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虽然没有像、那样登基称帝,但也被曹魏册封成了吴王,总算是有了一个的大号。
回首跌跌撞撞的往昔,早先辅佐孙权打下半壁江山的老臣勇将们也都相继陨落,一批在他刻意的提拔和培养之下接过了东吴大业的担子。

诸葛恪,就是这众多后起之秀中被孙权最为看重的一个。
据《志诸葛恪传》中记载,诸葛恪是东吴重臣的长子,蜀汉丞相的侄子,论其出身的话也能算是名门之后吧。
他机智善辩且很有才华,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很出名了,孙权对他也是非常的喜爱和重视。
在注引《江表传》中,孙权对他有这样一个评价:“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 诸葛恪还有一个众人皆知的著名典故,把他机智多谋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由于出身低微,祖上就是一个种瓜为业的农民,到了孙权这一代,虽然接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总的来说身上还带着那么一点市井气息,调侃捉弄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行为之一。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除了有才之外,脸还长得很有特点,就是瘦长,说不好听点就是有点像驴脸。
所以他也就成了孙权在闲暇之余常常用来捉弄取乐的对象之一。
有一次孙权大会群臣,说完正事儿之后就让左右牵进来一头驴,驴脸上还挂了一张纸,上面写了四个字“”。
诸葛瑾字子瑜,这很明显是孙权又搞了一出,借此来消遣取乐的。
诸葛瑾很尴尬,群臣看到了之后也都笑得,这个时候诸葛恪就站出来为父亲化解了尴尬。
诸葛恪跪俯在孙权面前说:“我请求借支笔往上面加两个字。

”孙权同意之后,只见他在四个字后面加了“之驴”两个字。
这一下子字面上的意义就明显不同了,既化解了父亲的尴尬,又不至于让孙权难堪,更不会破坏众人欢愉的氛围。
通过这个典故就能看出诸葛恪的机智和应变能力,他身上的这一特点也是孙权决议要培养和提拔他的原因之一。
据《三国志传》载,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随后又要册封孙登为东中郎将的时候被孙权谢绝。
年底的时候,孙权册立孙登为东吴太子并精心为他挑选了一批人进行辅佐,诸葛恪就是当时被选中的辅佐大臣之一。
这就是孙权对他刻意提拔培养的一种行为。
除此之外,孙权为了帮助诸葛恪稳固地位,还特意地让他在军事上也进行历练并从中建立了军功。
据《三国志诸葛恪传》载,在东吴境内,山越叛乱一直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也是孙权极为头疼的一件事情,所以对于东吴的诸多名将来说,平定山越贼寇好像是必修课一样,差不多每个人都要经历那么几次平叛的战斗。
当时丹杨郡由于其复杂的地形和特殊的民风,使得这一地区的山越活动异常频繁,虽然孙权曾多次派兵征讨平叛,但是平定的都是地势较为平坦的外围县城,深远的山区则没能进行清剿。
诸葛恪对这一地区的山越问题进行了一番研究过之后,向孙权请命愿意前去平叛,保证三年之内平定完成并且收编四万精兵。
当时的满朝文武都不看好诸葛恪,其中也包括他的父亲诸葛瑾。
诸葛瑾得知消息之后痛惜的说:“诸葛恪不是要带着我家走上兴旺之路,而是要泯灭我诸葛一族呀。
”但唯独孙权特别支持诸葛恪,晋升他为抚越将军并任命为丹阳太守,率部前去平定。

诸葛恪在这次平定山越的军事行动中没有辜负孙权的支持和信任,按照自己的承诺如期在三年之内悉数平定了丹杨山区的贼寇,并从中挑选了身强体壮的四万年轻人编入了军队的序列,自己统领一万,其它的分给了手下诸将。
此时的诸葛恪才三十五岁,凭借此次平叛成了名震东吴的将领,从此开了扶摇直上的升迁之路,并最终成了东吴后期举足轻重的重臣。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抵制孙权提拔诸葛恪呢?这是因为诸葛恪身上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做事随意、玩世不恭。
据《江表传》载,孙权被册封为吴王之后,在军中设置了主管粮草的节度官一职。
最初由侍中偏将军徐详担任,徐详去世之后由诸葛恪接任该职。
诸葛亮得知消息之后,给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说:“我家兄长年老体弱,恪儿做事又不是那么缜密,掌管粮草是军中大事,万一出现什么纰漏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我虽在蜀汉,但是心里非常担忧,特意写了这封信望你转呈。
”后来陆逊将此事上报给孙权,孙权觉得诸葛亮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就改让诸葛恪带兵了。
从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之所以会抵制,主要是孙权把诸葛恪提拔到了一个不太适合他的位置上去,这完全是一位长辈对晚辈的关心,既是出于私心,也是出于公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策和孙权堂兄孙辅简介:因与一代奸雄曹操暗中来往,被软禁去世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孙辅,字国仪,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长兄孙羌次子,豫章太守、都亭侯孙贲之弟,和的堂兄,末年将领。 孙辅襁褓中父母双亡,由兄长孙贲抚养长大。初以扬武校尉之职辅助孙策平三郡。建安二年(197年),孙策征讨丹杨等七县,派孙辅驻守历阳抵御,并招诱留下的百姓,纠合失散的兵卒。又随孙策讨伐陵阳,活捉祖郎等。 建安四年(199年),孙辅随孙策袭击庐江太守,因功被任命为庐陵太守。后升任平南将军,假节兼任交州刺史。孙辅后担心孙权无力保守江东,便遣使与暗中来往,事情泄露后,孙权将他软禁起来。数年后去世。 人物生平 孙辅的父母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去世了,孙辅由兄长孙贲独力抚养,兄弟俩的感情很深。 孙辅最初以扬武校尉的身份辅助孙策平定三郡。建安二年(197年),孙策征讨丹杨等七县,派孙辅向西驻守历阳以抵御袁术,并招诱留下的百姓,纠合失散的兵卒。孙辅又跟随孙策讨伐陵阳,活捉祖郎等。 建安四年(199年),孙辅随从孙策向西袭击庐江太守刘勋,孙辅与刘勋军交战中身先士卒,立有战功,孙策任命孙辅为庐陵太守,让他平定安抚所属县城,分别置备官员。后来孙辅升任为平南将军,假节兼任交州刺史。 后来,孙辅担心孙权没有能力保守江东,趁孙权出行时派遣使者与曹操暗中来往。结果孙辅暗通曹操之事,被人告发,孙权回来后,假装不知道此事,与共同召见孙辅,对孙辅说:“兄弟之间不愉快说出来,为什么要叫外人来呢?”孙辅否认没有此事,孙权将孙辅与曹操往来的书信拿给张昭,让张昭拿给孙辅看,孙辅惭愧的无言以对。孙权于是尽杀孙辅的近臣,削减他的部曲,将他流放到东部幽禁。 数年之后,孙辅去世,孙辅的儿子孙兴、孙昭、孙伟、孙昕,都依次取得官职。 家族成员 父亲:孙羌,孙坚长兄,早亡。 哥哥:孙贲,官至豫章太守,封都亭侯。 儿子:孙兴、孙昭、孙伟、孙昕。 人物评价 陈寿《》:“夫亲亲恩义,古今之常。宗子维城,诗人所称。况此诸孙,或赞兴初基,或镇据边陲,克堪厥任,不忝其荣者乎!故详著云。” 史书记载 《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三国志·卷五十一·吴书六·宗室传第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策和孙权堂兄孙贲简介:曾弃官跟随孙坚一起讨伐董卓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孙贲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孙贲(?—219年),字伯阳,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同母兄长孙羌之子 ,和的堂兄,末年将领。 孙贲父母早死,弟弟还是婴孩,孙贲独力养育孙辅。孙贲初时为郡督邮守长,孙坚于长沙起兵,孙贲弃官跟随孙坚。 孙坚后战死,孙贲统领孙坚部众扶送灵柩。 后来迁移到寿春,孙贲前去依附。任命会稽人周昂为九江太守,袁术大怒,派遣孙贲攻击周昂,并于阴陵击破他。袁术于是表孙贲领豫州刺史,转丹杨都尉,行征虏将军,参与讨平山越。袁术占据寿春后,扬州刺史刘繇迁至曲阿,并驱逐孙贲,孙贲惟有退还历阳。 不久,袁术命孙贲与吴景联手攻击刘繇部将樊能、张英等人,未能击破。 孙策后来到江东,帮助孙贲等人击破张英、樊能,并且追击刘繇,刘繇败走豫章。建安二年(197),袁术于寿春称帝,当时孙策遣回孙贲和吴景向袁术报告。袁术任命孙贲为九江太守,孙贲不从,抛弃妻儿回到江南。 孙贲到时,孙策已平定吴郡和会稽,并与孙策征伐庐江太守及江夏太守黄祖,回军时知道刘繇病死,于是又平定豫章,由孙贲领豫章太守,后来封都亭侯。 建安十三年(208),受奉诏拜为征虏将军,继续领豫章太守。在职第十一年逝世。 人物生平 随叔起事 孙贲的父母早亡,弟弟孙辅还是个婴儿,孙贲自己独力抚养弟弟,兄弟俩的感情很深。孙贲起初担任过郡中的督邮、县长之职。中平三年(186年),孙贲的叔父孙坚在长沙举义兵起事,孙贲辞去官职跟随孙坚征战。 初平二年(191年,《·孙破虏讨逆传》误作初平三年),袁术派孙坚出征荆州攻打。刘表派黄祖迎击孙坚,孙坚击败黄祖,追击黄祖渡过汉水并包围襄阳。孙坚单身匹马登上岘山,被黄祖的军士用箭射杀。孙贲率领将士投奔袁术,袁术上表推荐孙贲为豫州刺史。 孙贲代领孙坚的军队,扶送孙坚的灵柩到曲阿。 四处征战 后来袁术迁 徙到寿春,孙贲又去依附他。袁术的同父庶兄袁绍任用会稽人周昂为九江太守,袁绍与袁术不和睦,袁术派遣孙贲在阴陵打败周昂。袁术上表任命孙贲兼任豫州刺史,又转任丹杨都尉,代理征虏将军,讨伐平定山越。后孙贲被扬州刺史刘繇所逼迫驱逐,就带领将士兵卒回到历阳驻守。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再派孙贲与吴景共同攻击樊能、张英等人,未能取胜。等到孙坚之子、孙贲堂弟孙策东渡,援助孙贲和吴景打败张英、樊能等人,于是进击刘繇。刘繇逃往豫章。孙策派孙贲和吴景回到寿春报告袁术,正值袁术称帝,设置百官,于是任命孙贲为九江太守。孙贲不就任,抛弃妻儿返回江东。 当时孙策已平定吴郡、会稽两地,孙贲与孙策征讨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军队凯旋,听说刘繇已经病死,于是路过平定豫章,孙策上表任命孙贲兼任豫章太守,后被封为都亭侯。 去世 建安十三年(208年),破荆州,威震南土,孙贲心怀畏惧,又因为自己女儿为曹操之子之妻,便想要把自己的儿子送给曹操当人质以求自保,被说服才作罢 。同年,朝廷使者刘隐奉诏任命孙贲为征虏将军,继续兼任豫章太守。孙贲在任十一年去世,死后其子孙邻继承爵位。 家族成员 父亲 孙羌,孙坚兄长。 叔父 孙坚,长沙太守,随汉军讨伐黄巾贼,后再讨时斩杀华雄击退,率先进入洛阳。子孙权称帝追尊为武烈。 孙静,孙坚弟,孙坚死后,跟随孙策继续打江东,打江东时孙策无法攻克城池,孙静献计让孙策攻下城池。后江东平定在家病逝。 兄弟 孙辅,孙贲弟,东汉末年东吴势力将领。 子孙 儿子 孙邻,孙贲长子,官至威远将军。 孙安 孙熙 孙绩 女儿 ,嫁给曹操的儿子曹彰。 孙苗,孙邻子,袭封都乡侯。 孙旅,孙邻子,孙苗弟。 孙述,孙邻子,官至武昌督,平荆州事。 孙震,孙邻子,官至无难督。晋灭吴之战被周浚等诸晋将击败,与张悌一同战死。 孙谐,孙邻子,官至城门校尉。 孙歆,孙邻子,官至乐乡督。 人物评价 陈寿《三国志》:“夫亲亲恩义,古今之常。宗子维城,诗人所称。况此诸孙,或赞兴初基,或镇据边陲,克堪厥任,不忝其荣者乎!故详著云。” 史书记载 《三国志·卷五十一·吴书六·宗室传第六》 《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