为明末猛将,令敌人闻风丧胆,最后不幸被人设计害死

名将辈出。初期就不说了,、、、、邓愈、、沫英等,无一不是中闯出的百战之将。就算到了明朝末期,依旧涌现了许多英勇善战的名将,如、、、等人,为世人所熟知。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大家不是很熟悉的明末名将。《》称其为“明季良将第一”,又称“万人敌”。我们知道,时期蜀汉名将、被称为万人敌。此人能与关羽、张飞等人相提并论,足见其骁勇威猛。 他叫曹文诏。 二 曹文诏是山西大同人。他很早就作为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人部将,活跃在辽东前线,抗击后金,积功升至游击将军。 1629年冬天,率领一支奇兵,绕过山海关,从蒙古远袭攻入关内,直取北京。袁崇焕紧急从辽东赶回,救援京师,打响。曹文诏参加了这场关系到大明王朝生死存亡的激战,再次立功。 游击将军官职并不高,可由于曹文诏善于指挥作战,上级很信任他,常让他“挑重担”,率领级别高于他的将领执行军事任务。1630年,获赐尚方宝剑的左都督马世龙总理诸路勤王大军,组织抵抗后金军队。马世龙将尚方宝剑交给曹文诏,令他率领参将王承胤、张叔嘉、都司等在玉田的枯树、洪桥伏击敌人。这一场伏击战打得很漂亮,曹文诏因功升为参将。 随后,曹文诏跟随马世龙辗转作战,收复了大安城、鲇鱼关等4座城池,被朝廷加封为都督佥事。 三 明朝末年,天灾频发,再加上帝的糟糕治理,让天灾演变成一场场人祸。民不聊生,纷纷揭竿起义。其中,又以陕西高迎祥、、等农民起义军为代表。 一纸调令,便将曹文诏从辽东前线调回关内,充当灭火队员,征讨已成燎原之势的各地农民起义军。 曹文诏不负厚望。他转战山西、陕西等地,先后击败了胤、点灯子、李老柴、独行狼、杜三、杨老柴等农民起义军,基本平定了关中。根据巡抚御史范复粹给朝廷的奏章显示,这次曹文诏转战千里,经历了大小几十次战斗,斩首36600多人,在参战的将领中排名第一。曹文诏威震陕西,当地士绅赞叹:“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 可是,陕西三边总督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竟然不给曹文诏记功。巡按御史吴生生很看重曹文诏,为他打;复粹再次向朝廷报告,希望为曹文诏争得功劳。但兵部不为所动,仍然将曹文诏的功劳一再压低,使得他没有享受到论功行赏的待遇。 四 由于曹文诏在陕西多次打败农民军,农民军只好流向山西,在山西。御史张宸极给朝廷打报告,点名请求崇祯帝派遣曹文诏到山西来:“贼自秦中来。秦将曹文诏威名宿著,士民为之谣曰‘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且尝立功晋中,而秦贼灭且尽。宜敕令入晋协剿。” 在御史张宸极的提议下,崇祯帝命令曹文诏进入山西征讨农民军,同时,山西、陕西的各位明朝将领都受曹文诏统一指挥调度。 在山西,曹文诏一次一次打败农民起义军,陆续平定了山西五台、盂县、定襄、寿阳、太原等地。曹文诏大军所到之处,农民军闻风而逃。他们为避开曹文诏的主力,大部分都流向黄河以北。 不过,曹文诏虽然在行军作战上很有一套,但他在官场上混得实在不如意,处处遭到制约。按照崇祯帝的命令,曹文诏军队的粮草由当地官府提供,“多积糗粮以犒”。可当曹文诏在山西徐沟、盂县、定襄等地征讨农民军时,当地官府居然不向他们提供粮草,还用大炮攻打他们的士兵。崇祯帝闻讯大怒,交与御史察问,结果杳无音信。 曹文诏驻守山西洪洞时,与当地休闲在家的御史刘令誉发生矛盾。后来,刘令誉按察河南,又与曹文诏在言语中发生冲突。刘令誉,将别人打的败仗栽赃到曹文诏身上。兵部没有认真调查,认为曹文诏打了几次胜仗,就骄傲自满起来,“怙胜而骑”,便将他调往山西大同。 五 1635年,闯王高迎祥、八大王张献忠率部20万,攻打凤翔。 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身边只有6000人马,根本就没办法与农民起义军抗衡,向朝廷紧急求援,却没有任何回音。洪承畴所部与农民起义军一经接触,即被打败,损兵折将。曹文诏闻讯,抛弃他与洪承畴之间的个人恩怨,主动请战。 洪承畴很高兴,“非将军不能灭此贼。顾吾兵已分,无可策应者。将军行,吾将由泾阳趋淳化为后劲。”他安排曹文诏作为前锋部队,前往作战,自己则作为后援。 于是,曹文诏率领3000精兵就出发了。在镇宁的湫头镇,曹文诏与农民军打了一场遭遇战,小胜一场。或许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曹文诏不顾兵力太少,猛追农民军30里——就这样,掉进了农民军早就准备好的包围圈。数万农民军骑兵将曹文诏3000士兵重重包围,一时箭如雨下。 打是打不过的,曹文诏准备撤退。就在这时候,一个小兵被抓住后看见了曹文诏,情不自禁地喊了四个字:“将军救我!”农民军中的一名明朝叛军立即认出了曹文诏,指给农民军看:“此曹总兵也。” 农民军见包围了赫赫有名的曹文诏,大喜,将包围圈包得更紧了。曹文诏勇猛突围,杀了几十名农民军士兵,拼杀了几里路,然而回天乏力,他在耗尽体力后,拔刀自杀。 曹文诏死后,崇祯帝追赠为太子太保、左都督。多年以后,张廷玉在编撰《明史》时,赞其为“明季良将第一”,又称曹文诏“秉骁猛之资,所向摧败,皆所称万人敌也”。这样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因才华被曾国藩重用,却因流言差点毁了仕途

经过理学对于儒家经典教义的全新诠释和整合,功名也从一个新的时间角度和思维角度赋予自己新的历史外衣。 读书是为了入仕,入仕是为了治国安邦。但这过独木桥的科举大军中能最后抵达金字塔顶端的学生寥寥无几,如果幸运的话,能在省城的乡试里的角逐中拔得解元的头筹,故里归乡之时也会有的热闹欢呼了。 但即使是走到这一步的人,人生也往往不免会对不能再上一层楼而抱折戟沉沙之憾。 许振祎就是这茫茫大军的人物之一,只不过他能够像的父亲苏老泉一样,一不中二不中但势必不罢休,最终能够超越前人更进一步,发奋读书最后在紫禁城被一点通,进士出身,官至广东巡抚。 而且,许振祎是在这场战争中,边打仗边学习考的名次,这种,之才应该是内心非常坚定之人吧。但遗憾的是,不知是因为五千年中国没有之大变局还是中国两千年封建专治官场的影响,许书生的书生气反而茫然而愈加浓烈,但也正是因为在乱向面前残留的浓浓的书生气,反而救了自己。 人在束手无策的时候会做什么呢——哭,因为哭有时会救命。 就像陈琳因为一纸讨曹檄文的文笔而名传天下,最后不计前嫌还求知若渴一样。许振祎虽然学涯初始不顺,但文笔的名声却声名在外,在太平天国举事的那几年里被召入幕府,全权负责书信秉笔之务。 武杆子如果说是建立军功巩固政治地位的工具,那笔杆子对同样是文笔飞扬的同道中人来说那也许就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了。 这样的人才曹操爱,曾国藩也爱。 九年许振祎中了举人想在读书入仕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便出了曾国藩的幕府。这个时候的曾国藩从和道光皇帝的斗气中刚刚想明白,重回湘淮官场与当初把自己撵走的同僚重新共事。文字方面的得力助手只有一人,急需帮手的他于是亲自写信给许振祎邀其前来,又托李鸿章帮忙从中催促,可见许振祎的才能一斑。 从无到有,从曾国藩兵败自杀未遂到的先锋部队攻克南京,大营里的许振祎是第一现场见证人。加上在官场上曾国藩的特殊关爱和提携,于官制而言,许就是曾的门生了。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耳濡目染,许振祎不仅仅与老师曾国藩,还和在前线作战的司令官,曾国藩最疼爱的弟弟曾国荃也结下了深厚的亲情情节。论辈分,他得称年纪差不多的曾国荃为叔父。 十二年,许振祎从河南按察使升任江宁布政使,顶头上司正是叔父两江总督曾国荃。也许是说文解字的细致习惯,许振祎不但对叔父的秘书工作业精于勤,自己的本职岗位也干的是头头是道,赢得南京官场“一片喝彩”。 就像阴阳平衡,这边的业绩突出必然会招致那边的妒忌眼红。官场自然有人会在叔侄这上下级之间寻找一些可利用的文章空间。但许振祎也的确有可供人口实之柄:工作上主观能动性太强,委任处分,先斩后奏。 对于政治而言毕竟半路出家,钻营文字之书生难免会有一套自己的处事方法,但读书入仕的初衷不忘,本是好意,却被规矩乱了规矩,谁又不是慢慢成熟起来的呢? 曾国荃作为一个带兵打仗的粗人其实也不是很在乎这些,而且有这么一个得力的属下大包大揽生活上竟然过得惬意了起来。但官场规则岂能有人而使鸡群,于是谗言漫布南京上空。 学者毕竟是学者,许振祎一方面忙于自己的工作,一方面深信自己与曾家半进门的关系,自信也不屑于向自己的领导述职解释,而曾国荃毕竟身为行伍,在一定的政治面目之下的辨别能力不像文官一样机警敏锐。一方面为了平息南京官场的众怨,一方面也是听信谣言确保自己的权威,于是在向朝廷的奏折上暗示将许侄调走。 总督这样的超省级官僚有幕府,形形下套许振祎这样的省市级大员同样有自己的幕僚机构。就像自己在曾府之内言语两计,自己的属下在自己身陷囹圄之际也献上了一计——以纪念曾国藩为噱头,在南京建新的以曾命名的文正书院。 由于事出仓促,许振祎也没有专项经费,募捐上时间也来不及,自费则更加坐实了事拙后补的行为。最终一世清明的许振祎挪用了耕牛补贴,给自己的老师贴了金。 书院落成之日举办追思纪念仪式。这样的机会许振祎借机拉开了即将把自己调外的叔父曾国荃。只是在仪式后许振祎面对自己老师曾国藩的画像应声倒地痛哭不起。 在最后的年终干部报告中,叔父曾国荃向大大表扬了一番,随即被提为河东河道总督,一个既有实权又有经费油水的肥差。 可能曾国荃被自己的侄子打动了吧,可能也是在那一刻曾国荃想起了当年三人一起在太平军面前共事的情景。也可能是许振祎真的成长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曾经进士出身的哭的是后山河的美好不在,许振祎哭的是对自己恩爱有加的老师,只是时机不称,轻重不同,最后导致了一个贫寒交迫,一个日蒸上流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