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是一个好色,不过宋仁宗既然是一个正常男人,自然对女人也就有许多渴望。
他是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天下的女人首先都是他皇帝的女人。

何况自古以来,无数人就把自家的女人被皇帝宠幸当作是一件风光无限的事情。
可是千百年来,君王好色就被认为是误国取祸之道,于是,宋仁宗因为和大臣之间就引发了不少趣事。
网络配图 事情出自宋人笔记《曲洧旧闻》。
某天开封府尹范讽老爷升堂,有个大款前来告状,说自己给儿子娶老婆,结婚都已经三天了,可是忽然来了一个男人,把儿媳妇带走了。
经过打听,竟然发现那个男人是大内禁军的一个指挥使。
那个男人带走儿媳妇已经半个多月了,至今没有半点消息。
范讽一听,急忙就跑到皇宫去责问皇帝。
范讽说:“陛下不迩声色,朝野共知,岂宜此;况民妇已成礼而强取之,何以示天下?”范讽的语气很生硬,但是却也是硬中有柔。
先给宋仁宗一顶大大的高帽子,天下人都知道您不近女色,是个有德行有口碑的好皇帝呢?今天怎么了,竟然做出这么有失体面的事情?并且,人家那个女人,已经是正式拜堂成亲,符合礼法的已婚女子,您怎么能够强行抢夺呢?这样天下人会怎么说?网络配图 宋仁宗一听,尴尬了。
虽然他是皇帝,可是哪个皇帝是真正一个人说了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呢?皇帝也要守规矩,有时候守的规矩比老百姓还要多,还要更痛苦。
宋仁宗说:“皇后曾言,近有进一女姿色颇佳,朕犹未见也。
”最近几天,皇后告诉我,说最近发现了一个女子,长得比较漂亮。
可是朕都还没有见过呢。

不知道卿家说的是不是这个女子。
宋仁宗明白,既然范讽敢到皇宫来找茬,那就是手上有了切实的证据,要想完全抵赖,已经不可能了。
那怎么办呢?找个吧,总不能说自己好色胡乱强夺人妻吧。
找谁好呢?自然是皇后,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你顶缸。
并且皇后是后宫之主,有权力也有义务给皇帝进献女子。
有皇后来负责,就算是出了问题,那也是为大山社稷,为延续子嗣后代考虑,不怕大臣们上纲上线,深挖批斗。
范讽一听,懂了,说:“果如此,愿即付臣,无为近习所欺,而谤怨归陛下。
臣乞于榻前交割此女,归府面授诉者。
不然,陛下之谤,难户晓也。
”范讽当官当到京城一把手,那绝对是人精,“果如此”,就说明范讽才没那么好骗呢。
就算按照您说的,是皇后找的那美女,和您无关,但是问题还是存在。
不把女人叫出来,那美女的父亲、丈夫就会在开封府继续告状,搞得天下人都误会皇帝好色无道呢。
范讽依然一副为宋仁宗考虑,为大宋江山着急的模样。
为了避免宋仁宗扯皮,打着研究研究的旗帜拖拉不办理,范讽提出了一个很苛刻的条件,希望宋仁宗当着范讽的面在御座之前,把那个美女人妻交给他范讽带走。

这样的话,才可以还宋仁宗一个清白。
宋仁宗无奈了,只能下令把那个女人放出宫去。
网络配图 《曲洧旧闻》的作者名叫朱弁,是初年的一位官员,曾经被派遣出使金国,结果被金人扣押。
在留金其间,写下了这本书。
《四库全书》编者认为朱弁写作此书,“意在申明北宋一代兴衰治乱之由,深于史事,有补实”。
那么,作者写这则笔记的用意也就很明显了,当然是称赞宋仁宗的宽厚仁德,能够虚心纳谏,不近女色了。
确实,开封府尹的权力再大,也无法制约皇帝。
在皇权至上的年代,如果皇帝混蛋,大臣几乎就没有任何办法。
原文在叙述事件之后,还有一句评价,“或言讽在当时初不以直声闻,而能如此。
盖遇好时节,人人争做好事,不以为难也。
”有的人说,范讽其实并非是一个敢于进谏,仗义执言的官员,之所以能够如此逼问宋仁宗,完全是遇上了好皇帝,好领导。
既然宋仁宗鼓励大家多提意见,并且看重下属的意见,那么,平日夹着尾巴为官的范讽,也就敢于充一回英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古时候历史上最奇葩的帝王高从诲,喜欢当强盗,抢完还把东西送回去
夏日,荆南某地。无风,日头很毒。 几处起伏蜿蜒的丘陵上,稀疏的草木蔫得抬不起头来,没有一点生气。丘陵外是一片开阔的原野,干裂的地缝中似乎要翻滚出热浪。 身体略胖的高从诲即使在背阴处也是汗流浃背,不得不敞开衣襟。随从拼命地给他扇着扇子。50多名劲装汉子也都热得下了马,地提不起半点精神。战马也蔫耷着耳朵,失去了往日的雄威。 蓦地,远处隐约出现了几个黑影。 是一列马队! 这是楚国去往吴国的使节所率领的马队。车上的货物显然很重,马拉得很吃力。 高从诲眼睛一亮,立刻。他一边招呼着部下,一边兴奋地搭手瞭望。 马队由远及近。高从诲大叫一声,旋风般地第一个冲了出去。 马队中的人没有反抗,因为他们知道反抗也没有用,他们已经猜出领头的响马是谁了。 这已是高从诲第十五次实施习惯性抢劫了。这是他的一个特殊爱好。 但是谁能想到,这个在烈日下当“响马”的人,居然会是堂堂的一国之君-时期南平国的文献王! 高从诲有当“响马”找乐子的癖好。有这种另类癖好的,在中国历史上绝难找出第二个。尽管先前14次抢劫之后,在各国的责难下,高从诲已经把抢到的东西原物奉还,并且还向各国赔了礼道了歉,但这次他仍旧没能经受住这种习惯性的诱惑。冒着酷暑,做完这第十五次“买卖”后,他兴高采烈地“班师”回朝。 高从诲生于891年,其父高季兴原为后梁时的荆南节度使。912年,被其儿子朱友珪诛杀,后梁大乱,高季兴趁机自立,割据荆南,定都荆州,国域范围包括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是个地域狭小的小国,被后梁、楚、蜀、吴国所包围,处于夹缝生存状态。 高季兴死后,高从诲即位,在933年被后梁封为渤海王,次年又改封南平王,因此荆南国也叫南平国。 高从诲“为人明敏,多权诈”。据《五代史》记载,顺化节度使安从进起兵反晋,想与荆南国联手,高从诲不敢得罪后晋,“外(表面上)为拒绝,阴(偷偷的)与之通”。等后晋的大兵压境,高从诲见势不妙,便,灭了安从进,“晋师致讨,从诲遣将李端以舟师为应”,然后又向晋国讨功卖好,讨要郢州(今湖北钟祥)之地。 高从诲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就是他的“响马”嗜好了。他专门以掠夺途经本国辖区的各国使节为乐,《五代史》记载:“从诲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而一旦他国致书询问或是发兵征讨,他又会忙不迭地将原物奉还,脸上毫无愧疚之色,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南方俗语管这种人叫“赖子”,于是周边诸国都管他叫“高赖子”。因为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别的国家也就见怪不怪了。更雷人的是,周边国家不管谁称帝,他都“所向称臣,盖利其赐予”。 这还真不是个一般人。 贵为一国之君的高从诲,为何有这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当“响马”的嗜好?估计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帝王骨子里都有征服的欲望。荆南国小力寡,不能与他国抗衡,高从诲的欲望自然得不到满足,于是就出来客串一下“响马”,威风凛凛地抢劫一番聊以慰藉,也算过过王者之风的瘾。二是内心的一种发泄。高从诲在夹缝中生存,总是夹着尾巴做人,心中不免压抑,实在憋屈不过了,便通过抢劫的形式以作发泄。 不管是高从诲委曲求全也好,自我慰藉发泄也罢,在他在位的19年里,荆南国国境承平,百居乐业。这在晦暗的五代十国时期也算相当难得了,也许这正是他“为人明敏”的一种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这个帝王脾气出名的好 跟宋仁宗有的一拼
中国历朝历代,既有商纣、、、这样的残暴之君,也有、唐太宗、这样的仁厚之帝。 宋仁宗当政时,著名的铁面公然在朝堂上与他争辩,反对张贵妃的叔父为宣徽使。说到激烈处,唾沫星沾到宋仁宗脸上。宋仁宗只好用手拂去,却也无可奈何。 回到后宫,张贵妃关切地来问情况。宋仁宗没好气地说:“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更是公认的脾气好,甚至比宋仁宗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的众多里,朱载垕的童年最悲惨。 网络配图 他母亲杜康妃没有得到父亲嘉靖帝的宠爱,他本人又不是长子,因此基本上没有得到父爱。加之“二龙不相见”的魔咒,嘉靖帝对朱载垕长期漠不关心,虽然是父子,两人却极少见面。朱载垕前去皇宫请安,也常常被冷漠地拒之门外。就连杜康妃死去,嘉靖帝也不允许朱载垕为母亲守孝。 所以,朱载垕就在母亲不疼、父亲不爱的环境里,尴尬地度过了30个年头。当然,或许正因为此,朱载垕得以尝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使得他后来登基做皇帝后,处理朝政较为宽厚仁慈。 朱载垕还在做裕王时,生活简朴,在吃方面没啥特殊爱好,唯独喜爱吃驴肠。逢年过节餐桌上必然有这道菜。他登基后,一次偶然经过御膳房,听到里面传来驴子的惨叫声。他询问厨子后得知,烹饪驴肠这道菜的过程很残忍。 在那以后,朱载垕就再也不吃驴肠了。 众所周知,在明朝,除了、等少数时期,文官比较收敛外。其余时期,文官表现得相当强势,动不动就上奏章“怒怼”皇帝。朱载垕登基不久,便受到这种“待遇”。 1570年,即隆庆三年,大臣郑履淳打了一份报告上来:“陛下御极三祀矣,曾召问一大臣,面质一讲官,赏纳一谏士,以共画思患豫防之策乎?高亢睽孤,乾坤否隔,忠言重折槛之罚,儒臣虚纳牖之功,宫闱违脱珥之规,朝陛拂同舟之义。回奏蒙谴,补牍奚从?内批径出,封还何自?” 意思是什么呢?陛下当了三年皇帝,亲自召见过大臣吗?亲自主持策划过国家大事吗?批复奏折,真的是自己亲自干的吗? 这几乎就是指着鼻子骂朱载垕是懒皇帝。 如果是换了一个脾气暴躁的皇帝,这郑履淳不死也得脱三层皮。可朱载垕看了却不以为然,也不给郑履淳小鞋穿。 后来,朱载垕又遇到更加“愤青”的。 网络配图 海瑞外放应天巡抚期间,兴修水利,安抚穷困百姓。同时,遏制兼并,惩办豪强,连退休阁老也被他追究责任。为了避免矛盾激化,朱载垕一方面表扬海瑞干得漂亮,一方面又让海瑞改任南京粮储。 没想到海瑞毫不领情,他马上辞官不做,还上奏章,怒称“今举朝之士皆妇人也”,骂满朝文武官员都是妇人。 当时的内阁首辅芳看了奏章,自嘲道:“我应该是个老妈子吧?” 朱载垕得知此事后,也没生气,只是调侃李春芳:“国事艰难,你当老妈子的辛苦了。” 当然,朱载垕宽厚仁慈,却并不是毫无原则的“老好人”。该出手时就出手,他在继位之初,就着手整治官场上的腐败之风,搞掉了一批贪官和庸官。明朝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朱载垕还干过一件注定将载入史册的事情:解除海禁。 网络配图 我们知道,在明朝初期,由于倭寇经常骚扰东南沿海,朱元璋随即颁布海禁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禁止民间海外贸易。此后,虽然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有“下西洋”的壮举,可这纯属明朝与藩属国之间的朝贡贸易。 朱载垕继位不久,便诏告群臣:“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解除海禁因此提上议事日程。 随后,在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的提议下,朱载垕正式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海外贸易,还主动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史称“”。 “隆庆开关”给明朝经济注入了活力,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国家。很快,白花花的银子通过贸易顺差流入中国。数据显示,从1567年到1644年,77年间,通过海外贸易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福建月港,从此被欧洲商人形象地称为“银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