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冯小青是哪位?明代扬州八大美女之一的冯小青简介

时间:2025-03-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名玄,字小青。

明代万历年间南直隶扬州(今属江苏)人。

嫁杭州豪公子冯生妾。

讳同姓,仅以字称。

工诗词,解音律。

为大妇所妒,徙居孤山别业。

亲戚劝其改嫁,不从,凄怨成疾,命画师画像自奠而卒,年十八。

人物小传 幼年 冯小青,广陵(今扬州)的世家女。

冯小青的童年就在广陵的太守府度过,生活富足。

冯小青自小生得秀丽端雅,聪颖伶俐,深得父母的宠爱。

冯小青的母亲也是大家闺秀出身,善于舞文弄墨、抚琴弹弦,只有冯小青这么一个宝贝女儿,自然是看得比眼珠子还重。

从小对她悉心培育,一心盼望她长成一个才貌出众的姑娘。

冯小青十岁那年,太守府中来了一个化缘的老尼,这老尼一身一尘不染的灰布袈裟,慈眉善目,她见冯小青聪明可爱,就将她唤到身边。

冯小青觉得这老尼慈祥可亲,也就非常乐意地站在她面前。

老尼抚着冯小青的头,缓缓开口说:“小姐满脸颖慧,命相不凡,我教你一段文章,看你是否喜欢?”冯小青好奇心正强,听她说要教自己文章,饶有兴致地点点头,专注地抬头看着老尼。

老尼清了清嗓子,闭目合手,念了一大段佛经。

老尼念完后,睁开眼睛看了看冯小青,冯小青知是在考自己,当即也闭了眼,把刚才老尼念的佛经复述了一遍,竟然是一字不差。

老尼脸露惊诧之状,随即摇了摇头,口诵一声“阿弥陀佛”,转身对着冯小青母亲郑重地说道:“此女早慧命薄,愿乞作弟子;倘若不忍割舍,万勿让她读书识字,也许还可有三十年的阳寿! 家道变故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建文四年,燕王借“靖难”之名夺得了建文帝的皇位。

朱棣进军南京时,冯小青之父作为建文帝之臣,曾带兵坚决阻挡。

当朱棣取得天下后,冯家自然成了他的刀下鬼,株连全族。

年方及笄的冯小青当时恰随一远房亲戚杨夫人外出,幸免于难,慌乱之中,随着杨夫人逃到了杭州。

在杭州城里,冯小青举目无亲,只好寄居到一个曾与冯父有过一回交往的本家冯员外家中。

冯员外是经营丝绸生意的富殷,家大业大,见冯小青孤身一人,楚楚可怜,就收留了她。

情感经历 住进了冯家,吃穿住都不用发愁了,可一夜之间从太守千金沦落为寄人篱下的孤女,使冯小青一直沉浸在悲痛忧郁之中。

转眼到了元宵灯节,冯员外家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到冯家来走亲戚的杨夫人,也就是曾带冯小青来杭州的那位夫人,见小青一个人闷坐在屋中,就硬把她拉了出来看灯。

冯家大少爷冯通是个精通文墨的儒商,趁着佳节灯会大显身手,制了不少谜语挂在灯上。

待冯小青出来时,灯谜已被猜中大半,她走近看时,被一条谜语的谜面吸引住了: 话雨巴山旧有家,逢人流泪说天涯; 红颜为伴三更雨,不断愁肠并落花。

这条灯谜的谜底一下子就被冯小青猜中了,但更吸引她的倒是这首绝句体的谜面,仿佛是她此时心境的写照,不由地站着发呆。

冯小青异样的神情被制谜的冯家大少爷看在眼里,不禁升出一股怜惜之情。

他早知道家里住进了一个遇难的小姐,听人说是如何才貌双全,无奈自己是有妇之夫,不敢随意造访。

今见到冯小青,他马上猜出了她的身份。

冯通走近小青,轻声问道:“小姐是否已猜中这则灯谜?”冯小青猛地被惊醒,转头一看,是一位风度儒雅的年轻公子,不由得脸一红,低声答道:“可否是红烛?”冯通含笑点头,赞道:“小姐好悟性。

”冯小青地走开了。

几天后,杭州城里下了一场春雪。

雪花飘落,到处银装素裹。

冯小青的屋外有几树白梅,这时梅花正迎雪吐蕊,清香溢满小院。

冯小青自幼就偏爱梅花,尤其是白梅。

在广陵旧宅她的闺阁前就种着一大片梅树,每到梅花飘香时,她总喜欢留连其间,享受那份雅韵。

飘落异乡,又见到了熟悉的梅花映雪,她沉闷的心情闪出一片晴朗。

于是找了一个瓷盆走出房间,到院中的梅树丛中,十分用心地从梅花瓣上收集晶莹的积雪,准备用来烧梅雪茶。

这也是她过去常做的一件趣事。

就在这时,也有爱梅雅好的冯通走进了小院,他是特意来看梅花的。

两个爱梅人在雪地梅树下不期而遇,似乎都没有感到惊异,只是会心地相对一笑。

于是,冯通开始帮着小青一同拂扫梅雪,同时零零散散地侃着梅花的趣闻和吟梅的诗词。

不知不觉中,就收到了满满一盆梅花雪。

冯小青略带羞涩地邀请冯通进屋一同烧煮品尝梅雪茶,冯通欣然领命。

两个人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烧雪、品茶、谈诗,情融意恰。

有了那次倾谈后,冯通情不自禁地总想找机会接近小青。

小青觉得冯通文雅知礼,又善暖人心,因此也十分乐意冯通来看她。

如此一来,冯通三天两头瞒着妻子来会小青,小青的小屋中从此充满了生机。

终于,两人的感情发展到如火如荼的地步,彼此不忍再暗中相会、日日别离,在春天来临时,冯通向父亲提出了纳妾的要求。

冯员外原本对聪明可人的小青就颇有好感,加之冯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婚后三年不曾生育,因此爽快地应充了冯通娶小青为妾的婚事。

崔氏对此虽然耿耿于怀,但既然老爷子点了头,她也奈何不得,只在暗中切齿发恨。

小青与冯通有了名正言顺的关系,益发朝朝夕夕相伴相守。

冯小青一个名门千金,嫁给商贾人家为妾,说来有些委屈。

冯通对她那般轻怜蜜爱,她也就非常知足了,满以为劫难已过,否极泰来。

在风光旖旎的湖畔,重新抓住了幸福的人生。

不料,新婚蜜月刚过,冯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就开发施展她大少奶奶的威风了。

先是对冯通的行动严加约束,继而又对冯小青的生活挑三拣回。

小青口味清淡,不习惯于冯家油腻的饮食,所以冯通常让厨子另外烧一些合小青口味的小菜。

这天,厨子为小青单独炒的菜被崔氏看见了,她故意斥责厨子道:“冯家有大鱼大肉,谁让你还烧这些没油腥的菜,想丢冯家的面子吗?以后不许再烧!”说完,把那两盘菜狠狠地倒在了污水池中。

史籍文载 冯小青,据清初《女才子书》中记载,本名玄玄,明晚期人,大致生于万历晚期,其有事迹记于张岱《西湖梦寻》之《小青佛舍》一篇: 小青,广陵人。

十岁时遇老尼,口授《心经》,一过成诵。

尼曰:“是儿早慧福薄,乞付我作弟子。

”母不许。

长好读书,解音律,善弈棋。

误落武林富人,为其小妇。

大妇奇妒,凌逼万状。

一日携小青往天竺,大妇曰:“西方佛无量,乃世独礼大士,何耶?”小青曰:“以慈悲故耳。

”大妇笑曰:“我亦慈悲若。

”乃匿之孤山佛舍,令一尼与俱。

小青无事,辄临池自照,好与影语,絮絮如问答,人见辄止。

故其诗有“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之句。

后病瘵,绝粒,日饮梨汁少许,奄奄待尽。

乃呼画师写照,更换再三,都不谓似。

后画师注视良久,匠意妖纤。

乃曰:“是矣。

”以梨酒供之榻前,连呼:“小青!小青!”一恸而绝,年仅十八。

遗诗一帙。

大妇闻其死,立至佛舍,索其图并诗焚之,遽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好色宰相冯延已为什么从爱吃鸡肉变成害怕老母鸡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美苏争霸时期的两名大将 冯.布劳恩和科罗廖夫

人类航天史上有两个名字,一个叫冯.布劳恩,一个叫。他们是人类进入宇宙的绝对先驱者,也是美苏争霸时,两国搞太空竞赛的扛鼎之将。 同是研究登月计划的两人,冯.布劳恩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达成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使美国在太空竞赛中成功扳下重要一局;而科罗廖夫却先苏联登月计划一步,离开人世。两人的命运唯一相同的转角,可能就是他们最后都死于大肠癌。 关于他们的成就和荣誉,可能说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所以,先挑一个悲剧色彩比较浓的说起。我们来说说苏联这边的第一人——一个让西方人迷惑不解、让美国人头疼不已的隐形英雄。 在他去世之前,他的身份一直被和继任者列为当时的最高机密,他们担心美国玩阴的,刺杀这个国家栋梁。直到厚葬的那一天,全世界才恍然大悟:苏联之所以能在太空竞赛一直保持领先,都是因为拥有一位航天巨擎,他叫科罗廖夫。 科罗廖夫,中文全名叫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1907年1月12日出生在乌克兰。自幼爱看书、尤其喜欢数学和电器。 5岁的科罗廖夫,拿着枪 16岁时他加入乌克兰和克里米亚航空协会,第一次得到驾驶水上飞机的机会。17岁自己设计一款滑翔机。18岁在一次滑翔机训练时折断两根肋骨。其实,直到23岁他才拿到飞行驾照。 科罗廖夫坐在自己设计的滑翔机里 1925年,18岁的他考上基辅理工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两年后转学到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与莫斯科大学齐名的、苏联/俄罗斯最具历史和学术影响力的大学之一,建校至今已培养16万名科技人才,甚至包括一大批中国两院院士和技术高官)。 毕业后,科罗廖夫进入苏联第4实验飞机设计局工作,承担着图波列夫(图波列夫设计院的创始人,代表作Tu系列各种)TB-3轰炸机的部分设计工作,但表现平平。而他跟图波列夫真正有交集,还是在1930年代初。 飞机设计大师图波列夫 其实,历史如果真的按照这个轨迹走下去,科罗廖夫应该会成为一名杰出的飞机设计师。不过就在这时,他遇到了另一位大神级人物——,这位“人类宇航学之父”彻底改变了科罗廖夫的事业轨迹,从此以后,苏联少了一个杰出的飞机设计师,却无可取代地出现一位航天巨擘。 人类宇航学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 齐奥尔科夫斯基不仅是科罗廖夫的人生导师,授业恩师,更是事业灯塔,智慧源泉,日后由科罗廖夫主持创造的一个个人类航天纪录,背后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型,大都来自这位宇航之父的最强大脑。宇航学最强大脑 + 航天界最强实干家,苏联已在人才储备上领先于美国。 命运的拐点 但凡英雄都有命运拐点时,科罗廖夫也不例外,1931年正是他的拐点。他从飞机设计转向火箭推进,加入苏联最早一个由国家资助的火箭研发中心(GIRD)。同一年,追求7年的大学同学齐妮亚·温琴蒂尼终于同意跟他结婚。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GIRD中心主任,首次试射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第三年他被调任到位于列宁格勒的苏联喷气推进研究所(RNII),担任副主任,这一年他26岁。 1935年4月,科罗廖夫的女儿出生。同年9月,恩师齐奥尔科夫斯基辞世。1936年,29岁时他成为RNII研究所总工程师,并赢得苏联元帅的信任和支持。这一时期,他就像坐上火箭一样。为军方研发巡航导弹,甚至是载人火箭动力滑翔机,他还相继出版不少著作。 但火箭也有坠落的时候。1937年斯大林一手策划的苏联大清洗开始了,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被迅速处决后,厄运也降临到科罗廖夫头上,他被扔进西伯利亚古拉格集中营,直到6年后的1942年,苏联遭遇二战最艰难时期,快速重建军用火箭这类利器成为当务之急。 被扔进西伯利亚古拉格集中营的科罗廖夫 颇为讽刺的是,当年恶意指控他的手下格卢什科,不得不向当局打报告,研发火箭离不开科罗廖夫,于是“戴罪立功”的科罗廖夫变成了格卢什科的手下。忘我工作是他最好的疗伤办法,有时被炸得,他还面带微笑,说自己终于找到爆炸原因了。 太空竞争拉开序幕 1946年,科罗廖夫被任命为苏联弹道导弹总设计师,成功研制出苏联第一枚弹道导弹。1947年至1953年间,他的团队成功仿制及自行设计近程、中程、远端和战术导弹。 从1953年起,他开始主持研制R-7洲际弹道导弹,并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导弹可以改装成发射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所以向苏联科学院提出将狗送入太空的实验,但遭受拒绝。此时正值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之际,政治紧张局势压倒了一切。 直到两年后,1955年美国宣布“将在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发射人造卫星”,短短4天后的1955年8月2日,在的赫鲁晓夫亲自指示下,苏联宣布也要发射自己的卫星。美苏太空竞赛就此拉开帷幕。 于是,科罗廖夫此前的提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在美国刺激下,这位航天巨擘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擂台。 1956年,他领导的团队将R-7导弹改装成能够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 1957年8月3日,由他主导设计的R-7导弹试飞成功,这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洲际导弹,而且航程高达7000公里、能够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 1957年10月4日,苏联率先发射全长近30米的R-7改进型运载火箭,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1成功进入近地轨道。尽管除了测量温度和有节奏的发射电波之外,并没有做出什么自然科学上的贡献,但是这颗小小卫星确实开了人类的太空时代。 赫鲁晓夫终于点头认可了科罗廖夫的价值。没过不久,19年前对他莫须有的指控正式被撤销。此时他恰好50岁。 紧接着,科罗廖夫继续拼了命似的创下一连串的宇航第一: 1957年11月3日发射了第一个太空狗莱卡; 1959年1月2日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搭载着第一个载人航天器东方一号Vostok-1,成功绕地飞行108分钟,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太空人。 科罗廖夫与加加林,既是伯乐千里马,又是良师益友。他对加加林视如己出。 但赢得第一的同时,往往代价更大。赫鲁晓夫贪得无厌地不断要求科罗廖夫刷新更多个第一:第一个载人长期太空飞行,第一个多人宇宙飞船,第一个太空行走,第一个航天器对接,第一个太空站,第一个载人登月……如果他做不到的话,就会把位置和任务交给科罗廖夫在团队中的竞争对手。 人高马大的科罗廖夫对此只能死磕自己,凭着工程管理、科技攻关能力以及个人魅力率领团队全部赌上,终于换来——1964年10月12日三名宇航员搭载多个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短短两天后,赫鲁晓夫就被勃列日涅夫逼宫退休,但这并没给科罗廖夫带来任务上的松绑。 英雄之死 此时的科罗廖夫已经病魔缠身,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不管是为了航天梦想,还是最高指示,他只能最后一搏。 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太空行走。随后不久科罗廖夫就卧床不起,1966年1月14日,在刚刚度过59岁生日仅两天后,科罗廖夫没能撑过癌症手术,在开刀过程中去世。 科罗廖夫的葬礼 很遗憾,他没有看到自己设计的宇宙飞船联盟者号和礼炮号空间站成功对接——那时科罗廖夫已经长眠于地下四年多了。 一代航天巨擎,生前隐姓埋名,身后荣誉无数,苏联给予了科罗廖夫国葬待遇,国际天文界也将月球和火星上的两个陨石坑以他命名。 当冯·布劳恩知道已故的科罗廖夫就是前苏联航天事业的总设计师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原来,他一直都是一个人。” 尽管科罗廖夫身后的太空竞赛还在持续,他的继任者·米申却没有他那样的影响力和魄力。虽然米申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N1火箭的研制,但是该火箭四射四败。再加上不断的航天事故,尤其是宇航员的丧生,导致前苏联登月计划的整体失败,并且最终被放弃了。 科罗廖夫的逝世,使苏联的太空计划陷入迷茫,而另一边,美国宇航局的优势却开始绽放。冯·布劳恩开始迎头赶上,美国宇航局“水星计划”、“双子计划”圆满完成,随后,“阿波罗11”号实现了美国人的梦想,也代为实现了科罗廖夫的梦想。 失去了对手的冯·布劳恩认为已经没有新世纪可以征服,于1972年离开了的美国宇航局。美苏太空的竞赛,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科罗廖夫与冯·布劳恩之间的竞赛。 现在回过头来再想想,苏联如果没有科罗廖夫,人类宇航事业将会怎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