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翁万达有哪些当作?为什么被后世称为“岭南第一名臣”?

时间:2025-03-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翁万达,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出生,字仁夫,广东潮州府揭阳县(今属汕头)人,中期名将、诗人。

翁万达生于寒门,勤奋好学,,28岁时,考中进士,从此踏入官场。

中进士后,翁万达即授户部广西司主事,此后历任广西司员外郎、山东司郎中。

为官之初,他查勘悬案,监督税收,赈畿辅饥民,敢言政策利弊。

他秉公执法,严惩当地豪强,因此 以廉法著称 。

嘉靖十三年(1533年),翁万达升任梧州知府。

梧州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边防要地,民风凶悍,难以治理。

翁万达上任之后,以治学为根本,兴办学校,招人讲学,在当地掀起一股学习风潮,致使民风好转。

期间,镇守两广的咸阳宁侯,纵容悍卒横行,翁万达不惮权贵,将十余个悍卒逮捕入狱。

在治理梧州的4年,翁万达功绩卓著,声名远播,被誉为“治行第一”。

嘉靖十七年(1538年),安南国(今越南)莫登庸父子称制,勾结广西土匪反叛朝廷。

命两广总兵仇鸾、兵部尚书毛伯温率部征安南。

在征南一战中,翁万达展现出他非凡的军事才能。

征南号令传出,兵部、礼部意见不一时,他提出以 重兵威慑,抚剿兼施,迫其乞降 的策略,得到兵部、礼部的认同,并成为朝廷国策。

他也因此被推荐为征南副使,成为征南大本营决策层中的智囊团成员以及广西一路的前线指挥官。

征讨安南,翁万达先平定与莫登庸勾结的少数民族叛乱,并实行策反,最后兵不刃血迫使莫登庸乞降。

两广总督张经大说他: 翁君神算也。

叛乱平定之后,翁万达功居第一,受到嘉靖皇帝的赏识,官职连跳三级,嘉靖二十年(1541年)擢升其任四川按察使,次年,先后转任陕西左、右布政使。

嘉靖二十三年,翁万达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使,三边总督。

此时明朝已经,北有俺答侵扰,南有倭寇进犯。

嘉靖二十四年,俺答来犯,翁万达率众迎战,严守铁裹门、鹁鸽峪两关。

在铁裹门这边,将士们英勇无比,杀敌无数,俺答军损失惨重,只得仓皇逃离。

鹁鸽峪易攻难守,在失守的情况下,翁万达亲自领兵,与将士们拼死力战,双方僵持不下,最后俺答军听说明军援兵将至,担心寡不敌众,,最终遁逃而去。

铁裹门、鹁鸽峪血战,被誉为“奋勇中坚,威震北虏”,翁万达声名大振。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进犯宣府。

翁万达率领明军与俺答军在曹家庄交战,但敌多我少,翁万达深知强攻无胜算,只能智取。

他令将士乘车拖着树枝,顺丰鼓噪,使得沙尘四起,黄沙蔽日,好比来临,吓得俺答军仓皇而逃,明军取得曹家庄大捷,自此俺答军不敢再大举进犯,边关地区一度和平生息。

凭着卓越功勋,翁万达赢得嘉靖中叶第一边臣的美誉。

曹家庄大捷后,因戍边有功,翁万达升任兵部尚书。

不久,父亲去世,他南归奔丧,按照明制,大臣遇丧事,可守丧三年。

不料俺答得知翁万达离开边关,立即兴兵犯境,大同失守。

形势危急,嘉靖皇帝下诏命翁万达立刻返回边关,起兵抗敌。

然而翁万达背疽发作,动弹不得,只能修书一封《乞恩陈情终制疏》让儿子转交圣上。

只是没想到儿子路上遇盗贼,弄丢了。

而此时,俺答军已经 溃墙南下,直薄都城 ,嘉靖皇帝急得再下两道金牌,催促翁万达起程。

翁万达只得重写修书一封《题知起程疏》让侄子送进京,奈何路途遥远,修书送到北京已是一个月之后。

俺答来犯,边关失守,嘉靖皇帝对翁万达很不满,再加上奸臣离间,嘉靖遂降翁万达为经略。

嘉靖三十一年,翁万达因背疽益发严重,请求辞官,嘉靖皇帝恼火将他免职,后又以他的《谢疏》有讹字为由,将他 削籍为民 。

戎马多年的翁万达便衣简车回乡。

在回乡途中,翁万达背疽疾发,卒于舟中。

而就在他去世前的一个月,嘉靖皇帝颁诏起复他为兵部尚书,但为时已晚,诏书到时,已经是翁万达死后第六天了。

翁万达一生从军从政,宦海沉浮数度。

改革家说他“(世宗朝边臣)仅仅推公屈一指焉”,后世称他为“岭南第一名臣”。

随着潮汕人遍布海外,翁万达威望远播异邦,在泰国,他被誉为 英勇大帝 ,立庙祭祀多达100余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猛将常遇春40岁就暴病而亡 究竟有何内幕?

如果说大明军事才能第一,非莫属,可是若说大明帝国第一猛将,则非莫属。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之家。青少年时期,不甘心于老死田间,因而随人习练武术。家贫,无力支付学费,就以多出力干些勤杂工换取学习机会。到长大成人之后,常遇春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学武有成,精于骑射,各种兵器都能使用。 常遇春早年是一个盗匪,干那些拦路抢掠,入宅为盗的事;期初还觉得新鲜,但是后来发现这样并没什么前途,于是萌生了离开盗匪团体的想法。 有一次在和州抢掠时正巧遇上率军攻和州,早就听说朱元璋仗义豪侠,很有作为,加上亲眼目睹了朱元璋平易近人,视士卒如弟兄的作风,也看到了朱元璋的部队纪律严明,不害百姓的行为。知道朱元璋是个做大事者,于是当机立断去投奔朱元璋。网络配图 但是朱元璋知道常遇春是一个盗匪出生,对常遇春没有什么好感,但是常遇春的真诚打动了朱元璋,加上常遇春身材魁梧,体魄健壮,一看就是颇有武力之人,于是就把常遇春留了下来。 勇猛敢战,这是常遇春戎马生涯的最大特点,并贯穿于历次重大战役。1355年六月,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军渡江南下,在著名的采石矶战役中,面对着水军元帅蛮子海牙的严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着乱箭挥戈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朱元璋即挥军登岸,元军纷纷溃退,缘江堡垒纷纷归附。网络配图 朱元璋乘胜率军攻占太平。次年三月,又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集庆及其周围地区的占领,使朱元璋获得一块财富之区,为在江南的继续开拓和壮大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的战斗,常遇春锋芒初露,立了头功,开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时的先锋升至元帅。但是常遇春打仗也不是一味的猛攻,也会用计策,如攻打元朝重镇衢州的时候,久攻不下,元军防守严密;后来常遇春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迅速占领了衢州。 再后来的破的鄱阳湖水战中,常遇春作战勇猛,最后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再后来的一系列战争中,常遇春百战百胜,灭、破河南和潼关,攻占元大都,西进山西,奔袭千里夺取元上都开平;在朱元璋一系列重大战役中,几乎都能看到常遇春的身影,而且相对于徐达有一败绩的污点,常遇春才是百战百胜之人。网络配图 但是如此一个猛人,在替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南归之时,却蹊跷的暴卒于军中,年仅40岁,联想到朱元璋的作风,这就有些玩味儿了,究竟是暗疾爆发还是其他的原因呢? 常遇春死后,被追封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曰忠武。配享太庙。朱元璋还赋诗:“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并令宫廷画师为常遇春公绘制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常遇春与徐达,乃朱元璋左膀右臂,这两人一正一副,攻必克战必胜,军中威望甚高;但是常遇春暴卒军中,徐达暴病而亡,也是命运使然;而且常遇春和朱元璋还是亲家,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长太子,但奈何朱标也是短命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雍正选风流皇帝乾隆接班真是选错了吗?历史有局限性

帝在选继承人方面吸取了其父的教训,不再公开立储,以免重蹈九子九子夺嫡的惨案。关于他说选的人选,很多人都对他给予高度评价,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网络配图 提起乾隆,我们大都会想到乾隆盛世、,又或者是、等等。在皇帝中,乾隆还有三个“最”字记录:在位60年,作太上皇4年,实际执政64年,执政时间最长;活了89岁,最长寿;写了41863首诗歌,最能写诗。然而,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如同大明实亡于一样,实亡于乾隆。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难道雍正选乾隆选错了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雍正为什么会选乾隆。 雍正有10个儿子,但大都早逝,至雍正临死前,在身边的仅有4个。这点,雍正确实不如。要知道,康熙晚年可是九子夺嫡啊!所以,雍正的选择并不多。4个儿子分别是、、弘昼、弘曕。弘昼、弘曕比乾隆小,才能一般,况且于皇位也是不争的。唯有弘时是乾隆最有力的竞争者。但要论才能,弘时也差一大截儿。要知道,乾隆不仅雍正看重,康熙更是喜欢的不得了,以至于,直接把乾隆带在身边抚养。康熙的这一举动,对任何一位皇孙来说,都是莫大的恩宠。网络配图 乾隆即位后,也确实干的不错。如何不错?让数据来说话:军事上,统一新疆,中国的疆域达到了1453万平方公里,是今天960万平方公里的1.5倍,是中国历史上除了之外第二大的疆域;经济上,乾隆时期的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30%多,远远比今天美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要多。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是当时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人口上,乾隆继位时,中国人口是1.4亿,到他退位时,人口达到2.9亿,60年翻了一番。 所以,雍正选乾隆明显是选对了 。乾隆对历史的贡献是要肯定的。 那么,清朝灭亡真的是有些人说的实亡于乾隆吗?持这个观点的人,理由无非是:乾隆,动辄南巡,把雍正好不容易积攒的家底败光了;晚年骄奢淫逸,纵容腐败,养了巨贪和珅;目光短浅,不知世界大势,拒与英国通商,导致后来落后百年,被动挨打。 这些理由虽有可取之处,对乾隆来说,未免苛刻。网络配图 要说南巡败家,康熙也南巡过很多次,到了康熙晚年国库不也拿不出多少银子?要说目光短浅,康熙常与老外打交道,老师南怀仁、白晋、张诚、徐日升都是老外,不也是自诩天朝上国,闭关自守?到了后来的、、,列强都打了进来,不也是不肯开眼看世界?被逼的搞了点洋务也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 确实,在乾隆死后40年,英国就凭借打了进来,自此,清朝,直至灭亡。但这也是乾隆无法改变的,从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看,从开始封建专制一步步强化,直到乾隆时达到顶峰。指望乾隆时就开眼看世界,大力发展贸易或者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这可能性有多大? 历史有历史的局限性。看待历史人物,还是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要太苛刻的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