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中国史上唯一一个在监狱长大帝王刘病已,为什么会被关在监狱里?

时间:2025-03-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又名,史称,是西汉王朝的“中兴之主”。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位,因为他不是在皇宫中长大的,而是在监狱里长大的。

刘病已是怎样从监狱里的钦定囚犯成长为一代中兴之主的呢?刘病已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公元前92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迎来了自己政治命运的重大转机。

丙吉自幼学习律令,曾经担任过鲁国的狱吏,因有功绩,被提拔到朝廷任廷尉右监。

遗憾的是,在朝廷中任职,仅仅需要政绩是不够的。

丙吉显然不适应中央的复杂关系,不久因涉案受到株连,罢官出京,到外地去担任州从事。

这一年,长安城内发生了“”。

这场大祸发生在年老的和之间。

刘据因受敌对势力和佞臣们的诬陷,为父皇汉武帝所疑。

他惧祸而被迫起兵讨伐,兵败被迫自杀。

其母、武帝皇后也随之上吊自杀。

汉武帝在盛怒之下,丧失了清晰的判断力,严令深究卫太子全家及其党羽。

卫太子全家被抄斩,长安城有几万臣民受到株连。

许多京官被削籍为民。

因“巫蛊之祸”案情复杂,涉案人员极多,加上许多京官本身又受到株连,因此朝廷从地方抽调办案人手。

丙吉因为担任过廷尉右监,与本案没有牵涉,因此被调回长安参与案件审理。

在政治高压和白色恐怖之中,所谓的案件“审理”完全是一句空话。

一切都已经被定性了,丙吉等人的工作实际上就是贯彻上意、完成程序、惩罚犯人。

具体到丙吉的任务,则是主管长安的监狱。

长安的天牢中有一个刚满月的婴儿,因为受“巫蛊之祸”的株连被关入大牢。

他就是卫太子的孙儿,汉武帝的曾孙。

卫太子刘据纳史良娣,生下了史皇孙刘进。

皇孙刘进纳,生下了这个婴儿,称为皇曾孙。

小婴儿刚出生就遭到“巫蛊事”,太子、良娣、皇孙、王夫人等亲人都遇害身亡。

小婴儿尚在襁褓之中。

政敌们不知道如何处置他,就将他关在大牢中等待命运的审判。

尽职的丙吉在检查监狱时发现了这个小皇曾孙。

当时的婴儿经过长期的啼哭,又长期缺奶,早已是奄奄一息。

善良的丙吉于心不忍,就暗中在牢房中找了两个刚生育还有奶水、人又忠厚谨慎的女犯人(一个是淮阳人赵征卿,一个是渭城人胡组)轮流喂养这个婴儿。

丙吉还给小婴儿找了一间通风、干燥的牢房,提供了冷暖适中、物品齐全的条件。

在接下去的几个月里,丙吉每月得到俸禄,就先换来米肉供给牢房中的小皇曾孙。

他坚持每天检查婴儿的生长情况,不准任何人惊扰孩子。

有时候,丙吉实在太忙或者生病了,也派家人早晚去探望小皇曾孙,看看被褥是否燥湿、饮食是否得当。

然而监狱中的条件毕竟恶劣,刚出生的皇曾孙经常得病,甚至数次病危,丙吉都及时地命令狱医诊断,按时给孩子服药,才使孩子。

丙吉的俸禄原本就不宽裕,现在又要照顾一个体弱的婴儿和两位奶妈,但他总是先想着婴儿,精心照料。

如果没有丙吉无微不至的照顾,小皇曾孙早就死在狱中了。

两位犯罪在监的奶妈也将小皇曾孙视作自己的孩子,精心照料。

就这样,可怜的孩子在狱中竟然奇迹般87地成长了起来。

当丙吉在监狱中细心照顾尚是犯人的皇曾孙的时候,监狱外的“巫蛊之祸”还在继续,连年不绝。

小皇曾孙已5岁了,还没有离开过监狱的高墙。

丙吉觉得将孩子终身养在监狱中终究不是办法,就试探着请高官贵族收养这个孩子,给孩子正常的成长环境。

当时的高官显贵们一知道孩子的来历,都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收养。

没有办法的丙吉只好继续照顾着小皇曾孙。

在小孩子一次大病痊愈后,丙吉看着体弱多病的小皇曾孙,替他起名为“病已”。

意即孩子的病已经全好了,以后再也不会得病了。

这个孩子于是就叫做了“刘病已”。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生了重病,往来于长杨、五柞宫殿之间调养。

有人想在汉武帝病重间再次兴风作浪,指示看风水的上书说长安监狱中有天子气。

多疑的汉武帝竟然派遣使者命令官府说,关押在长安监狱中的犯人,无论罪行轻重,一律杀之。

老皇帝希望通过这样决绝的做法来扫除一切对自己权力的威胁。

内谒者令郭穰连夜赶到丙吉主管的监狱,要执行皇帝的旨意。

丙吉勇敢地抗拒圣旨,命令关闭监狱大门,拒绝使者进入。

他隔着墙壁高喊:“皇曾孙在这里。

其他人因为虚无的名义被杀尚且不可,更何况这是皇上亲生的曾啊!” 双方僵持到天明,郭穰还是进不去监狱。

他只好返回宫中将情况报告给汉武帝,并弹劾丙吉抗旨。

汉武帝受到这次挫折后,反而头脑清醒了许多,叹气说:“这也许是上天借丙吉之口来警示我吧!” 汉武帝没有追究丙吉的罪过,也没有继续下达杀犯人的圣旨,相反却宣布大赦天下。

说来也奇怪,不久汉武帝的病竟然好了。

丙吉主管的监狱一下子就空了。

刘病已的两位奶妈分别回淮阳和渭城去了。

刘病已也不再是犯人了,可以做一个自由的普通百姓,真正算是虎口脱险了。

丙吉忙张罗着给刘病已找一个去处。

他终于打听到刘病已的父亲史皇孙刘进的舅舅史家。

史家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卫太子刘据,就是史良娣。

当时史家还有刘病已的舅曾祖母贞君和舅祖父史恭,一家人住在长安近郊的杜县。

丙吉便把刘病已送到杜县史家。

史恭见到这个外甥的儿子,史老太太见到这个曾外孙,,接过了抚养大任。

老太太对刘病已异常疼爱,不顾年老体衰亲自照料他的生活。

只有5岁的刘病已当时还没有记忆,在新的、舒适的环境中,对之前的监狱生活逐渐淡忘了。

他对长安监狱中的高墙、两位慈祥的奶妈和那可以自由出入的丙吉的印象越来越模糊。

史家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为了给孩子一个正常的环境,也刻意不提长安的监狱。

丙吉回到长安,继续去做他的官,绝口不提刘病已的事情。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成为过去式。

晚年的汉武帝最终知道了“巫蛊之祸”的真相,明白了儿子刘据的苦衷与冤情。

他悔恨不已,下诏罪己,开始为案件平反。

临终前,汉武帝依然对亲自害死儿子耿耿于怀。

他想到刘据这一脉中还保留着一个独子——刘病已,于是下诏令宗正(主管皇室族系的官员)将他的名字重新载入皇室的牒谱,正式恢复了刘病已的皇室成员身份。

从此,刘病已的命运开始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因名声不好而被后人在历史上抹去的帝王寒浞

虽然是统治了古代中国几十年之久的一代帝王,但他历来都是一个被人们贬斥的人物,因为他年少时品行不正,不孝顺父母;长大后野心勃勃,残忍凶狠,他杀死了自己的授业老师一家人,之后又一步步阴谋窃取国家大全,最后和的嫔妃私通害死后羿自己做了国君。要知道这所有的一切,在以忠义孝道为本的中国传统道德中是备受唾弃的。那么关于寒浞的一系列事迹都是在哪里记载的呢?网络配图翻阅史料,我们不免会选择的《》,但查阅之后就会发现,司马迁在学这段历史时,只是单单提到“失国“其他的根本没有提,更没有说到寒浞窃取后羿政权的事情。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在时,儒家思想被重用,在儒家眼里,寒浞这种行为是人们最不齿的,也是最被历代统治者所痛恨的,所以才只字未提。只有在《左传》中才有对寒浞一步步阴谋当上国君的记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寒浞确实是人品不好,在被逐出寒之后,为了取得后羿的信任,装的勤奋忠诚。在掌握国家大全之后,又和后羿的妃子纯狐通奸,随后买通了后羿亲信,以致后羿发现他们的苟且之事后反而被寒浞杀死。之后以残忍的手段把后羿尸体做成肉饼给其他大臣食用,他又和纯狐合谋独掌大权,最后当上了国君。那么寒浞父子在统治时期内真的是没做过好事吗?当然也不是的,对寒浞只有坏没有好的评价是因为在传统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时代里对寒浞的完全贬斥而已,在《莱州府志》等文献中,记录了寒浞父子当权时期还是为人们做过一些好事的,比如修建海防设施。当然寒浞对于中国古代的统一与民族融合也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所以,对于历史人物,我们都应该用客观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寒浞之乱想必大家对中国古代的神话一定有很深的了解,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开天地、补天、、逐日、大禹治水等等,但你知道寒浞之乱吗?今天我们来看看寒浞之乱是怎么回事。先让我们来看看寒浞是谁吧,相传寒浞是伯的后代。他的祖先是给驾车的随从。黄帝把一个叫寒的地方封给他的祖先,于是后人就姓寒了。寒浞从小就是个纨绔子弟,对父母不孝顺,在乡里也是,于是在他15岁的时候被逐出了寒国。寒浞这个人的人品是非常差的,他拜了一个武艺高强的老猎人为师,但他怕这个猎户再收其他的徒弟,就杀死了猎户全家。再后来,他听说有穷国的国君后羿攻占了夏的都城,便投奔了后羿。寒浞经过了一番周折后,终于找到了后羿,为了能在后羿手下做高官,收敛了自己的性子,取得了后羿的信任,后羿见他勇武勤奋,便认做了干儿子,并把国中的许多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寒浞的仕途可谓步步高升。他一方面在后羿面前装的忠贞贤良,一方面却在背后结党营私。网络配图在天下太平时候,后羿也开始腐化堕落起来,寒浞居心叵测,,想让后羿越来越堕落。后来后羿升任寒浞为宰相,掌握国中大权,没想到寒浞和后羿一个妃子好上了。虽然被后羿发现了,但寒浞买通逢蒙杀死了后羿。之后他又杀死逢蒙,完全掌握了国家大权。后来有许多小方国叛变有穷国,寒浞派自己的长子寒浇几次出兵才打败了他们。寒浞认为从此天下太平了,没人能撼动自己的地位了,于是就登上了帝位。寒浞精心谋划一步步窃取了国家大权登上帝位被称为“寒浞之乱”。寒浞在位时间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后羿是有穷国的国君,寒浞则是他提拔起来的丞相。但寒浞这个人却不是个好人,年轻的时候不孝顺父母,鱼肉乡里,后来更是成为一代枭雄。他先是投后羿所好,表面为后羿办事尽心认真,但背地里却结党营私。在取得后羿信任之后,被升用为宰相。最后他害死后羿之后,自己做了国君。在这里让我们来看看寒浞在位的时间,他究竟当了多少年的国君呢?后羿年老的时候也逐渐堕落起来,贪恋女色,娶了一个叫纯狐的18岁少女为妃,但纯狐却在私下里和寒浞搞到了一起。直到公元前2022年,后羿撞到了她和寒浞通奸的事情,后羿想杀死他们,却反而被寒浞买通后羿的侍卫杀死。接着寒浞和纯狐暗地里谋划,害死了原来后羿的亲信。据资料记载,他们把后羿剁成了肉酱,往里面加入毒药做成肉饼,并把肉饼给后羿的亲信吃,吃了就被毒死了,不吃也要被寒浞杀死。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寒浞就完全掌握了国家的大权,并且登上了帝位。寒浞也把国号改成了寒,公元前2021年是他当国君的第一年,直到公元前公元前1962年,少康带领大军攻下了寒浞的都城,将寒浞和他的族人全部杀死。所以寒浞在位的时间就是从公元前2022年一直到公元前1962年。由于寒浞为人品行不好,靠阴谋手段夺取的帝位,而且为了稳固自己的位置,用极其残忍的方法。所以在后代正统思想中,他是不被人们认可和推崇的。这也就是他虽然做了帝王,但他却被放在了帝王行列之外的原因。网络配图寒浞的两个儿子大家春秋以后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故事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但说到或者之前的人物,很多人可能就茫然不知了,比如说寒浞这个人物,许多人就会问他是谁啊?他是神话中的人物,寒浞出生于时代,曾经统治了中国40年时间,那么为什么只听说过,却没听说过寒浞呢?是这样的,我们现在说的三皇五帝都是属于儒家等正统思想编排的体系,寒浞名声不是很好,所以就把他放在帝王之外了。那么传说中有没有他妻子和儿子的记载呢?寒浞的原配妻子叫姜蠡,在姜蠡死后,他有又娶了一个妻子叫纯狐,据记载他有两个儿子。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寒浞的两个儿子吧。据相关文献记载寒浞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名字叫寒浇。因为寒浞是个枭雄,相当于帝王,所以他的儿子自然也是声明显贵,寒浇被他的父亲寒浞分封在一个叫过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在哪呢?过这个地方在今天山东省莱州市,而且是接近海边的地方。他的另一个儿子叫:寒豷(yì )也有种说法叫寒戏,具体哪个是正确的,我们今天也无从考证。那么寒浞这两个儿子是他和姜蠡生的还是和纯狐生的呢?这个问题也是存在争议的,一种说法是姜蠡是寒浇和寒戏的亲生母亲。但也存在另一种说法,那就是根据一些文献上记载他两个儿子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所生的。当然这都是神话传说,很难考证,但第一种说法更能让大家信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却带动了中国纺织业的进展

黄道婆也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农家妇女。她从人民那里学习了先进的棉花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纺织技术水平,对江南一带的经济和后来中国人的服装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我们现在看时装表演的时候,模特婀娜多姿的步态和身上无比优美的服装,会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这时大概没有几个人会想起大约700多年以前,我国著名的纺织专家,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从少数民族那里学来了高超的技艺。可以肯定地说,她当时领导着中国纺织品的流行趋势,没有她的努力,就没有现在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 黄道婆是松江乌泥泾人,她幼年时,生活贫苦,被迫给人家当童养娘。她日夜不停地操劳,可是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有一天,她在地里干了一整天活,天黑回家时已疲惫不堪,公婆反而骂她偷懒,丈夫把她毒打一顿,最后又将她关进了柴房里。她再也无法忍受封建家庭的欺凌虐待,便在夜里逃了出来,离开了故乡。一个偶然机会,她搭乘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流落到崖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 海南岛是当时我国两广地区棉纺织业的中心。崖州的黎族劳动妇女,都以棉纺织为业,而且掌握了先进的纺织技术,她们的纺织品,都是全国闻名的。黄道婆,而且意志坚强。她到崖州后,和黎族乡亲们一起劳动。勤劳爱帮助人的黄道婆和黎族乡亲们相处得很好,黎族妇女常找她一起纺纱织布。她虚心学习,掌握了各种先进的纺织技术,成为一个纺织能手。 黄道婆在崖州大约度过了30年的漫长岁月。在她将近50岁时,强烈的思乡之念,促使她终于下定决心,乘坐海船,满载着黎族姐妹的深情厚意,带上棉纺织机具和花样图案,回到了故乡。 黄道婆回乌泥泾后,主要靠纺织“崖州被”维持生活。后来,她把这种被的织造方法,传授给乡亲们。于是,家乡户户响起了织机声,街头巷尾一片纺织声,一时“乌泥泾被”名闻全国。乌泥泾在初年,原是一个“土地贫瘠,民食不给”的地区,自黄道婆回乡后,棉纺织业有了迅速发展。当时乌泥泾周围的上海、松江等地的棉织业,也在乌泥泾棉纺织业的影响下,有了新的发展,其纺织品远销北方,所以当时人们赞美“松郡棉布,衣被天下”。 遗憾的是黄道婆回乡传艺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乡亲们感谢她的恩德,集资为她举行了公葬。五六百年来,黄道婆的家乡就先后9次为她修建祠堂,供奉塑像。当地姑娘学纺纱织布,总要先到黄婆祠烧香,祈求黄道婆保佑她们学好。 黄道婆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推广并改进了一系列棉纺织工具,革新并提高了纺织技艺。当黄道婆返回家乡时,当地植棉史还不长,棉花的初加工技术自然十分落后。王桢的《农书》曾作如下记述:“率用于剥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织功甚艰。”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效率,黄道婆推广并改进了以捍、弹到纺、织等各种生产工具。“捍”就是搅伞,也叫轧伞、踏车。黄道婆在传授脱棉籽工艺时,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轧花工具,即利用两个反向回转的转轴,相互辗轧,以消除棉籽,既省力高效,又轧得干净:“弹”就是弹松棉花的工艺。黄道婆以权椎击弦的大弹弓(长四尺多)取代以手指拨动线弦的小竹弓(弓仅一尺半)。弦则以绳代线,这样弹棉的效率大多了。而这种采取将弹弓拧在肩背上的办法,既省力又灵活,很快就推广到全国,还远及日本国。“纺”就是纺棉纱:黄道婆将单绽手摇式纺车改为三绽脚踏纺车,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纺棉工具,它比西欧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要早四百多年。至于黄道婆革新的织布机究竟是什么样子,由于材料不足,还难有一个定论。不过她在织棉中采用的错纱、配色、综线、提花等工艺,完全与现代织造工艺原理相吻合,特别是她把海南的提花,结合江南地区早巳盛行的丝绸编织品的技艺运用于棉织品,她创制了先进的提花机织成的被褥、带、巾,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图案字等花纹,都非常鲜艳、逼真,宛如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时“乌泥径被”名闻全国,远销各地,还备受皇宫中的妃子和宫女们的青睐。黄道婆的家乡,也受命特为宫廷织布,织造皇家御用的农袍,染色艳丽,花纹繁多,十分精致。中国棉纺织在世界纺织工业中是居于前列的,因此,黄道婆的贡献无疑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国妇女的骄傲。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是一位伟大的技术革新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