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 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简介

时间:2025-03-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人类航天历史上,有三位科学家的名字将被永远铭记,他们是:苏联的康斯坦丁·、美国的和德国的。

齐奥尔科夫斯基是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被称为航天之父。

他最先论证了利用火箭进行星际交通、制造人造地球卫星和近地轨道站的可能性,指出发展宇航和制造火箭的合理途径,找到了火箭和液体发动机结构的一系列重要工程技术解决方案。

他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人物简介 康斯坦丁·爱德华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Tsiolkovski,Konstantin Eduardovich, 1857.9.17~1935.9.19,苏联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

1857年9月17日生于俄国伊热夫斯科耶镇(今属梁赞州)。

童年因听觉几乎完全丧失而辍学,14岁以后主要靠自学,读完中学和大学数理课程。

1880年开始在卡卢加省博罗夫斯克县立学校任教并开始研究工作。

研究课题有:金属气球(飞艇)、流线型飞机、气垫火车和星际火箭的基本原理等。

1903年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喷气运动理论著作《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提出了液体推进剂火箭的构思和原理图,并推导出在不考虑空气动力和地球引力的理想情况下,计算火箭在发动机工作期间获得速度增量的公式,为研究火箭和液体火箭发动机奠定了理论基础。

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在研究喷气飞行原理方面卓有建树:提出了燃气涡轮发动机方案,解决了航天器在行星表面着陆的理论问题,研究大气层对火箭飞行的影响,首次探讨从火箭到人造地球卫星的诸问题。

齐奥尔科夫斯基一生撰写了730多篇论著。

1932年苏联政府授予他劳动红旗勋章。

1935年9月19日在卡卢加逝世。

人物生平 童年生活 1857年9月17日,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梁赞省一个美丽的村庄,父亲给他取的名字是康斯坦丁。

这个家有7个孩子,康斯坦丁是老五。

对于双亲,康斯坦丁在晚年回忆说: 父亲总是那么沉着冷静,在熟人中间,他聪明善辩,而在官僚中间,他以赤色和令人难以容忍的正直闻名。

父亲爱好建筑,曾经带领着几个孩子一起造过楼房和宫殿的模型,还总是不停地告诉几个儿子要多做体力活儿,要自立。

母亲则完全是另一种性格,她活泼、热情,急躁的时候就用大嗓门说话,非常能干。

康斯坦丁认为,父亲给了他坚强的意志,母亲给了他才华和对事物的热情。

童年的康斯坦丁活泼伶俐,爱读书,喜欢思考问题,尤其是爱不着边际地幻想。

他说: 小的时候,为了让弟弟听我的狂想,我甚至会付钱给他。

我幻想过我有很大的体力,幻想我像猫一样,顺着绳子和竿子爬得很高,看得很远。

由于家里的条件不好,康斯坦丁不能到学校读书,他受过的惟一正规的教育是在伊耶夫斯科的乡村上过一些日子的村办学校。

但不幸的是,10岁的时候,他在滑雪的时候得了严重的感冒,导致猩红热,最终几乎完全失去了听觉。

从那以后,康斯坦丁与外界几乎隔绝了。

康斯坦丁回忆说: 我的耳朵近乎全聋,因此成了邻近的儿童们嘲笑的对象。

这个生理缺陷使我同人们疏远了,但却使我发奋读书,用幻想来忘却所有的烦恼。

受到伤害的自尊总要在其他方面寻求补充和满足,康斯坦丁开始把自己幻想成一些伟大的、英雄式的人物。

也许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早期遭受的各种磨难都是他成为伟大人物的必备条件。

康斯坦丁由于耳聋与外界断绝了联系,却从此走上了独立思考、善于幻想的道路。

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他通过各种方式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检验。

有一次,他自己做了一个量角器,没有出屋就测量出了与远处的火警望台的距离是284米。

然后,他又步行进行校验,结果完全正确,这使他对科学的信心倍增,他开始了解到理论知识对实践生活的指导意义。

教育经历 随着年龄的增大,父母不得不考虑孩子进一步受教育的问题。

在齐奥尔科夫斯基16岁的那年,父亲用积攒的钱送他到莫斯科去求学。

虽然这时他仍无法进学校学习,但莫斯科的环境显然比乡下优越得多。

他在莫斯科的三年多时间里完全钻进图书馆里。

家里每月给他寄来15卢布生活费、学习费,但他只吃最简单的面包和蔬菜,把余下的钱都买了书和实验用品。

他自学了解析几何、高等代数和微积分,学习了物理化学和力学,还以极大的兴趣学习天文学甚至大量阅读小说和杂志。

在莫斯科,齐奥尔科夫斯基为自己不断获得新的知识而由衷地兴奋,但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他的体质却越来越弱了。

1876年的一天,他父亲的一个熟人在莫斯科偶然看见了他,被他那疲倦和虚弱的模样吓了一跳。

于是,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父亲收到那个人写的信时,还亲自来了一趟,后才被迫回家。

工作经历 1877年秋,齐奥尔科夫斯基通过了乡村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四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卡卢加省波罗夫县一个中学的数学教师。

在波罗夫县,他租了两间房子住了下来,房东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叫索科洛娃。

齐奥尔科夫斯基自己搞了一个实验室,一边教书,一边开始独立的研究工作。

后来他与索科洛娃结了婚。

1881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对气体理论进行了大量思考和研究,并完成了一篇论文,送交彼得堡的物理和化学学会。

学会的科学家看到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论文后十分惊讶。

因为论文的内容和结论完全正确,但这一问题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得到了圆满解决。

科学家们没有把这个年轻人看作是骗子或剽窃者。

他们认为:这位年轻学者可能与外界缺乏联系,并不知道他的 发现 已经问世多年了。

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给齐奥尔科夫斯基写了一封措辞谨慎的信,对他的工作和成绩表示赞赏,还对他进行鼓励,希望他将来取得更大成果。

1892年,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研究兴趣转到飞艇上来。

他曾发表了多篇有关飞艇的论文,提出了全金属硬式飞艇的设想。

这段时间他还研究过飞机,但由于经费不足,实验工作无法开展。

这使他认识到,像飞艇或者飞机这类大型的工程问题,靠一个人在业余时间里摸索,很难得到有实际意义的成果。

因此他觉得还是应当做一些理论研究工作。

这时,他开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太空飞行研究上。

太空理论 在齐奥尔科夫斯基一生中,他最感兴趣、花费精力最多、取得成就最大的领域是航天。

在很小的时候,有关星际航行的问题已经开始强烈地吸引着他。

他在1911年回忆说: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也和其他人一样,认为火箭不过是一种少有用途的玩具。

我已很难准确回忆起我是怎样开始计算有关火箭的问题。

对我来说,第一颗太空飞行思想的种子是由儒勒·凡尔纳的幻想小说播下的,它们在我的头脑里形成了确定的方向。

我开始把它作为一种严肃的活动。

在莫斯科求学期间,齐奥尔科夫斯基就开始思索实现太空飞行的方法。

16岁那年,他忽然想到利用离心力。

这使他极度兴奋,以为发现了通向星际空间的道路。

他后来回忆说: 当时我简直高兴得发狂,那一晚我整夜都无法入睡。

我慢慢地在莫斯科的大街上徘徊,一直思考着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

但到了第二天黎明,我终于认识到我的推理是错误的。

1882年,他在自学过程中掌握了牛顿第三定律。

这个看似简单的作用与反作用原理突然使他。

他在3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 如果在一只充满高压气体的桶的一端开一个口,气体就会通过这个小口喷射出来,并给桶产生反作用力,使桶沿相反的方向运动。

这段话就是对火箭飞行原理的形象描述。

齐奥尔科夫斯基既是一个踏实的科学家,也是一个热情的探索者。

他在一篇名为《太空火箭工作:1903-1927年》的文章中,系统总结了他在火箭和航天学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

然后,他对航天的未来发展阶段进行了展望。

这些阶段包括:火箭汽车、火箭飞机、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工厂、空间基地、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外太空旅行、行星基地,以及恒星星际飞行等。

他在文章中提出的在飞船中利用植物生产食物和氧气、依靠旋转产生重力、更好地利用太阳能等思想至今仍是航天领域的研究方向。

十月革命 改变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生活和研究条件,他的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

1919年他被选为科学院的会员,1921年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会议决定给予他个人特殊养老金。

从那时起,他更加勤奋地专心于航天学的研究。

十月革命 前,齐奥尔科夫斯基共写出了130篇论文,以后却写出了450余篇。

更为重要的是,在他的论文和著作的影响下,一批火箭和航天爱好者走上了航天探索的道路。

他的成就也被欧美广泛承认,德国航天先驱奥伯特曾在致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信中说: 您已经点燃了火炬,我们绝不会让它熄灭。

让我们尽最大的努力,以实现人类最伟大的梦想。

但是,他仍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

他在1931年写道: 儿童时代以来,严重的耳聋使我完全不顾及日常的生活方式,也因此缺少“交际”。

这也许是我到了68岁仍然进展缓慢,没有取得真正成功的原因。

沉思、计算和实验构成了我的全部生活。

我的住房底层的车间始终陪伴着我。

即使由于火灾和洪水将其摧毁,我也很快把它恢复起来……重大的问题还远未解决,我还有足够的能力或者健康允许我把这些思想变成现实吗? 随着世界范围内火箭和太空飞行研究热潮的兴起,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名望在迅速增长。

1932年在他75周岁生日时,苏联的各大报纸和杂志都刊登了有关他的事迹和科学成就的长篇文章,也向他发去了生日贺电,一时间这位老人成了苏联杰出的人民英雄。

他在新的时代里感到充满了希望。

他在给斯大林的信中表达了他的兴奋之情: 我在航空、火箭和太空飞行方面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和苏维埃政府--人类文化发展的卓越领袖。

我充分相信在他们的领导下,一定能够成功地完成这些伟大的事业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从1843年起,波德莱尔开始陆续创作后来收入《恶之花》的诗歌,诗集出版后不久,因“有碍公共道德及风化”等罪名受到轻罪法庭的判罚。1861年,波德莱尔申请加入法兰西学士院,后退出。作品有《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美学珍玩》、《可怜的比利时!》等。 法国诗人。1821年4月9日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1839年,波德莱尔通过了毕业会考。他向往过“自由的生活”,要去当作家。他,大量涉猎文学作品,来往于青年画家、文学家之间,并被浪漫主义这“美的最新近、最现代的表现”所征服。 1841年,夏尔·波德莱尔被送出国旅行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浪荡生活。原目的地为加尔各答,中途在毛里求斯等地停留,他拒绝继续旅行,与1842年2月15日回到法国,继承了父亲的10万法郎。1845年.波德莱尔发表了画评《1845年的沙龙》,以其观点的新颖震动了评论界。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1851年,发表《酒与大麻精》。9月,发表散文诗《酒魂》。1852年,波德莱尔的创作进入高潮。他先后发表了二十多首诗,十余篇评论和大量译著。1855年,以《恶之花》的标题发表18首散文诗。7月,发表第一批散文诗《夜色朦胧》和《孤独》。1857年6月25日,诗集《恶之花》出版。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部诗集问世时,只收100首诗。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1864年2月7日和2月14日,在《费加罗报》上发表6首散文诗,标题为《巴黎的忧郁》。4月24日,夏尔·波德莱尔到达比利时的布鲁塞尔。5月~6月,在比利时做演讲,朗诵自己的诗作。尽管他厌恶这个国家和比利时人,他还是在比利时一直住了两年。1866年3月15日,夏尔·波德莱尔昏厥。3月22日~23日,他的病情恶化。3月30日,他右半边身体瘫痪。3月31日,《新恶之花》发表。7月2日,波德莱尔被送回巴黎。1867年8月31日,夏尔·波德莱尔死。9月2日,夏尔·波德莱尔被安葬在蒙巴纳斯公墓。1869年遗著《巴黎的忧郁》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有着怎么样的酒桌文化?和现代有什么不同

人设宴喝酒,劝客人干杯,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一般都说“千岁”,不说“干杯”。为了愉悦气氛,喝酒的时候,通常会掷色子、猜枚、投壶、抹牌来助兴。南京、苏州的士大夫饮酒,一般只是掷骰子助兴,松江等地的人饮酒时则采用投壶、猜枚来助兴。 图1:饮酒图 但是掷色子、猜枚、投壶,这些都是民间一些富豪或者普通人玩的方式。根本不符合士大夫的风雅。投壶起源于祭征虏的雅歌投壶,一旦用到饮酒上,就开了起坐喧哗之端;猜枚为藏阉射覆的遗制,用之饮酒,不但有损闲心,而且攘臂张卷,殊为不稚。因此,士大夫饮酒时多采用行酒令的方式来助兴,而且以较为风雅的诗文酒令为主。 饮酒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事情。《诗》曰,既立之监,复佐之史。历朝历代也都有各自饮酒助兴的方法,用军法行酒,唐人饮酒时则设默录事。明朝人饮酒,设令官,又设一人为监令,不可谓不严。尤其是常熟人饮酒时的行令,更是成为一种苦事。据记载,常熟士人饮酒立令,相当严厉,杯中余沥有一滴,则罚一杯。若至四滴五滴,也罚如其数。一切均由酒录事监管。 这种严酷的酒令只限于常熟一城。与其毗邻的吴江,虽也有一些完整的酒令,但并不如此严酷。在吴江,举凡设席饮酒、会客,均用干、格、起、住四字作为酒令。所谓“干”,就务要一饮而尽,不流涓滴;所谓“格”,则他人不得拦格,完全听凭饮者自斟;所谓“起”,意思是不许饮酒的人起身;所谓“住”,即不得叫住。犯此四字,都要罚主人出席,令自饮一杯,又由宾客推举能饮酒者一人或两人,称为“监令”,一席听凭监令察觉,举凡语言喧哗、礼容失错,都要议罚。有时监令自犯,那么众宾客加以检举。中间有人不善饮酒,就察告席长。据说,此令一出,“四座肃然,主人安坐而客皆醉”。 士大夫饮酒行令。虽说也是文字游戏,却讲究清雅。如田艺荡与人饮酒,正好秋宵赏月,忽然轻云酷之。于是出一四声令。令曰:“云掩皓月。”要求接令者以四声为韵,一韵不叶,罚一杯;不成句,则罚四杯。还不许重出一字,相当难行。座客续令者有“天朗气烈”“秋爽兴发”“蟾皎桂馥”“风冷露洁”“情美醉极”。在饮酒行令中,还有一些文字游戏,如“顶真续麻”“急口令”“拆白道字”等。 所谓顶真续麻,是从就开始流行的文字游戏的一种。其玩法是:下句头一字,乃上句末一字。急目令,其实就是绕口令。拆牌道字,又称“拆白道字”,也是开始流行的一种文字游戏。在明代,这种文字游戏在民间仍然流行。据《如梦录》一书记载,开封城内就流行行令、猜枚、拆白道字,此戏一般将一字拆为两字,成句后说出来。 从弘治年间开始,由于朝政宽大,官员大多喜爱游玩饮酒,一时间蔚然成风。当时北京的一些富家,也趁官员在朝天宫、隆福寺等处学习礼仪,趁机摆出丰富的酒席,随后邀请士大夫赴宴,席间有教坊司的子弟唱歌助兴。京师官员的游宴吃酒,得到了的默许与支持。考虑到官员同僚宴会大多在夜间,骑马醉归,无处讨灯烛。为此明孝宗下令,各官饮酒回家,街上各个商家铺户都要用灯笼传送。 图2:弘治 图3:隆福寺 士大夫家居,平常日子一也有家宴。在松江,士大夫宴会,一般不让子侄辈陪坐。不过也有例外,如顾东桥每有宴席,就让儿子坐在自己旁边。顾东江每次宴会,也会让儿子坐在桌边。可见,在士大夫的家宴中,子侄辈也可同坐,与客人谈谐共饮。 士大夫不仅为应付官场交际而举行宴会,往往在家中,或在旅游途中,也进行宴会饮酒。如公安派文士在游北京小西天东峪寺时,就在寺门空地上与同好诸公开筵饮酒。士大夫举行宴会的场所,除公署、私室之外,更多的是在名刹、园林中,这是明代士人的风气。如袁宗道曾与友人在北京崇国寺葡萄林下饮酒聚会,又与诸友在张园会饮。 随机文章令妃有何「特别之处」?让乾隆第一次临幸时嗨到不行秦始皇到底为谁建了阿房宫?蜥蜴人的真相是什么,疑似外星生物/传闻创立地球最强组织进击的巨人世界的真相,大地恶魔赐予的巨人之力/巨人分裂成两派太阳系为什么只有地球有生命,地球特殊进化过程使生命诞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