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咱们先了解一下元顺帝,他不像、那样出名。

徐达、常遇春是明初名将,是朱元璋的开国元勋,大家很熟悉。
元顺帝是最后一位,和末代皇帝、末代皇帝溥仪同属一类型的人。
元顺帝继位之初,重用丞相脱脱,改革吏制,勤于政事,试图扭转元朝颓势,刚开始还是卓有成效,史称“至正新政”。
但是元顺帝到了晚期,沉溺享乐,加上改革不彻底,没有从根源清除朝廷的贪污腐败,以致引起了元末农民大起义。
以朱元璋为首的红军起义军脱颖而出,徐达和常遇春就是消灭元顺帝的主力将领。
朱元璋带领红巾军经过15年的征战,把元朝势力赶到了北方(以元大都为中心的区域)元朝灭亡是迟早的事。
此时40岁的老朱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史称“明太祖”。
此时老朱并没有忘记北方还有个元朝残存政权,在稍作休整后,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
徐达、常遇春带军队从南京出发,一路披荆斩棘、,很快攻到了通州。
元大都建在现北京附近,也就是说,徐达和常遇春离元顺帝居住的皇宫仅三十公里的距离。
元顺帝甚至能听到徐达大军人欢马嘶的声音。

如果徐达一鼓作气拿下元大都,元顺帝必定插翅难逃。
令人意外的是,主帅徐达竟然下令原地休息,副帅常遇春有点蒙,不知徐达葫芦里卖得什么药?于是提醒徐达应该直捣“黄龙”,可徐达直接拒绝了。
这厢元顺帝一看真乃天赐良机:“明军不攻击反而原地待命,不跑还待何时?” 元顺帝带领文武大臣、后宫,打开城门,脚底抹油往北败逃。
六天后,徐达才下令进入元大都,稍事休整,次日下令追击元顺帝。
不消半月的功夫,徐达带领大军在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一带)包围了元顺帝。
当时常遇春高兴地对徐说:“活该咱哥俩露脸,捉住元顺帝向皇上请赏去”。
徐达没有接常遇春的话,而是下令包围圈闪开一个缺口。
常遇春一听,这不是要放元顺帝一马?老常爱憎分明是个暴脾气,挥刀要砍徐达,徐达命手下把老常捆起来关进了小黑屋。
元顺帝正在焦急万分想脱身时,探马来报:“不知为何徐达包围圈闪开了一条通道,皇上我们该怎么办?” 元顺帝一想:“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现在不跑更待何时?赌一把吧!”于是元顺帝带着他的残兵败将,从闪开的缺口冲了出去。
接连两次放走元顺帝,常遇春一想:“肯定是徐达和元顺帝勾结好了,说不定徐达收了元顺帝贿赂想当叛徒!” 愤怒的常遇春在元顺帝逃跑的第二天,就向老朱做了汇报,老朱接到信后不置可否,“嘿嘿”一笑,并没有处置徐达,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从南京出发北伐时,军师就向老朱献计说:“皇上,你嘱咐徐达,只把元顺帝往北驱赶,千万不能让他活捉或者杀死元顺帝。
” 当时老朱也不解,问老刘为什么? 刘伯温反问老朱:“皇上可看过《演义》吗? 老朱说“看了不下五遍了”。
老刘说这就好,你忘了为何让在华容道放走一事了吗?老朱猛然恍然大悟,拍手大笑道:军师妙计安天下,佩服佩服!” 于是老朱暗授徐达只顾驱赶,不必活捉。

也就是说,徐达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朱元璋旨意所为。
朱元璋为何要放过元顺帝呢? 亲们想一想,徐达捉住元顺帝后要交给老朱发落,你说老朱是杀还是放呢? 如果老朱杀元顺帝,毕竟元顺帝曾经是一国的皇帝,再不济也有拥护他的人,杀死元顺帝有可能激起残余力量的反抗,激起民变。
再者说了,老朱还是很感激元朝的,他曾说,“咱们吃的穿的都拜元朝赐给。
”还不如把他赶到天涯海角呢。
如果不杀元顺帝,留在身边不是,放逐他也不是。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抓住元顺帝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思来想去,赶跑元顺帝是最好的办法。
综上所述,徐达放过元顺帝,常遇春不知内情,徐达为了防止泄密当时没有告诉老常实情,事后二人和好如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生罕有败绩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谁的面前两次惨败?
父子,即薛举和薛仁果,号称西秦。关于薛仁果的名字,新是写作“仁杲”的,而陕西礼泉的昭陵石刻等处则写为仁果。这支父子兵和父子的目标一样,也是要进兵长安。结果,他们晚了一步,只好加紧围攻扶风。有一句话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关中一地不容二虎,所以薛氏父子是李氏父子最大的威胁,反过来,李氏父子也是薛氏父子最大的进攻目标。网络配图 既然两家都互相视为仇敌,那自然是打仗没商量了。唐与西秦之间的战争是三部曲,有点像“三局两胜”,前两场各有胜负,第三场则是一战而定成败。第一场是薛仁果大战李世民,结果被打得大败。这场仗把薛举打得有点怕了,甚至问起部下“有没有投降的天子”。不过马上他们时来运转,第二次大仗就赢回来了。网络配图这一次薛举亲自出马,方面仍是李世民为主帅。这次打仗出了点儿事,就是李世民忽然病了,结果刘文静和殷开山两人——按书中的说法便是擅自出兵,然后搞得大败而归。这个不听号令的说法,可能还有待商榷,但两个事实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李世民的确病倒了,二是唐军的确大败,而且败得非常惨:死者十之有六,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基都被俘虏。于是郝瑗劝薛举说:“今唐兵新破,关中骚动,宜乘胜直取长安。”然而薛举却在此时病死了,被迫出局。如果他能够坚持打到长安的话,那么也许李渊就得亲自出马了。薛举死后,薛仁果继承了王位,于是第三次大战又开始了。这一次唐朝主帅仍为李世民,而这一次他采取的方法是后来他常用的坚壁不出,后发制人。消耗了六十天,终于把薛仁果的粮食耗尽了,因此李世民命人在浅水原引诱薛仁果,然后兵分两路进攻。西秦将领宗罗睺大败,只好逃跑。最后在折墌城,薛仁果看到大势已去,便开城投降了。网络配图 战后,李世民按例做了一番分析,然后便是处理降兵降将之类的事了。李渊的意思是,因为薛仁果的人当初杀了很多唐朝将士,因此要把他们全部杀掉。这时站出来劝阻的人是李密,他认为正因为薛仁果杀了这么多人所以才会灭亡,“怀服之民,不可不抚”。可见李密其实还是很想在唐朝好好做事的,奈何李渊之城府非李密所能料——由此可见,李密也真是有点没头脑,李渊会对那些敌将起杀心,也同样会对他起杀心。不过李渊这次倒真听了他的意见,放过了其他人,但谋首,也就是薛仁果仍然被斩首。 薛氏父子就这样被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世则两次考试连中状元,被称“跛脚状元”“铁面王”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代仕人阶层地位是最高的,所谓“学而优则仕”,那些读书有所成就的人,一般都能成为朝廷命官,但在此之前需要经过考试。 在科举考试中,状元每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誉,一生能考中一次状元,那是莫大的荣耀,在当北宋年间,有一个人却考中了两次状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此人名叫王世则,桂林永福人,是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王世则小时候家里很穷,就去山上砍柴补贴家用,不料却从山上滚落下来,摔断了左腿,由于当时太穷没钱医治,所以王世则成为瘸子。 王世则长大后走路跛脚,但却十分聪明,他很想去学堂读书,但不料家里实在太穷,没钱供他读书,于是王世则每天利用农闲时去村头的私塾门口偷听课,竟然也学到不少东西。 有一次,私塾先生出一个对联考学生,上联是:独角兽,先生说完后发现没人能对得上来,不料窗外的王世则冲口而出:比目鱼,先生一看发现竟然是门口一衣衫褴褛孩子对出来的。 先生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个孩子叫王世则,他十分欣赏孩子的聪慧,便让他免费来听课,可见当时的老师真是伟大啊,王世则得到这个机会,越加发奋学习,不到20岁就考中了举人。 公元983年,王世则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亲自出题,题目是“六合为家”,王世则才思敏捷,下笔如有神,很快写下一份答卷,是考场上第一个交卷的。 宋太宗亲阅试卷,当他看到王世则写下“勾画乾坤,作我之龙楼凤阁;开穷日月,为君之玉户金关”的佳句时,钦点他为金科状元。 不料殿试时宋太宗见到王世则本人,发现他是个瘸子,如果让一个跛脚之人当状元,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吗,正当宋太宗犹豫时,宰相站出来说话,结果宋太宗还是同意让王世则当状元。 跟王世则同一批考中的有个进士,他去担任县令之后,竟然让本地境内军粮失火,于是有人告发他是走后门考中的,于是宋太宗下诏,让这批进士再入京复试,王世则也在其中。 但王世则才华横溢,第二次复试仍旧考中状元,所以他被后人称为“连科状元”,在科举考试开创以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王世则是千年来唯一一例。 王世则称为科举考试中的传奇,后人也叫他“跛脚状元”,后来他为官清廉,不畏强,被世人称为“铁面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